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由刘宜庆编著。

何谓大师?大师之大,在于不畏权贵、重视名节、崇尚骨气、家国情怀。当文人遭遇政治,民国大师“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坚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不党不官,人格独立,为社会代言,为百姓请命,行使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的权利。

当文化碰上权力,看民国大师拷问现代“公知”: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厉以宁说“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蔡元培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孔庆东说“中国应当学习朝鲜”;胡适说“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孙东东说“老上访户99%是精神病”。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孵化地,他们之后,中国再无大师:陈寅恪、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华罗庚、费孝通、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邓稼先、刘东生、吴征镒、宋平、彭佩云、王汉斌、朱光亚、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 凤林景……

内容推荐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由刘宜庆编著。

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

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教授遇到政客,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大师的风骨。

目录

序言:学问家的入世情怀

第一章 南渡:空前绝后的西南联大

 仓皇的北平

 长沙临时大学

 徒步三千,流亡万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第二章 捐躯赴国难

 长沙的声音:到前线去!

 韦君宜的抉择

 联大总动员

 远征军里的“学二代”

 驼峰“生死线”

 远征军的非人生活

 怒江哀歌

 突击队里的书生

第三章 他们,改变了中国

 张伯苓与蒋介石的是是非非

 大学校长的困局

 从阶下囚到座上宾

 哲学的王冠与权力的柄杖

第四章 家,国,天下

 一心跟国民党走的姚从吾

 华罗庚:人生曲线谁求解

 致力于民主的教育家周炳琳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钱端升

 张奚若的勇气和担当

第五章 教授、民盟与中国的未来

 罗隆基:至今为平反的右派

 一代宗师曾昭抡

 费孝通:虽九死其犹未悔

 闻一多喋血西仓坡

第六章 做“呐喊”的中国人

 震惊的独裁者

 不受欢迎的来访者

 美国副总统的来访

第七章 西南联大与五四运动

 1944:五四旧梦

 1945:历史的叉路口

第八章 “一二·一”

 胜利的欢呼与内战的忧虑

 撕裂的“一一二五”之夜

 “一二·一”

 蒋介石的错误

 罢课与复课的博弈

第九章 反苏运动中的联大

 东北问题的由来

 张莘夫事件

 联大师生的反应

 教授的绝望和厌倦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怒江哀歌

大勇见真仁,历劫两间存正气;

亲贤兼爱众,同堂三载醉春风。

——吴宓挽黄维联

黄维是联大第一个牺牲的翻译官,也是现耸立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中《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的“从军学生题名”上,镌刻的第一位为国捐躯者。

吴宓只能从自己的日记中看到关于黄维的零星的记载。黄维是他的学生,师生二人同是1940年5月成立的联大研究《石头记》(《红楼梦》)“石社”的核心人物。查1940年5月12日吴宓日记:“顾良、黄维来,同赴朱宝昌请宴于曲园。畅叙,并行红楼梦酒令。石社成立,以研究《石头记》为职志,顾良任总干事。众同步归。维独送宓至舍,且立谈久久。”

1941年,黄维应征译员训练班时,是外文系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外文系三十几个男生去翻译训练班报到时,一位军事委员会的接待者让大学生们很不舒服,于是黄维提醒大学生们,报到之后便要遵守纪律,不可以再像从前一样自由散漫。为此,黄维发起了一次民主商议,讨论是不是和系里以及训练班交涉,保证学生有回校听课的自由。有的同学提出,如果两方都不同意的话,愿意去训练班的就去,不愿去的就不上训练班了;有的同学反对,国家需要我们去做翻译,到底是两个月的课重要,还是做一年的翻译重要?最终责任派占了上风。(庄秋水《他们,分担了中国的命运》)黄维是军委会战地团昆明译员训练班第二期的学员,由于成绩特别优秀,被授予空军上尉军衔(大部分同学是中尉)。黄维结业后原被分配到美军机场,他放弃了待遇较优、安全相对有保障的机会,选择了另外一条充满了危险的道路,主动申请随远征军赴缅甸。选择即命运,黄维此刻绝对不会料到,他的这一次选择,将使他永别母校西南联大,永别敬爱的吴宓老师。

黄维所在的第六军第四十九师首批进入缅甸,这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1942年2月初,中国入缅远征军主力集结于保山、芒市、大理等地,开始人缅。随后,第五军也相继进入缅甸。

1942年4月19日,日军以一个师团从东路进攻,十几天就打垮了远征军的五个师,前进了八九百公里,一直打到怒江边,切断了中路四个师的归国后路。黄维所在的第六军溃不成军,一路狂退。败军撤退,流血漂橹。一位幸存者回忆说:“归国途中,死亡相继,尸体遍野,幸存者身体虚弱,每日至多走二十余里。手持木棍,背挎小包,衣衫褴褛,活像乞丐。”(陈启銮《第九十六师入缅远征的惨败》)

枪林弹雨的战场,这与当日在“石社”与众同学欢宴于同仁街曲园,行红楼梦酒令的风雅何啻天壤!据同班女生甄露茜回忆,黄维饱经历练,竟造就了一个精神活泼体魄强健的青年。甄露茜是第六军五十五师的随行翻译官,撤退时骑着骡子在水中跋涉,靠着难民们剩下的一点陈粮、野菜,才捡得了一条命。5月中,她和黄维短暂相逢,相约同返昆明。

然而,6月17日刚到波涛汹涌的怒江边,甄露茜才知,就在一刻钟之前,黄维和他的爱马渡江时落入水中,被急流卷走。

1942年,联大外文系学子杨重野也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任随军翻译官,他在《随远征军入缅抗战记》文中写道:“五月五日,日军抵桥西,桥炸毁了。日军把大炮和机枪架在松山上向着桥东公路上的车流和从缅甸逃难回国的华侨的人流疯狂地轰击和扫射。很多人被阻在江的西岸。第六军的翻译有的就未能渡过怒江。”杨重远提到的“第六军的翻译有的就未能渡过怒江”,就包括他的联大同学黄维。

黄维渡河而死的悲剧,可谓战时中国知识青年从军命运的一个缩影。战争将西南联大从军的学子推向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之中。

噩耗传到西南联大,故友新知,师友亲人,无不心痛而潸然泪下。吴宓得知黄维牺牲后,悲痛万分,他在日记里,将黄维牺牲的情形,详细记录:“黄维随军退归。六月十五日,在车里(车里是景洪的旧名)渡澜沧江,中流,所携爱马忽跳动,舟覆。维与马俱堕水中。维手握马尾。及马救出,而维已被急流裹去,渺无形迹矣!闻耗,深为伤痛……”吴宓日记中提到的澜沧江。查《国立西南联大校史》,应为怒江。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的丁则良,留校担任历史系助教。他和吴宓、王佐良交往甚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结识黄维。获知黄维遇难的消息后,作挽联以排解心中的无限悲伤。联云:“壮志长存,氧瘴山川悲永逝诗魂不死,波涛风雨听孤吟。”黄维深爱《石头记》(《红楼梦》),受吴宓老师的影响,非常喜欢林黛玉。《红楼梦》中林黛玉吟诗《葬花吟》,其中有一句“一杯净土掩风流”。黄维从军牺牲于怒江,滚滚江水,难掩一代学子的风流。

8月23日,外文系发黄维讣告及追悼会启事。追悼会在译员训练班举行。吴宓先生在会上致辞,对黄维的牺牲表示哀悼,讲到黄维对文学见解高深,为人处世外圆内方的性格特点。吴宓为黄维撰写挽联:“大勇见真仁,历劫两间存正气。亲贤兼爱众,同堂三载醉春风。”

P52-54

序言

学问家的入世情怀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在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狂风暴雨般的冲击下,注定一生不得安宁。

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知识分子面对政客,产生了悲剧,也铸就了风骨。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段伤心史。

联大教授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磨难,付出了尊严、血泪和生命,这难道是知识分子参政的魔咒?

……

联大教授生于晚清,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封闭的帝国。这是中西激烈碰撞的时刻,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了上升的工业文明。内忧外患,晚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便成了生于晚清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梦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当年崇尚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联大教授,投入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其中,既有自我批判思想改造成功的急先锋钱端升,也有经过多次检讨未能过关的冯友兰、潘光旦。作为受过西方文明教育的公共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身份,与旧我彻底决裂是非常困难的。

学者资中筠认为,中国这一次出现的大变局,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合为一体,读书人失去了代表“道统”的身份。很快到来的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让昔日的联大教授们意识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没有可能了。在20世纪的中国,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的执政党,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要求知识分子不加批判地绝对服从。

1957年,罗隆基、曾昭抡、潘光旦、费孝通在“反右运动”中,无一幸免。吴晗在文革中惨遭折磨而死,连其夫人、养女都被株连。

联大教授代表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是联大模式的历史标杆。1949年之前,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知识分子的形象是西装或者长袍;1949年之后,共产党是执政党,知识分子的形象是统一的中山装。联大教授在历史的剧变之中,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之间,身份是割裂的。考察联大教授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可以看出联大教授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是怎样消失的。

“文革”结束后,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幸存者已不多矣,华罗庚、钱端升、贺麟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沧桑巨变,往事不堪回首,白发皓首一老叟,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他们将加入中国共产党视为人生最后的归宿。不知他们曾忆否,当年在昆明的那一段前尘往事?

2005年4月24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代宗师费孝通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从1945年到费孝通逝世的2005年,风雨沧桑六十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西南联大参政的足迹,从大师远去的背影里,探寻一段尘封的历史。

后记

一粒一粒的文字,仿佛一滴一滴的水;一段一段的文字,好似一线一线的细流,一篇一篇的文章,就像一条一条的小溪。2011年12月,一个飘着雪花的夜晚,我将十八个月的心血汇集在一起,那一刻,百感交集,感受到一滴一滴的水,是怎样汇聚成一条河流。

河流是有源头的,历史好像一条大河,流到今人的脚下。书中的历史场景,似曾相识,今昔对比,不胜独立苍茫之慨。

写作这本书时,我经常有一种穿越到民国的梦幻感,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南联大教授经受的一切,常常让我感到纠结,甚至无语。他们的人生际遇与历史命运,我仿佛也经历了一遭。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永远都有一种张力,一种落差。刚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自由言论中出来,就看到微博上的众说纷纭以及种种之怪现状,凡不可说的,又如何保持沉默?每写一位联大教授,他们的历史宿命让人唏嘘感叹,但在紧要的地方,欲言又止。我大致勾勒出他们的一生,如何看待,如何评价,仿佛是国画山水中的空白,这就需要您的认识和理解来完成了。

写一本书,好像一次精神的朝圣之旅,经历千山万水,最后风轻云淡。但是,总有一些时光碎片,镶嵌在书里书外。

这本书即将完成之时,在一个夜晚诞生的一些想法,无法忘记。那是深秋的一个子夜,我下了夜班,在萧瑟秋风中,踩着簌簌的落叶回家,低头若有所思。此时,万籁俱寂,那些亘古不变的星座悄无声息地存在,灿烂星河隐在城市迷离的灯光之外。忽然想到唐代诗人李欣的诗句:“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不由得驻足,抬头仰望天宇,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八年前,我曾醉心于写佛教植物,对深具文人趣味和佛教内涵的禅宗,非常入迷。后来,放下佛教植物,转入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这个领域,已经八年了。“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一个人在苍茫的大地行走,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也许,以文学的生动和史学的严谨,写民国人物,是我的心灵皈依吧。

承蒙读者不弃与缪赏,出版了几本小书,获得一点儿声响。接下来和读者交流几句我的这部作品。这是以民国知识分子为主题的第四本书,此前三本出版后,收到天南地北不少读者的来信,无论褒贬,我都感到欣慰,一本书出版了,读者来信和作者探讨和交流,我将此视为写作的最大奖赏,与此相比,写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可忽略不计。“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精神相通的人,总会在一本书中相遇。我希望以书为桥梁,与您相逢。如果您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当年的教授或学子)的后人和家人,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如果您藏有与西南联大有关的史料或老照片,可否与我分享?如果您乐意,也许我会写到下一本书中,与更多的读者分享。

bdlyq618@163.com,这个信箱,接收读者来信和方家斧正。

书中的史料来源,做一下简单的说明。除了行文中注明,书后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接触不到像蒋介石日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和原始档案,本书中征引的史料,比如,蒋介石日记、西南联大教授致朱家骅函等,转引自闻黎明、杨天石、杨奎松、王奇生、黄克武、王晴佳、汪朝光、邓野、高华等学者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在此致谢。另外,有不少学者对西南联大教授进行深入研究,本书中的一些篇章,参考了他们的论著,比如,谢泳笔下的罗隆基、张友仁笔下的周炳琳、陈夏红笔下的钱端升、戴美政笔下的曾昭抡、吕文浩笔下的潘光旦、张冠生笔下的费孝通,等等,对此深表谢意。书中若有硬伤和不足之处,请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司空图《诗品》中说:“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我希望我的人生年轮以书来标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那样境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四十年光阴如电光火石,好多事情如一枕黄粱,我胸无大志,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安安静静地写几本寂寞的书。惟愿现世安稳,妻女相伴,人书俱老。

刘宜庆

2012年1月4日于青岛。时一阵太阳雪飘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宜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9689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