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由陈荣庆所著,本书认为,长久的积累、多样的因素造成了战国学术的繁荣,荀子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努力成为战国学术的集大成者,是战国学术走向兼容会通的典范之一。荀子思想既是战国社会与战国学术发展潮流的产物,又开启了此后学术思想综合会通的风气,他隆礼重法的天下治理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图书 |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 |
内容 | 编辑推荐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由陈荣庆所著,本书认为,长久的积累、多样的因素造成了战国学术的繁荣,荀子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努力成为战国学术的集大成者,是战国学术走向兼容会通的典范之一。荀子思想既是战国社会与战国学术发展潮流的产物,又开启了此后学术思想综合会通的风气,他隆礼重法的天下治理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内容推荐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由陈荣庆所著,《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从比较荀子与诸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入手,探讨荀子对战国各种学术思潮的回应,力求揭示荀子对百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再现荀子综合百家思想形成的具体过程。作者认为,长久的积累、多样的因素造成了战国学术的繁荣,荀子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努力使他成为战国学术的集大成者,是战国学术走向兼融会通的典范。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课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课题研究方法与心得 五 本书文献引用与注释说明 第一章 荀子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 兼并战争急剧加速 二 社会生活高度发展 三 思想文化繁荣创新 第二节 战国学术繁荣的原因 一 夏、商、西周、春秋文化的积累与绽放 二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带来的文化普及 三 诸侯争霸引发的重士风尚对学术的大力推动 四 交通发展为学者访学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 士人俸禄的变化对战国学术繁荣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荀子生平与志业 一 荀子的生平与著作 二 荀子的学术志业 第二章 苟子与儒墨显学 第一节 儒学在战国的分化与发展 一 荀子对子思、孟子、子夏、子张、子游的批评 二 荀子与孟子思想的交集 第二节 荀子对墨子、宋钘的批评 一 钘子对墨子的批评 二 荀子对宋钘“情寡欲浅”的批评 三 墨子、宋钘思想对荀子的影响 第三节 荀子以孔子正宗自居的文化立场 一 荀子对孔子“仁”的继承 二 荀子对孔子“礼”的发展 三 荀子继承了孔子对社会职责的强烈情怀 四 荀子和孔子一样重视个人修养 五 荀子和孔子在论“学”上意旨一致 第三章 荀子与战国名辩思潮 第一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源流与概况 一 邓析名辩思想及其“两可之说” 二 孔子、墨子的正名思想 三 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的“辩”论和庄子对“辩”的态度 第二节 苟子的正名思想与辩论逻辑 一 荀子“制名以指实”的正名思想 二 荀子以礼为则的辩论思想和对辩说的分类评述 第四章 荀子与战国天人思想 第一节 孔子、孟子的天人论 一 孔子的天人观 二 孟子的天人思想 第二节 老子、庄子的天道观 一 老子人道效法天道思想 二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第三节 苟子天人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一 荀子天人有分概念的来源 二 荀子天人有分的思想内涵 第五章 荀子与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第一节 诸子的人性论与荀子的人性观 一 孔子的性情本然观 二 老子、庄子的自然人性论 三 墨子和法家(商鞅)的性恶思想 四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思想 五 荀子的性恶思想和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批评 第二节“化性起伪”——荀子对陈仲、史鳍、它嚣、魏牟的批评 一 荀子对陈仲、史□寡欲克己的批评 二 荀子对它嚣、魏牟放纵不为的批评 三 “化性起伪”需要“真积力久” 第六章 苟子与战国禅让思潮 第一节 燕国禅让事件 第二节 《论语》和《尚书·尧典》中的禅让思想 一 《论语》中的尧舜禹禅让记载 二 《尚书·尧典》中的禅让记载 第三节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中的禅让思想 第四节 战国诸子对禅让的态度 一 墨家对尚贤的推崇 二 “民心”、“天命”决定“天下”:孟子的禅让思想 三 《庄子·让王》是儒墨强大禅让话语下的被动反击 四 韩非否定禅让,构建了暴力得王位的古史系统 五 重王道社会的礼义本色,轻王道社会的禅让形式:荀子 的禅让观 第七章 荀子的“天下”理念与社会理想 第一节 先秦诸子的“天下”理念与特色 一 先秦诸子的天下理念 二 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荀子对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的综合与超越 一 荀子对治理天下形态的划分 二 荀子王道理想的内涵和对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的吸收与综合 余论 学者使命与学术盛世 一 学者的局囿与创新 二 学者使命 三 学术盛世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荣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180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2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