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阅读中华国粹
内容
编辑推荐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和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由毕云飞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广大青少年去进一步了解该文学艺术。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楹联概览,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的写作要求,楹联欣赏,楹联故事,楹联的价值及其影响等。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毕云飞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就是其中一册。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楹联概览,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的写作要求,楹联欣赏,楹联故事,楹联的价值及其影响等。

目录

第一章 楹联概览

 第一节 何谓楹联

 第二节 楹联的别称

一、对句

二、对联

三、楹联

 第三节 楹联的特征

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二、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四、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五、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第四节 楹联的形式特点

 第五节 楹联文体说

一、“小道“说

二、“附庸”说

三、“诗余”说

四、“小品”说

五、“游戏”说

六、“偶文”、“骈体”说

七、俗文学说

八、变体诗说

九、综合文体说

 第六节 楹联的分类

一、从写作上分类

二、从内容上分类

三、从字数上分类

四、从联语出处分类

五、从应用范围分类

第二章 楹联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起源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第二节 哲学探源

 第三节 语言寻根

 第四节 对仗之路

第三章 楹联的写作要求

 第一节 对联的基本要素与格律

一、字数相等

二、词性相当

三、结构相称

四、节 奏相合

五、平仄相谐

六、文义相关

 第二节 楹联的六禁忌

一、忌同声收尾

二、忌同声落脚

三、忌孤平

四、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第四章 楹联欣赏

 第一节 楹联的欣赏价值

 第二节 楹联的欣赏方法

 第三节 楹联的断句与标点

一、断句

二、标点

 第四节 关于“绝对”

第五章 楹联故事荟萃

一、妙联一副惊皇上

二、巧对对联显才华

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四、切瓜分客

五、李调元联战群儒

六、晓岚讽对石先生

七、哑联兴味

八、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九、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十、一副对联救了一条命

十一、联讽洪承畴

十二、文、武妙对

十三、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十四、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十五、纪晓岚无中生有对妙联

十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十七、解缙巧对曹尚书

十八、秀才讽赃官

十九、三联讽慈禧

二十、半副对联慑群魔

二十一、征联巧讽阎锡山

二十二、拍案叫绝一讽联

二十三、口大吞天

二十四、和尚应考

二十五、绝对讽巡按

二十六、老笋不如新笋尖

二十七、苏轼愧添门联

二十八、同名巧对李梦阳

二十九、贾知府续联

三十、意歌巧对众秀才

三十一、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三十二、林则徐儿时巧对解父难

三十三、双喜临门

三十四、神童妙解绝对

三十五、王羲之写春联

三十六、夫妻联对寿星宴

三十七、少年才子王禹偶

三十八、奇才凌潆初

三十九、母女巧对诉衷肠

四十、祝枝山妙联生辉

四十一、少年王勃

四十二、杨大年解联

四十三、王安石三联难苏轼

四十四、苏东坡妙联对辽使

四十五、佛印智对苏小妹

四十六、莫欺少年穷

四十七、李自成联惊知府

四十八、抬不动了

四十九、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五十、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五十一、树下乘凉遏神童

五十二、纪晓岚楹联小故事

五十三、张山对“无水烟”

五十四、樵夫妙联时乾隆

五十五、斯文索贿语双关

五十六、独一无二单双对

五十七、王三考状元

五十八、死秃

五十九、踢破磊桥三块石

六十、秀才出联试才女

六十一、吕蒙正联结姻缘

六十二、学生与先生对歪联

六十三、秀才因联作督学

六十四、御吏平冤

六十五、秀才出丑

六十六、文必正联定姻缘

六十七、将军对句娶师姑

六十八、惟楚有才

六十九、徐渭智难类太师

第六章 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第一节 楹联的价值

一、思想价值

二、美学价值

三、旅游价值

四、史料价值

五、艺术价值

六、教育价值

七、传承价值

 第二节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三节 楹联对世界的影响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十八、咒秃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苏东坡见此情景十分惊奇,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用灯火烫伤了他的脸,被罚跪在庙门口三日示众。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一心想要留他的手迹。因此,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苏东坡本来对这个方丈没有好感,现在更加憎恶他的伪善和市侩行径。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苏东坡只要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磨墨展纸,立刻满脸堆笑,连年答应说:“阿弥陀佛,老衲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副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

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副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死秃”两个字,拂袖而去。

五十九、碍破弼‘桥三块石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乡间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时吟出一副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知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副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是:

剪断出字两重山。

六十、秀才幽联试才女

从前,某县有个年轻秀才,20多岁了,尚未娶妻。这秀才仪表非凡,文才又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不少人家愿意和他结亲,都被他一一拒绝。秀才择偶倒不论门第,却一定要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这小县城的女子不是无才便是无貌,才貌双全的又有几个?因此,秀才的婚事便拖了下来。

有一天,秀才出城访友,来到一个小镇,镇里有个小药铺,他走得口渴,便去讨碗水喝。铺中有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药,秀才见她容貌端正,便有爱慕之意,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试探道: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岂可吃?

少女闻声抬头,见他是个秀才,知道是在索对,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气,我何不如此对答!于是一笑对道: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秀才见少女应对巧妙,很是高兴,心想再试她一试,抬眼看到门外药圃之中长有芍药,张口又吟道:

春暖带云锄芍药。

不想,少女张口即对道:

秋高和露种芙蓉。

此时,秀才对少女已是倾心爱慕,但是素不相识,又不便开口,只得怏怏而去,心中却一直思念此女。朋友见秀才一直心神不定,问明缘由,笑道:“兄台果然好眼力,此女一心想嫁个才子,至今尚未许人。以兄台人品,此事包在小弟身上。保管一说便成。”后来,朋友果然出面做媒,少女见过秀才,心中也愿意。秀才终于如愿以偿,了却终身大事。

六十一、吕蒙正联结姻缘

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位书生叫吕蒙正。他家境清贫,靠卖字作诗为生。一天,吕蒙正路经赵员外府门外,只见一群文人墨客,正在装腔作势,高谈阔论。一打听,原来是赵员外年过五十喜得贵子,高兴非凡,以重金聘请文人墨客为他作门联。现在,这帮儒生搜尽枯肠,苦思无对。突然,工部侍郎的儿子倪兴官大呼一声“有了”,便得意地提笔写下一联,贴在赵府大门上:

子当承父业,

臣必报君恩。

众儒一见,急忙奉承,赵员外也称赞不一。谁知站在旁边的吕蒙正不禁大笑起来:“这样的对联贴在门口,也不怕别人笑掉牙!”倪兴官见是位粗布蓝衫的穷士,便蛮横地说:“滚开,你有什么资格评论!”众儒生也发出一阵狂笑。

吕蒙正面对讥笑侮辱,不以为然,朗声吟道:

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

腰间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

倪兴官一把拉住吕蒙正说:“你说本联错在何处?倘若说不出理由,我要上衙门告你侮辱斯文!”吕蒙正推开倪兴官的手,理直气壮地说:“你想告我?我还要告你呢!此联不但粗劣,而且有灭族之祸。”赵员外一听,大吃一惊,忙躬身问道:“客官请道出事由。”吕蒙正笑哈哈地说:“此联颠倒人伦,目无君父。岂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这时,赵员外觉得吕蒙正言之有理,便请吕蒙正另作一联,以光耀门楣。吕蒙正见盛情难却,就说:“不必重写,只要把对联中的字更动一下,改成‘父业子当承,君恩臣必报’就行。”赵员外见吕蒙正才思敏捷,年少有为,有心再试试他,就以着自己的身份出了一上联,要吕蒙正对:

耒老思阁老。

吕蒙正看了倪兴官一眼,微微一笑说:

无才做秀才。

赵员外一听,满口称赞,打算将女儿黛菊许配给吕蒙正为妻。这时,倪兴官醋意大发,恶狠狠地吟出一句:

牛头焉会生龙角?

吕蒙正毫不示弱:

狗嘴何尝出象牙!

倪兴官紧接一句:

一介寒儒妄想攀龙攀凤攀丹桂。

吕蒙正看到客堂正中的一尊佛像,即景生情道:

三尊宝像岸然坐鳌坐象坐莲花。

倪兴官无言以对,虽气得七窍生烟,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赵员外听了,拍案叫绝,当即要婢女去闺房传话小姐,告知已为其择得佳偶。黛菊小姐自小聪明,能诗善词,才貌双全。听了婢女的传话,就禀明父亲,说自己也有一联,如吕蒙正能对出下联,方可议婚。她的上联是:

因荷而得藕。

吕蒙正一看小姐出的乃是一副谐音联,便一挥而就:

有杏不须梅。  小姐见对得工整,比喻得当,不禁嫣然一笑,默许了婚事。婚后,小两口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P138-141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后记

楹联不是“附庸”,它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它兼具诸问题之长,尽展独特文化风流。楹联,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可涵今博古;文字稍长者,铺锦列绣,能对天联地。副副楹联,尽显国粹魅力;行行妙句,汇成历史丰碑。它展示出盛世华夏的繁荣和文明。

楹联不是“笔墨游戏”,它将智慧和才学、生活和理念、民俗和民情、地理和人文、工作和情趣自然地融人楹联中,成为雅俗共赏的社会文化。它以特有的精神和艺术的魅力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褒贬社会上的真善丑恶,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潜移默化地调节着社会的人际关系,调动着人们的积极因素,焕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楹联也不是“雕虫小技”,它以丰富的蕴涵、生动的形象、整齐的形式、和谐的音韵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华文化的特产。它既是下里巴人,又算得上白雪阳春;既可步人民间巷陌,又能走进象牙之塔。

楹联更不是“小道”,它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古老又新颖的传统文化。它积淀着华夏历史的文明,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楹联以自己雄厚的实力和顽强而出色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对联的发展前景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展望未来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第一,重创作轻理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对联典籍也无人发掘整理。

第二,许多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资料的查阅和复印费定得很高,这等于对资料进行封锁,给对联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第三,由于市场和世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满足于简单肤浅的东西,不去深入研究,反而还主张对联不要规矩,这对对联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第四,联界人员老化的现象很严重,如果不加紧培养接班人,可能20年左右就会出现断层了。希望读者们了解它,珍视它,更真诚地希望读者们能自己的努力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阅读中华国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云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900232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