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著名学者易富贤先生的人口论著。该书从社会、经济、民族、人权、法治等诸多论证了中国大陆现行计划生育的巨大危害性。该书涉及到了人口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遗传学、法学、医学等多方面的话题。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
图书 |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著名学者易富贤先生的人口论著。该书从社会、经济、民族、人权、法治等诸多论证了中国大陆现行计划生育的巨大危害性。该书涉及到了人口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遗传学、法学、医学等多方面的话题。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 内容推荐 《大国空巢》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易富贤先生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易富贤的一本心血力作! 本书的出版或许会引发新一轮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但我们认为,争论是凸现真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欢迎广大读者多多争鸣,以期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裨益。 目录 第1章 世界人口历史和展望 人口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支柱 古代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近代人口爆炸 美洲作物对中国清朝人口的影响 人口增长推动经济增长 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 人口规模优势和密度优势 “人口灾难”的狼真来了,但不是大灰狼 世界人口展望 第2章 文明兴衰的人口因素 先哲谈人口与文明的关系 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 罗马帝国灭亡的人口因素 人口优势避免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在中国重演 吐蕃、蒙古文明衰落的人口因素 印第安文明衰落的人口因素 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而不是法国 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口因素 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人口因素 “日”薄西山的人口因素 俄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苏联解体的人口因素 俄罗斯人口政策的教训和经验 美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第3章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时代背景 二战前:从种族主义、优生学到人口学 二战后:控制人口的全球思潮的兴起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角色 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 计划生育思潮西风东渐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思想的交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 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1979年后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计划生育后果始料不及 中国人口学的建立 美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第4章 中国的人口现状 计生委的预测全部落空 2010年中国到底有多少人 据社会发展水平判断中国的生育率 计划生育到底少生、“超生”了多少人 第5章 中国人口危机全面爆发 1998年:小学在校人数开始减少 2003年:20~3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开始减少 2008年:17~20岁男性兵源开始负增长 2012年:育龄妇女开始减少 2012年:总抚养比止跌攀升 2014年:15~64岁总劳动力开始负增长 2015年:光棍危机全面爆发 2016年:购房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 2018年:总人口开始负增长 从人口结构看中国今后的经济走势 老有所养,谁来养 中国是既不优生,又不优育 失独家庭数量在快速增加 第6章 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适度人口”理论摧毁古希腊文明 谁曾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要是中国人口只有7亿、5亿会怎样 耕地和粮食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 环境 结论 第7章 用国际视野看待中国人口问题 韩国、台湾、新加坡、伊朗为曾提倡二胎后悔莫及 国际、国内都证明二胎方案也是错误的 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出生高峰有多高 补偿性出生高峰越高越好 “低生育率陷阱”比“中等收入陷阱”更可怕 从人口结构看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世界人口变局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中国应积极布局西部的人口和城市 第8章 中国人口展望 中国人口展望 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敦刻尔克式战略调整 做好“接生”准备 投资“造物”,不如投资“造人” 停止计划生育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停止计划生育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停止计划生育有助于缓解老年化和光棍危机 婴童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起搏器 第9章 大道至简,生生不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 养儿防老和社会养老的比较 婚姻是人类最伟大的制度设计 婚姻将“性”关进笼子 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 古代结婚、离婚制度 尊重男女天然的分工 中华生育文化的衰落 美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回归 欧美鼓励生育的困局 回到传统家庭的防线内 落实政府责任,保障生育权利 后记 试读章节 东西方历史有些相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同期,两地的科学与文明迅速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几乎同时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中国涌现了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哲,希腊涌现了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阿基米德等大师。中国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被秦始皇焚毁,汉朝只继承了残存的文明。古希腊人的文明遗产也只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其中科学文明直到一千多年之后,才因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重新回到欧洲大陆。 与罗马帝国同期的是中国东汉、魏晋时期。魏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淫乱的时代,士族饮酒服药(五石散等毒品),放浪形骸,尽情享受声色,崇尚空谈和阴柔美,玄学兴起,好男色,“狎昵娈童”成为一种时尚,且公然予以歌咏。美男子“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儒家东晋史家干宝:“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搜神记》卷七)干宝评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干宝将这些现象与其他现象一起视为西晋败亡之兆,“胡狄侵中国之萌”。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晋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于塞外,并以汉人戍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山阴令江统作《徙戎论》,文中提到“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认为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江统的建议也未被采纳。 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各派皇室宗亲和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利,竞相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军队,大批蛮族部族潮涌般冲入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带。一方面是淫乱、礼崩乐坏的西晋王朝,一方面是剽悍的胡风。在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从永嘉五年(311年)开始,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作乱,对汉人社会大肆杀戮和抢劫。《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干宝在《晋纪总论》谴责西晋:“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礼法刑政,於此大坏,如室斯构而去其凿契,如水斯积而决其堤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国之将亡,本必先颠,其此之谓乎!”应詹给元帝上疏,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望白署空,显以台衡之望;寻文谨案,目以兰薰之器。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晋书·应詹传》) 经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汉族人口急剧减少。部分汉人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东晋偏安江南,保存了文明。《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而北方五胡互相残杀,人口减少(有些民族甚至从此消亡),最后鲜卑族成为最大的赢家。鲜卑族地位高,从事军事,藐视农耕,结果在内讧中,人口减少。留在北方的汉族地位低,从事农耕,有着顽强的生育文化,人口不断增加,重新获得人口优势。于是,鲜卑皇帝北魏孝文帝不得不实行汉化政策。为了补充兵源上的不足,北方鲜卑政权不得不大量起用汉军,甚至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这就为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加上南朝汉族政权的主体汉族人口,隋唐的时候,汉族占有绝对多数,从而避免了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在中国重演。在此后,一直到文艺复兴,东方文明一直占有优势。 有人说,蒙古族和满族凭借很少的人口仍然征服中国,因此人口多少意义不大。其实,正如商鞅所说:“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蒙古和满族之所以能够征服中国,主要原因是汉朝之后(尤其是宋朝之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刻意弱化民间力量,虽然中国总人口多于蒙古和满族等民族,但是可以动用的力量反而不够。而蒙古和满族却充分利用他们的人口资源。蒙古和满族虽然能够通过武力征服中国的政权,但是不能征服中国的文化(必须靠人口)。最终,这些民族反而被同化。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政权虽然被征服过,但是中华文化从没有被征服过。P33-34 序言 我社于2011年出版了国内著名时评人童大焕老师的心血力作——《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在编辑书稿过程中,我们见到童老师几次提到一本名叫《大国空巢》的书。好奇起见,我们去卓越网搜索该书,但奇怪的是,搜索结果中并没有该书的相关信息。于是,就去新浪微博直接联系该书作者——易富贤老师。经过与易老师的沟通,我们才知道,原来那本《大国空巢》只是在香港出版了,并未在内地出版。考虑到人口问题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感觉有必要出版一本全面分析我国人口现状及人口政策的图书。同时,在卓越网搜索该书时,只要输入“大国”两字,便会出现“大国空巢”的搜索提示,可见很多读者对该书有所期待。综合上述两点,我们认为应该给《大国空巢》出个内地版。 一番简单说明后,易老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出版邀请,并答应愿意根据我们的出版建议对《大国空巢》进行修订。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易老师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易老师在内地版《大国空巢》中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我们相信,这样一本心血力作,应该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易老师曾于2012年5月3日至6月19日在国内受邀做了24场讲座,已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易老师根据本书内容所制成的幻灯片,目前已有14421598次点击、53344个回复(见http://club3.kdIlet.net/dispbbs.asp?boardid=l&star=l&replyid=6618931&id=6618931&skin=O&page=1)。正如易老师本人所言:“新版本更加完善(有大量内容没有上网),完全做到有理有据,应该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在本书中,易老师结合世界人口的相关背景,介绍了文明兴衰的人口因素,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口现状作了细致分析,并对中国的人口作了合理展望。我们认为,易老师的研究态度是认真的,其忧国忧民的恳切之心跃然纸上。当然,由于研究方法、视角及环境等因素,易老师的观点、结论未必能获得普遍(包括我们编辑)的认可,甚至会被有些读者视为极端,并给予激烈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争论本身具有极大的意义,而真理往往是在多次的争论中凸现出来,学术上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学术的争鸣得以澄清。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唤起大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合理反思,从而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裨益。 后记 这些年我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鼓励和支持。王小强老师在内刊《香港传真》上发表我多篇文章,并支持我在香港出版《大国空巢》。2004年至今,8年来茅于轼老师给予我道义上持续的支持。梁中堂老师是1979年就参与人口政策的“老人”,一开始就反对独生子女政策,2006年开始与我坚定地站在一起,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杨支柱兄在2006年以来与我有很多深入的讨论,达成很多共识,这些年他一直笔耕于网络和报刊。孔庆东兄在2005年之后利用多种机会帮助传播我的观点,呼吁调整人口政策。马德先生主持的《光明观察》和仲大军老师的网站则帮助了我早期观点的传播。潘维老师也提供了传播平台(包括内刊和讲坛)。叶廷芳老师在2007年联名29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废止独生子女政策的提案,他说“好几次我流下了悲愤的眼泪”,在情感上与我有强烈的共鸣。戴国庆老师近年除了帮忙传播我的理论外,还与杨支柱兄一起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一些建议。黄文政兄在2003年就开始支持我的观点,在我邮寄资料遇到困难时,与我的族兄易武等慷慨解囊。 余永定、袁绪程、姜明安、袁刚、董克用、何亚福、王鑫海、王勋、金观源、程亚文、旷新年、李红刚、陈友华、陈子明、刘钟毅、苏剑、李建新、穆光宗、梁建章、居雄伟、郑也夫、孙笑侠、童大焕、涂肇庆、王广州、丁金宏、游允中、赵虹、黄细花、杨莹、薛涌、文学、王建军、李茂生、王飞跃、廖进忠、陈潭、黄元河、丁力、曹思源、余晖、秋风、魏城、韩德强、滕彪、张宏良、袁伟时、李伟东、陈绍华、孙大午、于风政、周天勇、牧沐、梅新育、管清友、刘军宁、袁飚、顾海兵、毛寿龙、伊力哈木·土赫提、展江、贾葭、郑克强、旺秀才丹、左春和、郭洪钧、顾昕、曹顺庆、刘仁文、管益忻、马进、鄢烈山、汪海林、张耀杰、徐昕、郭松民、杨子云、蔡守秋、徐弢、孙晋、徐建民、邵晟东、郭琼虎、薛云、吴述纲、赵磊、薛蛮子、黎明、长平、盛洪、魏甫华、摩罗、许志永、阎桂丽、王建勋、冯兴元、肖雪慧、马勇、丁东、李子唠、陈玉宇、陈浩武、夏骏、彭中天、陈云、李蒙、鲁晟、万庆涛、洪秀平、范瑞平、刘汉清、蔡铮、杨明佳、彭晓辉、梅志罡、高卫星、王孝俊、周家群、马武华、樊明、蒋晓蕙、马建、向继东、张英洪、常伟、崔春婷、许凯、和阳、肖郎平、金微、梁杰华、吴祚来、陈焕仁、宋鸿兵、张祥龙、夏业良、焦国标、罗志渊、罗竖一、吴洪森、朱毛斋、罗天昊、赵勃楠、李铁、吴钩、李寒秋、郑旭光、金满楼、傅蔚冈、尹建新、赵克罗、胡冰川、欧阳桃花、李春涛、仲富兰、黎来芳、何光伟、陈新欣、侯宁、黎光寿、老可、徐挺、张禹东、侯虹斌、刘佑平、李方平、张后奇、刘卫国、周明华、王以超、叶竹盛、张梦云、朱又可、尹名兴、杨桐、杨政文、高明勇、刘海波、张凯、刘帅、王攸欣、陈智富、陈林清、许西安、葛洪义、汪云志、李俊、杨团、张连起等数百位老师、朋友、贤达从不同的角度给我提供过帮助或者在我发起的“呼吁停止计划生育留言”活动中呼吁调整人口政策。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同事,欢迎更多人继续“三言五语评计生”。 尤其要感谢广大网友(徐胜、黄华斌、黄海清、赵伟、刘先平、丁昕、崔胜、孙聚民、何龙飞、大汉樊哙、心软、自自强、轩辕东、杨汝辉、吴德宣、宋剑雄、Mike Wu、李友林、李敏辉、连连风雨、月影风声、杜杨、花衣笛手、}tenanyanling、舟木、人口如棋、阿蚌、伊文、祭轩辕、喧寂斋、小米的步枪、灌水拍砖、国年、默默祝福、天为人纲、来往变常、很寄生、华云龙、任星辉、黄凯平、应剑群、吴主任、夏小芽等,由于人数众多,暂时难以一一列举,今后会专门整理一份名单)的大力支持。有些贡献于幕后(收集、邮寄资料),有些奋战于前线;有些在网络“各领风骚一两月”,有些从2003年、2004年就一直坚持“日顶一帖,日行一善,日拱一卒”;有些还设法“生产自救”、“言传身教”。由于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座座壁垒被攻破,终于形成了从网络草民到知识精英、再到政治精英的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体呼吁。我两次回国,都有一些网友从数百里、数千里之外赶来相见。 最后,要感谢媒体界朋友的鼎力支持。凯迪、光明观察、天涯、网易等众多网站为这股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平台。这些年,我先后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系、南方报系、经济观察报、凤凰传媒、第一财经传媒、香港文汇报、南华早报等数十家国内媒体以及美国之音、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新社、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十多家国际媒体的采访或约稿。 易富贤 2013年1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易富贤出版《大国空巢》有重大意义。在我看到的人口问题的著作中,这本书资料最详尽,观点最客观,论据最扎实,而且通俗易懂。想要了解中国人口问题的真实情况,这是一本必读书。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 易富贤的《大国空巢》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不只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忧患意识,其尖锐并富有逻辑的阐述令人振聋发聩。《大国空巢》这本书讨论了中华民族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一个大问题,它将引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从而开启一个新时代。 梁中堂 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富贤先生的《大国空巢》条分缕析人口数据,用历史眼光、国际视野全面反思计划生育政策,让人通幽洞微、耳目一新。此书值得国人一读,更值得人口资源部门在做相关决策时参考。 姜明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易富贤先生怀着对民族前途的负责精神,花大量精力,以翔实的资料和新锐的观点写出了《大国空巢》,振聋发聩,有助于中国的决策者和部分受影响的公众走出人口思维的误区,走上科学决策的轨道。 叶廷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原全国政协委员 大国如泡影,神州已空巢。借问肉食者;何日弃屠刀?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口政策是国策,既然是国策,就需要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易富贤的《大国空巢》就是一份很有份量的探索,他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他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董克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易富贤十年磨一剑,成就这本书。他指向的是中国的一个元问题,不改变国策,由这元问题产生的一系列弊病都无从医治。 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大国空巢》从国际视野来研究中国人口与生育问题,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反思,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潜在危机,其观点值得国人关注,更值得政府决策部门关注。 孙笑侠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作为门外汉,对易富贤先生的学术观点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对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则深感钦佩。可以不夸张地说,围绕中国人口政策的大辩论有着比任何时髦经济问题都重要得多的意义。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学部委员 易富贤先生的《大国空巢》一书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危局,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反思。 苏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 易富贤的《大国空巢》细述了一个我国当代社会政治史的重要教训,值得以后永久记取。生育自由是政府不能剥夺的人类基本权利。 涵维 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易富贤看到了中国人口结构的严峻现实和可怕前景,并发出第一声呐喊。我斗胆认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大书。读了这本书,就知道中国法学界以国情特殊为由拒绝关注计划生育问题的借口是不能成立的。 杨支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教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易富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485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0 |
出版时间 | 2013-02-01 |
首版时间 | 2013-02-01 |
印刷时间 | 201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24.21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3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