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苦菜花/红色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苦菜花》(作者冯德英)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王官庄为背景,《苦菜花》以仁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抗日游击队终结了汉奸、大地主王唯一对王官庄的统治,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王唯一之子王竹当上伪军中队长,充当日寇扫荡战中凶恶的刽子手,成为王官庄人民的死对头……

《苦菜花》在我们革命文学里,还是第一个创造了这样一位完整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从她的高贵品质来看,完全有资格和高尔基的《母亲》里的彼拉盖雅·尼洛夫娜并列在一起。

内容推荐

《苦菜花》(作者冯德英)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王官庄为背景,《苦菜花》以仁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抗日游击队终结了汉奸、大地主王唯一对王官庄的统治,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王唯一之子王竹当上伪军中队长,充当日寇扫荡战中凶恶的刽子手,成为王官庄人民的死对头。王唯一的侄子王柬芝伪装进步,骗取抗日民主政权的信任,潜伏下来从事特务活动。在侵略者与汉奸、地主这两种势力明明暗暗的勾结下,王官庄人民的抗日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残酷——七子夫妇双双受难、至死不屈;农村妇女花子牺牲丈夫去挽救八路军干部;因为坚持抗日杏莉被汉奸“父亲”残忍杀害……小说鲜明地表现了根据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塑造了仁义嫂这位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

试读章节

秋天了。漫山遍野发了黄,是收割庄稼的时节了。今年的雨水频,这是山地最喜欢的。谷子被饱满坚实的大穗儿压弯了腰,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地荡漾着。

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里像铅块一样重。因为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除了地租田赋之外,又加上了什么“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

在山坡上,一块狭长的谷地里,有两个女人,正在割谷子。干枯的谷叶儿,相互摩擦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谷根儿带起的尘土,飞扑到她们的眉毛上、头发上。天气还真有些热呢。她们不断用衣袖揩拭额上和流到脸腮上的汗珠,把滑到脸上的散发理到耳后去,也时常交换着一两句话语。但从不停止手中的活计。

割到了地头,她们站起来,其中一个年老的说:

“娟子,歇会再割吧!”

“你歇着吧,妈!俺不累。”娟子说着,擦擦额上的汗珠,把掉到胸前来的那根又粗又黑用红头绳扎的结结实实的大辫子,敏捷地甩到身后去,又弯下了腰……

母亲实在是累了,她怜悯爱惜地看着女儿从容的动作,和那已被汗水浸湿贴在前额上的几缕头发,叹了口气,疲倦地坐在堤堰的野草上。她撩起衣襟,擦着汗,扇着风。那堰上的一棵柿子树像伞一样撒开枝叶,从树叶儿间的空隙中透进来的光线,斑斑点点的洒满母亲的全身。

母亲,她今年三十九岁,看上去,倒像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她的个子,在女人里面算是高的,背稍有点驼,稠密的头发,已有些灰蓬蓬的,在那双浓厚的眉毛下,一对大而黑眸的眼睛,陪衬在方圆的大脸盘上,看得出,在年轻时,她是个美丽而和善的姑娘。现在,眼角已镶上密密的皱纹,本来水灵灵的眼睛失去了光泽,只剩下善良微弱的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像藏有许多苦涩的东西一样。在她那微厚的嘴唇两旁,像是由于在忍受着巨大的疼痛,而紧闭着嘴咬着牙不呻吟似的.有两道明显的弯曲的深细皱纹,平时,她的嘴总是这样习惯地闭着。在她的下颚右方,长着一颗豆大的黑痣,像是留给幼儿好找妈妈的标记,也在发着显眼的善良光彩。

歇过一会儿,母亲走出树荫,用手遮着从块块的浮云缝隙射出来的刺眼的阳光,看看太阳快正南了,该回家吃午饭了。她朝谷地里走去。

已经看不到女儿的影子,她心里说:“就不知道累,看割这么远了。”她顺着女儿割出来的趟子走去。发现女儿的镰刀放在一堆割倒了的谷子上,人却不见了,她就接着头向前割去。……

“她上哪去啦,怎么还不回来呢?”母亲割了一会儿,一面自语着,一面把自己挑的和女儿挑的谷都捆好,可是还不见娟子的影子。  ’

母亲焦急地向四周巡视一番也没找见,就大声叫道:

“娟——娟子——”

“妈,我在这呢。”娟子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突然出现在母亲身后,笑嘻嘻地说。

母亲急忙转过身来,爱惜并略带责备地说:

“看你,上哪儿去啦?天晌了,没看见?”一见女儿头上粘有“草狗子”,忙用手给她摘掉。

娟子有些犹豫不安,她看看母亲,带点撒娇地说:

“妈,你先回去好啦。俺,俺还有点事呢!”

“咦!什么事,这么要紧,连饭都不吃啦?”母亲有些吃惊。这时,她才意识到,女儿头上为什么粘上只有乱草丛里才有的草狗子。又忙问道:

“娟子,你才到哪儿去啦,这长时间才回来?!”

母亲话里的怀疑和眼神中的恐惧,在娟子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使她更加不安。娟子为不能把一件事表明,而使母亲误会,又难受,又害羞,脸红到耳根,话声也更含糊了。

“妈,我,我没上哪去。”娟子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嘴真笨死了,“妈,刚才是……是德松哥叫我去有点事。妈,以后你就会知道……”娟子说着,头愈来愈低,声音愈来愈小,一只脚无意识地向后蹉着土。

“孩子,你今儿是怎么啦?”母亲见女儿的神情,心里愈来愈不好受,“娟子,你有什么事好瞒着妈呀?你,你可要正经……”

“妈!”娟子知道母亲是越想越不对头了,一见她已撩起前襟擦眼睛,忙抓住她的手,心里也不好受起来。她一想,把事情告诉妈妈吧……可不行!她又仰脸望着母亲的脸,心里镇静一下,轻轻摇着母亲的手,亲爱地说:

“妈,你快不要瞎猜想啦,你还不知道自己的闺女吗?妈,你再说下去可把俺屈死啦,我也要哭了。妈,你相信我,俺做的全是正经事……妈,这以后——不,不多会你就会知道啦。妈,就求你答应我,叫我住会再回家吧。妈,行吗?妈,你说行,一定行。妈,你说呀!,'

娟子的脸快靠到了母亲的脸上,就像小时叫母亲看看自己脸上有没有脏灰一样。

母亲有些迷惑地看着女儿。眼睛里的泪水在游移不定。她没马上回答娟子的话,轻轻把手放在女儿的肩上,又放在她的前额上,慢慢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发,端详着和自己相仿佛的脸型。看,这脸流露出的是多么天真可爱的神情,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孩子对母亲才有的那种乞求讨饶。母亲想,现在她如果说个不,这脸马上就会像阴了天,那眼睛立时就会滚下泪珠,可是她要点点头,那脸就会笑得和花一样,眼睛就会变成碧清的两池水。母亲的心软了,她微微地点点头,轻声地说:

“去吧。如今世道不安宁,兵荒马乱的,要早点回家。”

女儿的背影一在视线中消失,母亲立刻又紧紧地锁上了眉头。

做母亲的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吗?不,她完全知道,知道得很清楚。女儿是她一口奶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拉大的,形影不离地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娟子是个最知道干活的孩子,非常正经,连话都不多说一句,有什么事,从来不瞒着母亲。想到这里,母亲宽慰地舒了口气。可是她的心马上又收紧了。

孩子大了,有什么心事都能说出来吗?这半年她不是有时候夜很深才回家吗?母亲知道娟子是在一个远门侄子——德松家里,同他妹妹兰子一起绣花。可是有时娟子回来讲的一些话,很使母亲纳闷。

“妈,你说说,咱们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呢?”娟子望着母亲问,像是好不平似的。

“那是咱的命不好呀!”母亲不在意地愁悒悒地答道。

“妈,这不对。妈,你再说穷人多财主多?”

“那还用问,自然是穷人多。咱村不也是吗?”

“那为什么多数人要受少数人的欺呢?”

母亲随便支吾了几句。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提出这些很少有人问的事。

更使母亲难忘的,有一天晚上。娟子深夜回来,没一点儿睡意,脸上流露出少有的喜色,凑近母亲耳旁,悄声说:

“妈,你说像王唯一这样的人,该杀不该杀?”

母亲对女儿这个问话感到很惊讶,可是一想起往事,使她顾不得去管女儿为什么这样问,只是愁苦地叹口气说:

“那么你大爷一家是该死的吗?唉,会有那么一天?!”

“妈,会有。会来到的!”娟子很有把握地说。

母亲想前想后,心里有些明白,可又有些糊涂。她不自觉地又抬眼望望女儿去的地方;那儿是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翻腾的山草和树木,一点儿别的动静也没有。她像为女儿的事放了心,可又像有一种更大的不安情绪在压迫着她,使她觉得心里更加沉重了。

母亲看看天,天上大块的白云,在慢慢聚集起来,转变成黑色。一阵秋风从山头刮来,刮得那谷叶儿和母亲的头发一起飘拂起来。

母亲全身一阵紧张,她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了。P5-9

后记

记得那是我参加人民解放军的第二年——一九五0年春天,我偶然看到一本封皮已被搓烂了的书——《洋铁桶的故事》。读着读着,我被这本书里打日本鬼子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这就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小说。也就是说,到这时我才知道有小说,知道我也熟悉的生活能用来写成一本书。也从此开始,我爱上了小说,爱上了文学。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把大部分津贴送到书店里。我常常被书中那些为革命事业而忘我地战斗、工作的英雄人物感动得热泪盈眶,为英雄人物的牺牲心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要难过好几天。好多书中的英雄们,至现在还栩栩如生地活在我的心间,永远忘不掉。他们对我的生活起着莫大的鼓舞作用。我感激用笔墨描绘、记录下革命英雄的伟大业绩的作家们,更加崇敬以汗水和鲜血创造了属于劳动人民的新社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们。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我要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的愿望,有了一个更明确的目的:我想表现出共产党怎样领导人民走上了解放的道路;为了革命事业,人民曾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和牺牲;从而使今天的人们重温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更加热爱新生活,保卫社会主义的祖国。同时,我还想,我这样傲也是对为了干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生存和幸福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的献礼。我仿佛闻到了革命战士和烈士们用血汗浇育起来的胜利之花的沁人心脾的清香,使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掉他们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和牺牲呵!

我出身于山东省昆嵛山区的贫苦农家,和其他穷人一样,受着地主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像奴隶一样地苦度生涯。“七七”事变以后,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撩下人民,自己发财逃命,日本侵略者很快打进来。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双重枷锁和压榨,使人民濒于死亡的边缘。一声春雷,共产党领导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拯救垂危的祖国。抗日战争的烽火,在昆嵛山区燃烧起来了!我的家庭在党的教育下,立即投入了革命的浪潮中。我的大姐、哥哥相继参加了革命。母亲也由于儿女的影响,和革命有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党的引导下,她的阶级觉悟提高了。历经无数次斗争的考验,她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本能的到自觉的,终于成为一个积极的革命者,以她做母亲特有的慈爱胸怀和她那穷苦人的阶级意志,贡献出所有的力量顽强地为革命事业辛勤工作。我从小和母亲形影相依,她的行为,她的眼泪,她的欢笑…‘’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直至现在,我对母亲当时的神态表情,做过的一些事,说过的一些话,还记忆犹新。

当时对敌人的斗争异常尖锐、残酷和复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得非常英勇和顽强。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遍处皆是,有口皆碑。我当时虽然年幼,但是处在那样的时代环境里,生长在被敌人称为共产党的“干部窝”、我党干部谓之“招待所”的家庭中,我接触和交往的干部和八路军战士很多。我们的感情是不能用时间来估计的,有的相识几天,有的甚至刚见面,我就像亲哥哥亲姐姐一样敬爱他们了。我常常偎在干部姐姐和八路军哥哥怀里听胜利消息,同他们一起欢笑;但也有时听到昨天还教我们儿童团唱歌的战士和干部的牺牲情形而痛哭不止……这些平凡朴素又崇高伟大的人民战士的英雄事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光阴虽然过了十多年,但是他们的名字、面貌,我现在还记得很真切,我能真实地详细地讲出很多他们的故事来。这不是我的记忆力好,而是英雄的形象太鲜明了,它牢固地刻印在我的心里。

《苦菜花》这本书,就是以这些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写成的,有不少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作为艺术形象,书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集中概括而成的,但几乎所有人物都有一定的模特儿为蓝本。我家里的亲人和参加过当时当地斗争的同志看过这书后,都说感到亲切,并能数出不少书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人某人,哪件事情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如何的。

有了生活才能谈到创作,对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怀疑的,无须赘述。但是要把生活写成文艺作品,还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和刻苦劳动,特别是要依靠组织的指导与帮助。

革命部队是一座陶冶人材的大熔炉,是一所学习内容十分丰富的大学校,它为要求进步的人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参军那年刚满十四岁,完全小学还没读完。所以我在文化和政治素养方面有一些提高,全是党多年哺育的结果。

我第一次开始练习写作是一九五二年春天。那仅仅是练习,只是把自己亲身经受过和熟知的事情仿照小说的形式一页页记下来。我一气写了好几万字。可是越写越觉得自己水平太低,写得很糟,表达不出想要表现的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貌,故此辍笔了。但是思想上老是放不下,不论睡眠时间或工作之暇,一想起那些动人的事情和人物,心里就激动非常,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然而苦于自己无能,觉得对不起我所熟悉的那些人民英雄,心里很不安宁。至此,我更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等将来水平提高了再来写。

一九五三年我从杭州调到南京工作,和几个战友经常谈及写作之事,他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便又开始写,结果写出一篇四五万字的文章,是全以真实材料记述母亲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苫菜花》的素坯。在这一时期我也写了其他一些东西,如散文、诗等,都是习作,没想到能够发表。我知道写得不好,即使发表了,对自己和读者都没有好处,同时对生活也是不负责任的。分析和估计了自己的情况之后,我订出了精读书籍和练习写作的计划。在其后的几年业余时间内,我除去练习写一些短文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特别是加强了对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和毛主席的著作的学习,以打下写作的基础。这期间,我一次次压下我的创作冲动。压抑创作冲动是很不好受的,甚至会感到痛苦。尤其是想到活在我心中的那些为人民牺牲了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我就激动得不行,急于挥笔蘸墨……可是转念一想,写不好硬写,就会写糟,也是对不起先烈的,便又冷静下来,进行学习。就是这样,我越压抑我的这种创作冲动,我脑海里的人物就越发活跃,越发鲜明,我也就一天此一天想的更多,想的更深。终于渐渐地在我心里形成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好像我又重温了一次过去的生活经历。对于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那个斗争的时代,我也感受得更强烈,体会得更深刻了。直到一九五五年春天,我再也抑制不住创作的激情,便在执行海防任务的空隙中,面对着南海,把纸夹子放在膝盖上,动笔写这部长篇小说了。

初写的时候,计划写十万字左右,但笔不听指挥,第一遍稿竞写了十七八万字。然而还有很多生动的人和事遗漏了。我感到不安,就又写。第二遍稿写下来,已是二十八万字了。可是仍旧感到不满足,觉得没有把想要在这部书中容纳下去的东西都写出来。到北京改了一遍,此原来又几乎多了十万字。

我在写作中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曾经气馁停笔,但是一想起那些为革命不惜流血牺牲的战士,又增加了勇气。尤其是得到了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和宁干同志的许多帮助和指教,才得以最后完成了《苦菜花》的定稿,我在此顺笔向他们致谢。

作为一个被先烈们用生命保卫着成长起来的革命后代,我写出这本书,算作对人民英雄的纪念。它比之于英雄们的光辉业绩来,是逊色万分的。由于我的能力差,知识浅薄,阅历不广,使这本书存在许多缺点甚至错误之处,为此,我深感内疚。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出版这本书,我趁机做了些修改,但仅是枝节和文字上的。这并不是说书已完美无瑕了,如上所述,缺点还很多,只是因为作者的能力有所不及,加之时间有限,有些东西是一时难以弥补的,故此只好作罢。在此谨向读者和关心此书的批评家们致歉。同时,我愿继续努力,以期能在新的作品中,有所提高,做出较好的成绩,献给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

冯德英

一九五九年六月三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冯德英的《苦菜花》对我创作《红高粱》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在少年时代读《苦菜花》时,觉得他对恋爱的描写很现实、很残酷,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读这个小说时,我觉得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情节很了不起,非常感人、非常真诚,他在符合当时文学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拓展,表现了人的一些普遍性。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苦菜花》在我们革命文学里,还是第一个创造了这样一位完整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从她的高贵品质来看,完全有资格和高尔基的《母亲》里的彼拉盖雅·尼洛夫娜并列在一起。

——李希凡(红学家、文艺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苦菜花/红色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德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张德育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11968
开本 32开
页数 5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