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味青春(一个知青的自述)
内容
试读章节

夜里,好长时间睡不着,似乎又迷迷糊糊。1968年12月21日,早晨醒来,火车已经进入了晋南,有同学说,快到临汾了,他们还说,临汾有个不小的钢铁厂。看着窗外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还有那不时闪过的杨树,我们知道,离夏县不远了。上午,大约是10点多钟的样子,火车把我们送到了水头,同蒲线上的一个小站。下车一看,四周黄乎乎的,杨树倒是不少,因为是冬天,都是秃秃的,只有那地上的麦苗,一片片的,泛着生命的绿色。

水头,是夏县一个公社的所在地,这个公社也是夏县最富的一个公社。在车站集合了一下,我们便被领着在水头那条唯一的街上接受欢迎,街两旁是当地欢迎的人,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倒也鼓乐喧天。

欢迎完了,我们被带到一个大院里(大车店?还是轧花厂?记不清了),该吃饭了。这是我们到山西吃的第一顿饭:一人两个馒头,一碗小米粥,一碗肉+豆腐+白菜。肉肥肥的、白白的,煮得半生不熟。就在院里房子屋檐下的台阶上,站着,喝了粥,菜凑合吃了几口,放在那儿了,被同行的同学批评是“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我可不是“资产阶级大少爷”,只是这一天一夜的火车,一晚上几乎没睡,和亲人离别的伤感,使我实在吃不下去。

吃完饭,我们这一组被带到了一个空场上,那儿有汽车、拖拉机和马车。我们被带到了几辆马车旁,上了马车。我们老想象着,生产条件好的地方,一定是汽车,而来马车的,一定是生产条件不好的,见接我们的是马车,不禁有几分失望,却也伴随着几分雄心。

赵小平、梁少英帮我把行李装到马车上,让我坐好,他们才上车找地方坐好。车把式一声鞭响,大车上路了。路上,我们问接我们的老乡,是不是开汽车来的生产队富?老乡告诉我们:不是,开汽车来的路远,在山里面,“苦着咧!”而我们插队的村是胡张公社西晋大队,离水头只有15里,村里还有滩地即水浇地,条件好。对我们即将插队的村子,我们充满了好奇,在马车上,同接我们的老乡聊着,向他们问这问那,希望能早一点了解它。就连梁少英带来的小黑狗,也不时从书包里探出它的小脑袋,往外好奇地张望着。

大瓦房

翻过了一道坡,走了大约一个小时,见得路边的小杨树整齐了,赶车的老乡说:“就要到咧!”

临近村口,只见路边站着两排小学生,还有老乡,这是村里在欢迎我们,敲着鼓,奏着乐。在欢迎的队伍中,我们被带进了村口的小学校,小学校的门对面,有一块硕大的白灰墙板,上面是手书的几百个正楷大字,写的是毛主席关于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文章,而且是竖版的,写得非常漂亮,不禁惊叹村民们的文化水平之了得!

进了学校的门,终于看到了工宣队说的贫下中农为我们准备好的“大瓦房”:小学校腾出来的四问教室,窗户糊上了白纸。进屋一看,一条长长的实心大炕,炕前是一条能过一个人的通道。在门口,离炕不远的地方,是一个新盘好的、没有烟囱的炉子。

我们先安置我们的行李:8个人的箱子摞在一起。剩下的只有睡觉的地方了。那条炕睡了我们8个男生,铺盖挨着铺盖,大家开玩笑说:“谁要翻身,就喊一、二、三!”免得碰了谁。

睡了一夜,问题出来了。早上起来,叠好被子,一摸褥子,湿湿的。后来,我们才知道,炕是新砌的,填的是新土,是实心炕!这样的炕,老乡是不睡的。我们不少同学,睡了没几天,就浑身起包,痒得不行,包下去之后,还在身上留下一圈圈的黑斑。特别是张熙源,我们睡的那个实心大土炕,很快在他的身上产生了效果:浑身起大包。尽管大家都起了,只是他的更有特点:一个挨一个,包上还摞包,没办法,到水头卫生院,又是吃药又是打针,总算是对付下去了,只是身上的黑斑,好长时间才下去。弄得大家都成“大夫”了,见谁起包了,就说:“快去水头,打两针葡萄糖酸钙!”或者说:“吃点苯海拉明!”

顶棚倒是用纸糊了的,雪白雪白,看着挺干净。不知是不是没吊好,一刮起风来,那顶棚就上上下下地呼扇着,偏偏还有根芦苇棍,顶棚一呼扇上去,它就出来了,一呼扇下来,它就不见了。听着屋外的风声,领略着穿屋的寒风,看着那上上下下的顶棚,还有时隐时现的芦苇棍,也是一道风景吧。

至于炉子嘛,刚开始的时候,没敢生。我们怕煤气中毒,因为炉膛还是湿的,又没有烟囱,还不好生:没有炉箅子,要在下面先垫上烧过的煤核,才能生火。可是过了不久,煤气中毒的担心就没有了,因为窗户纸很快就破了,风肆无忌惮地往里灌,通风极好!即使生着了火,如果谁要是洗完脚忘了倒水,那么第二天早上,保证把水直冻到底!至于洗脸毛巾嘛,那肯定冻得梆硬。有的同学怕冷,晚上睡觉脑袋上都戴着帽子。好在睡觉的地方安排得紧凑,冻也就不觉得难挨了,只是早晨起来,那是需要勇气的。

记得到村里的第二天,我们在小学校的墙根下,看见一棵还绿着的小草,大概是蒲公英一类的,那天是晴天,太阳暖暖地晒着,还觉得比北京暖和呢,毕竟夏县的纬度靠南嘛。

这大瓦房,让我们领略了夏县的冬天!至于工宣队说的游泳池,我们压根儿就没见过。P15-18

后记

知青上山下乡,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它涉及上千万名知青和他们的家庭,给每一个知青和他的家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努力用当时的视角,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而无论是幼稚的甚至是错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我,这是我所追求的。

我以为,每一个知青,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在这之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悟和各自的收获,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构成了知青共同的历史。知青岁月,对每一个知青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那么多,每当想起,百感交集。也正因为如此,又分外值得我们去珍惜。

插队的时候,我可以说还是个孩子,那原该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文革”改变了我正常的生活轨迹,使我不得不过早地自己面对社会,学会自己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插队的岁月,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直到现在,还时常在脑海中出现,有时还会梦到那无边的麦海。尽管那段日子有太多的艰辛,但我珍惜那段日子,它让我逐渐地成熟起来,特别是学会了自立,体悟到亲情和友情,我得到的是一生的财富,让我受用终身!我也见过不少知青,他们不管经过什么样的困难,那一份豁达,那一份乐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可以说错话,但不能说假话。尽量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如实地写出当时自己的插队生活,尽管其中可能幼稚,也有错事,但那是真实的我和那段真实的日子。如何看待那段时光?我的看法是,那是一段不悔的日子,路是自己走的,有什么可悔的呢?尽管那时做过无悔的事,也做过有悔的事,但自己就是那么走过来的,那是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一段不能忘却的经历。

毕竟几十年了,怕自己的记忆有误,初稿完成之后,请一些老知青看了我的稿子,同是夏县插队的北京知青葛元仁就给了我许多的鼓励,特别是和我在一个村插队的同学张熙源、刘森、李永捷、赵葛田、张东、赵小平等,张熙源还根据他的回忆,增加了新的内容,书中的照片是刘森、张熙源和张东提供的,感谢他们给予的肯定和补充!也请我的哥哥郇中勉、弟弟郇中丹和妹妹郇惠嫦看了全部的稿子,他们补充了我记不清的地方,也纠正了我记忆差错的地方。

我要特别感谢吴道弘先生!道弘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和师长,在工作中,他给了许多指导和教诲,在编辑道路上,每一步都有他的帮助和宽容。道弘先生看了我的稿子,并作了序,感谢他的肯定和过誉!

我由衷地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感谢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他们所给予我的,是我这一辈子都难以报答的。也把这本书给我的妻子张欣,感谢她这些年的风雨同舟;给我的儿子郇今津,希望他做好自己的事业,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我祝福他!

正如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份独特的经历一样,知青的历史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同时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前社长和奠先生对知青历史的独特认知,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副总编辑谭洁女士和责任编辑杜永明副编审的辛勤劳动,感谢我的同事曹春女士和汪莹女士所给予的帮助!正是他们的帮助,使我的回忆得以面世,感谢他们的支持!同时,我也诚挚地希望得到各位读者朋友的指正和指教!

郇中建

2012年6月

目录

青春岁月的前进印痕

引子

初到夏县

 大瓦房 “爬山” “大学生,纪念章” “又团俄咧!” 耳

 朵乍起的狗 “二指宽”和“浪打浪” 鸡和气枪 丢了一

 个人 跑步 星期天风波 “逃”回家过年

劳作

 土地 修渠 翻地 肥 种 间苗 锄地 翻秧 浇

 地 麦收 夏 秋收 油菜 看秋 牲口们

知青生活

 我们村的知青 赶集 路 住 知青大院 我们的狗电

 集体灶二世 衣着 病和医 娱乐 来根“草” 鱼 学

 会了偷 西瓜 淘气事儿 北京话 科学实验 “典型”

老乡们

 衣着 语言 乐儿 骂 吃 房子 结婚 “做娃” 平

 车 柿子 圪蹴着 带东西 阶级斗争 殷队长 刘队

 长 黑蛋嫫 “贫下中农代表” 天思 三门 秦喜 老

 福 高中生 老师 学礼

风雨

 莫名其妙 学会了抽烟 罪状 鸡也倒霉 父亲回来了

 过年 又一次搜查 风雨中的老乡们 入团 两位阿姨

读书

 读书班 找到啥读啥 “历史” “语文”“音乐” 数理化 中国书店

农场

 “残余分子” 去农场 农场概况 文义和张良 “留着绳

 子捆别人吧” 涵洞 卖柿子 ‘:你比别人小” 老颜 老

 张 老康 “推荐你上学” 年龄大了 割倒了 可爱的

 “捣怂” 农场的路 吃猪肉 “脾气太坏!

回家

 “速回” 加紧读书 “罢工” 报名 高考 通过初

 选 特殊的生曰 临钢 录取通知书 再回夏县 回家

后记

序言

记得上世纪40年代我在中学念书时,很喜欢诗歌和文艺。那时正是抗日的艰苦岁月,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纵有痛恨外敌入侵的民族仇恨和爱国之心,但在狭窄的思想和读书环境里,只是一个埋头读书的无知学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参加了出版工作。更多地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以及历史的书籍,由于编辑工作的需要,似乎跟文学作品渐渐疏远了。自然,对于人物传记、回忆录作品,至今还是饶有兴趣地吸引着我。

读了郇中建这本充满青春年代纯真的回忆录,不由地在我的脑海里浮起自己学生岁月的些许回忆。毕竟时代不同了。中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践行者,从大城市到陌生的农村,在十年“插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条件下,经风雨受磨炼,在他清晰的记忆、朴实的文笔下,记述了一连串曲折动人的故事,仿佛是荧屏上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感动了读者,也发人深思。每当读到他敞开心扉、直抒胸臆的地方,就不免想到胡乔木评杨绛《干校六记》时说的哀而不伤、悲而不怒的情绪。一颗少年的纯正之心,始终是与祖国和人民心心相连。我的确从中看到了一个稚嫩的学生,充满正直向上的精神和不知畏难的勇气与决心,从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中经受考验,踏实地前进。每一个难关,既是磨炼又是提高。集体的力量往往成为冲淡个人得失的动力,多么可喜的青春岁月的前进印痕。

我和中建是忘年交。此刻我从这本书中体会到,他的这段难忘的磨砺,也直接成为他今后为人、学习的直接动力。中建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系统学习,以及在研究生阶段的精深提高,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西方哲学体系,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都有扎实的功底,至于他娴熟的外语水平,更有助于他获取国外学术信息和学术新知。他终于以青年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面貌走出校门,从他步人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以后,参与马列基本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如鱼得水,受到领导的重视,很快就主持马列编辑室的工作,并且使编辑室的业务有了新的面貌,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据我所知,人民出版社这些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和有关研究成果的编辑出版方面,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在中建身上表现的这些做人,求知、工作的良好品质,就是他人生进步的记录。有时我看到他瘦弱的身躯,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不免要劝慰几句,但他总是淡淡一笑,我会看出他性格坚强和韧性的一面。

在我的家庭里,也有“知青”上山下乡的子弟。作为家长,我很惭愧,曾经无奈地失去了应该跟子女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历史似乎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那么现在就从这里补课吧。同时,我认为,这本《五味青春》不仅新时期千千万万今天的青少年们值得一读,也值得当年“知青”的千万家长们一读。

历史是一部最生动的教科书。重温历史才能正确、健康地大步前进!

2012年8月12日

内容推荐

正如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份独特的经历一样,知青的历史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同时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五味青春(一个知青的自述)》是一本充满青春年代纯真的回忆录。

《五味青春(一个知青的自述)》如实叙述了作者郇中建1968年12月到1978年2月插队期间的劳动和生活、读书和经受的风雨,叙述了知青的友情和家人的亲情,反映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编辑推荐

知青上山下乡,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它涉及上千万名知青和他们的家庭,给每一个知青和他的家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五味青春(一个知青的自述)》作者郇中建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努力用当时的视角,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而无论是幼稚的甚至是错的,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味青春(一个知青的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郇中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3261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