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偶戏/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偶戏,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艺术样式,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特殊形态。世界各国的偶戏艺术,大体都经历了从宗教色彩较为浓厚的祭祀演剧向娱乐戏剧演变的过程。这种“随人举动多牵挂”乃至借助外力操作而展现出来的戏剧样式,最初来自于先民对偶像的崇拜,后来逐渐地在神坛祭祀的光环中,被赋予了俗世人情,并在世界各地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欣赏方式。

王馗所著的《偶戏》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了偶戏的历史、偶戏品种、传说与民俗中的偶戏、中国偶戏与中国戏曲、偶戏技术与相关制作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王馗所著的《偶戏》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偶戏》介绍了偶戏的历史、偶戏品种、传说与民俗中的偶戏、中国偶戏与中国戏曲、偶戏技术与相关制作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录

前言

在“偶”与“人”之间

第一章 偶戏的历史

 偶与装扮戏剧的生成

 偶戏的北渐

 偶戏的南游

 宗教化与世俗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偶戏品种

 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

 布袋木偶

 铁枝木偶

 人偶、肉傀儡

 水傀儡、药发傀儡、皮影戏等

第三章 传说与民俗中的偶戏

 偃师、陈平与偶戏历史

 戏神传说与地域接纳

 戏神崇拜与行业习俗

 民俗中的礼仪表演

第四章 中国偶戏与中国戏曲

 偶戏:中国戏曲艺术的“戏兄”

 偶戏:中国戏曲艺术的缩微呈现

 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

 偶戏的拟人化与戏曲的偶人化

第五章 偶戏技术与相关制作

 机关技艺与操作

 偶头制作工艺

 舞台装置

第六章 偶戏的艺术审美

 生死之辨

 形神之辨

 小大之辨

 少多之辨

第七章 偶戏的艺术传承

 偶戏的艺术转型

 当代偶戏发展态势

 偶戏的传承与传承人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偶与装扮戏剧的生成

和其他文明古国的偶戏一样,中国偶戏最初也来自于对偶像的崇拜。

中国现存最早的偶像雕塑,出现在辽宁东沟县(现东港市)三家子村后洼屯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该遗址最底层的石器、玉器和雕塑器物中,置放着不少用陶器制作的人头像和动物头像;特别是他们的底部或者一侧都塑有小孔,据推测是为了佩戴的便利。由此看来,这些距今6000年前的偶像,不论是用作装饰,还是用来辟邪,不论是用来崇拜还是用作祭祀,都是先民心目中珍贵而神圣的对象,他们与置放在一起的石器、玉器等器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在众多的文物考古实物中,人形偶像更多地出现在墓葬中,这类偶像在古代即是专门用作陪葬的“俑”。河南安阳殷墟曾经出土了三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展现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后期的偶像特征。这是墓葬偶人的最早实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则比较多地出现侍女、仆隶、武士等形象的偶人。例如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常德德山楚墓、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四川战国墓等,均有此类土、木偶人的实物。特别是信阳楚墓中的女俑,还装有假发,个别手腕甚至可以转动,显示出更加真实的人形效果。而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晚期楚墓出土的木制乐俑,虽然人体轮廓较为粗浅,但是他们站立坐卧的体态和手拿乐器的姿势,很传神地再现了乐人演奏时的状态。在秦代后期,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造型,成为汉代以前偶俑制作技艺的最高成就。

汉代以来,俑偶摆脱了简单人形的刻镂,较多地通过机关牵掣等手段,使偶俑具有行动的功能。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歌舞乐俑,不但体态、神情各有特色,而且类如吹竽俑、鼓瑟俑等偶人的手臂、手腕,都是采用单木另雕;山东莱西县岱野村汉墓出土的大木俑,高达193厘米,其肢体用13段木条组成,四肢关节均可以活动。而汉景帝阳陵出土的裸体陶俑,实际上已经通过活动的木制上肢,来显示偶人的生命特征。尤其是这些裸体陶俑实际上在随葬时穿着皮制铠甲,这也让人能够感到当时偶俑在制作工艺上的一些写实特点。当然,这些偶俑的出现,无一例外,比之于前代的偶俑制作,都可以算做划时代工艺了。

上述偶俑的结构变化,正是中国偶像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的证明。这为偶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进程中,偶俑附属于丧葬礼仪的功能特征,也为它增加了更多的禁忌和功能性的要求。偶人殉葬的风俗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作为奴隶社会中使用奴隶殉葬风俗的一种遗留。其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社会制度变迁、文明程度提高等因素,均有所关联。而中国偶俑的使用,同样也是人们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对既往习惯,如奴隶社会中的活人殉葬行为的变相坚持。《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孔子曾经对陪葬冥器的拟人特征表示反感。他认为偶俑的造型太接近真人,反而会不道德,因此他更多地倾向于选择使用“刍灵”①。所谓的“刍灵”,是通过束草为人的办法,使其略似于人。这种偶像当然也是用作殉葬的替代,只不过那些更似真人的俑,更加接近奴隶殉葬的做法,反而在后世得到了延续。显然,孔子的担忧和反感,也附带着栩栩如生的“俑”与人的真实个体的关联。这正符合民俗学上“顺势巫术”的构成规则,那些具有人的形体特征的偶俑,实际被看做了与真人一样的具有精神、灵魂的客观存在。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后世,使偶俑成为传统申国人的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一个神秘对象。精致者用木、用泥、用面,简略者用纸、用布,利用不同材质做成的偶俑,往往与诅咒整蛊的行为相关。这正基于“偶”与“人”一致性的观念,当然也来自于它最初生成的丧葬殉葬的文化背景。

汉代以来,随着偶像制作工艺的提高和佛教经典的翻译,许多关于偶戏的传说,如偃师造偶的传说,也孕育而生。当然,随着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偶俑不断地精致化,也不断地被戏剧化。这也导致了它普遍存在于宗教、庆典、宫廷等大型场合中,而不仅仅局限在丧葬礼仪。例如后赵时代的解飞,是一位善于制作机关器械的巧匠,他为信仰佛教的后赵帝王石虎,制作了一辆檀车。其中不但有手摩佛身的木头道人,而且还有披着袈裟绕佛行走、礼拜燃香的十余个木质偶人。①到了北齐武成帝在位的时候,出现了更为庞大的机械建筑——密作堂。其工艺的复杂和木头偶像的惟妙惟肖,远远超过了檀车的规模。特别是行走其中的木人,“与人无异”,“自古罕有”,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水平②。而之后隋炀帝时代出现的“水饰”,更加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遍布其中的人、兽、仙、麟,共同组成了变化离奇的仙境,实在是今古奇观。到了唐代,丧葬活动中的偶俑,更加戏剧化。《封氏闻见记》记载了唐代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出殡时,用木头雕刻成尉迟鄂公与突厥战斗、项羽与汉高祖鸿门相见等戏剧场面,“机关动作,不异于生③”,实际就是用机械偶像表演出来的戏剧。这些高超的偶像制造技术,及其展现出来的具有戏剧效果的场面,正成为中国偶戏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参照。

需要提及的是,在偶的“人化”的过程中,实际上也伴随着人的“偶化”的过程。人的偶化,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用真人代替;一类用面具装扮。

早在周代,就存在着名为“腊祭”的祭祀仪式。在这个仪式中,要通过人装扮成神、祖先、猫、虎等形象,来表达崇农报本的敬意。这种拟物化的装扮者,在古代被称做“尸”。祭祀必定要有尸,这似乎成为祭祀庆典的重要组成元素,只不过由于土木偶像的制作工艺不断趋于完善,这种借助人体表现的偶像才仅仅存留在个别节日庆典、仪式活动中。延至后代,人的偶化比较广泛地出现在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活动中。如中国各地春节社火中出现的“台阁”、 “芯子”、 “飘色”,均是这种偶像装扮的余绪。特别是昔日特殊的戏曲角色,如关公一旦装扮好,在上台演出前便不再言语,以显示关公的神圣;而流传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目连戏”中的主角——目连尊者,不但在戏剧情节中可以解救亡者,而且也成为此时观众热衷崇拜的对象。人的偶化,消减了人自身的灵动,而代之以偶的僵化,同时也使俗世的人身获得了宗教的净化,而成为特定宗教场合中具有灵异功能的神偶,履行着宗教赋予的神圣职责。

另一类偶像,则是通过面具的佩带,使人附带上超现实的能力,以履行特定祭祀的需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商周时代已经广泛存在于礼仪社会中的“傩”。《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了这种仪式的主角——方相氏,称它“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①”。

P1-4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200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师母李树玲老师的电话,这成为答应撰写这本小册子的最初源起。之后在10月底,我在黄天骥、康保成二位先生来北京开会之时,向刘魁立先生和两位导师承诺要在年底完成《偶戏》的撰写。导师告诉我,这本介绍偶戏的通俗读物,本准备约福建木偶戏史专家叶明生先生编撰,正巧叶先生出国访学,为保证在预定时间出版,因此把这个任务转给了我。

我一直很后悔贸然接受老师的嘱托。

记得在2000年的夏天,叶明生先生用口传身教的方式,让我在福建莆田的田野调查中体会了人类学调查方法的甘苦,也让我与木偶戏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的七年里,叶先生把关于木偶戏、莆仙戏的研究著述,不断地寄给我。那些形式多样的戏剧样式,一再地唤起我对乡土艺术的思考。可惜,我的知识储备仅及于此,对于撰写一本全面介绍偶戏的著作,备感吃力;当然,也为无意间僭越更有资格完成此书的师长们,备感惶恐。

为了能在限定时间完成承诺,我除了恶补相关知识外,尽量翻阅、领会目前可以见到的各种偶戏著述,并试图通过征引文献的方式,让有志于了解、研究偶戏的读者,借此熟悉为这一领域拓荒、探路的学者及其研究,并深入到中国偶戏的艺术之海中。鉴于这套丛书的普及特征和特定的编撰要求,我无法把最完备的引文出处及研究索引提供出来。但是,我仍然想在最后结稿的时候,把研究木偶戏的重要著作罗列出来,因为这本小册子许多地方的描述,都来自于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他们的智慧都通过综述或转引的方式,成了这本小册子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在参考文献中主要罗列了偶戏研究著作和1991年之后的重要论文索引。这样正可以与《中国木偶艺术》附录的《中国木偶艺术文献资料书目选编》(截至1991年)以及吕理政编辑的《台湾布袋戏参考资料简编》两种书目,一起构成中国偶戏研究的全貌,以便于读者全面考察偶戏艺术。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本书所配图片,除了署名的傅起凤老师、曹娟老师和我的部分积累外,其他均来自姜尚礼先生、刘文峰先生、祖京强先生、张乃峰、王学锋先生等师友的长期积累,以及《中国木偶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福建傀儡戏史》、《木偶或艺术》等著作中的图例。正是借助集体的力量,中国各地偶戏艺术的吉光片羽才会体现得具体而微。这正是我以及此书的读者应该首先感谢的。

此外,还要感谢吴秀慧老师、刘效民老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的各位老师,他们一直以来的学术支持和生活关照,保证了这部小书的尽快完成。李福标博士为本文的部分引文作了细致的校订,君子之交,淡如水,更浓于水,这正是需要倍加珍惜的。而本书编辑的不断鼓励和辛勤劳动,让这本小书能够很快地呈现给读者,这是写书的人不能忘记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的爱友李春沐以及我们的父母、亲人一直给予美好的祝愿,这让我能够把学习中的许多心得,糅合在这本通俗读物中。在结束写作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有了父母、师长、亲人、朋友的爱,了解一件未知的事物才会变得愉快而欢欣。

记得10月陪两位导师匆匆看过“鸟巢”的外观之后,我们到了一家安静的鹿港小镇饮茶。几年的分别让我们备觉亲切,也为短暂的会面增加了些许的惆怅。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张尚德先生曾经吟咏过的一句话:“一回相见一回老,半是因缘半是情。”人是如此,未等到从容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因缘际遇就匆匆地催促着生命的老去!我总想作点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而今,依靠着众人的力量勉强写出了这本小册子。虽然充满了很多的缺陷,乃至错误,但我仍然希望它能有点用处!起码在奉行着“开卷有益”的读者那里,它可以作为一块入门的砖瓦,不但能够引出美玉,而且能够让读者不断地感受到砖瓦与美玉的因缘。

2008年岁初于北京东城之半月尺方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偶戏/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939902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23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