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微波编著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史》提出从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大规模的出现了以三峡工程为题材的纪实影像作品。他们的生产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播现象。如果没有影像参与三峡工程的形象书写,历史的叙述是不完整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写作呈现文字与文献的垄断效应,影像的缺席成为传统历史叙述体系中致命的遗憾。
图书 |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史/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郑微波编著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史》提出从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大规模的出现了以三峡工程为题材的纪实影像作品。他们的生产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播现象。如果没有影像参与三峡工程的形象书写,历史的叙述是不完整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写作呈现文字与文献的垄断效应,影像的缺席成为传统历史叙述体系中致命的遗憾。 目录 序言 一、史料: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史观:历史的影像与影像的历史 三、方法:讨论历史的途径 第一章 外力作用下的启动阶段 第一节 没有实体形象的梦想阶段 一、航测影像成为最早的影像来源 二、从三峡到三峡工程:人文地理符号的影像延伸 三、从葛洲坝工程到三峡工程:实体影像的借鉴 第二节 蓄势待发:舆论导向的力量 一、滞后:迟迟未动 二、《三峡在呼唤》:一部影响决策的电视片 三、“可以下毛毛雨了”:第一次启动信号 第三节 开始下“中雨”:启动信号的逐级加强 一、“雨量”推动力的逐级加强 二、集中力量为了三峡工程“上马” 第二章 平稳过渡的累进阶段 第一节 “多做少说”:传播生产的“热身运动” 一、“搭架子” 二、定调子 三、“小试牛刀” 四、“筑巢引凤” 第二节 “截流直播” 一、管理机构吹响集结号 二、各个媒体有序应战 第三章 自动运行的稳定阶段 第一节 日常事件节点的长效运行 一、日常运行中的“累积效应” 二、传播生产的日常维护 第二节 重大事件节点的直播 一、“鼓点式直播” 二、“立体化”的直播 第三节 传播目标的分解与传播资源的配置 一、“分兵推进” 二、“内外有别” 三、内容资源的配置 第四节 纪实影像跟踪各个热点 一、移民成为最主要热点 二、对文化与生态问题的关注 三、步步紧随工程类热点 第五节 对外输出形象的引导和说服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二、“以我为主” 第四章 自我完善的提升阶段 第一节 纪实影像传播的全面升级 一、新媒介介入 二、自觉转型 三、非主流创作 四、新技术资源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检测与修正 一、检测传播效果 二、强化正面影响 三、化解负面影响 四、完形化处理三峡工程形象 后记 附录: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目录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史/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微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86467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7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4 |
CIP核字 | 2014108172 |
中图分类号 | G219.276.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5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