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家记事
内容
试读章节

南京的秋

大约到了九月底吧,过了白露,南京也就正式进入秋季。虽然中午仍然是热,但早晚已明显地有了凉意。隔三差五的淅沥小雨,带走了那似乎永不退却的酷热。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季节是不可抗拒的。秋风把白杨树吹得沙沙作响,路边的梧桐树不时落下几片黄叶,在清冷的西北风中,随着行人匆匆的脚步,四处地飘散开来,随风打转,引入注目。大概这就是“一叶知秋”吧!天空逐渐地变得更蓝,好像宽阔了许多,空气也透明起来。遥望栖霞山上的枫叶已泛出了浅朱色,青翠的中山陵也变得清晰可见。

夜里露水重了,街上乘凉的人已寥寥无几。院子角落里的秋虫“唧……唧……唧”地彻夜长吟,似乎有诉不尽的惆怅。秋天真的来了!被夏天热昏了头的南京人终于神清气爽了。秋天的日子比夏天要短暂,于是更加地珍贵。

深秋的南京街头是清爽而甜蜜的,卖小吃的摊子纷纷登场。糖炒栗子,花香藕,糖芋艿,热老菱,糖山芋,烤白果,五香八角盐水煮的新花生,好吃又便宜。新上市的桂花鸭此刻正是皮白肉嫩、油香四溢。随之而来的鸭油烧饼更是香酥绵细,令人欲罢不能。此刻你只要上街逛一逛,是无法空着手回来的。

郊外山坡上的茅草已一片金黄,深红的落叶点缀其中,像一幅重彩的油画。我就曾带着一本《红楼梦》躲进那深深的野草中,暖暖的秋阳晒在我的身上,快乐不知时日过。那时也就是十三四岁吧。

赏菊是南京人秋天里热衷的一件事。中国文人喜欢称“菊”为“寒菊”,而“寒菊”又常常伴着抖擞的西风,西风兼着细雨,细雨打湿了梧桐。所以在中国人的心里,实在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菊花那样让人领略到秋的意味,激起对秋的眷恋。唐人元稹曾咏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南京的菊花是很有名的,宋人范成大有金陵《咏菊楼》诗日:“东篱秋色照疏芜,挽结高花不用扶。净洗西风尘土面,来看尽碧万浮图。”原始的菊花只是黄色,南朝建都后,南京的园丁就培育出了白色品种,唐宋期间又增加了几十种不同的颜色。明末清初时,南京的菊花已渐成气候,非常繁盛,据李时珍记载已有三百多种。每当秋分之后,鸡鸣寺附近的菊圃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灿若云霞。赏花之人络绎不绝,更有人远道骑驴来游,满载而归,一路欢声笑语,菊香满谷。那时的南京还是茅屋布衣的时代,但那“骑驴赏菊”的场景却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直到如今,每年玄武湖梁州的菊展都是盛况空前。宽阔碧绿的草坪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菊花,兴致勃勃的南京人,纷纷扶老携幼,熙熙攘攘地流连在那花海之中,享受着那秋日的盛宴。但我却独爱那路边盛开的蓝色雏菊,此花又名“延命菊”,贴地而生,丛生小花,排列有序。虽花形娟小,但蓝得可爱,像染了白粉调过的花青,又像染了花青调过的胭脂。如连成一片,就像一匹鲜亮的蓝印花布,又像是满地靛蓝的青花碎瓷,十足的中国韵味,引人遐想。我家大姐也爱此花,称之为“小兰菊”。

南京秋天的桂花是极盛的。最有名的是灵谷寺的桂花,几丈高的桂树绵延数里,夹着青石的甬道,遮天蔽日,绿阴匝地,好一个清凉幽静的世界。初秋时节,满树桂花金黄细密,馥郁的香气弥漫着整个灵谷寺,令无数人去探幽寻芳。

我家也有一棵金桂。母亲曾说,因父亲、大哥和我的生日都在八月,父亲亲手栽种了这棵桂树。金桂郁郁葱葱长得很好,年年开花,而且花朵极密,香气袭人。我小时候常用一只空瓶子去收集花瓣,再用白糖腌渍起来。等过年母亲煮汤圆时撒在上面,软糯香甜,风味极佳。

在傅厚岗的后院里,吃了整个夏天的青菜,经过一夜的轻霜,此时也不再长菜叶,而是从菜心处抽出了嫩绿肥白的菜薹,上面还点缀着黄色的小花蕾。清晨时分,那杂草丛还挂着冰冷的霜花,我就提着竹篮,轻手轻脚地蹲在菜地里摘菜薹了。初冬的阳光透过灌木丛,将金色的晨光轻轻地洒向后院。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青草味儿,寒冷中充满了勃勃生机。

清炒菜苔是很好吃的,连平时不爱吃蔬菜的父亲,都会忍不住多夹几筷子。炒这道菜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用小火去煮,要大火宽油。等油大热了,撒进一小撮盐,就将菜倒入,快速翻炒上碟,这样吃起来才会润糯清甜,连味精也不需要放呢!不过也只有经过霜打的菜薹,才有这样的风味。

秋日将尽,天气逐渐地冷了下来,南京人就要腌菜过冬了。母亲也会从郊外菜农的担子里买上一大堆青菜和雪里蕻,它们棵棵肥硕新鲜,洁白的菜梗中透着淡青的玉色,经霜之后更加圆润细密。

经过了几天的堆放,外层的叶子开始发黄,就可以去掉老叶准备腌制了。说到腌菜,坊间传说是有“好手”及“霉手”之分的,会直接影响到腌菜的成败,而且屡试不爽。虽然只是小菜,但却是家家户户冬天的重要依赖,不能等闲视之。我家奶妈是一把“好手”,平时不声不响的她,此刻就显得非常重要。只见她随手掰开一棵菜,抓起一小把盐,均匀地撒入菜心,或轻或重地揉进整棵菜里,动作优美而有节奏。等到全部的菜揉制完毕,就要把它们一层菜一层盐,转着圈码放进大缸里,再厚厚地撒上一层盐,用一块大麻石重重地压在上面,盖上竹制的大斗笠或油布之类的来遮风避雨,这才算大功告成。

秋尽冬来,已是浓霜薄雪的天气,每天早上奶妈就会煮上一大锅稀饭,这才会想起那放在墙角里,早已被我们遗忘了的大缸腌菜。腌菜的吃法有很多种,最“文雅”的吃法是去掉外层的叶子,只留下菜心,细细地切成小块,拌上麻油凉吃。这时的腌菜已变成半透明的琥珀色,泛着诱人的光泽!清脆无渣的口感,伴着回甜的咸香、滋润丰腴的麻油,混合成一种独特的风味。配着热腾腾的白米粥,令你欲罢不能!就是那剥下的腌菜叶,切碎之后加上蒜粒炒成咸菜,也是非常下饭的。记得厨房的小饭桌上,总是放着一只大号的蓝边碗,盛的就是这青黑色的炒腌菜了。

腌菜一冬吃不完的话,开春就要把它晒成霉干菜,用来烧肉或煮汤,味道都非常鲜美。黑色发亮的菜干,衬着玫瑰色、半透明的五花肉,香味浓郁,令人食之难忘,是夏天的美食,也是父亲的最爱。父亲还喜欢吃生晒的菜干,他常常从晾在篱笆上的菜干上揪下一小段来细细品尝,好像有无限的滋味。我也试尝过,但总觉得太成,又嫌晾在露天里太脏,始终不能像他那样坦然自在。大概是父亲自幼历尽贫穷,对朴实自然的生活备感亲切的缘故。

有一年,父亲不知怎的忽然动了雅兴,和母亲商量着要带全家去秋游。我们是绝少有机会和父亲一起出游的,都非常兴奋,早早地就和母亲收拾妥当期待着。去的地方是城东北的栖霞山,此山多枫树,每逢深秋,便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如荼。孔尚任曾在《桃花扇》里叹日:“放目苍岩万丈,弗头红树干枝。”

我们跟随父亲辗转上得一处地势颇高的山头,只见几丛杂树依山而生,点缀着朱红的阔叶,在清澄的蓝天下,疏朗可爱。放眼望去,南京城池尽收眼底,远处浩渺的长江帆影点点,一片秋光山水,如烟如霞。“一径林杪出,干岩云下看”,是何等的苍茫!父亲在黄草漫径的盘山路上走着,秋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不时驻足远眺,边走边频频回头呼唤母亲和我们,兴致很高。那时的父亲应是心旷神怡、满怀激情,已有画稿存于心中了。

中午时分,父亲便带我们在山上一处食店打尖。那是建在山腰的一处简陋屋子,屋顶上铺着厚厚的茅草,深深的赭色看来已有些时日了。墙是篱笆做的,长满了斑驳的青苔。屋后杂草丛生,秋日的黄菊正盛开着,一群野乌在空地上叽叽喳喳地寻食,十足一个荒凉的野店。但屋前有一棵参天的大树,却令我难忘。此树不知是枫还是桐,巨大的玫瑰色树冠在秋阳中泛着层层银光,美丽夺目。一阵山风吹来,密密的树叶此起彼伏,哗哗作响,在寂静的空山里回荡着。深红的树叶随风飘落,撒了满地。层层叠叠的红叶覆盖在茅屋顶上,非常壮丽。父亲在树下驻足仰望良久,似有不忍离开之意。

进到店内,只见那泥地上放着四五张半旧方桌,几只歪歪斜斜的板凳,里面已经坐着一些游人。而食物只是一些酱鸭之类的黑乎乎的东西,但却有烧酒卖。我见那地方有些脏乱,正迟疑着不敢上前,但父亲却毫不介意地招呼我们坐下,兴致勃勃地要了酒菜。那情境还真像父亲山水画中的一景呢。P20-25

目录

自序

前篇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古都南京

 儿时印象

 故居记忆

中篇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父亲

 父亲和母亲

 我家的奶妈

后篇 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困难时期

 父亲的痛——我的大哥和大姐

 “文革”降临

 家人的遭遇

序言

我没写过什么文章,更不要说写书了,那在我心目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是要有学问的,因此从未敢去尝试。

这本小书只是有次和好友胡妍妍小姐聊天时,谈及父亲和家里的一些旧事,越说越兴奋,不禁滔滔不绝起来。她似乎听得很入神,突然灵光一现说:“你怎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胡小姐为人极有内涵,待人接物稳重中蕴藏着诚恳和热情,对国内艺术界的—切了然于心。她的话让我有了一股动力,就这样学着去写了。

说是“写”,实际上就是“记录”我平时和朋友聊天的内容。既是闲聊,当然是处在闲适的状态,一时是娓娓道来,一时又慷慨激昂,毫不避讳,既无章法也无逻辑,是完全经不起正儿八经“审视”的。

写完之后,无意中翻书才知道,原来林语堂创造了一种叫做“闲谈体”的散文风格,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谈天说地,不拘格套,恰如密友攀谈,讲究的是从容的气氛,平实的节奏,表达的是真情、真性、真意。当然,彼充满智慧之“闲谈”绝非我肤浅之“闲谈”,但却稍稍安慰了我忐忑不安的心。

关于父亲及那个时代家里的一切,其实我所能表达的甚少。就算有些记忆,也不是刻意去记住的,是顺其自然地留存在脑海里的。所以记录下来的种种,只是跳跃式的点滴而已。因为是“过去式”,时间、人物、地点及情节的错漏肯定难免。但我通过文字的书写,使自己对父亲的怀念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无疑是情感上的一次盛宴。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诸多好友的倾心帮助,“嘉德拍卖”的王雁南女士和寇勤先生是我要衷心感谢的人,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李学军编辑面对我那些“业余”的手稿,所表现出的耐心和专业态度,更是令我肃然起敬。只祈望这本小书没有令诸好友太过失望,就得心所愿了。

内容推荐

一代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1904~1965),以人民大会堂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闻名于世。一生创作勤奋,留下了无数国画名作。  《傅家记事》作者傅益璇为傅抱石先生二女儿,她以一个女儿和画家的双重视角,回忆父亲的艺术生涯、生活轶事、创作细节,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一个家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记述了傅家几十年的生活点滴,配有珍贵的影像照片,再现了两代人的跌宕命运。

编辑推荐

《傅家记事》作者傅益璇以一个女儿和画家的双重视角,回忆父亲的艺术生涯、生活轶事、创作细节,共分三篇,包括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家记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益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8615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4035256
中图分类号 K825.72=7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