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命运的人生/诺贝尔文学奖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无命运的人生》是凯尔泰斯·伊姆雷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文学界所公认的其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个人对抗历史的野蛮暴政的脆弱经历。

内容推荐

《无命运的人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是作者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而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无命运的人生》讲述了: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的途中被抓到集中营里。从奥斯威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蔡茨,辗转流离间,老实、乐观的哲尔吉和大多数犯人一样自然地适应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条件,直到后来身体严重衰竭,丧失求生的意志。

哲尔吉以小孩懵懂的观点看世界,在他天真、平静的叙述中看不到任何解释和评判。在他的眼里,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尽管环境恶劣,也并非没有幸福的时光。

试读章节

今天我没有去上学。也就是说我去了,但只是去请求班主任允许我回家。我把我父亲的信也交给了他,信里称“家中有事”,请老师准我的假。老师问,家中到底有什么事?我告诉他,我父亲要去服劳役①了。他便不再追问下去。

我没有回家,而是匆忙朝我们家店铺的方向赶去。我爸爸说,他们在那儿等我。他还补充了一句,要我快些,因为可能会需要我。事实上,他是因此才请求学校允许我回家的。或者也有可能,是为了让我“在他背井离乡前的这最后一天待在他身旁”;因为这句话他也说过,不过,是在另一个时候。他对我妈妈说过,我记得,是在早上他给她打电话的时候。要知道,今天是星期四,在每周的这一天还有星期天,严格地说,我的下午是属于我妈妈的。但我爸爸告诉她:“我今天无法让久尔考①到你那里去。”这时他提出了这个理由。不过,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由于昨夜有空袭警报,今天早上我有点儿困,或许我记错了。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说过这句话。如果不是对我妈妈说过,便是对别人说过。

我也和我妈妈说了几句话,我已经不记得说的是什么了。我觉得,她似乎有些怪罪我,因为当时有我爸爸在场,我不得不简短地和她说话:毕竟今天我应该照顾他的心情。我已经打算出门了,我的后妈又在前厅里和我讲了几句私密的话,当时只有我们两人在场。她说,她希望,在这样一个对我们来说如此不幸的日子里,“她也能够看到我有得体的表现”。我不知道对此该说些什么,所以就什么也没有说。但或许她误解了我的沉默,因为她当时马上接着说道,她这番提醒的目的并不是要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她知道,那是多余的。因为她相信,作为一个即将年满十五岁的大男孩,我能够掂量出我们所遭遇到的打击的分量。我点了点头。我看到,对此她就已经满足了。她还抬起手朝我这个方向做了一个动作,我已经开始害怕了,她该不会是想拥抱我吧。但后来她还是没有这么做,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声音有些发抖。我发现,她的眼睛也湿润了。真令人难堪。随后我就可以走了。

P1-2

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于1901年,逐年颁发,是瑞典发明家、实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创立的五大奖项之一。其中的三个奖项是用来奖励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还有一个是为了表彰为争取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一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所能被授予的最高荣誉。中国的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一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丛书,这是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也进一步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写作,与其他优秀作家的相比,有何殊异之处?人们可以合情合理地质疑:为什么该有殊异之处呢?作家的履历表上增添一个条目,一本书于是就改变了面目吗?以何种方式改变了呢?然而,一位作家的“作品”,不仅仅是一整套文本而已,还包含了阅读这些文本的心理前提。因此,一旦获奖,一些东西也就无可否认地改变了。

俄罗斯流亡作家伊凡·蒲宁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曾在日记中描述,接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著名电话以后,他如何被一种心理反作用所困扰,本能地感到怀疑。他步行走回普罗旺斯的格拉斯小镇上他的小小居所,途中开始感到疑惑,相信这一切都只是出于他的自我暗示。快到家的时候,天色向晚,荒寂的橄榄树林中暮色渐浓,他看见了每一扇窗里的灯火,被带回到现实中来。人们都在那里,等着向他祝贺。“静静的忧伤停落在我心上。”他写道。他恍然明白他的生活永远改变了,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他的写作也是如此。从那一刻起,他的作品将被视为属于精英阶层,依此被划定等级,无论人们对于精英阶层本身是什么样的看法。他写的书仍然有可能不被阅读,但作家蒲宁不再有可能被遗忘。从此以往,诺贝尔奖之光将永远在他写作生涯的窗口闪耀,仿若在静静地迎候。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为全世界所瞩目,由于它享有如此高的威望,诺奖获得者的作品不免被认为构成了一类经典。这就引起了不少批评指责,例如,20世纪许多最伟大的作家并不在获奖之列,获奖者中女性太少,欧洲之外的作家太少,而平庸之辈太多。我相信,于1901年开始了第一任诺贝尔委员会工作的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如果意识到他们将会启动什么,为后世带来什么,一定会感到惊恐。当然,在诺贝尔奖初创立的那些年头,没有人觉得这个奖项是定义经典的手段。“经典”的概念也并不适用于当时的文学。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说明,奖项颁发给前一年出版的一部作品,很显然,这指的是单一的一部作品而不是一整套著作。很显然,这位捐赠人希望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代发生作用,而不是给从古到今的大师加冠加冕。不过瑞典学院引申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的用词,声称“前一年”应该主要理解为对作品持久生命力的要求,因此,较早的作品也可以获奖,但“只有当它们的重要性刚、刚浮出水面”(《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第二节)方才可以。这样一来,考量一个作家毕生的全部作品而非一部单一的作品,就成为了一项原则。从瑞典学院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明智的,如果严格遵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来做的话,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作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

——凯尔泰斯·伊姆雷

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个人对抗历史的野蛮暴政的脆弱经历。

——瑞典学院

《无命运的人生》是凯尔泰斯文学创作的中心……书中对小男孩在奥斯威辛、蔡茨和布痕瓦尔德的生活与苦难简明直白、平淡质朴的描述,极具分量且无可辩驳,这种分量不仅将此书置于个人文学创作的中心,也将它推向当代欧洲文学的中心。

——托尔尼·林德格林(瑞典文学院院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命运的人生/诺贝尔文学奖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译者 许衍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4868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5.4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