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5卷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套书精选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的名篇,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5卷中)》精选了(1977-2012)年有代表的佳作。书中收录了苏童的《堂兄弟》等经典作品,苏童以前小说中透出的冷酷、仇恨、恐惧、血腥让人记忆深刻。比如红旗要把小拐推到机床上给他的好腿打孔(《刺青时代》)。一直到2002年出现的《白雪猪头》、《人民的鱼》这种转向才进一步明朗化了。直到本文《堂兄弟》(2004)中则表现了一种亲情。兄弟俩人从小到大,住在一起。后来,因修房子起了矛盾,但后来又好了。这表现出了他对世俗生活,对平凡人情的关注和礼赞。

内容推荐

这套书的1一6卷,精选了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力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乡土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或受到广泛关注、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它反映了这个时期乡土短篇小说的整体面貌和最高成就。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5卷中)》全书图文并茂,乡土气息浓郁。它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深度变迁的画卷,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目录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

乡问选举的乐子

父亲的海

铺老

李壮回家

喊山

果院

锄禾

桔槔

堂兄弟

拾婴记

城乡简史

祖坟

试读章节

堂兄弟

苏 童

从枫杨树乡通往马桥镇的公路下来,穿过一片棉花地,可以看见池塘那边的乔村。绕过池塘向村里走,看得见白墙黑瓦的乔家祠堂。祠堂一度改为乔村小学的校舍,更早的时候是卫生所,现在小学迁了,卫生所关闭了,除了墙上留下一些孩子们的涂鸦,还有当年用红漆写在横梁上的计划生育的标语,祠堂总体上恢复了祠堂的尊严,阴森也恢复了,这些年乌鸦又飞了回来。

德臣和道林两家近距离地接受着祖先的庇荫,他们的房子就坐落在祠堂西侧的小土坡上。两户人家的房子靠在一起已经很多年了,从他们的祖上开始,就那么头傍头背贴背地靠着了,按照家谱记载的乔姓各家造房的年份推算,他们两家的房子这么靠着也有两百年了。当然这是粗略的算法,其间德臣家房子失火一次,殃及道林家,还有一年秋天接连下了十一天大雨,把道林家的房顶下塌了,德臣家的堂屋也就看得见天,祖宗的画像也让雨淋烂了,自然少不了要修顶筑漏,两家修房盖房是多长时间,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在此就忽略不计了。我老家枫杨树乡间历史上也出过些状元秀才什么的人,革命时期也出过人,到外面做了三品官做了大干部,住花园别墅的都有。不过德臣和道林家都是普通的农户,住的自然是农家的房子,之所以谈论他们的房子也是事出有因。早年间枫杨树乡下的房子都是泥墙草顶,再怎么盖也盖不出花样来,只图避个风雨,偏偏房子不通人性,不肯体贴主人的家境,风雨一多,稍微受了点苦,就抗不住了,撂挑子不干。花那么多钱那么多力气,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子,却不如一把锄头一把镰刀那么耐用,住个几年就要修,等到修也修不起来了,主人就咬牙跺脚的,决心盖新瓦房了。德臣家原先的瓦房是这么咬牙盖起来的,道林家的不一样,但也轻松不到哪儿去。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德臣的祖父当年在外面游乡弹棉花,把两根手指都弹坏了,才盖起了瓦房。德臣家的瓦房一好,旁边道林家的草房子就显出可怜劲来了,远远看着那草房,好像死死地抱着瓦房的腰,不放手,也好比一个穿戴体面的人被一个泼皮拦腰抱住,甩也甩不掉,总要给个什么说法。果然,隔了三五年,就有了说法,道林家的瓦房也在旁边站起来了。这事说起来好懂,德臣和道林两个的祖父是亲兄弟俩,哥哥后来在马桥镇上开了棉花铺子弹棉花,雇了弟弟做伙计,肥水不流外人田,弟弟就在哥哥的帮衬下把新房子盖起来了。据乡间老人的闲话,说弟弟盖房的时候缺几根椽子,就偷了祠堂里顶门的一根大门栓,拖回家做了椽子,这话不知道可信不可信。祠堂后面的一片竹林,当年让小学生们糟蹋了,不见了,坡上德臣和道林家的两座瓦房,现在你从祠堂的窗户里一眼就看得到,一座大一些,一座稍微小一些(也不过少了北面那两间耳房),靠在一起,大小正好合适,正像是兄弟俩靠在一起仰望着日落日出,在贫穷的枫杨树乡间做着丰衣足食的梦。

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好多年以后了,弹棉花的亲兄弟都早已经在柏树林下的祖坟里彻底歇下,他们留下的房子里住着自己的子孙,却不是亲兄弟了,是堂兄弟。德臣和道林,他们是堂兄弟,这堂兄弟的关系在枫杨树乡间是最常见的,可近可远,清明上一个祖坟烧纸,然后都去乔家祠堂祭祀祖宗,祠堂里聚集的男人中有多少堂兄弟呀,一出祠堂他们就各奔东西了,可是德臣和道林回家,走的永远是一条道。

那个走路挺着胸的穿西装的矮个子,是德臣。另一个弯着腰的嘴里永远叼着香烟的瘦高个子是道林,他们的外貌特征很明显,何况他们两家住在坡上,进进出出,村里人远远地就喊起他们的名字来了。

德臣!

道林!

德臣家的新楼房春天开的工,到了夏天就威风凛凛地站了起来,还在坡上,离两家的老屋也只有十几步路远。村里给道林盖新房的地皮也在那里,画了红线的,德臣先下手也没什么,他占不了道林的地皮,也不敢有这种心思,道林的心胸比不上海洋,但比水沟宽得多,他本来是准备忍受一些来自德臣的压力的。春天德臣家开工的时候还去帮了两天忙,第三天帮不下去了,就借口去走亲戚,离开了村子。眼不见为净。他在城里一个建筑工地上干了几天,干几天人家工程就完工了,没有新的地盘可去,又回来了。他从公路上看见了德臣家的新房子,三层楼已经盖好了第一层,红砖墙面,大窗洞,和德臣嘴里描述的一样,没有什么意外,也没有什么惊喜。怎么会惊喜?那是德臣家的房子,不是他的。道林记得他一路穿过棉花地的时候还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但棉花地里打农药的几个妇女偏偏拦着他说话,狗子他妈说,道林,德臣家开工你怎么躲出去了?你们还是兄弟呢,也不去帮帮人家忙。道林说,你知道个屁,我怎么没帮忙,是帮不上,你以为现在盖房子还是以前,要图纸的,按照图纸来,不会帮帮的是倒忙。狗子他妈说,那你家房子到底什么时候开工呀?他不愿意和妇女多费口舌,回了一句,该开工就开工,我家房子你操什么心,你又不肯嫁过来做小的。狗子他妈追着他要打他,道林往地里一跳,跳到乔来秀旁边,那乔来秀正眯着眼睛向坡上看,瞥一眼道林,忽然无端地笑起来,笑得道林心慌,说,你个疯婆子吃了笑药了,好好的浪笑什么?乔来秀还是笑,指着坡上的房子说,你自己来看嘛,看你们两家的房子,很有意思的。道林说,房子有什么意思?乔来秀说,原先看你们两家房子,还没看出名堂,现在德臣家的房子好了,怎么觉得他家是站着,你家那房子是跪着的——别跟我瞪眼睛呀,你自己来看,像不像三个人?一个跪,一个蹲,一个站,你家那房子最可怜,是跪在那儿的!

道林盖房的计划是被种种的意外打乱了。不可否认,女人的闲言碎语也会惹是非,比如乔来秀的话,怎么听着就像针一样刺人呢,刺痛的是道林的自尊心。但更大的意外来自道林媳妇那里,道林怎么也想不到媳妇那样敦厚那么死心眼的一个女人,会让德臣家的房子弄得乱了方寸。他回到家里,看见门关着,正纳闷大白天为什么关门,儿子在里面叫起来,快开门,爹回家啦。女儿跑过来下了门闩,给他开了门。道林说,村里闹贼了,好好的怎么拴着门。女儿指着儿子说,他不听话,不让他跑去看盖房,他偏要去。道林说,盖房怎么不能看?让他看去。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看见他媳妇脸上蒙着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道林说,你这是闹的什么鬼?眼红别人盖新房,也不能装瞎子。媳妇说,我就得把眼睛蒙上,不蒙上眼睛忍不住地要到窗口去看,一看心里就堵得慌,什么事也干不了。道林上去揭下她脸上的布,说,你的心眼怎么比针尖尖还小呢?传出去不让人笑掉大牙。媳妇说,还怕人笑话呢,腰杆子都挺不直了,还要那个面子有什么屁用。

赶路赶回家,道林不觉得累,只觉得心烦。他把媳妇往床上按,按了几次媳……

P109-111

序言

中国是一个乡土性很强的大国,诚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

乡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新时期文学中,乡土文学堪称最敏感的文化神经。新时期当代文化思潮的演进变化,许多是从乡土小说中透露出重要信息的。应该说,从中国乡土小说中可以读懂当代中国。

农民在我国的文学中,历来处于一个突出而显赫的地位。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而文学地位不低。这是由于中国作家的乡土情结、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在文学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中,农民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主要载体,自然成为小说家关注和表现的对象,故乡土小说天然地在新时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农村生活的改变,农民心气的勃发,新一代农民在精神、意识、思想上的吐故纳新,新与旧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较量,以及对于腐败现实的理性批判,随后成为乡土小说在一个时期里反复吟唱的主旋律。作家成了这个时期乡村广大农民理想的抒发者和愿景诉求的代言人。农民在内心理想的感召下奋发向前,作家与之击鼓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我们称之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许多作品系统地反映了农村农民生活命运的变化,社会的深层变革,抒写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有些作家把思想的锋芒指向乡土文化与农耕文明,以自己的眼光与理性来发现和表现乡土中国的浑重、复杂与嬗变。当然,也有不少作家在作品中多有对自身命运的描述和情感宣泄。

新时期文学初期,印象深、乡土味儿较浓的有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炜的《一潭清水》,贾平凹的《黑氏》,铁凝的《哦,香雪》,邵振国的《麦客》,张石山的《镢柄韩山宝》,王润滋的《内当家》,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田中禾的《五月》,乔典运的《满票》等。中篇小说有郑义的《老井》,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航标的河流上》,莫言的《红高梁》,张炜的《秋天的愤怒》,映泉的《桃花湾的娘儿们》,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

新时期文学的早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是一个重建希望的时代,人的内心如同枯木逢春,激情被时代精神所鼓舞并迅速地再度燃烧起来。人们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昭示下又一次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并热情地期许这一切尽快变成现实。深怀理想主义文化信念的作家,无论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骨子里都潜伏着浓重的浪漫主义基因,时代气氛使这浪漫潜滋暗长。那个时代的作家极少悲观,历经再多的苦难也不能告别乐观。作家几乎对未来用承诺的方式描绘着生活,读者的期待使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一夜成名,自发阅读小说的人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们最大的自由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人们在想象的话语中得到满足。

时间在飞驰,中国的变革在加深、加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发的经济热潮、商业大潮席卷而来,文学受到很大冲击,一些作家纷纷下海弃文经商,文学创作受到了影响。然而乡土小说的创作,因与政治思潮、商品大潮都有一定程度的疏离,也由于作家的坚守,似乎并没有出现中断或萎缩的情形,无论是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在坚守中有所拓展,且成就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有景观,其作家创作形成了楚文化群落、吴越文化群落、齐鲁文化群落、燕赵文化群落、秦晋文化群落、中原文化群落、东北文化群落、巴蜀滇黔文化群落等,乡土小说内容丰富,五彩斑斓。

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再是单色的,而是多色的,很耐人寻味。如陈源斌的《万家诉讼》,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关仁山的《九月还乡》,余华的《活着》,迟子建的《雾月牛栏》,张宇的《乡村情感》,韩少功的《马桥人物》,杨争光的《公羊串门》,赵德发的《通腿儿》等等。

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数量不太多,但质量很高,作家开始向家族、人生命运深处思考,审察人性、反思历史、反观传统,因此作品更显得有分量。长篇小说取得了重大成就。先有张炜的《古船》初现端倪,继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阿来的《尘埃落定》的联袂冲刺,掀起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新高潮,是继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浮躁》之后第二个创作高峰。

新世纪阶段比之于前二十年文学文化领域,因面临着商业文化、传媒文化与信息科技的多重冲击,更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乡土小说读者的减少,作家浪漫情怀的式微,总体来说乡土小说创作出现了下滑和萎缩的趋势。然而,乡土小说并未到这部乐曲的尾声,不少乡土作家还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的笔墨自由而灵动,多元的叙事与多元化的观念已出现,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长篇小说的进一步繁荣,乡土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的景观。贾平凹的《秦腔》,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孙慧芬的《歇马山庄》,铁凝的《笨花》,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的《蛙》等,其中有的作品的水平,已达到乡土长篇小说的新高。这是由于一些乡土小说作家一直在创作的深刻思考之中,他们甘于寂寞,其思考已抵达生活、社会、历史、人生甚至哲学的深处。

中国乡土小说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精华与支撑,几乎所有的小说名篇都与“乡土”血脉相连,这不但有广泛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们占据了文学、文化、出版价值的制高点。

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形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就中国乡土小说而言,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而且由于我们社会的深度变革,农耕文明的逐渐瓦解,这种形式的文学必将终结,因此可以说,它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它的辉煌如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样。

乡土小说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汲取营养,又表现并滋润着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成了新时期的文化景观。它不但被中国有识之士充分肯定和赞许,同时也被世界看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多年来,从鲁迅到沈从文,中国作家无不有着共同的诺贝尔文学梦,可是直到去年,莫言才为中国作家实现了这个梦想。我认为,莫言获诺贝尔奖,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大群中国乡土小说作家的胜利。这片热土,造就了这一批作家;这个时代的气候,滋润了这一批作家的成长。如张炜、贾平凹、陈忠实等一批作家,其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水平,也大都进人了这个层面。我们为中国乡土作家的成功而鼓掌,为中国乡土小说的辉煌而欢呼。

这是一套乡土小说的精选本,我们这套书重在推出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小说的精华部分,它们绝大部分是获奖名篇或被小说选刊选载、被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关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套书重时代感,所选作品的排序按照原作初次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延。选篇首重乡土气息、时代精神和文学价值,以作品品质为标杆(作家名气、地位作第二位考虑)以期展示35年中国农村变革,农民精神嬗变的文明进程,使内涵巨大的乡土小说所构成的文字画卷,具有以文学纪录时代史诗般的价值。

虽然过去也有一两家出版社出版过一些乡土小说选集版本,但大多是以作家为标杆选择篇目,规模小,不全面;而这套书以整个大改革时代为着眼点,登高望远,选篇宏观铺陈,将散失于长达35年间奇珍般的乡土小说,用一根乡土彩线串系在一起,这是对乡土小说的寻找与抢救,也是在打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

由于书的印张所限,有不少影响大、水平高的乡土小说未能选人,对此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不但能让热爱乡土小说的读者喜欢,而且能让更多的农民兄弟读到。让农民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的变化,关心自身命运,关心社会变革,这是我们的初衷。

郑电波

2013年初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5卷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电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206126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325505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