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江南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徐玲芬编写的《行走江南》是一部对于江南大地的私人阅读。

运河、太湖、小镇、村落……行走江南,便是沿着运河走,向着太湖行,走进这些散落在河边、湖边的小镇、村落,寻访、倾听、畅想。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静一静你的心,读一读那些写在小镇、村落里的历史文化,它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行走江南》的内容提要如下:

生活在杭嘉湖平原的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往右走是杭州,那里有西湖;往左走是苏州,那里有太湖。单是这两州、两湖,足够你寻寻觅觅、流连忘返一辈子。

夕阳西下,路上归途。依然是一片片池塘,此刻一轮红日正挂在西天,潮上,一天的灿烂在此刻全部释放,把整湖水照得金灿灿的,树与草,枕水人家,也都隐没在这片金色里。渐渐地,太阳落下去了,心甘情愿完全被大地接纳,最后,连晚霞也渐渐退隐。

《行走江南》由徐玲芬编写。

目录

河边

2006年5月 新塍:清贻堂前看紫薇花落

2006年8月 七星:静如处子湘家荡

2006年11月 塘栖:巧遇“二老”说沧桑

2007年2月 南浔:闲来闲去惹闲愁

2007年10月 平望:一湖、一寺与一僧

2008年5月 含山:喧嚣之后的落寞

2008年6月 西塘:外婆家那郁郁葱葱的从前

2008年12月 斜桥:那一抹端然的忧色与欢喜

2010年3月 凤桥:轻轻地我走了

2010年3月 城南旧事

2010年5月 双林:陌上桑,太多愁;双林绢,理还乱

2010年6月 路仲:那些落寞的背影

2010年11月 王店:曝书之亭犹在

2010年11月 盛泽:动万物莫若风,我行四方惟汝从

2011年7月 月 河,嘉兴最深的河

2011年8月 荻港村:想你时你在心田

2011年8月 沈园: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2011年9月 胥山:角色转换之间

2011年10月 马厍:阳台上的太阳花悄悄地开

2012年4月 周王庙:两个人的车站

湖边

2007年1月 沧浪之思

2007年10月 三山岛:寻得桃源好放舟

2007年12月 姑苏四季

2009年4月 灵岩·木渎:无边春意情浓

2010年3月 从乌镇到桃源

2010年10月 秋天里,我走近太湖

2011年2月 东山:银杏之约没有错过

2011年10月 黎里:因为一位诗人,我就多看了你一眼

2012年1月 芦墟:湖上山歌悠扬

山海边

2008年11月 宏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2008年11月 朱家角:更向宽处行

2009年5月 查济:相约明年看桃花

2009年5月 龙华:三月十五好春色

2009年9月 新安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2010年2月 练塘:端的是本色依旧

2010年7月 今夜,你想要梦什么?

2010年7月 莫干山中

2011年2月 角直:长桥短桥柳依依

我打江南走过(后记)

试读章节

实地寻访往往让人有太多失落,只能从书里寻找慰藉。

在新塍历史上留下光彩一笔的首先是“郑官房”之清贻堂。

“郑官房”第一代郑熙(字敬安,号缉亭),早年游学,家贫靠教学生而自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乡试中举,后到直隶柏乡、宁晋、顺义等地任县令,皆有政声。郑熙告老回到新塍,筑“清贻堂”,意为以清白贻后人。郑氏为官为人的高风亮节,真正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后郑熙之孙、曾孙辈,府县试名列榜首的也不乏其人,令人肃然起敬。

为新塍写志记事,是“郑官房”郑氏的另一大突出贡献。新塍自清道光年间始有郑凤锵(1802—1863,郑敬安之孙)编著的《新塍镇志》14卷,仿照府志形式,详细记录了上下数百年新塍疆域沿革、风俗变迁、祠宇兴废、宦官政绩、儒林辞章,已具规模。这在新塍志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开路先锋。郑凤锵有乃祖之风,从小聪明好学,32岁中举人,42岁时值清廷大挑,授衢州开化县教谕。其教育倡导履行“先识器而后文艺”,为人清傲自立,不随流俗。郑凤锵久居新塍,少时即留意于掌故之学,关心乡里历史人物、典章沿革。为使当地历史文化不致湮没无稽,凡乡镇胜迹、残碑或有关风俗教化,不辞辛苦,亲历郊野,手采笔录,编纂成书。郑凤锵之后,到光绪年间,郑氏后辈有郑折三的《光绪新塍志》稿。正是在这些编志稿的基础上,才有后来民国5年朱仿枚辑成《新塍镇志》26卷,今天我们读到的1995年新编的《新塍镇志》,自然是汲取前人成果基础上才得以成书的。单从记录历史的角度,郑氏在新塍历史上很值得书上一笔。

诗书传家,为新塍“郑官房”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郑家历代出过许多读书人,新塍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说起“郑官房”,70多岁的钱奶奶回忆说,“郑官房”是新塍镇上的大户人家,过去,他家大门上常年挂着一把类似于能煽灭火焰山的大芭蕉扇呢,这是读书的大户人家才有挂的。

事实也是如此,自郑敬安开始在新塍定居之后,郑家出了许多读书人,或为官,或从文,或从事教育事业,都有好名声,不辱“清贻堂”之门风。郑敬安孙郑凤锵、郑宝错(曾任闽南靖县刑法典史),还有后辈郑折三(《光绪新塍志》编者、新塍名宿)、郑兰华(1895~1971,著名化学科学家、教育家)等;讴歌新塍风情的诗作《新溪棹歌》、《新溪杂事诗》和《新溪棹歌》(稿本),作者郑镰、郑纶章、郑之章,都出自“郑官房”清贻堂。

最有意思的是,“郑官房”多巾帼女杰,可见郑氏家风之开明。郑敬安之女郑以和,为当时知名女诗人,少时便工于吟咏,常与诸兄作诗唱和,适嘉兴府郡主簿沈潭生后,夫妻俩玉台联咏,乡人艳称之。郑以和性情豪爽,观察使朱九山称其为“天仙化人”。郑敬安之曾孙女郑静兰,也本邑才媛,幼年承家教庭训工诗歌,适杭州范鸿书为妻,夫亡后归故里,以《焦桐集》名噪嘉湖,绍兴秋瑾、石门徐自华都曾奉诗求见,执弟子礼。后来还在乡里办起“新新”女塾,以振兴女学为己任,乡人皆尊其为范先生。

合上了书,翻过了历史。何时重见“清贻堂”?幸好这幢旧屋子里还有个“贝贝托儿所”,老师有没有给孩子们讲讲关于“郑官房”清贻堂呢?

P6-7

序言

走失的江南

无数次,我在运河边看长长的船队,听汽笛声声,近了,远了。

无数次,我在太湖边看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来了,去了。

无数次,我在河边或湖边的一个个江南小镇上行走,在一条条冷清或热闹的街巷穿梭,或喜或忧,五味杂陈,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家园、故土,祖祖辈辈歌哭生聚的地方。

我知道,这是我们的现在、将来,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所在。

曾经,小镇上的每一条小街小弄,每一块青砖黛瓦,每一扇木格门窗,每一家简陋店铺,都是一种时尚的元素,发展的气象。

曾经,小镇上走出去的一位位名人,是小镇的文化象征。他们引领风骚,风起云涌,可歌可颂,他们如一座座丰碑,屹立于漫漫历史长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从什么时候起,小镇渐渐落伍了,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走在小镇的街头,望着眼前零乱无序的一切,有无端的失落与怅然,有太多心痛,太多不忍,不敢多看一眼。

走着走着,江南小镇在我们心里,似乎渐渐走失了。

当新一轮城镇建设掀起热潮,江南小镇应该有新的作为。在小镇行走,心里有了更热切的期待,更多的梦想,梦想着江南小镇能够重塑文化自信,寻回曾经的辉煌,重新引领时尚,再一次引人注目。

带着这样的梦想,这些年,我陆陆续续游走了身边的这些小镇,收拾起那些零乱无序的文化碎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连缀起来,收藏起来,甚至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于是有了这些关于江南小镇的倾诉,或许很浅薄、很单纯,但却凝结着我太多的期待和爱。

在每一个清晨或黄昏,每一次的回首与注视,我的心里常常生出祈求:江南小镇,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吧,我相信。

为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请您也耐心地跟着我,走进这些被冷落的小镇、村落,走进它们的内心深处,细细地倾听它们的声音,它们的低吟!

后记

我打江南走过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

有一年的夏天,一个很闷热的日子,且下着细雨。

我和女儿来到崇福,一个古老的江南小镇。小镇有1000多年建镇史,1000多年县治的历史。小镇人王老师带着我们寻访散落在老街旧屋里的文化遗迹。其实,多年以前我在这个镇上读中学,但那时没有在意小镇的人文历史。等读完大学,工作多年之后,忽然对地方文化感起兴趣来,对身边的江南小镇也感起兴趣来。这种兴趣慢慢浓烈,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开。

跟着王老师走在古老的横街,走进那些破烂不堪的旧屋,听王老师讲旧屋里曾经的人物故事,小镇崇福在我心里慢慢丰满起来,鲜活起来,于是,有了第一篇写小镇人文地理的《崇福之地》,在《嘉兴日报》上刊登后,得到了诸多鼓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围绕运河、太湖的一个个江南小镇,寻寻觅觅许多年,积累了很多记录。

把这些年来陆陆续续走访小镇的零碎记录做一个梳理,并且编纂成书,对我来说,有诸多意义。一方面是自身写作的一次回顾总结,从10年前写的,到最近几年写的,却顾所来径,自觉有许多进步,深感勤学苦练还是值得的:另一方面是行走江南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一篇篇文章记录着阅读江南的轨迹。此外,从写作《江南物事》、《小镇模样》到这本《行走江南》,这些年来,我一心致力于以江南的物事、人事为主线的“江南系列”的写作,而记录这些行将消失的江南小镇,正是这个“江南系列”写作的一部分。读者如能从我的叙述里,读出一些共鸣,一些惊醒,乃至有积极的行动,那么,我将会感到很欣慰。

这本集子里选取的近40个江南古镇、古村落,大多是围绕太湖、运河周边,即长三角地区所谓狭义的江南范围,当然还有部分小镇属于广义的江南地区,可以讲也是泛江南的范围。

走访的过程,对我也是一次重新阅读与提高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吃力不讨好的经历,但收获真的不少。在小镇上行走,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认识了许多小镇上的人物,对身边的这些小镇,有了更深切的认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我把这些认知与期待写在这里,意在引起更多关注与呵护,这正是写作的本意。

《行走江南》的诞生,也得到了亲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一次又一次陪我走访,陪我寻寻觅觅,帮我寻找资料,帮我校对书稿。还有,茅庐、徐建荣两位朋友提供了精美的照片,为此书增添光彩。最需要感谢的是这个集子的出版,承蒙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支持,特别是朋友周为军为这本集子的出版花了很多心思,从装帧设计到内容布局,最终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为脚下这片土地写作,为这个温暖如春的“江南”歌咏。“江南”,单单这两个字,便使我有了爱的动力与激情。我爱这片土地,我爱江南。

2012年11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江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玲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3177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