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天文历法/阅读中华国粹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和月亮的阴晴月缺与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机紧密相关。于是人们便根据天文现象发明和改进历法来服务生产,指导生活。《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天文历法》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本书由李瑞国编著。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天文历法》是其中一册。

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和月亮的阴晴月缺与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机紧密相关。于是人们便根据天文现象发明和改进历法来服务生产,指导生活。《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天文历法》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本书由李瑞国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天上人间——中国古代天文学溯源

 第一节 源远流长——天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远古的观测——观象授时

第二章 仰望星空——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

 第一节 天上的宾馆——三垣二十八宿

 第二节 珍贵的记录——中国古代的星表与星图

 第三节 五大行星运动的准确记录——五星占

 第四节 星座的记忆——朗朗上口的《步天歌》

第三章 瑰丽奇特——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

 第一节 太阳黑子

 第二节 极光

 第三节 慧星纪事与哈雷慧星

 第四节 日食和月食记录

 第五节 从客星纪事到超新星爆发

 第六节 流星与陨石纪事

第四章 巧夺天工——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第一节 圭表以及景符、窥几

 第二节 浑仪和简仪

 第三节 日晷、仰仪、漏壶

 第四节 浑象、水运浑天、水运仪象台

 第五节 八架大型清代天文仪器

第五章 历经沧桑——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第一节 中国天文台的发展历史概述

 第二节 东汉洛阳灵台遗址

 第三节 河南登封测景台

 第四节 北京古观象台

第六章 各抒己见——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

 第一节 古老的盖天说

 第二节 天体浑圆的浑天说

 第三节 主张宇宙无限的宣夜说

第七章 光辉的篇章——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

 第一节 起源——从观象授时到《夏小正》

 第二节 发展——商周历法

 第三节 稳定——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

 第四节 奠基——秦汉魏晋时期的历法

 第五节 完善——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历法

 第六节 巅峰——郭守敬的授时历

 第七节 没落——明清时期传统的历法

第八章 永垂史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第一节 甘德和石申——古代天文学先驱

 第二节 落下闳——西汉民间天文学家

 第三节 张衡——东汉著名天文学家

 第四节 刘洪——东汉天文学家

 第五节 祖冲之——南北朝著名科学家

 第六节 一行——唐代著名天文学家

 第七节 苏颂——北宋著名天文学家

 第八节 沈括——北宋科学巨匠

 第九节 耶律楚材——少数民族天文学家

 第十节 郭守敬——最伟大的实测天文学家

 第十一节 徐光启——明末著名科学家

试读章节

传说远古的时候,有10个太阳生活栖息在东方汤谷一棵巨大无比的扶桑树上。他们由金乌背负着,轮流到人间巡行。当一个太阳回来时,就有另外一个太阳出去,从来没有错乱过。但到了尧帝当政时,不知什么缘故,这10个太阳不愿再独自出巡,天空中一下子出现了10个太阳。炽热的日光烧烤着大地,江河干涸,草木枯焦,百姓们又饥又渴,奄奄待毙。在这种危难时刻,尧帝命令神箭手后羿把天上的太阳射下来。后羿奉命一口气射下9个太阳,这样天空中又剩下一个太阳了。当那9个太阳被射中时,只见一团团火球无声地爆裂开来,满天流火,数不清的羽毛纷纷扬场地从空中落下。3只脚的乌鸦也一只只坠落下来……河南南阳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一块汉代画像石,上面刻的图画就是这个故事。

知识小百科: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这个神话告诉我们:太阳中有一只乌鸦——黑色的鸟。日中鸟神话在中国流传很广,在出土的汉代的帛画、画像石、壁画等中有不少精美之作反映着这个神话。河南南阳博物馆有一块汉代石刻画上,在代表太阳的圆圈中,画了一只3只腿的鸟。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2号墓中,出土了一幅珍贵的彩绘帛画,在帛画的右上端,画着一轮金色的太阳,中间站着一只乌鸦。这些所谓太阳之中有乌鸦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古代人肉眼所见的太阳现象,就是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上出现的斑点。因而又叫“日斑”,它是太阳表面上的一种“风暴”,由于“风暴”的温度略低于其附近的日面温度,所以它的光芒也就显得幽暗些。黑子的出现是正常现象,用望远镜观测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

可是远古时代并没有望远镜,古人怎么能看到太阳黑子呢?这大概由于中国古代建都西北,而西北地区多黄土,遇到刮风,黄沙漫天,日光暗淡,容易看到黑子。所以史志用“日赤无光”或“日无光”等来说明看到黑子时的天空情况。在日出、日落时往往能看到黄颜色的太阳或红颜色的太阳。这时的太阳不刺眼睛。也容易看到黑子。所以史志有“日出黄”、“日出人时”等来说明看到黑子的时间。古人对太阳的祭祀,恰巧在日出日落时举行,这正是发现太阳黑子的最好时机。因此,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太阳黑子就已受到古人的注意和重视,并以原始图画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它的形态。1972年在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图片上,绘有极其醒目的太阳图案: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普照大地。然而,在大多数日轮圆面中心,画着—个大黑点。

1977年在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二次发掘中,又发现一块有6个钻孔的象牙片,中心刻的是一轮从大海中刚刚升起的朝阳,光芒四射,如—个火球喷薄而出,两侧有两只昂首的大乌相向而立,太阳中心左下方也刻着—个黑点。这个黑点和两只鸟眼都未凿穿,与6个钻孔截然不同,这表示它们是与画中情景直接有关的。从上面两例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图像,说明太阳中的黑点绝不是随意涂刻的,而是对他们所观察到的太阳形象的直接描绘。可以肯定地说,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太阳黑子。  世界上公认的太阳黑子最早的记录在《汉书·五行志》中的记载:“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是指前28年,太阳出来是黄色的,在日面中央有如钱币大小的黑子。短短几句话,就把黑子出现的时间以及黑子的形状、大小相位置都生动地记录下来。可见,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多么重视,记载得多么准确完整。其实,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和汉代就有不少有关太阳黑于的记载,如《开元占经》卷六中有“日中有立人之象”,《汉书·五行志》中有“……日黑居仄,大如弹丸”等形象的描述。P46-48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天文历法/阅读中华国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瑞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900904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194.3-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