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6卷中)
内容
编辑推荐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是一套乡土小说的精选本,这套书重在推出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小说的精华部分,它们绝大部分是获奖名篇或被小说选刊选载、被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关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实。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6卷中)》所选作品的排序按照原作初次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延。包括《花牤子的春天》、《小镇人物》、《阿米日嘎》、《风化石带》、《镜子里的打碗花》等十部。

内容推荐

郑电波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这套书的1-6卷,精选了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力作,其中包括荣获全国大奖的乡土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或受到广泛关注、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它反映了这个时期乡土短篇小说的整体面貌和最高成就。

全书图文并茂,乡土气息浓郁。它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深度变迁的画卷,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目录

花牤子的春天

小镇人物

大年

阿米日嘎

立冬·立春

雨夜

接头地点

风化石带

一头说话的骡子

镜子里的打碗花

试读章节

青岗这地方,大概由于祖辈人曾饲养牤牛的习惯吧,爱管男人叫牤子。老人们都被叫做老牤子,不同的是在前面加个姓氏,如“王老牤子、张老牤子、胡老牤子”;年轻人呢,多数叫小牤子,“李小牤子、郑小牤子、刘小牤子”等。像“张、王、李、刘”,由于姓的人多,就依据人的脾性,再细分一下。勤快的刘老牤子,叫做“勤老牤”;懒惰的呢,自然是“懒老牤”;脾气大的李小牤子,被叫做“犟牤子”;性情温顺的,是“蔫牤子”。爱胡搅蛮缠的王小牤子,就像块嚼不烂的肉,被称做“柴牤子”;而大大咧咧的,叫“虎牤子”。说话女声女气的张小牤子,人称“奶牤子”;见着自家女人跟别的男人打声招呼都要火冒三丈的,头上戴的自然是“醋牤子”的帽子了。

在这众多的牤子中,有个叫“花牤子”的。花牤子打小就喜欢看女人的奶子和屁股,看见它们,就像穷苦的人望见了神灯,满心欢喜,双目生辉。成年以后,他见着容颜俏丽的女孩,就要搂搂抱抱,青岗那些有点姿色的女孩,都躲着他。即便这样,他十八岁那年,还是把一个女孩摁在草垛上,干了那事。女孩的家人找到花牤子的父亲高老牤子,说是你们是想见官了事呢,还是私了?高老忙子知道见官的话,儿子会被判强奸罪而坐牢,就说私了。结果高家的一亩好田,再加上一口肥猪,被生生赔掉了,气得高老牤子直骂儿子,说是要把劁猪的徐老牤子找来,骟了他那败家的玩意。以前,高老牤子的儿子是叫高小牤子的,出了这档子事后,大家都说高小牤子是青岗有史以来少见的拈花惹草的主儿,都叫他花牤子了。

高牤子变成花牤子的最初两年,老实了不少。见到女孩虽然仍是目光灼灼,但绝不敢造次。然而好景不长,花牤子二十岁时,故态复萌。腊月天,他瞄上了一个上坟的小寡妇,当她路过废弃的砖窑时,把人拖进去给糟践了。小寡妇本来是去坟上哭自己的男人的,遭到凌辱,羞愤之极,要死要活的。没办法,高老牤子只得又把家中的一亩地分给寡妇,再赔上两只鸡。高老牤子气得嘴斜眼歪,吆喝了两个壮汉,把花牤子捆上,打得他屁滚尿流。花牤子挨打时声泪俱下,说是对不起祖宗,可是青岗的日子实在没有意思,唯有那事儿是个乐子,谁知道这个乐子是不能随便要的啊。

青岗的人,听说花牤子这般辩解,都笑,说这人不但“花”,还有点“痴”。花牤子的母亲死得早,只留下他这么个儿子,大家都劝高老牤子,干脆早点给花牤子成亲,他炕上有了人,就不会出去撒野了。可是又有哪个姑娘愿意跟他呢?就这样,花牤子二十二岁时,又跟柴牤子的媳妇、豆腐房的陈六嫂做了那事。丰满白皙的陈六嫂胃口大,把高家最后一亩好田要去不说,还牵走了他家的羊,搬走了衣柜,扛走了桌椅,就连暖瓶和茶壶也不放过,顺手牵来,弄得高家快要倾家荡产了。花牤子这次很委屈,他不断地跟父亲申辩:“这回赔东西赔错了,是陈六嫂把我拉上炕的,她干那事比我还乐呢,恣儿得直叫!”高老牤子劈手给了儿子一巴掌,说:“那你说是陈六嫂把你欺负了,人家该赔咱家东西不是?”花牤子很认真地说:“是!她家的毛驴好,拉磨时从不偷懒,咱该让她赔毛驴!”高老牤子又给了儿子一巴掌,叫着“孽障啊”!

高老牤子大病一场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领花牤子离开青岗,投奔远方的亲戚,让花牤子进深山伐木,那里没有女人,会彻底断了他的念想。否则的话,花牤子在青岗再犯一次事,家中房屋都将不保,他就得住在风中了。

高老牤子把家中仅存的一亩薄田让人代种着,锁了屋门,和花牤子各扛了一套行李,上路了。他们出发的时候,去村口为他们送行的,都是男人。女人们巴不得花牤子走,说是凶恶的鹞鹰飞走了,村里的女人就有太平日子了。

青岗是个小村子,住着五十多户农民。这儿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大豆和土豆。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家家都会仓廪坚实,生活富足。但要赶上年景不好,大旱大涝、早霜或者病虫害的话,庄稼收成差,温饱自然也就成了问题。所以,青岗人有祭天的习俗。祭天通常在春播前进行,人们在大地摆上一个条桌,算是祭坛,张家往上放个苹果,李家放上两个橘子,王家可能放上几块糖,总之,敬奉给天的,都是素净芬芳的食物。

青岗的历史不长,不过百年。最早是几个赶着牤牛贩盐的盐商,看上了这儿的草场和河流,在此落脚,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接着又来了两户人家,他们开荒种地,使这儿炊烟渐浓。但由于它地处偏远,所以真正扎根的人不多。解放后,乡政府在此建村,拓宽了路,荆棘不见了,但路面仍是坑坑洼洼,每逢雨季,就成了泥路,难以通行。几十年下来,道路虽然几经重修,铺了砂石,但架不住人马车辆和风雨的侵蚀,仍是一副破败相。住在这里的人,出门要么步行,要么套上马车,要么乘坐近些年才有的农用小四轮。青岗离深井乡有四十里路,步行要多半天;马车呢,要逛荡上两个小时;就是机械的四轮车,也得突突地跑上一个多钟头。由于这儿交通闭塞,邮路不畅,再加上少有识文断字的人,青岗人对外部世界了解得很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落寞而知足地活着。他们的娱乐,就是在田间地头说点荤故事,看牤牛顶架,看猪狗交配;冬闲时聚集在一起,盘腿坐在热炕头喝烧酒。五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是青岗最热闹的事情。乡政府的人大主任会带着人,来发放印着候选人名字的选票。青岗人按照既定程序选出村长后,还要依照自己的一套选举法,选出另一个村长,这也是他们的一项娱乐。他们会把村上每个成年人的名字写在同一格式的纸条上,放在帽兜里,由村上最小的娃娃抓阄,抓出谁,谁就是村长。所以青岗不同于别的村子,总是有两位村长。因为这个,还闹出了笑话。有一回,刚出满月的奶娃哼哼呀呀地抓出一个纸条,这人竟是傻牤子!他是个痴呆,东西南北不分,见着女人爱说两个字:丫丫!见着男人只说:牛牛!他被选为村长,大家的快乐可想而知了。

花牤子离开青岗四年后,又回来了。他们父子走的时候,肩上扛着两套行李,回来仍然如此,不同的是那行李更破旧了,他们就仿佛是扛着败军的旗帜似的。高老牤子还是以前的模样,不同的是更老更瘦了,可是那个曾经生龙活虎的花牤子,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他原来高大威猛,四方大脸,头发和胡须茂盛,目光炯炯,声如洪钟,步履铿锵;可归来时他却是面色寡白,脸颊塌陷,头发半秃,目光散漫,弯弓着腰,一步三叹,看上去像个痨病鬼。原来,花牤子在深山里出了事故。他伐木时,一棵红松在倒下时,像出膛的子弹一样产生了强大的后坐力,将他掀倒。他倒地时叉着腿,那棵粗壮的红松的根部,狠狠地砸向他的裤裆,就像捣一个鸟窝似的,把他男儿的零件打得稀烂,从此花牤子就成了石榴裙下的废物。高老牤子跟人说,花牤子出事后,足足哭了三天。花牤子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面色变白,声音变细,而且腰也弯了,伐木时连锯都拉不动。高老牤子一想儿子出不了大力气了,他没了男人的家伙,等于一个武士丧失了宝剑,不能再对女人兴风作浪了,于是就带着花牤子,踏上了归乡的路。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乡土性很强的大国,诚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

乡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新时期文学中,乡土文学堪称最敏感的文化神经。新时期当代文化思潮的演进变化,许多是从乡土小说中透露出重要信息的。应该说,从中国乡土小说中可以读懂当代中国。

农民在我国的文学中,历来处于一个突出而显赫的地位。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而文学地位不低。这是由于中国作家的乡土情结、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在文学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中,农民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主要载体,自然成为小说家关注和表现的对象,故乡土小说天然地在新时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农村生活的改变,农民心气的勃发,新一代农民在精神、意识、思想上的吐故纳新,新与旧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较量,以及对于腐败现实的理性批判,随后成为乡土小说在一个时期里反复吟唱的主旋律。作家成了这个时期乡村广大农民理想的抒发者和愿景诉求的代言人。农民在内心理想的感召下奋发向前,作家与之击鼓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我们称之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许多作品系统地反映了农村农民生活命运的变化,社会的深层变革,抒写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有些作家把思想的锋芒指向乡土文化与农耕文明,以自己的眼光与理性来发现和表现乡土中国的浑重、复杂与嬗变。当然,也有不少作家在作品中多有对自身命运的描述和情感宣泄。

新时期文学初期,印象深、乡土味儿较浓的有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炜的《一潭清水》,贾平凹的《黑氏》,铁凝的《哦,香雪》,邵振国的《麦客》,张石山的《镢柄韩山宝》,王润滋的《内当家》,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田中禾的《五月》,乔典运的《满票》等。中篇小说有郑义的《老井》,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航标的河流上》,莫言的《红高梁》,张炜的《秋天的愤怒》,映泉的《桃花湾的娘儿们》,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

新时期文学的早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是一个重建希望的时代,人的内心如同枯木逢春,激情被时代精神所鼓舞并迅速地再度燃烧起来。人们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昭示下又一次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并热情地期许这一切尽快变成现实。深怀理想主义文化信念的作家,无论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骨子里都潜伏着浓重的浪漫主义基因,时代气氛使这浪漫潜滋暗长。那个时代的作家极少悲观,历经再多的苦难也不能告别乐观。作家几乎对未来用承诺的方式描绘着生活,读者的期待使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一夜成名,自发阅读小说的人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们最大的自由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人们在想象的话语中得到满足。

时间在飞驰,中国的变革在加深、加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发的经济热潮、商业大潮席卷而来,文学受到很大冲击,一些作家纷纷下海弃文经商,文学创作受到了影响。然而乡土小说的创作,因与政治思潮、商品大潮都有一定程度的疏离,也由于作家的坚守,似乎并没有出现中断或萎缩的情形,无论是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在坚守中有所拓展,且成就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有景观,其作家创作形成了楚文化群落、吴越文化群落、齐鲁文化群落、燕赵文化群落、秦晋文化群落、中原文化群落、东北文化群落、巴蜀滇黔文化群落等,乡土小说内容丰富,五彩斑斓。

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再是单色的,而是多色的,很耐人寻味。如陈源斌的《万家诉讼》,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关仁山的《九月还乡》,余华的《活着》,迟子建的《雾月牛栏》,张宇的《乡村情感》,韩少功的《马桥人物》,杨争光的《公羊串门》,赵德发的《通腿儿》等等。

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数量不太多,但质量很高,作家开始向家族、人生命运深处思考,审察人性、反思历史、反观传统,因此作品更显得有分量。长篇小说取得了重大成就。先有张炜的《古船》初现端倪,继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阿来的《尘埃落定》的联袂冲刺,掀起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新高潮,是继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浮躁》之后第二个创作高峰。

新世纪阶段比之于前二十年文学文化领域,因面临着商业文化、传媒文化与信息科技的多重冲击,更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乡土小说读者的减少,作家浪漫情怀的式微,总体来说乡土小说创作出现了下滑和萎缩的趋势。然而,乡土小说并未到这部乐曲的尾声,不少乡土作家还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的笔墨自由而灵动,多元的叙事与多元化的观念已出现,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长篇小说的进一步繁荣,乡土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的景观。贾平凹的《秦腔》,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孙慧芬的《歇马山庄》,铁凝的《笨花》,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的《蛙》等,其中有的作品的水平,已达到乡土长篇小说的新高。这是由于一些乡土小说作家一直在创作的深刻思考之中,他们甘于寂寞,其思考已抵达生活、社会、历史、人生甚至哲学的深处。

中国乡土小说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精华与支撑,几乎所有的小说名篇都与“乡土”血脉相连,这不但有广泛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们占据了文学、文化、出版价值的制高点。

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形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就中国乡土小说而言,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而且由于我们社会的深度变革,农耕文明的逐渐瓦解,这种形式的文学必将终结,因此可以说,它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它的辉煌如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样。

乡土小说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汲取营养,又表现并滋润着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成了新时期的文化景观。它不但被中国有识之士充分肯定和赞许,同时也被世界看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多年来,从鲁迅到沈从文,中国作家无不有着共同的诺贝尔文学梦,可是直到去年,莫言才为中国作家实现了这个梦想。我认为,莫言获诺贝尔奖,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大群中国乡土小说作家的胜利。这片热土,造就了这一批作家;这个时代的气候,滋润了这一批作家的成长。如张炜、贾平凹、陈忠实等一批作家,其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水平,也大都进入了这个层面。我们为中国乡土作家的成功而鼓掌,为中国乡土小说的辉煌而欢呼。

这是一套乡土小说的精选本,我们这套书重在推出改革开放35年(1977—2012)来中国乡土小说的精华部分,它们绝大部分是获奖名篇或被小说选刊选载、被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关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套书重时代感,所选作品的排序按照原作初次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延。选篇首重乡土气息、时代精神和文学价值,以作品品质为标杆(作家名气、地位作第二位考虑)以期展示35年中国农村变革,农民精神嬗变的文明进程,使内涵巨大的乡土小说所构成的文字画卷,具有以文学纪录时代史诗般的价值。

虽然过去也有一两家出版社出版过一些乡土小说选集版本,但大多是以作家为标杆选择篇目,规模小,不全面;而这套书以整个大改革时代为着眼点,登高望远,选篇宏观铺陈,将散失于长达35年间奇珍般的乡土小说,用一根乡土彩线串系在一起,这是对乡土小说的寻找与抢救,也是在打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

由于书的印张所限,有不少影响大、水平高的乡土小说未能选人,对此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不但能让热爱乡土小说的读者喜欢,而且能让更多的农民兄弟读到。让农民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的变化,关心自身命运,关心社会变革,这是我们的初衷。

郑电波

2013年初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6卷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电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206157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3255057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