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作者丹尼尔·笛福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鲁滨逊飘流记》1719年首次问世,畅销近300年!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而成。
图书 |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YOUTH经典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作者丹尼尔·笛福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鲁滨逊飘流记》1719年首次问世,畅销近300年!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而成。 内容推荐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而成。《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逊初出茅庐,最初三次航海的经过及其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的情况;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主人公流落荒岛,独居28年的种种情景;第三部分简要交代了鲁滨逊回国后的命运及这个海岛未来的发展趋向。 目录 第一章 父亲的警告 第二章 遭遇暴风雨 第三章 遇上海盗 第四章 出逃 第五章 巴西 第六章 海难 第七章 唯一的幸存者 第八章 建造城堡 第九章 日记:食物和住所 第十章 日记:自然灾害 第十一章 日记:疾病 第十二章 日记:康复 第十三章 日记:考察海岛 第十四章 日记:为生存忙碌 第十五章 日记:制造瓦罐和独木舟 第十六章 试驾小舟 第十七章 我的发明设计 第十八章 脚印 第十九章 骨头 第二十章 发现山洞 第二十一章 遇难船 第二十二章 营救野人 第二十三章 新伙伴 第二十四章 训练星期五 第二十五章 启迪 第二十六章 新计划 第二十七章 突袭野人 第二十八章 人丁兴旺 第二十九章 叛乱者 第三十章 收复大船 第三十一章 返回英国 第三十二章 继续冒险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有两个哥哥,一个曾经在著名的上校团长洛克哈特麾下的英国某步兵团当过中校营长,驻防在弗兰德斯,后来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人打仗时战死了;关于另一个哥哥的身世,我完全不了解。对于我来说,他始终是个谜,正如我后来的经历对我父母来说始终是个谜一样。 由于我是弟兄中的老三,父母没有特意为我选定任何职业。从很早起,我的头脑中便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思怪想。我父亲是个老派的人,他让我接受了当地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启蒙阶段是读私塾,然后又接受义务教育。他希望我学习法律,但是我除了一门心思只想航海,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种无端的偏好导致我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老人家的意愿,这样说还不够准确,应当说违背了老人家的命令才对。至于母亲和朋友们的恳求与劝告,我根本就充耳不闻。冥冥之中有这种嗜好作祟,我今生注定要蒙难,因此便有了我很快将要遭受的磨难。 我父亲是个明智而又庄重的人,他已预见到我命运多舛,因此常常给我以严肃而睿智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进他的房间(由于患有痛风病,父亲早已足不出户),又一次老调重弹,对我耐心相劝。他问道,离开他的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故土东游西荡,于我究竟有多少道理;我本可以在当地混出点名堂,以奋发和勤勉致富,过一种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他对我说,甘于去海外冒险,以猎奇而炫耀于世,以超常的做法使自己声名远播的人,大致有两类:他们或者是一贫如洗,或者是腰缠万贯;要么远远低于我之下,要么高高在我之上。我属于中间阶层,按照通常的说法,我们家是下层阶级中的上等人家。依我父亲长期的切身体会分析,这一阶层是人生在世所能选择的最好的阶层,既可以使人避开机械式的生活,免遭悲伤、艰辛、劳作和困苦,又可使人避开上层人常常碰到的傲慢、奢侈、野心和妒忌,因此也最能给人带来幸福。他还告诉我,可以用如下的方法断定,这一阶层是最幸福的生存阶层一一即:这是其他阶层的人们普遍羡慕的阶层。君主们经常哀叹自己生于皇族的可悲后果,希望自己置身于社会的两极之间一一即介于贫民和贵人之间。处于中间阶层的人们既不过于贫穷,也不过于富有,聪明人常常以此证明,人们总是祈求生活幸福,其实幸福的真谛即是生存于这一阶层之中。 他还说,只要我留心观察,肯定会经常看到,人生的灾难总是降临在上层或下层人们的头上。中间阶层的极少遭遇灾难,而上层或下层的人们则要经常面对许多变故。上层人过着强征暴敛、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而下层人终日劳作,仍然食不果腹、一贫如洗。他们迥异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巨变总要降临在他们的头上。中间阶层的人们无论是肉体上或是心灵上都不会经受这么多社会变故和不安。中间阶层的生活体现了所有的美德和所有的享乐;平静和知足总是追逐中等富裕的人家。再说,克制、忍让、和平、健康、社交,所有令人神往的消遣,所有使人怡神的欢娱,都会悄然降临在中间阶层人们的头上。只有如此,人们才能静静地、平稳地安度人生,无恨无悔地告别尘世,一辈子不会为劳心和劳力而尴尬;不会像奴隶那样仅仅为糊口而卖命;既不会弄得心力交瘁,也不会由于心中充满妒忌,燃烧着不可告人的、总想出人头地的狂妄的欲望而忧愤交加。也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祥和的环境中穿越人生,远离痛苦,细细品味人生的甘美,感受人生的幸福,并且每过一天都会获得更为深切的感受。 接着,他又以最宽厚的长者风度竭力劝我不要太任性,以免使自己陷人可悲的境地,使自己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处的社会阶层格格不入。他说,我没有必要自食其力,他会为我准备好一切,尽力使我进入他向我推荐的、适合我的社会阶层。如果我对他所说的生活感到不适应,不幸福,那么不能赖他,因为我命该如此,因为我自己错了、他对此不负任何责任。他警告我,不要做某些他认为注定会伤害我自己的事,以此把他的责任摆脱得干干净净。换言之,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同意留下来,同意住在家里,他就会对我的所作所为采取容忍态度,不再过多地干涉我的生活,免得我以此为借口想到逃跑,最后他说,我应该从我哥哥的所作所为中吸取教训。他曾经以同样诚恳的方式劝说过我哥哥,叫他不要去打仗,但是却无法阻止他,年轻人血气方刚,决意参加军队,结果导致自己过早地死亡。对于我,他不会因此停止为我祈祷,但他坚持说,如果我真的迈出这愚蠢的一步,上帝便不会继续为我祝福。而且,将来终有一天我会陷于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届时我肯定会想到往事不堪回首,会后悔当年何以不听他老人家的规劝。 我父亲最后几句话颇具预言性,尽管他本人当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注意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特别是提起我哥哥不幸阵亡时,两行热泪不禁滚滚而下。说到将来终有一天我会因陷于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而后悔时,他几乎不能自制,说胸口堵得厉害。不能再说下去了。P2-4 后记 《鲁滨逊飘流记》一书自诞生之日,迄今已近三个世纪。在此期间,它不断地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介绍给各国读者。本世纪初,已经有了最早的中文译本,近十年来,先后又出了几个中文本。这次新译与以前的译本不同之处在于,译者在翻译时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如今的和未来的青少年朋友们对老一代人用惯的中文已经越来越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因此,翻译时尽量采用当今流行的通俗语言,也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这部小说毕竟是一部古老的世界文学名著,那个时代的人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毕竟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时代鸿沟,更何况中外之间的文化差异进一步扩大了这一鸿沟。 本书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小说家,报纸撰稿人,小册子写作者,曾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他出生于伦敦的反对英国国教的新教徒家庭,家境贫寒,也未能进人有名的大学。1683年开始经商,去过国内外许多地方。曾经因为写作政治小册子被捕,早期的成就是办《评论》杂志,其作品影响了后来期刊文学和报纸的发展。1719年,他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记载写成了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还写过一些其他小说。 这部小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拥有众多的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同类小说中最早的和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所以声名卓著;另一方面,书中记载的故事虽然很古老,却讲得很精彩,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深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尤其是主人公鲁滨逊和他的仆人星期五,在西方几乎无人不知,在中国,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对其也不陌生。 这部小说赞颂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甘寂寞的冒险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以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青年时期的鲁滨逊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好高骜远、桀骜不驯、喜欢冒险。由于多次出海远航遭大难而不死,更鼓励了他的冒险愿望,终于导致他在一次空前的海难中孤身一人飘流到一座远离文明世界的荒岛上。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在必须作出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时刻,他选择了前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孤身一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他历经各种磨难,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难以想象的条件下,为自己营造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和几处庄园,还从食人的野人手中解救了一个黑人俘虏,并使其成为终生仆人,给他取名叫星期五。本书主人公这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低头,敢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体现了全人类纯朴的征服大自然的初始愿望,因而他最终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大自然。当他最终因意外的机会解救了几个偶然被绑架到岛上的人时,自己也因此获得解救并回到了文明世界,而且还成了富翁。本书同时也向人们揭示和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类最终是可以战胜自然的。鲁滨逊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书评(媒体评论) 鲁滨逊是英国开拓精神的真正原型。 ——詹姆斯·乔伊斯 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鲁滨逊飘流记》。 ——卢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YOUTH经典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丹尼尔·笛福 |
译者 | 卢欣渝//张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3132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3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首版时间 | 1995-05-01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1.44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2 |
宽 | 147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