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经历充满了起伏、矛盾、失败与成就,这与洛氏基金会的文化优越感和中国的时代背景有关,也跟双方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作者马秋莎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将西方医学、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教育家、传教士、中国知识分子、改革家和中国政府,都一一置于聚光灯下,探讨不同文明在交往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如何利用自身和对方的资源,艰难地寻求共识。

内容推荐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的故事起伏跌宕,是自传教士以来西方改造中国之努力的一部分,也揭示了美国大基金会通过自己的理念和资源来建立文化霸权的过程。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作者马秋莎主要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在华项目,特别是医学、公共卫生和乡村建设项目,来讨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书中提供了两条主线:首先,从社会医学史的角度来研究西医东渐的发生,以及中西医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转换;其次,又从国际民间组织来华的角度,来分析西方非政府非营利机构介入改造中国的努力。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中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有助于推进对中国和美国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史、社会医学史,以及非政府组织史的研究。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发轫

一、现代基金会问世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洛克菲勒与他的科学慈善事业

三、慈善动机与基金会批判

第二章:“科学医学”权威在西方的确立

一、科学医学“的形成

二、盖茨的医学神学观

三、西医在非西方文化的扩张及医史对此的研究

第三章:“用手术刀为福音书打开中国的大门”

一、传教士与西医东渐

二、三位来华的西医先行者

三、传教士在中国作用之我见

第四章:中国:洛克菲勒慈善事业的新边疆

一、放眼东方:改变中国的时机到了

二、探索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中国之梦

三、传教士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分歧何在?

第五章:协和医学院:“洛氏基金会王冠上闪光的宝石”

一、美国医教改革与霍普金斯模式

二、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协和

三、洛克菲勒的驻华“教育大使”

四、盖茨的中国医学发展蓝图

第六章:二十世纪初中西医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位置转换

一、当西医与中医最初相遇

二、科学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对洛克菲勒项目的支持

三、中西医冲突政治化与西医改变中国的作用

第七章: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一、从纽约到北京:协和的管理机制

二、戏剧性的一幕:顾临挑战洛克菲勒?

三、协和“中国化”的努力

第八章:转折时刻:从精英医学到乡村建设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改组与新方向

二、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从兰安生到陈志潜

三、中国乡村建设和甘恩的“中国项目”

结语:让我们“在新的基础上继续”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洛克菲勒慈善事业的发展最能说明美国慈善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完成,除了前面解释的美国当代历史背景外,也和洛克菲勒本人的信仰、成长经历、能力素质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蓝图的总策划师弗里德里克·盖茨密不可分。他们的个人背景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理解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建立至关重要。从下面所要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在创办石油帝国时,其经营理念和竞争手段既来自他从小的生活经历,又深受当时流行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感染。与此同时,洛克菲勒之所以能够开一代风气之先,在成为石油大王后迅速将其巨大财富的大部捐献给慈善事业,与对其一生宗教信仰和慈善观念影响至深的母亲和家乡当时的宗教环境密不可分。最后,洛克菲勒知人善任,委盖茨以发展洛氏慈善大业担纲人之重任,从而给后者一方开创现代慈善的天地。对于洛克菲勒基金会早期模式的确立,没有人比盖茨对洛克菲勒的影响更大了。这样的彼此相得益彰,也算得上是慈善史上的一段佳话了。

约翰D.洛克菲勒出生于上纽约州的一个乡下,是五个孩子中的长子。与同时代发迹的卡内基、摩根等一样,出生于1830年代末,长大后正赶上内战结束带来的工业蓬勃发展,可谓生逢其时。但是他的家庭情况却是差强人意。他的父亲威廉·洛克菲勒一表人材、多才多艺、乐观随和,但却放荡不羁,一事无成。洛克菲勒的母亲伊莱萨·戴维森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农场主家庭。当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嫁给了威廉·洛克菲勒。婚后不久,威廉旧习难改,竟然把前女友南茜带回家中一起生活。两年中,伊莱萨和南茜各生了两个孩子,大家同住在一个小小的木屋中。虽然饱受羞辱艰辛,洛克菲勒的母亲却对南茜充满了同情。后来在伊莱萨娘家的干涉下,南茜带着孩子离开了。此后洛克菲勒的父亲长年游荡在外,伊莱萨根本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再回来。他即使在家,也从来不会去田里种地,或做任何会把手弄脏的活计。威廉在四十多岁时干脆与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同居了。可以说他从未对这个家庭和孩子尽到应尽的责任。洛克菲勒的母亲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耕种几十亩地,辛勤劳作却时时担心无力支付柴米油盐。然而,苦难的环境使她坚强起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镇静地应对。她的邻居后来回忆说,伊莱萨是一个最好的女人,吃苦耐劳,从不抱怨,一个人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对John D.(洛克菲勒少年时喜欢这样称呼自己)来说,母亲是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极少数人之一,因为她不仅支撑了这个家,而且是John D.的道德榜样。对母亲的敬爱使得洛克菲勒不同于镀金时代的其他大人物,他一生都十分尊重妇女。

由于丈夫一年到头不在家,伊莱萨和长子的关系很近,很多事情都会信赖和依靠John D.去做。家庭环境使洛克菲勒很早就成熟了,作为长子,John D.从小就要帮助母亲承担家务。冬天,天还黑黑的,伊莱萨就会在楼梯上叫他:“儿子,该起了,该挤奶牛了。”在那个寒冷昏暗的牛棚,John D.只能把自己的脚放到牛刚刚躺过的地上取暖。洛克菲勒从未提及早年的困苦经历,但是从他仅存的早年照片中还是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黯淡。在洛克菲勒传记作者切诺的笔下,童年时洛克菲勒的脸是阴沉的、拉长的、毫无表情的,缺少小孩子的欢快,眼睛里也没有欲望。

伊莱萨是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乡下妇女,一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在她的信件和写的圣经心得中,最常用的字都会写错。但是她却非常注意用基督教信仰和在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管教孩子。由于内心非常后悔自己在婚姻上的不理智,她总是教育孩子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她喜欢说,“咱们让它再炖一会”(意思是不忙着决定)。这句话洛克菲勒重复了、遵守了一辈子。当世界上还不知洛克菲勒是谁的时候,伊莱萨就看到了儿子的潜力,她常常交给John D.一些成年人才能做的事。母亲的信任不但使John D.很自豪,也慢慢培养了他的自信,习惯了承担责任,解决困难。对于弟弟妹妹,他更像是一个家长而不是兄长。当然,这种早熟也让洛克菲勒付出了代价。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个小大人,不苟言笑,很少有一般孩子那种自然流露的快乐。伊莱萨内在的毅力、平静、智慧和对子女的严格约束,对洛克菲勒后来的品行和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从她那里,John D.学到了精打细算、有秩序、节俭和其他中产阶级的品德,这些对他后来成功创办美孚石油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少年John D.的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后来成为洛克菲勒的一些素质。他很小的时候就会到市场买一磅糖回来,分成小份卖给邻居来赚几分钱。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学着把自己赚的零钱攒起来。在他的自传中,洛克菲勒不无自得地回忆起自己儿时的生意经历:“七八岁时,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做起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我养了一群火鸡,妈妈给我一些牛奶的凝乳作为饲料。我自己照顾它们,养大之后把它们卖掉。”第二年,他还扩大了这桩生意。直到晚年,洛克菲勒还会乐此不疲地说到当年自己如何享受经营这样的小生意,喜欢看火鸡优雅地在水边踱步,后来也从不放过任何观察火鸡的机会。从他玩游戏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未来生意人的素质。下棋时他非常慎重,一定要考虑成熟才走。无论对方如何催促,也绝不轻易出子儿。有时他也会幽对方一默:“你以为我是为了输才来玩儿的吗?”对于任何游戏,他都只有在熟悉了游戏规则以后才会参加。虽然行动谨慎,一旦想好之后,就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P26-29

序言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能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把所得写出来与有同样兴趣和好奇心的人分享。更为幸运的是,这一路上,我得到了无数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从事研究和写作是件很享受的事,但也很辛苦、很困难。没有家人、朋友、同事和各种机构的支持,我就不可能在这里和读者交流了。因此,要借这个机会向使这本书得以问世的人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对一个在“文革”中失学的人来说,1977年重新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们,师大的教育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8年来到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读历史学博士,这里的老师给我展示了新的学习方法并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看问题的批判角度和挑战前人的研究路径,让我受益匪浅。我的硕士导师林琪教授(Catharine Lynch)和博士导师哈麦克教授(David C Hammack)引导我走进美国传教史和社会政策史等领域;对这两位导师的学识和品德我至今不能忘怀。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传教士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产生兴趣。虽然博士毕业后我转向了其他的研究领域,但对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事业的兴趣却始终未减。这也是我决心完成本书的原因。

从读博到2010年此书动笔,为了解西医东渐的经历,我先后在纽约、北京和成都访问了袁贻瑾、邓家栋、严家英、王光超、张昌颖、王志钧、马旭、彭瑞聪、杨宝年、郑芸田、吴宪夫人和陈志潜之女陈芙君等人。言辞无法表达我对这些老协和人和医学前辈的敬佩。他们娓娓道来的亲身经历和对现代医学教育的中肯看法使我摸到了西医在中国由起步而发展的脉搏。他们对我真诚、坦率,希望我了解这段历史。与他们交流是我宝贵的人生体验。

我曾到多所图书馆和档案馆从事本书涉及领域的研究,这些机构为我利用它们的历史档案提供了种种方便,并慷慨允许我在本书中发表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在此特对下述档案馆/图书馆表示真心的感谢:洛克菲勒档案馆(the Rockefeller Actlieves Center),哈佛大学胡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康特维医学院图书馆及珍藏医学资料馆(Countway Library of Medicine,and Countway Medicine Rare Books Serial,Harvard University),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艾伦·梅森·切斯尼医学档案馆(Alan Mason Chesrley Medical Archives,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耶鲁大学图书馆(Yale University Library),比罗伊特学院图书馆(Beloit College Achieves)。在此还要特别对洛克菲勒档案馆表示感谢。该馆曾两次为我提供研究经费,而且本书中的大量图片都来自它们的收藏。该馆知识丰富的馆员洛森鲍姆先生(Tom Rosenbaum)的帮助更使我的研究得心应手。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的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而且本书中主要的图片都来自它们的收藏)任教。感谢学院多年来为我提供到中美多个图书馆收集资料的研究经费,特别是这次又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一年的学术休假。若非学院的大力支持,本书恐难以顺利完成。

在此还要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真诚致谢,感谢他们的信任与眼光。同时,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他们一丝不苟、专业敬业的工作使本书的出版质量得到了保证。

在本书研究、写作过程中,前辈们为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我由衷景仰并引以为师。在此谨以本书献给他们中的一位,我敬爱的父亲。他为发展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呕心沥血,六十年如一日。他的精神和对我的鼓励是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马秋莎 美国俄亥俄北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秋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3657
开本 16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3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71.27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