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家林克明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华南建筑”的创建人,中国建筑界的知识先行者,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他从没有停止过对建筑艺术的探索,“实践、探索、再实践,不断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必由之路。”这掷地有声的华语,彰显了他的人生准财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敬仰的学术勇气和深入的科学探索,为推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胡荣锦所著的《建筑家林克明》是《岭南建筑名家系列》之一,介绍林克明先生的生平和对岭南建筑设计、教育的卓越贡献,梳理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内容推荐

《建筑家林克明》简介:林克明先生主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工程。如:他担任吕彦直的助手,为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做了很多工作,华南工学院的很多建筑也是他的作品。林先生来清华拜访梁思成先生时,我们就见过面;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对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有较多接触,因此与林老交往甚多;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我也曾专程前往探望。

胡荣锦所著的《建筑家林克明》是《岭南建筑名家系列》之一,介绍林克明先生的生平和对岭南建筑设计、教育的卓越贡献,梳理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目录

第一章 青春年代/1

 1 择善固执的“叛逆者”/2

 2 “人生明灯”——林直勉/8

 3 寻梦法兰西/17

 4 艰难的起步/24

第二章 自立十年/29

 1 出手不凡的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30

 2 与有荣焉的中山纪念堂/40

 3 市府合署“和而不同”/46

 4 独立南天的勷大建筑系/52

第三章 国破山河在/71

 1 迁校云浮历险记/72

 2 困在越南的艰苦日子/76

 3 “中大”岁月/80

第四章 重出江湖/91

 1 大手笔规划黄埔/92

 2 将将之才的急就章 /98

 3 “执漏”高手/104

 4 创下“苏式建筑”经典之作/110

 5 献身党的建筑事业/120

第五章 双“十大”工程/123

 1 参加北京“十大建筑”工程/124

 2 “跟风”的广州“十大工程”/128

第六章 十年浩劫中的苦难历程/135

 1 “劫”前的快乐时光/136

 2 到肇庆“散心”/140

 3 在“劫”难逃/147

第七章 劫波度尽夕阳红/155

 1 劫后重生/156

 2 回归华工/164

 3 老而弥坚/17l

 4 幸福的晚年/176

结束语

 岭南建筑因林克明变得更加精彩/191

 附一:林克明年谱简编/193

 附二:文人笔下的林克明公共建筑/207

参考文献/214

后记/215

跋/217

试读章节

择善固执的“叛逆者”

“阿爸,明天你要回香港啊?”

“是啊!你跟不跟我去香港玩啊?”

“好啊!”

这是广东东莞石龙镇一对林姓父子在1908年某一天的对话。父亲叫林杰臣,男孩叫林家珍(林克明的本名,“克明”是他去法国留学前改的名字,为方便行文,本书传主一律以“林克明”来表述)。

林克明是东莞石龙人,出生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鼠年)农历七月十一日(1900h三8月5日)。

1900年,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比动荡的年份:

1月5日,清廷批准法国租借广州湾并订立条约。

8月4日,八国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15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偕光绪帝等离京西逃。16目,八国联军在北京公然抢劫三日。19日,俄军抢先占领颐和园,将珍宝窃掳殆尽……

出生在动荡的世纪之交,林克明的命里似乎隐含着无限的沧桑——或颠踬、或辉煌,堪称悲喜交集。

在襁褓中的林克明,并不清楚自己以后的人生是如何走向的,他只如一株初生的东莞荔枝树,迎着世纪的风雨,在酝酿未来蜜样的人生……

那次与父亲对话后不久的一天,8岁的林克明跟着父亲来到了香港。

站在香港德辅道西378号前,林克明抬头望着檐下“孟兴昌藤铺”那几个字,眼里充满了好奇。

林克明祖籍广东增城,但祖辈们早就已经移居东莞了。他的祖父林玉生在香港做开藤工,由于林玉生为人诚实,手艺又好,被一个日本侨商看好,打本给他开了这问“孟兴昌藤铺”……

林家从东莞石龙到香港开铺的这段发家史,林克明不知听母亲说过多少次了。他非常佩服自己的祖父:要不是祖父走出石龙到香港创业,自己还没机会来这里玩呢!

20世纪初的香港殖民地色彩十分浓厚,当时,一批英国建筑师在香港建造了众多气宇轩昂的大楼。那些洋建筑的比例虽然略显矮扁,但看上去非常扎实,与他在石龙见到的简陋唐楼大异其趣。

林克明喜欢到街上逛,用观赏变戏法时才有的惊愕眼光,看着洋楼外观悬臂式的露台、熟铁造的围栏、顶天立地的石柱和拥有阻隔日晒及通风功能的走廊……

香港的洋楼真新奇啊!天真未凿的林克明对建筑有一份天生的亲近感,整天围着那些洋楼转。

一天,父亲将林克明叫到跟前,脸带严肃地说:“别顾着到处玩了!找天我带你去跟袁厚常先生读书。”

林克明支吾了一下,然后“哦”了一声。

袁厚常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是出生在东莞温塘村的一个秀才,说到他的祖上,可是大名鼎鼎的明末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他的儿子袁振英①,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而他本人也不弱,是东莞石龙镇一个非常有名的私塾老师。

石龙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有“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称号。作为驰名省港的商贸古镇,这里有通衢、良港,商贾船运如织。沿水而居的石龙人安逸而风雅,曾富甲岭南。

石龙人虽然富裕,但不少有钱人家都明白古训“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的道理,尚学的风气甚浓。据《石龙志》记载: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石龙就开始办起了一问颇有规模的“龙溪书院”,在清末民初,还有几间较著名的书院:荥阳书院、江夏书院、天禄书院、九牧书院等。

让袁厚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他教学生“学而优则仕”的塾师梦再也做不下去了。后来,袁厚常移居香港,闲来无事,便重操旧业,又当起了塾师,教一些寓居香港的东莞人家子弟读“四书五经”。

林克明的堂兄林直勉①也曾经跟袁厚常学习。袁先生的许多得意弟子,如李文甫、莫纪彭、黄侠毅等东莞籍学长,林克明都认识。

袁厚常对古文很有研究,可在林克明眼中,对这些故纸堆里的学问,他一点也提不起兴趣。不久,林克明向父亲提出要回石龙读小学。

废八股取消科举制度后,一批新式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在石龙兴起。林克明在石龙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也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他又转回香港继续读私塾,不过,这回原先的塾师袁厚常不知去了哪里,换了一位叫岑清瑜的老先生来教他。

整天摇头晃脑读那些“诗日”、“子云”,林克明一点也不喜欢,可在袁厚常和岑清瑜两位老先生的点拨下,他还是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

稍后,林克明进入圣士提反英文书院学习。这问创立于1903年的学校使用英文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有助他学好英文。

转眼,林克明14岁了,一天,他对父亲说:“我想去广州投考中学。”

P2-4

序言

金秋之际,孙一民同志将《华南建筑8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以及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四位先生的传记的初稿一并带来我家求序。

创办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这四位先生我都曾见过,并有过一定的接触和交往。除前辈人物林克明先生外,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先生抗战时期都曾执教于重庆大学,我奉之为师辈。

林克明先生主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工程。如:他担任吕彦直的助手,为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做了很多工作,华南工学院的很多建筑也是他的作品。林先生来清华拜访梁思成先生时,我们就见过面;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对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有较多接触,因此与林老交往甚多;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我也曾专程前往探望。

陈伯齐先生一直担任系主任,主持教学管理工作。1954年,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主持召开全国建筑学教学会议,陈先生代表华南工学院参加。1959年,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陈先生做了精彩的发言,讨论建筑艺术问题,我印象很深。在当时全国提倡学苏的背景下,陈先生曾专门著文,明确提出因为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在华南地区不能照搬,而应取最为群众欢迎的建筑造型:秀薄而伸展开放,轻快疏朗,各异其趣。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夏昌世先生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发明的“夏氏遮阳”,通过窗口和屋顶遮阳,既满足通风、采光,又实现防晒、防热。夏先生还有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如:鼎湖山庆云寺东侧教工休养所,依山就势,与寺院平台之结合,无愧为“岭南建筑的先驱”,惜今已拆除。此外,他对中国园林亦有专门著述。

龙庆忠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他回国后曾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最早的文章是写于1933年的《开封之铁塔》和1934年的《穴居杂考》,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龙先生长期在华南任教,辛勤耕耘;改革开放后较早被选为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生。

四位老一辈的建筑师不仅仅教书育人、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华南工学院的成长;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他们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创造作出的巨大贡献。因而,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将四位先生的传记整理出来,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有益于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而且对于发扬地域文化、活跃建筑理论、推进岭南风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借为本文作序之机,我还附带说明一件值得一提的事。1993年,在我提出“人居环境科学”后,得到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襄助,在重庆、昆明、广州举行学术讨论会(当时称为“华夏人类聚居学术讨论会”),得到“老八校”的积极支持,在广州一站,即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由何镜堂先生主持。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均已上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新的形势下,更宜共同对人居环境科学加以推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后记

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生活工作了20年,我和建筑学院绝大多数老师一样,觉得“华工”就是我们的名字,直到有一天发现,“华工”被业界更多的人认为是武汉的“华中工”。此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迷思,我们在哪里呢?

华南建筑学科群体的过往消失于学界很久了……我常常会清晰地记起,当朋友听我说华南理工的建筑学科有近80年历史时,脸上那种疑惑的表情:“一些大学、许多学院,都把沾边不沾边的历史片段移植过来,装扮久远。难道你们也要拼凑历史来增加厚度吗?”

是啊,华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远在天涯的,只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大家视野。说到华南建筑,“不就是白天鹅吗”?几年前,某次研究生培养国际研讨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华南理工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是国内第一批的3个建筑学科博士点”这样的史实居然被无心地忽略。细想也不难理解,谁会想到华南理工居然在1981年就有博士点?点点滴滴,如鲠在喉。最近几年,每每增加一些对华南建筑学科历史的了解,知道更多一点这80年密实、厚重而富有启发的历史,我都利用各种场合说与同行学界,以至于哈工大的校友都笑对我说:你真成华南人了。

韩伟社长任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时间不长,就嘱赖编辑联系我见面。想着多半是谈建筑书籍的出版,落座交谈才发现远不只是拉几本书那么简单。关于建筑图书的出版思路和愿景,我们一拍即合,整个下午的话,你争我赶的就说完了。茶喝了不少,两个人共同的想法也像那一汪茶梗,层层叠叠,枝枝蔓蔓,意味无穷!韩社长一句“文化传承”,就成了我新一年需要努力完成的厚重任务!

广州冬天的冷,不在温度,在那隐隐沁骨的寒意,缩手缩脚地与肖毅强老师通电话,约彭长歆老师,约庄少庞老师,急匆匆的午餐,快快地聊,细细地谈,一本学科大事记和四位先师的四本传记的出版想法就这样确定了。2012龙年来得很快,除夕前日,与韩社长在机场巧遇,节目的祝愿已经变成节后开工的欢欣了。后面的工作在赖编辑的细致组织下稳步运转。2012年4月18日下午,编写出版工作启动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举行。几日后,这条新闻静静地出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网页。

值得一提的是,数次讨论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点原则:首先,籍本次出版之机,提出“华南建筑”的称谓,既符合国内建筑界的习惯,也避免与“岭南建筑”等称谓产生歧义。其次,编撰和出版定位为学科“大事记”,待日后条件成熟、内容完善、评价明确时再行“修史”。第三,鉴于四位先生留存资料详尽不一,特别确定为文学传记体,聘请专人书写。第四,为争取时间,避免争拗,容留修改,以个人策划形式,请彭长歆、庄少庞编撰,不具署建筑学院。第五,为四位先生铸立铜像。

本次出版五本书的想法很快得到院系领导班子的认同,老师们特别是退休老师也极其支持,而兄弟院校对此项工作非常赞赏,许多朋友则翘首等待,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鼓励。何镜堂院士在百忙中抽空审阅了部分书稿,并提出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支持。吴硕贤院士对本书的编撰和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供许多资料,令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深深知道,优秀的建筑遗存凝聚了国家、民族的精髓,而一个遗产丰厚的学科是不会苍老的。华南建筑80年,迎来的将是学科发展的勃勃生机。

2012年9月8日午后的阳光下,我怀抱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样书走在清华园内,拜请吴良镛先生作序题名。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涌现出为华南建筑学科孺子牛般默默奉献的前辈和同事们,历史将会记住他们的努力!

孙一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家林克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荣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337683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80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