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子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编著者姚淦铭。

以当代视角解读经典是普及经典图书的最佳方式,而深入浅出、知识与谐趣并举,则是作者姚淦铭讲演和写作的特长。再加上《老子智慧》图文并茂,译讲元典的同时,并枚举大量现代案例,因此,定能雅俗共赏,“读”以致用。

  通过本书内容,读者可以全方面了解《老子》,也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去读:现代运用/经典原义,智慧/谜团。另外,由于作者以其治学严谨的教授和备受欢迎的讲演人的“双重身份”著成此书,故研究阅读、消闲阅读均可。

内容推荐

《老子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编著者姚淦铭。

《老子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是当代国学研究名家姚淦铭教授讲读《老子》智慧的新著,这本《老子智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老子》中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对《老子》全文的系统解读。从解读《老子》元典入手,让大家去阅读、浏览、欣赏这本经典,知道《老子》到底讲了些什么。

通过本书内容,读者可以全方面了解《老子》,也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去读:现代运用/经典原义,智慧/谜团。

目录

前言

篇一 老子智慧的精蕴与价值

老子:哲学之父·瑰丽智库

魏源与章太炎:老子·太医·救世之书

《老子》:哲学·智慧·脉络·精髓

话说毛泽东与《老子》

老子《道德经》漫游世界

遐思:老子·苏格拉底·乔布斯

篇二 老子的幸福哲学智慧

人生幸福:从心灵获取的智慧

心灵“四化”:幸福智慧与修炼

祸福:倚伏·转化·相生

延伸解读:祸与福的中国智慧

洞察幸福:知足·知止·不殆·不辱

宠辱情商:惊·若惊·不惊

现代人生:大患·何患·直面·超越

上善若水:处世幸福诀

篇三 老子的处世处事交往智慧

处世智慧:“慈”之法宝

处世智慧:“俭”之法宝

处世法宝: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人际关系十大智慧

老子谋事十略:战略·谋略·策略 

处世境界: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修为:愚人·婴儿·生存态

开悟老子:蔺相如的经典范例

再晤老子:郭子仪的处世典则

篇四 老子的养生智慧

老子:长寿典范与养生大师

养生:重生·摄生·卫生

养心:涤除玄览·啬之早服

养气:阴阳·和·专气致柔

树与灯:生命·守护·长寿 

养生境界:赤子·婴儿·归婴

治病之智:病·病病·不病

疗心疗疾:老子智慧药方十八味

养生解读: 《河上公老子章句》

略谈《老子》与《黄帝内经》‘

篇五 老子智慧:经济·商品·财富·财政

知足者富:真正的大富有智慧 

警钟: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财富慈善:为人与人·愈有愈多

借镜:老子财政智慧的观照 

经济智慧:贫富·民生·税事·社会

史家谈:老子·商品·经济

篇六 老子智慧:政治·外交·管理·治道

治国与管理:正道·爱民·理想国 

民心睿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治道: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 

细则一览:无为而治的十三条守则 

老子卓越的外交智慧 

老子是在搞愚民政策吗 

经典范例:老子政治智慧的成功演绎 

胡适:老子的政治哲学评说 

篇七 老子智慧:兵法·兵书·军事

《老子》之兵书与兵法

老子反战之道的睿智

战争:迫不得已·恬淡为上

以奇用兵:老子兵法大智慧

以弱胜强:老子战略战术之智

四善:老子用兵之妙诀

微明之智:歙张·弱强·废兴·夺与

兵法要诀:主客·进退-四无·哀兵

六果:老子用兵胜敌之道

兵法哲学:老子“无”之妙用

兵法:兵不厌诈与阴谋诡计

篇八 和谐智慧:宇宙·自然·生态

老子问天:苍茫宇宙谁主沉浮

老子美妙的宇宙生成方程式

宇宙心契:有无·老子·物理学家

天网恢恢:老子的杰出建构

生态和谐:四大·得一·四法

借老子慧镜:逼察当今生态环境

反思:自然·人类·科技·善妖

篇九 美学之智与艺术之慧

味:老子的美学智慧

妙:妙不可言的审美之妙

音乐艺术与老子的美学之智

书画艺术与老子的美学之慧

审美意象:老子智慧的联缀

诗性美言:《老子》哲学诗审美

篇十 史家·哲学·思辨·辩证法

老子的史家风采与睿智

龚氏评老:出乎史,人乎道

老子的历史哲学智慧

老子卓越的辩证法智慧

案例一览:老子辩证法之例析

有·无:老子哲思之首创

湛思: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妙思:正言若反的思辨逻辑

数学思维:老子的哲学智慧

反知反智:老子的另类智慧

篇十一 老子的历史之谜

从老子名字的层层迷雾说起

经典之传与谜:司马迁的老子传记

扑朔迷离:老子之谜的千年聚讼

一份模糊履历简表

老子其师与其弟子之谜

二圣之谜:老子与孔子的交往

老子与道家之谜

黄老之学:老子与黄帝的奇妙缔结

道家:古代经典评析之举隅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之谜

郭店竹简本《老子》之谜

老子与道教之谜

篇十二 《老子》原著注译

上篇道经

下篇德经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子,是春秋末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周朝衰弱,老子便西出函谷关,退而隐居。著有《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关于老子的具体生平及此中的种种历史之谜,笔者在本书的后文有专门的解读,这里先说其两题。

一、老子:中国哲学之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老子,那么从哲学维度来看,老子是伟大的中国哲学之父!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曾说:“我中国真正之哲学,不可云不始于老子也。”(王国维《老子之学说》)王国维确认老子是中国真正之哲学的创始人,这是从创始的角度论其第一。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实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杰出的无与伦比”,也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即是从众多哲学家的比较中揭明老子在我国古代哲学家里的第一地位。

文化学家柳诒徵也说:“吾国形而上之哲学实自老子开之,亦可日一元哲学实自老子开之。不知老子之形而上学,徒就形而下之社会人生,推究老子之学,无当也。”(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柳氏也强调老子开创了吾国的形而上之哲学。

哲学家詹剑峰评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是伟大的。不仅在中国古代,就是列在世界古代哲学史里也是伟大的。但是他的哲学亦  君于非绝无依傍的,他是吸收先民中唯物的、辩证的思想,创造性地组成一个精密的体系。老子之道术,对他以后之思想家,影响至巨。以期承先,故能启后,以期承先之厚,故其启后乃深。一句话,他是承先启后的伟大哲学家。”(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这里点醒了老子的“中国第一个哲学家”的地位、其“哲学体系”伟大之价值,以及老子道术的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

哲学家叶秀山曾说:“中国哲学学术的确博大精深,比起老子的《道德经》来,‘前苏格拉底’哲学真是‘残篇’。”他又说:“在哲学的最源头,西方哲学只有古代希腊泰利士的一句话:‘万物的始基是水。’而我们《老子》书有五千言,我说泰利士这一句无论如何顶不过老子‘半万句话’。然而西方人的哲学发展成为众多的哲学体系,蔚为大观,而我们的哲学,虽不能说没有发展,却也不能说按比例已超过西方‘半万倍’。就中国传统哲学来说,我总觉得,老祖宗对得起我们,问题出在子孙们身上。”(《叶秀山文集·散文随笔卷》)——这里既从中西哲学的比较中揭示出老子的伟大,也让两千年以来的炎黄子孙们去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子孙们身上”这个尖锐的问题。

二、《老子》:一座瑰丽智库

(《老子》仅仅五千言,但是留下了一座辉煌、瑰丽的智库,其中的智慧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里曾简洁明了地解说了《老子》,值得一读:

世界上再没有五千字比《老子》书涵义更富,影响更大的了。它阐明“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伏”的原则;教人谦卑逊让,知足寡欲;教人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教人将取先与,以退为进,以柔制刚,以弱胜强。以为文明是人类苦痛和罪恶的源泉,要绝弃知识,废除文字,而恢复结绳记事的老法,废弃舟车和一切节省人力的利器,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政治上它主张统治者但摆个样子,一切听人民自便,不加干涉,像大自然之于万物一般。这便是它所谓“无为”。它否认有一个世界的主宰者,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循着一定的法则,自然而然。它提出一个无形无质,不动不变,不可摹状,“玄之又玄”的“道”,以为天地万物的原始。《老子》书的作者和庄子都喜欢讲这个“道”,因此后人称他们为道家。庄子和他一派的学者都喜欢借神话中的黄帝的口吻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因此后人有“黄老”之称。

这里简括地揭示了《老子》一书最基本的思想与内容的要点,虽然不很全面,但是也可见老子智慧之一斑。(《老子》不仅在形而上的哲学上,还在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历史哲学、生态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智慧。

若论老子之智慧,探究其智慧之深层的、核心的智慧,便是他的那种杰出的辩证法的睿智了。如李石岑在《中国哲学十讲》里所说:“(《老子》一书,可以说整部著作都是用辩证的方法写成的。”他又说:“道家的辩证法是有可以相当注意的地方,因为它知道用辩证法观察自然界,观察人类社会,并观察人类的思维。它知道把宇宙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看作一件东西,这是道家哲学强过其他各派哲学之处。”如果读(《老子》于此等地方能悉心体味,那么我们也许就把握了老子这座辉煌智库的精髓之精髓了!

确实,《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其中的论道、论德之妙言络绎不绝,因其经典而又被称为《道德经》。老子堪称为智慧的巨人,《老子》则是一座富藏的智库。

孔子曾赞叹说,老子“其犹龙”!我想,老子与《老子》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世界哲学与文化里就是“其犹龙”!当我们翘首仰望翱翔腾挪于云雾里的神龙时,当一代代来者面对老子这位中国哲学之父、一座瑰丽的智库,我们是既自傲又赞叹,然而也足以使后人自省与反思!

魏源与章太炎先后都从救治世人与世事的角度对《老子》作出了高度评价,若联缀起来解读,更是饶有意趣。魏源说:“《老子》,救世之书也。”《老子》这是一部救世之书。章太炎曾说:“老子如大医。”老子就如大医,即是太医,也就是古代宫廷里掌管医药的官员。此中有何深意?且看下文之细说。P3-5

序言

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如是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英国的大科学家李约瑟如此说:“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有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道家,并揭示出道家对于中国文化、中国人性格塑造之重要。他们又不约而同地都用“根”、“根柢”来比拟其深层的、根本的、关键的地位、作用与价值。

如果顺着他们的思路再往深里行,那么道家的创始者就是老子,老子又是道家的根、根柢。于是,老子—道家一中国文化一中国人性格等,就连接成一种环与链的组合,而老子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与巨大也就可以明喻了。

确实,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之人,而不仅仅是具有大知大识者。

诚然,《老子》是一本大智大慧之书,而不仅仅是谈知论识之著。

这是因为,老子所撰的五千言,虽然是一本薄得不能再薄的著作,但是为世界之名著,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喜欢把哲学视为智慧之学,而老子的智慧就是他那种高深玄妙的哲学,是中国的哲学之父的智慧。从圣人孔子曾向老子问学,接受老子的指点与开导来观照,或许就可以体会老子智慧的分量!

一代代人感叹,史迹绵邈,人世渺浩,世事沧桑,人生玄之又玄。这在老子之时代是这样,在今人也有这样的感慨,在将来又何尝不这样?然而老子为人们指引迷津,说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理。

神奇的是,尽管《老子》一书没有一处出现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是涵摄天下古今;尽管老子不是太医,却为世界开出一个个的妙方,救济世人。老子智慧,让人们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玄妙。老子让人们少私寡欲,抱朴守柔,游心于澹,合气于漠。因此,老子的智慧始终吸引着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充满热忱地、满怀敬仰地,甚至揣着神秘去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地研读。然而研习《老子》,总会使人读之余香满口,思之余味不尽,用之智慧盈心。如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老子》虽仅五千言,但言不以多为贵,其中的妙论精微,妙义纷披,真是个妙不可言,味之不尽,韵味绵长。

当然,老子的智慧本身也有一个由继承而至于发展的生命历程,老子之后也还有个继承与发展的精神生命、智慧生命的历史。老子之智慧,可谓继承前哲,此为胚胎前光,而觉悟后觉,此为蝉蜕后学,而卓然自立于中国与世界哲人之前列。

然而,我又想到人们在运用老子的智慧之前,先要了解其内涵,而后才是加入我们自己的智慧去能动的应用。在这方面,人们千万不能把老子的智慧历史化、凝固化、平面化,而要主动地转换为现代的、鲜活的、立体化的智慧。

据说,德国海德堡大学有条“哲学家小径”,其开创者是黑格尔。此后几百年中,无数诗人、哲学家在此散步思考,或可堪称为世界上智力密度最高的小径。小径旁的一个手形标牌上写着:“今天哲学了吗?”

德国我没有去过,当然没能散步于此条“哲学家小径”;引为遗憾的是,日本的京都左京区银阁寺我虽去过,但也没能一走那里的“哲学之道”,真所谓失之交臂。据说在银阁寺外有一条2公里长的溪边小道,沿途种植了樱花树,被称为“哲学之道”。这名称来自一百多年前京都大学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每日在此思考遥想,后来1972年正式命名。

我想,《老子》就是导引一代代人们去走一条哲学的智慧的路途。这里果真是简而幽,幽而晦,简则难识其意,幽则难晓其旨。但是,其中自有妙门可寻径,且寻得正路易遵行;自有曲径能通幽,能通向微明而显豁。

我想,如果当人们乐意行走并经常行走在老子这位哲学之父的道路上,也许会不断为他所催生的智慧之花与果的色、香、味陶醉!若能深究老子其心智,则会感染到那种魁伟之气象,如山包而万木葱茏,犹海涵而波涛浩瀚,似山止而坚不可摧,拟川行而动不可阻。老子智慧山包海涵、山止川行,让我们看到那位屹立在世界智慧巅峰人物里的中国哲学之父的风采。

作者

后记

《老子智慧》从201 1年4月动笔,一直至于12月才完成,从本是鲜花烂漫的春天起步,转眼间已是朔风扑面的寒冬,一年的时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走了,生命的年轮又添上了一圈。

虽然此前关于老子的书我已经出版了《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老子百姓读本》,但是觉得对《老子》一书的体悟,还远没有臻于会通的地步。于是我依然怀着高山仰止之情,继续思考求索;当然撰作得仍然很艰苦,费时耗日亦然颇久。

这也给我一种深刻的启示:(《老子》真是一座瑰丽的智库,琳琅满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确实,《老子》这本书有永远读不完的智慧,永远高深莫测!这是本书写作时又一鲜活的新得、新获、新感、新悟!

我记得林纾曾说过:“盖古文之境地高,言论约,不本于经术,为言弗腴;不出于阅历,其言无验。”(《与叔节书》)林纾之说,当然还不能标举出、传达出《老子》那种中国哲学之父的哲学古文的高境界,但是又确实“不出于阅历,其言无验”的。

《老子》仅五千言,而其境界之高远,言论之妙约,旨趣之丰腴,没有一定的历练,不能识其奥旨。不仅如此,人们往往还可能落人老子早已设定的预测——“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的地步。下士们,往往讥讽老子的愚昧、过时、落后、倒退、老古董、不合时宜。这是大有人在且代不乏人的,但是就在被下士的“大笑之”时,一次次显示出《老子》智慧的深刻性与恒久性。

当然,我要说的是,在这套国学智慧系列书里,一会儿讲儒家的智慧,一会儿又讲道家的智慧,或许会问:孰是孰非,何去何从?其实,《中庸》说得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仅如此,国学大师王国维还说过:“学无中西之分,学无古今之分,学无有用无用之分。”这就是为学的高境界,若分了、割了、断了,那么也就小了、浅了、陋了!

我又想起了牟宗三的一段话:“王弼注(《易》大体是不对的,就是因为不相应。但是王弼注解《老子》却能相应,到现在没有人能超过王弼那个注。我举这个例就是让你们注意,读书要注意这个‘相应’。你的生命喜欢不喜欢,喜欢、有兴趣,表示你可以读,否则不要勉强。”(《四因说演讲录》)然而我又要说的是,人只要心志所需、意趣所愿,“不相应”的也可以变为“相应”,乃至于“心心相应”。如此则必得入老子智库之途径,定获其睿智之门路,亦步亦趋,阅尽玄妙的忠嶂峰峦,入宝山而不空回了。

在写此书的时候,笔者参考的论著基本上已经在行文中标明,并致以感谢。还要特别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责任编辑,他们再一次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作!笔者也期待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正!

姚淦铭

2011年12月冬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子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淦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57387
开本 16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40
16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