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华君著的《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涵盖了文化沧浪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旧的和新的,遥远的和近切的,平面的和立体的,老人和孩子,英雄和普通人,艺术家和群众艺术团,街道和园林,老宅和旧巷,桥和井,茶室和咖啡馆,书与歌……
图书 | 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燕华君著的《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涵盖了文化沧浪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旧的和新的,遥远的和近切的,平面的和立体的,老人和孩子,英雄和普通人,艺术家和群众艺术团,街道和园林,老宅和旧巷,桥和井,茶室和咖啡馆,书与歌…… 内容推荐 沧浪区有一条街叫十全街,沧浪区有十大景点堪称十美图,于是就有了“十全十美话沧浪”这样的话题。 沿着这个话题,可以展开的内容,可是远远不止“十”,不止“双十”,不止无数个“十”。 《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涵盖了文化沧浪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旧的和新的,遥远的和近切的,平面的和立体的,老人和孩子,英雄和普通人,艺术家和群众艺术团,街道和园林,老宅和旧巷,桥和井,茶室和咖啡馆,书与歌…… 太多了,太多了,不胜枚举。 思来想去,恐怕只有一个词能够概括:百科全书——文化沧浪的百科全书。 但燕华君著的《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又不是一部纯知识性的字典式的百科全书,她是以有质地、有内涵的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百科全书,所以她同时又是一部文化大散文,是一部可读可鉴、可歌可吟的美文。 因为她的全,也因为她的独特,她便有能力引导我们跟着她一起去走文化沧浪,像在美好的景地旅游时的心情一样,在有风景的地方边走边看,在这个既熟悉又新鲜的地方流连忘返。 目录 序篇 沧浪之水清兮 【一弹】 真是江南好风景,2003年春天关键词:文化。 一、2003年之前,政治、经济和城市建设 二、一个时间节点:2003年春天 三、《文化沧浪》,标志性丛书 四、《文化沧浪行动计划》 【二吟】 天街小雨润如酥,古巷新韵说开去。 一、37号街坊和两街一河改造 二、皇亭街旧影 三、古巷新韵 四、护桥护井护遗存 【三言】 草色遥看近却无,文化沧浪宜人居。 一、老宅子,桃花满天红 二、余天灯巷夏老师家 三、情调小游园 【四拍】 乌鹊桥红带夕阳,特色街的光与影。 一、特色街之特色 二、黄金岸线 【五说】 日出江花红胜火,葵花宝典的文化。 一、文庙祭孔 二、定慧寺巷书画一条街 【六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草根艺术之云圈。 一、一十百千万工程 二、百花洲龙灯队 三、吴门艺术团 四、文化广场,广场文化 五、沈家《家庭通讯》和胥虹收藏热 六、文化站长 【七恩】 布谷声中夏令新,绘景绘色绘沧浪。 一、沧浪十八景 二、百花洲花盛开否 三、横街四季歌 【八想】 闲敲棋子落灯花,从前花开今天果。 一、幸福社区:邻里情品牌 二、幸福指数:15分钟生活圈 三、幸福保障:好管家平台 四、幸福终身:虚拟养老院 【九歌】 芦苇年年带叶青,感动沧浪感动中国。 一、沧浪记忆 二、沧浪人物 【十唱】 满宫明月梨花自,时光流逝了,我依然在。 一、文化创意,常新常有 二、十全后街,咖啡飘香 三、设计沧浪,十全十美 尾篇 沧浪之梦炫欸 试读章节 一、文庙祭孔 文化沧浪,这个用语,比文化甲某或乙某文化更能隐喻吴文化即苏州文化的个性。历史地说,“沧浪”二字会让人想起《渔父》,想起苏舜钦,想起《浮生六记》,想起沈复和芸娘;现实地说,“沧浪”二字当然更联系着沧浪亭,让人联想到苏卅『园林。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明喻而不是隐喻。“文化沧浪”这四个字更应该让人想到的是人和自然——人被自然化,自然被人化。这样化来化去化出来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文化”。 “文化沧浪”这四个字,“文化”在先,“沧浪”在后,意味着“人”是主动者。想一想,如果没有人以及人的主动性,可能连我们这个世界都不会有,又何来什么“文化”呢。 风盛草长,岁月悠扬。文化沧浪已经进入盛夏季节。 那天去文庙前看到一段文字,蛮有意思。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要是以文化方式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最后都要归结到文化上面,体现为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这一段话如果幻化成画面的话是这样:一个朋友要来苏州游玩三天,电话通知你了。放下电话,脑子里飞快地打转:三天在苏州,你想让你的朋友看到什么?当然,带他去游玩的地方都是文化,吃的也文化,最后他要走了,送的礼物更苏州更文化。你的朋友满意地走了,他说:你们苏州真经济,其实他的潜台词里还有一句:你们苏州真文化。 有的文化很广泛也很中国,比如那天看到介绍秘色瓷,它是一种大唐皇帝专用的器皿。它的神奇在于:远远望去仿佛永远有半碗水盛在里面,——揭秘之后我才知道,它的烧瓷里含了金属。 在外国人眼里像一把普通汤匙似的东西居然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有的文化很地域也很沧浪。比如文庙这样一个场所。 钱穆先生论两宋学术时云:“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日革新政令,二日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也就是说,宋代治学精神的确立,“革新政令”是其精髓,以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实是本之于范仲淹。 公元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奏清立郡学,并且首先把自己所得南园之地建为“义学”,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张霞芳《红兰逸乘》里说:护龙街南北直贯城中。行家云:街为龙身,北寺塔为龙尾,府学为首,双塔为角,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旁地为脑。 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关系:文化沧浪提升居民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在沧浪,有许多的文化场所、文化节日和文化活动,这三种灵活多样、不断更新、愈演愈烈的形式,好像一根根金光锃亮的金线,而辖区居民则像一粒粒珍珠,被这一根根金线快乐地诗意地串在一起,继而织成一张文化沧浪的庞大网络。文化沧浪就是一场喜雨呢,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细雨的力量这样描叙:细雨飘着逸着斜着横着,你不经意间,衣裳就湿了脸面就湿了,然后心的某一处地方也慢慢洇湿开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就是这样,用文化营造温馨氛围,增加人的归属感,用文化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高人的幸福感;用文化教化人,提高人的本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照得失。 …… P94-95 序言 沧浪区有一条街叫十全街,沧浪区有十大景点堪称十美图,于是就有了“十全十美话沧浪”这样的话题。 沿着这个话题,可以展开的内容,可是远远不止“十”,不止“双十”,不止无数个“十”。 今天我拿在手里的这部书稿,《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涵盖了文化沧浪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旧的和新的,遥远的和近切的,平面的和立体的,老人和孩子,英雄和普通人,艺术家和群众艺术团,街道和园林,老宅和旧巷,桥和井,茶室和咖啡馆,书与歌…… 太多了,太多了,不胜枚举。 思来想去,恐怕只有一个词能够概括:百科全书——文化沧浪的百科全书。 但她又不是一部纯知识性的字典式的百科全书,她是以有质地、有内涵的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百科全书,所以她同时又是一部文化大散文,是一部可读可鉴、可歌可吟的美文。 因为她的全,也因为她的独特,她便有能力引导我们跟着她一起去走文化沧浪,像在美好的景地旅游时的心情一样,在有风景的地方边走边看,在这个既熟悉又新鲜的地方流连忘返。 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是一种行进中的动感,又是一种回忆式的见识。 我们熟悉这里的一切,是因为,沧浪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感受到她的新鲜.是因为,她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印象。 《盛世花开》的第二个特点,是准。 不用置疑,沧浪文化,它们遍布沧浪大地,无论在明处,还是在暗处,它们处处熠熠生辉。但是一部书的容量有限,再怎么“全”,也是无法将文化沧浪全数呈现出来的。如何取舍许许多多处处生辉的内容,从《盛世花开》的结构和布局中不难看出,作者既有忍痛割爱的遗珠之憾,但同时又明智而准确地拮取和选择了文化沧浪中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的内容。 既有纵向的时代感、时间表,又有横向的线路图,还有重点彰显的标志图.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刻意,不可谓不尽致。 从文化沧浪的前史开始,到文化沧浪的启动,又到文化沧浪的延伸和拓展,一路走来,文化沧浪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无不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烙印在我们的心间。 一弹二吟三言四拍五说六话七思八想九歌十唱,这无疑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更是文化沧浪建设中树立起的最明朗也是最过硬的标杆。 我在阅读《盛世花开》的过程中,在诗性解读文化沧浪的过程中,还感受到一个突出的字:精。 精细:面对这样一片博大宽阔的文化之海,有着精深的、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全面的、运筹帷幄的把握。 精湛:对于文化沧浪的许多现象,有着更深层次的剖析和探究,使得这部《盛世花开》有了她的思想上精神上的深度、高度和宽度。 精彩:《盛世花开》的文字很出彩,很有特色。从容淡定、风清月白似沧浪亭;精致内敛、以少胜多如网师园;挥洒自如、自然大气就是沧浪之水的真实写照。 梦想照进现实,梦想化为现实,这就是文化沧浪的今天。 2011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盛世花开(文化沧浪的诗性解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燕华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734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7.53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1 |
宽 | 17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