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一段曾经年轻的日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杨晓英编著的《那一段曾经年轻的日子》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作者从1975年下乡到1978年返城的经历。作者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时刻想起那段生活,十分怀念勤劳质朴的乡亲,分外思念曾经在一起生活奋斗的同伴。作品由20个故事组成,它收集的每一段回忆短文、每一帧青春照片都是那个年代的真人、真情、真事的写照,是作者知青生活片段的积累,是对沂蒙山区知青坎坷经历的真实记载,生动曲折而又真实的情节引领您重回知青年代。

内容推荐

杨晓英编著的《那一段曾经年轻的日子》内容介绍:从农村“拔根”回青岛后,几次往返沂水,几经决心想将在沂水当知青的难忘经历、影响我人生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可时间不等人,上学、结婚、生孩子、工作调动,35年弹指一挥间。回青岛工作的35年与在沂水下乡的两年多相比,那段时间更为刻骨铭心。因为那时尚年轻,初入社会,是沂水质朴的人们给了我人生的目标和做人的标准,奋斗的-脚印历练了我能吃苦耐劳的韧劲,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怀。一起来翻阅《那一段曾经年轻的日子》吧!

目录

报名

捣粪

割麦子

脱粒机

送粪

锄玉米

拦河堵坝

大寨田

想家

救助战友

吃莴苣的日子

打井水

当老师

古老的话题

平坟

长虹岭会战

可柏的老鼠

知青组长

知青之家

入党

回乡篇

后记

试读章节

捣粪是大队安排给知青们的第一次农活。我们2O个知青由大队民兵连马连长带队,来到了村子最北边的专业队的养猪场,一人分了一把铁锨。马连长说:“你们20人分两组,一组到猪圈里去将猪粪铲出来,另外一组在外边将猪粪捣开,撒出去晒着。”马连长说完后,大家都拿着铁锨愁眉苦脸地不知道该怎么下到猪圈里。一个猪圈里有五六头猪,看着我们一直叫个不停,而猪粪又在很深的坑里,又脏又臭。我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说:“来,小史、小吕……咱们下去吧!”我叫着几个男知青的名字,边脱鞋,边用铁锨吓唬着猪,跳进了猪粪坑。几个男知青跳下来后,又有几个女知青也跟着跳进来。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们没见过猪圈,更不知道猪圈的粪坑这么深、这么粘臭,脚一陷下去想要拔出来很费劲,而且站不稳,根本无法将猪粪铲出来。更不可能将猪粪扔上去。下到各个猪圈的知青的叫喊声和猪的叫声混杂在一起。马连长急了,说:“你们都爬上来,过来看着我怎么干!”于是我们又都往上爬。可是跳下去简单爬上来难,爬到一半又滑了下去,后来外面的知青拉着我们好不容易爬出了猪圈。上来后,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笑个不停。活还没干,有的知青脸上已抹上粪泥,大多数人跳下去的时候忘了挽裤子,膝盖以下都是猪粪……马连长在猪圈里直喊:“赶快过来,你们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干出活来”,我们很不情愿地凑到他所在的猪圈边上,看着马连长一锨一锨地将猪粪铲起扔出,很轻松。他一边干一边讲:“首先两脚要拉开距离,站稳当。铲下去不要铲太多,半锨就可以,你们刚开始干没有那么多劲。往上扔的时候要顺着右边才能用上劲,明白了吧?”“明白了,明白了!”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着,纷纷又跳进猪圈坑里,按照马连长说的那样干起来。还真管用,男知青一锨一锨铲出来都能扔上去了。我开始是半锨半锨地铲,后来顺过劲来,竟也能一锨一锨地铲了。P13-14

序言

20世纪70年代下乡的知青不同于“老三届”的知青。1975年那年,全国有200万知青从城市到农村下乡插队,而且一直坚持到1980年全国知青“拔根”为止。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国大地上是最具有鲜明特征的一代人。

1975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我们迁出城市户口落户农村。当年的农村非常贫穷落后,我们在那里经历了播种、锄地、收获、推车子、割麦子、搬石头、建大寨田等等繁重的农活,经过近三年的磨砺,我们从精神到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城市学生锻炼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苗条的身材变健壮,拿笔的手能推车,细白的脸庞变粗黑。知青与农民一起上坡下田,再也看不出城市青年的影子,有的只是男知青健壮的体魄、女知青铁姑娘般的身板……知青把他们人生最美好的青葱岁月献给了

那个非常时代。35年过去了,冬去春来,35年前的知青生活总在我眼前浮现,使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沧海桑田,那饱含着泪水和汗水的蹉跎岁月,挥之不去。

知青之路铭刻着我们曾经年轻,铭刻着我们曾经艰辛的记忆。

7O年代下乡的知青的几年知青岁月换来的是青春期充满迷惘的精神扭曲,纠结着青春与创伤、理想与现实、信仰与幻灭。

当年我们回城后,不少知青战友报名当兵上战场,正赶上对越自卫反击作战,2O岁左右就为国捐躯。大多数知青被分配到建筑业做泥瓦工、到商场站柜台、到工厂当工人,走上艰苦的工作岗位。还有一批知青战友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科技、教育、金融、媒体单位、大型企业里担起重任,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风流人物。

50年代出生的我们是共和国最密集的出生群体,下乡回城后,结婚扎堆、生孩子扎堆,80年代出生的孩子60%是我们的。但随之而来的是8O后的入托难、上学难问题,最惨的是我们这代人有许多在40岁左右就从企业下岗了。在下岗的比例中,70年代下乡知青占了60%左右。我们承受着被动乱岁月冷落了报国之心的短痛,又要承受着被国家改革大潮淘汰的长痛。心力交瘁的我们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企业回到社会,重新进入社会的招聘队伍中自谋职业。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这些知青像当年听从党的号召上山下乡那样,理解了党和国家的难处,艰难地踏上了前人没有走过的前程叵测的生活之路。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事业和生活?是知青精神!每一个知青一生中都比常人多了一份经历痛苦的财富和对祖国的承担和理解,这份财富就是知青精神。知青们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已经承担起独立生活的风雨历程,那么小的年龄就感受了农村劳作的艰辛和远离家乡的思乡之苦……

知青当年带着户口扎根农村,虽然经历的是劳作的艰辛和艰难,但每当回忆起来却是痛并快乐着。当我把下乡插队的片段收集起来的时候,深深地感叹那个“年代”背景下的知青所遭遇的命运与磨炼。

我是知青一员,虽然在农村度过了青春的“浪漫”岁月,却收获了成熟和磨难。知青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虽不能说无怨无悔,但却是我一生所最珍贵的。

知青生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

知青生涯使我结下亲情和友情。

知青生涯使我懂得责任和承担。

知青生涯使我收获心灵“财富”。

知青生涯使我涉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彩虹。

历史是轮回的,古语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世纪70年代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城市浩浩荡荡到农村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也是浩浩荡荡,其中包括我当年下乡的村里的年轻人。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车上、在单位,只要碰上临沂尤其是沂水来的人,我都倍感亲切,只要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就一定尽全力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老乡”。这也是我资助村里孩子上学的原因所在。

每当给亲人和朋友讲起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活,我总是异常激动,滔滔不绝。难忘一生中的这段知青岁月,难忘收获的勤奋、勇敢、吃苦耐劳的韧劲……我想将这段珍贵的经历留给我们的后人,让他们不要忘记他们的父辈那段被慢慢遗忘的历史。

35年来,我返城后念念不忘曾经一起劳作的农民兄弟,时时提醒自己珍惜工作、珍惜亲情、珍惜友情,因为我是幸运儿,最终回到了城市,可是农民兄弟仍然在农村劳作着。

当知青的日子是人生的一次历练,只有下过乡、插过队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因为那种历经磨难的心理路程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后记

从农村“拔根”回青岛后,几次往返沂水,几经决心想将在沂水当知青的难忘经历、影响我人生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可时间不等人,上学、结婚、生孩子、工作调动,35年弹指一挥间。回青岛工作的35年与在沂水下乡的两年多相比,那段时间更为刻骨铭心。因为那时尚年轻,初入社会,是沂水质朴的人们给了我人生的目标和做人的标准,奋斗的-脚印历练了我能吃苦耐劳的韧劲,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怀。

说心里话,这些知青生活的片段,35年来在我的脑海中念念不忘,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不再,中年远去,步人老年的我开始回忆那段知青岁月。

十年来我断断续续随笔记录下一些当年在农村插队时发生的那些难以忘却的往事,留给自己作为精神生活的营养加餐,令我回味和享受。

每个片段像一张张照片展现在眼前,这些片段串连起当年的往事。我不愿将细节一层层剥开,而想把那些埋在心里的酸楚、心灵深处的悲痛独自泪流、独自回味。

当知青两年多是聚集我人生财富的岁月,这份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之宝。但在这悠长的回味中渗透着伤感。

35年来我经历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人生历程。回城后的35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改革的浪潮中,我做到了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靠的就是知青精神的积累及对信念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5年来,每次回插队村庄前心里都充满了渴望,渴望寻找当年记忆里的人和事,渴望见到当年的一土一木、一房一瓦,渴望见到当年一起劳作的老乡。可是每当到了村庄,心情就会很沉重,有些无法承受,不是触景生情的打击,也不是回忆的难过,而是内心深处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愫。35年了,很多事情应该淡忘了,可我相信,我不会,所有的知青都不会。

岁月悠悠,漫漫人生路上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那一段“扎根农村,滚一身泥巴”的美好青春年华已经成为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的回忆。随着岁月流逝,人亦老去,可那段知青记忆不会湮灭,不是因为当年的苦、当年的悲、当年的痛,而是因为心灵的一角丢失在那片土地上了,从此灵魂不全。

2012.3

写于青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一段曾经年轻的日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晓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23050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