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人王大业(一位农技站长王大业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新军编著的《好人王大业》内容介绍:抒情小说是王新军小说中更具美文性质与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在致力于小说创作之前,王新军原本是一位在感觉和语言方面磨砺锋芒刻意求工的诗人,因此在抒情小说中,他更容易发挥自己在诗歌方面的素养,用小说的形式切入原始而纯粹的生命体验,捕捉平淡生活中的人性美,从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庸常人生中提炼出让世界焕然一新的生命光彩。

内容推荐

王新军编著的《好人王大业》内容介绍:在写法上,他运用高密度的抒情叙事把小说空间撑得浑圆饱满,气韵流淌地抒写那些给内心带来诗意的事物和场景,使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葱茏诗意,结构、韵味偏于诗化、散文化。语言珠圆玉润,回旋着光与色的欢乐舞蹈,流淌着音乐的动人旋律,极富诗歌美感。这类小说大都是篇幅不大的短篇佳作,它们是王新军进入诗性沉思的纯粹时刻。站在正在消逝的土地上,王新军以宁静的目光反观那些现代化过程中正在悄然流逝的古老情感与智慧,那就是沉淀于劳动、爱、生、死等人类基本活动之中的渴望,满足,激情和感恩。一起来翻阅《好人王大业》吧!

目录

好人王大业

单位垮了

桥湾

植树节到了

俗世

后记(代)

试读章节

年初就开始嚷嚷的乡镇机构改革,政策终于出台了。多半年时间里,尽管事先已经听说了来自不同渠道的种种可靠消息,当红头文件发下来的时候,大家还是一时显得很慌乱,很无措。

农技站长王大业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上面的方案中规定,农技站的经费今后将由乡财政全额列支。这就是说,农技站多年来乡上不疼县上不爱的局面就要结束了。奶奶的早就应该这样了,在乡上列编的两所六站一中心里,农技站算是大站了,一想起这些年受过的委屈,老王就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那种感觉。

但老王是高兴不起来的,早上一上班,老王就开始在办公室里来回走,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遇到紧事儿,总要这样来来回回走一走。

说起来,王大业已经是四十有八的人了,可写在他履历表上的年龄,却只有四十五。王大业原来在下面一个村当支书,因为工作干的不错,方方面面叫乡上都很满意,那年乡农技站开始独立建站的时候,老王去书记乡长那里走动了一下就到乡上来了。虽然农技站并不一定比在村上干实惠,但毕竟成了国家列编的事业干部啦,比当个村长支书整天吼吼喊喊还是要强一些。上来的时候王大业多了个心眼,他把自己的生日推后了整整三年,把已经36岁的他弄成了33岁。

一个33岁的农技站长是多么年富力强啊!那时候的王大业真是意气风发,不到三年就把农技站的一院土坯小平房换成了红砖大瓦房,化肥种子农药也都经营得红红火火。后面就越来越不行了,农技站的经营每况愈下,化肥种子农药上面名义上规定有农技站独家经营,可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统统把农资摆上了柜台。化肥经营更是各路争雄,一到了春种时节,乡间村道上到处都能看见化肥贩子们精明的身影。这样过了两年时间,农技站就成了连供暖费都缴不起的困难户啦,更别说保证三个人的全额工资了。

没办法呀,这就叫改革开放,这就叫市场经济,有钱大家挣,人人都奔着钱忙活。说到底,是大气候把小环境给改变啦。P1-2

序言

很多年前,具体点说应该是1997年,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固守西部》的小文章,以此来申述自己创作初期的写作理想。“固”就是坚持不动摇,结实,牢靠;“守”字则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平静。这平静当是多意的,其中我觉得应当包含着“灵”的意思,是一种宁静和自由的象征。如今16年过去了,我的写作视野,始终没有离开过河西走廊西部那片亦耕亦牧——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掺杂、相互渗透的地方,这便是我创作意义上所固守的“西部”。

这片一直被中国历史称为边地的地方,西汉时便以出产天马而闻名于世,唐以后,则以边塞诗的形象在文学史上穿行了近千年。而这里,更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文明交汇和演变的地方。河西走廊,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自己特有的不同。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统复杂的汉人,我不知道我身上遗传了怎样复杂的基因。

我的写作是从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入手的,从练笔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里,我写下了关于这片土地二百多万字的小说,但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完全理出怎样对这片土地进行书写的头绪。我实在太笨了。我渴望自己能像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作家那样,站在大地上纯正地寻找自己的文学理想,又想让伟大的母语(汉语)在那一处偏狭之地上生发出自己的光辉。我就这样在梦想与地域之间、在现实与意蕴之间摸索着,我努力地在自己的文字中呈现着属于这块小地方的“这一个”。这就是我写作的全部意义。

我是一个写作路数很不清晰的写作者,真的,我对我的写作的方向,一直不是十分明了。有时候我也会自己宽慰自己,因为生活本身不可能只有一种解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我更加注重语言背后的一些东西。而中篇小说,我则强调必要的故事支撑。回首自己的小说写作,我发现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有毛病的。但有毛病似乎又并不是那么可怕,作品有毛病,如同一个人有病一样,生病就意味着这个人身上有抗体。作品有毛病,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作者创作上还有上升的空间。事实上那种外表完美的写作才是真正可怕的。

在文学的版图上,分配给我们每个人的写作资源是不同的,事实上也没有办法相同,因此当我们写作的时候,永远都是态度的问题。一个作家,应该用最真诚的心灵去完成对自己故乡的书写。这是我的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我在一篇小文里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小说看似叙述着别人的生活,实则省察着作者自己的内心。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自省,一个写作者更是如此。不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一个不经省察的人的写作,也很没有意义。

近一两年来,我更多地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着一些文学以外的思考。在一些地方,文学的社会学意义事实上是大于文学意义的。我是一个“小地方”的写作者,我只在乎精细地构筑我文学意义上的那个“小地方”。

收入这本集子的几部中篇小说,多写乡人乡事,一些篇什在发表之初就曾为选家所青睐,引起过一些反响。如今集中细看,不免简陋了些。但出于记录偏狭一隅生活的考虑,尚有一丝存在的意义。

是为序。

2012年11年31日于玉门

后记

王新军,1970年生,甘肃玉门人。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90年代引起关注,近年来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青年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

王新军的小说大致分为两类:抒情型和写实型,换句话说,这是他进入乡土的两种方式。抒情型小说包括《农民》(1999)、《乡村爱情》(2000)及其续集《洋葱》(2008)、《大草滩》(2000)、《牧羊老人》(2000)、《旱滩》、《夏天的河》(2004)、《八个家》(2006)、《吉祥的白云》(2007)、《洋芋花开》(2008)、“大地上的村庄”系列中的一部分(如《村庄的开始》、《闲话沙洼洼》、《吹过村庄的风》、《与村庄有关的一头牛》等)。写实型小说占王新军小说的大多数,且多为中篇小说,份量足以装满两部小说集。其中一大部分是反映乡镇干部的,包括:《乡长老叶和他的一班人》(1992)、《文化专干》(1997)、《桥湾》(1997)、《乡里大集》(1998)、《玉儿》(1998)、《裁员》(1998)、《农民球队》(1999)、《罪恶沙湖》(2002)、《乡长故事》(2002)、《单位垮了》(2002)、《好人王大业》(2002)、《放映员老陈》(2003)、《村民组长冯虎》(2004)、《司法助理李守堂》(2004)等,也有反映乡村教师的《民教小香》(2001)、《一头花奶牛》(2002),反映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麻黄滩》(2001)、《甘草滩》(2001),以及其他反映乡村生活和普通农民的小说,包括《八墩湖》(1994)、《拐把子堡》(1997)、《健康女人》(1999)、《玉米地》(1999)、《夜深人静》(1999)、《李家兄弟》(2000)、《乡居笔记》(2001)、《一个进城卖西瓜的农民》(2003)、《大冬天》(2003)、《两个男人和两头毛驴》(2004)、《七彩山鸡》(2004)、《铁轨上的阳光》(2004)、《农民老木》(2004)、《与父亲有关的生活片段》(2005)、《馒头店》(2006)、《进城钓鱼》(2006)、《乡村纪事》(2007)、《饮马滩》(2007)、《种瓜得豆》(2007)、《把戏》(2008)等。近来,王新军又切入进城农民、乞讨等底层苦难,写出了《坏爸爸》(2006)、《沐足阁》(2007)、《玉泽湖》(2008)、《摸吧》(2008)、《招弟谣》(2008)等。由于这些小说触及社会热点问题,不少被转载并入选优秀写实小说之列,为王新军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另外,王新军还著有三部长篇:《人生八卦》、《最后一个穷人》和《厚街》,创作积累正在发生重大转化。

抒情小说是王新军小说中更具美文性质与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在致力于小说创作之前,王新军原本是一位在感觉和语言方面磨砺锋芒刻意求工的诗人,因此在抒情小说中,他更容易发挥自己在诗歌方面的素养,用小说的形式切入原始而纯粹的生命体验,捕捉平淡生活中的人性美,从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庸常人生中提炼出让世界焕然一新的生命光彩。在写法上,他运用高密度的抒情叙事把小说空间撑得浑圆饱满,气韵流淌地抒写那些给内心带来诗意的事物和场景,使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葱茏诗意,结构、韵味偏于诗化、散文化。语言珠圆玉润,回旋着光与色的欢乐舞蹈,流淌着音乐的动人旋律,极富诗歌美感。这类小说大都是篇幅不大的短篇佳作,它们是王新军进入诗性沉思的纯粹时刻。站在正在消逝的土地上,王新军以宁静的目光反观那些现代化过程中正在悄然流逝的古老情感与智慧,那就是沉淀于劳动、爱、生、死等人类基本活动之中的渴望,满足,激情和感恩。在《农民》、《乡村爱情》中,王新军通过平淡生活中幸福感的充沛流溢,把劳动、爱情、孕育等普通的乡村生命形式升华为存在的本真。在《大草滩》、《牧羊老人》中,他透过牧羊人的眼睛依依不舍地抚摸草滩、河流、蓝天,那是一去不返的放牧心灵的天堂,它们正在被四轮车、电视机等现代化机器分割碾轧。牧羊人对游牧生活的执着与现代工业文明龃龉不合,固然暴露西部农民精神的封闭落后,却又反过来提出了现代性批判的命题。《旱滩》中的“她”和羊群一起坚持、等待,终于度过青黄不接的枯草季节,迎来大地分娩的春风。那种艰难困苦中充满希冀与感恩的生存方式,将小说引向终极哲理。“大地上的村庄”系列西部小说包括十几个短篇,已发表的有:《村庄的开始》、《闲话沙洼洼》、《吹过村庄的风》、《与村庄有关的一头牛》、《农民老木》、《两个男人和两头毛驴》、《七彩山鸡》、《两窝鸡》、《两条狗》、《种瓜得豆》等。这组小说似乎是准备从外向里循序渐进展开村庄的一切:历史、环境、人。因此开头几篇是对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村庄的外围叙事(所谓“外”是相对于人物主体的),其独特的视角和切人点引人嘱目:它们以村庄和“与村庄有关的”事物(牛、狗、风)为主体叙事,将饱满的生气注入世间万象,使它们焕发人性的美丽光辉,沉入时间之流,迫近生命本体,成就一个超越自然时空、物我阻隔的诗境。比如那头以液态方式与大地紧紧相拥的牛,它的一生融入村庄的历史变迁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物我之隔。这种写法跳脱寓言、象征的常规,直抵非主非客而有天然灵知的生命原发性体验境域。它们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西部风味小说,但又无处不显示着西部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以绝对纯粹的方式审视西部独特的生存环境,为一切在场者与不在场者敞开澄明之境,让诗意从美的解蔽中汩汩流出,举重若轻地昭示存在的真谛——这可以说是他所有抒情小说的共同旨归。

中篇《八个家》和《吉祥的白云》是王新军进入祁连山草原的寻根之作,是作者对自己游牧民族基因的自我意识、自我确证。小说对西部草原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游牧生活的描写如同优美的抒情诗,是一曲悠远而苍凉的西部牧歌。与王新军此前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以裕固族聚居地为背景,他更加注重展现西部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那种单纯质朴的生活方式所蕴涵的独特美感,并有意识地从中提升生命哲理。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人王大业(一位农技站长王大业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新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933849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28
16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