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本《用活动管理班级》(作者萧枫、姜忠喆)是“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系列之一,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所介绍的各种研究结论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该书所倡导的兼收并蓄的均衡教学为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帮助读者成为“有意识的教师”,作者萧枫、姜忠喆提出了若干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并列举大量课堂实例,作为实践范例。《把握好教学心理》鼓励教师去思考学生是如何发展和学习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出决策;鼓励教师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把握好教学心理》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所介绍的各种研究结论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该书所倡导的兼收并蓄的均衡教学为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三国时期就上演了一场首因效应的历史剧。当初,凤雏先生庞统准备效力东吴,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又有几分傲慢不羁,顿时感到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招聘者”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现代人深刻领会了庞统的教训,找工作时,总是衣冠楚楚、伶牙俐齿地向各家公司、单位“推销”自己,包装精致的“个人简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简历里面的个人特长、爱好、成绩、奖励、社会职务等令人目不暇接,力求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然而,应聘过程中随机应变的智慧更能令招聘人员注目。请看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一个牌子表达了这个大学生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也要打响第一炮,赢得学生的接纳,为以后成功的班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位老师在校长的“请求”下接了高二(4)班,这是一个无人敢问津的班级,曾经有好几个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被学生赶下“台”。这位老师能不能顺利地度过第一节课?上课了,他走上讲台,学生们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对老师视而不见,肆无忌惮地说笑着、打闹着。他拿起一个厚厚的本子,晃了晃,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喧闹不堪的教室慢慢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莫名其妙地看着他。“这是你们的保证书,校长对我说,用这个可以镇住你们。”说完,他一下一下地把整本保证书撕个粉碎,扔进垃圾桶里。“同学们,两年来,别的老师和同学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他们把我们当作过人吗?……”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有的女生还抽泣着哭了起来。“我们并不是不想做人、不想上进!”他顿了顿,“现在,我宣布:高二(4)班的权威统治年代过去了,自由民主的光明社会来了!”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着:“自由民主的光明社会来了!”以后,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高二(4)班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就像脱胎换骨了一般。
然而,首因效应也警告我们,我们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以防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也不要让真正的千里马与自己失之交臂。
二、近因效应
更有意思的是,上述卢钦斯的首因效应实验并没有就此中止,他改变了实验条件。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这些人念完第一段文字后就做一些无关的工作,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他们。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人都会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rtnency effect)。
一般地,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都是近因效应的表现。
虽然第,一印象很难改变,但首因效应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你以后的形象,近因效应对你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年终考评时,单位对员工的鉴定都会因最近的表现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新近违反纪律或有过失的人因近因失误,单位对他们的评价会大打折扣,新近受到表彰的人因近因进步或取得成绩,单位对他们的评价反而提高。
在应聘的过程中,近因效应同样可以决定你的机遇。一个考生在回答完很多问题后,一位主考官告诉他可以走了,可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这是对考生的最后一考,考察考生的心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就可以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就会成为他最大的绊脚石。
“压轴戏”是舞台演出安排在最后的最精彩的节目,整个舞台的演出都会因这最后一刻的精彩而变得辉煌起来,有画龙点睛般的效果,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采用以下哪种说法?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但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既然如此,我们在批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讲究一点艺术?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
“……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此时,孩子会怎么想?可能他不但不抱怨你的批评,还会接受勉励,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很可能会认真地记住你的训话。再看下面的方式:
“……懂了没有?!”
“……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
“……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
如此凶神恶煞般的结束语,可能只会给孩子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使你的教导事与愿违。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然而,近因效应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一时一事评价人,要综合全面地考虑,不能因为某人、某事的一次错误或一点缺陷而给予全盘否定。P3-5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课堂教学与管理艺术》。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效率,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学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去当一名教师的教育专业学生,都有必要去学习、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进行充分的准备。本书把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本书还有另一个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确立班级管理的专业地位,提升师生教学质量。我们分别从学生、教师(班主任)的角度分别进行说明。班级管理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班级管理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提供一个支点,同时,能唤起一部分对班主任工作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的热情,共同来研究这个新课题,让班主任班组管理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也是本书编写的意义所在。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怎样把课说好》
“说课”是深化教育改革,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方法。本书主要从说课准备、精心设计与组织说课材料、幽默为教法服务、情感学法说课、辅助教学程序、互动教学目标、应对说课失误和总结说课经验等方面来进行铺垫和阐述。我们站在说课者的角度,多层次地模拟了说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教师在说课中少走弯路,对于日后的说课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2.《怎样设计教学情境》
本书着重探讨了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到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3.《怎样把课备好》
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是教师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备课最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和重“思”。
4.《怎样把课上好》
课堂动了,学生活了,互动、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了,课堂上出现一系列变动不居的场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形成后续的、新的教学行为。动态成为常态,生成成为过程,这些教学的新要求,是上课时教师需要加以灵活掌握的,也是本书所要介绍的。希望通过本书,教师不仅能获得教学的新理念,同时能获得基本的教学策略。
5.《走出教学雷区》
由于学识、经验、能力、性格、思维等诸方面的限制,教师由于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在所难免。本书列举了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错误,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提出解决的方案,引导教师避免或者走出误区,通过“行动一反思一再行动一再反思”,引导教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6.《让学生出类拔萃》
在学校里,尖子生往往是重点培养对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被尖子生“一俊遮百丑”而忽视对他们的培训和教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了解尖子生,做好培优工作,积极引导,严格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充分施展其才能并通过尖子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和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发展,使全体学生成绩不断地推进。
对尖子生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但又极具乐趣的工程,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的教师都能发现千里马,精心、尽力培养,让他们跑得更快、更远!
7.《一对一教学》
在中国,“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于课堂中,然而,每个学生特点各异,只有建立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受益无穷。
不是崭新的课本、新潮的教学技巧,也不是最新的教学设备,唯有优秀的教师才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坚信我们有责任坚持不懈地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孩子,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本书致力于了解我们的学生并找到适合各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8.《让课堂动起来》
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正是本书论述的要旨所在。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有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有了一定的授课技巧,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
9.《不怒自威》
本书以清新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仪表得当,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育的权威。
10.《好学生是怎样炼成的》
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习惯对每个人梦想的实现,命运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青少年正处于一个习惯的塑造和培养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好学生,会使其受益终生。
11.《与差生说拜拜》
本书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和情真意切的教育语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如何正确认识后进生,坚守对后进生的教育之爱,唤起后进生向上的信心,解开后进生的“心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后进生的“问题”行为,加大对后进生的学法指导,提升后进生的自身能力,善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后进生问题,走出教育后进生的误区。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有实际性的参考和切实有效的帮助。
12.《从管到不管》
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概括和理性提升,本书所阐述的艺术和技巧是简约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可借鉴的。教师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借鉴,能够在新课程实践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3.《把握好教学心理》
为了帮助读者成为“有意识的教师”,作者提出了若干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并列举大量课堂实例,作为实践范例。本书鼓励教师去思考学生是如何发展和学习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出决策;鼓励教师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本书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所介绍的各种研究结论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该书所倡导的兼收并蓄的均衡教学为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4.《完美的班规》
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班规。本书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15.《让问题学生不再成问题》
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迷恋网络,偷拿钱物,早恋;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本书是一部针对这一现象为教师提供方法的教育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学通俗读物。本书以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为突破口,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把智慧型教育理论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且适当规范化。这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也是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
16.《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本书在编写中,尽力以轻松的笔调来“海阔畏空”地谈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这一敏感问题,以求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快乐、有启发、有思辨。本书每一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17.《用活动管理班级》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对班级的认识也经历着一个相应的发展历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对班级性质的认识应该是相匹配的。班级活动作为班级功能主要的承栽体,在功能、形式和内容上同样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定位。本书紧扣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从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由案例导入理论问题,又理论联系实践,突出案例教学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不仅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操作性等原则,而且便于进行系统、有选择性的培训。
18.《学生奖惩艺术》
现在的学校普遍提倡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但是,激励不是万能的。教育不能没有处罚,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本书针对教师如何奖励和处罚学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可供实际操作的新方案,内容翔实,个案丰富,对中小学教师颇有启发意义。本书体例科学,内容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19.《永葆教育激情》
谁偷走了中小学教师的激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对教师起到了什么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在哪里?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和驾驭工作压力?……这些问题就是本书要为你回答的。本书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可供实际操作的新方案,内容翔实,教案丰富,对中小学教师颇有启发意义。
20.《超级班级管理法》
班级管理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班级管理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本书是多位优秀班主任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一是实用性,所选的问题都来自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容易引起班主任的同感。二是可操作性,提出的应对方法都简便易行。三是时代性,所选问题与当前课程改革,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