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节日》由袁学骏编著,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图书 | 中国民俗节日/民俗风情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节日》由袁学骏编著,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目录 序/1 第一章 岁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1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起源/2 第二节 节日发展的几个阶段/8 第二章 春节/13 第一节 春节序曲/14 第二节 立春/20 第三节 除夕/23 第四节 大年初一/37 第五节 正月初一至十四/42 第六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57 第七节 正月十六烤火、丢百病/67 第三章 龙头节/71 第一节 引龙避虫/72 第二节 二月二食俗/73 第三节 祭龙仪式/76 第四章 寒食与清明/80 第一节 寒食的起源/81 第二节 上巳节与三月三/85 第三节 庙祭与上坟/89 第四节 清明节习俗/93 第五章 端午节/101 第一节 端午节的历史形成/102 第二节 勾践、伍子胥、屈原、曹娥等人的传说/105 第三节 端午节习俗/113 第六章 七夕节/121 第一节 牛郎织女传说的来历/121 第二节 牛女故事的文化内涵/128 第三节 七夕节的形成/132 第四节 七夕节习俗/136 第五节 外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141 第七章 中元节/144 第一节 佛道共用的节日/144 第二节 七月十五敬麻姑/146 第三节 七月十五节习俗/148 第八章 中秋节/154 第一节 中秋节的来历/155 第二节 关于嫦娥奔月/160 第三节赏月咏月习俗/164 第四节 拜月祈愿/169 第五节 月饼/174 第九章 重阳节/178 第一节 重阳节的起源/178 第二节 汉魏以来的重阳习俗/182 第三节 重阳敬老习俗/189 第十章 其他节日和节令/19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民俗节日/民俗风情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袁学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207091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6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1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183 |
宽 | 13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