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超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希超,又名小超。一个电视人,向往自由;而立略过,不老追求。《小超访谈录》总策划人,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制片人兼主持人。

这本《小超访谈录》是由其创作的访问记,收录了《人生只有一条路——访麦康森》;《戏里戏外的真情母亲——访萨日娜》;《低音里感悟人生——访赵鹏》等作品。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我们不能只顾观看别人而忽略记录自己。每个人都要生存,生存就需要营养,有的来自食物,有的来自思想,希望《小超访谈录》是一个提供方向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

这本《小超访谈录》是由孙希超创作的访问记。

目录

自序明天的明天

人生只有一条路——访麦康森

时代成就的草根歌者——访朱之文

戏里戏外的真情母亲——访萨日娜

挑动笑神经的老者——访丁广泉

非洲哥们儿的中国情——访捷盖

摩擦与润滑的人生——访薛群基

演绎吕剧的华彩乐章——访郎成芬

乡间的音乐之声——访刘大成

剪不断的高粱情——访莫言

豆魂——访林炳生

低音里感悟人生——访赵鹏

寻味舌尖上的鲁菜——访颜景祥

庄稼汉的生活变迁——访马广福

环球骑士——访陈良全

一撇一捺,简单做——吉米

梦想总是在前方——访潘倩倩

一个人对爵士乐的理解——访熊汝霖

天地间小小的我——访苏红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访汪国真

真的好想你——访周冰倩

用双手撑起人生的无腿歌手——访陈州

附录

试读章节

麦康森:和一个人的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第一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对你的影响会很大;第二就是老师,老师的言行和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1985年,在山东海洋学院读完硕士学位的麦康森,回到家乡广东到湛江水产学院任教。1990年,湛江水产学院获得了一个国家公派出国进修的名额.由于竞争激烈,学校决定用外语考试的办法进行选拔,麦康森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远赴爱尔兰留学的机会。经过四年努力,1994年勤奋好学、勇于挑战的麦康森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国外严谨挑剔的评审团对他论据充分、结论准确的论文,几乎没问问题就通过了,麦康森获得了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营养与饲料)的博士学位。

小超:外出留学的时候,有没有私下里或者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想一想,外面的环境和条件会比国内好一些,我不回家了?

麦康森:我是一个普通人,也曾有过这种想法,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国。在国外。我从已经移民的那些人反馈的信息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差不多超过80%甚至90%的人在国外都是学非所用,很多人为了生存,找了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所以我就想,如果不去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话,学了二十多年的专业优势就没有了,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不放弃专业,回国。1994年我回国的时候感觉中国在飞速发展,这里的机会可能会更多。我现在还对很多没有回国的人说:“只要想干事,只要能干事,你回来就有事干,就能干成事。”

小超:1994年,您作为一个“海归”,可以选择的工作肯定很多,最后您是怎么选择的?

麦康森:我回国的时候的确有很多选择,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我的母校.一中国海洋大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还有我的老师李爱杰先生,他们非常希望我能回中国海洋大学。另一方面我觉着所学的专业,在中国海洋大学这个平台上能有更大的发挥,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

小超:事实证明您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麦康森:人生只有一条路,没有比较,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比较。我想说的是,一旦选定之后就要一直走下去,并认同它是最好的选择。

不放弃自己专业的麦康森,最终选择了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工作的麦康森如鱼得水,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海洋86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等十余项重大项目中的科研课题。

小超:您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至今,研究过哪些重要课题?

麦康森:我这十几年来研究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把对虾营养、对虾饲料进行优化,提高了饲料效率,又把在国外开展的鲍鱼研究工作不断地向前推进。我国现在海水养殖迎来了第四次浪潮.针对主要的养殖品种的研究,比如我们国家有名的大黄鱼、鲈鱼,都是我回国以后研究的内容,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很多成果都实行了产业化。我们做应用科学的很容易找到一种成就感,有时候我在想。老中医写个配方能把您的病治好,我搞饲料的写个配方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的成功。

小超:我知道您后来还有一个外号,也是大家都比较羡慕的——“鲍鱼博士”?

麦康森:首先我不承认这个称呼。他们这样称呼我,只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我曾研究过鲍鱼,并且研究的时问还很长,从1990年到现在从没间断过。我到爱尔兰留学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那里没有很多的水产养殖对象可供我选择,而在我实验室里刚好就有鲍鱼。从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大规模开展了鲍鱼养殖,但营养这方面没有人研究,或者说很少有人研究.在国际上研究的人也很少,另外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最终我选择了研究鲍鱼。其实跟当时上大学一样,没的选。2003年我主持了国际鲍鱼生物学大会,这是鲍鱼国际学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当时是由“我来组织的。那时候《中国地理杂志》正在做一个专刊——“中国的珍贵食品”,是一个八珍的系列。他们知道这个“鲍鱼大会”后来找我,“鲍鱼博士”这个称呼也是他们给我起的。其实我读的博士后学位是以鲍鱼为研究对象,但我的博士学位不是“鲍鱼博士”,而是理学博士。

小超:但是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听!您原来是不是也曾担任过中国海洋大学的副校长,为什么后来辞去了这个职务,转而专心研究自己的业务?

麦康森:因为在副校长的位置上,行政管理占去了我很多时间,时间会被挤掉,会被打得支离破碎,用很少的时间做研究、做学问是比较困难的。我决定还是专心做研究,就辞去了副校长的职务。

2000年11月,在麦康森的积极推动下,青岛、台湾和湛江海洋大学实现了两岸三校的联合办学,为两岸加强教育合作、促进科技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10月,还在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麦康森,从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手中接过了由教育部和爱国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设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聘书,成为一名得到国家肯定和高额资助的“长江学者”。同时作为人大代表的他还建议国家应。当重视海洋技术的开发.“蓝色农业”将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大空间。

小超:您对“蓝色农业”怎么理解?

麦康森:我们把海洋叫做蓝色的海洋,陆地资源尤其是农业资源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已经把它的生产力利用得差不多了。作为一个占全世界20%的人口,却只拥有6%耕地的国家.我们必须要利用更大的空间来保证我们的食物充裕和安全,海洋是我们要瞄准的一个方向。P7-9

序言

这篇序是整本书最后才完成的文稿,因为晚所以有了更多思考……

2011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走进镜头成为《小超访谈录》第一位嘉宾,在仅有的五十分钟里诉说了一个院士的成长故事。好像一棵麦子,努力地成长,让自己的穗更大、粒更饱满,这也为整个麦田的丰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这是节目总结的话,简短.但却给了栏目一个明确的定位:“小超访谈录——寻找向上的力量……”

我生在村里,从小在村里长大,吃的是村里饭干的是村里活.等上班离开村继续从事的还是村里的采访,一做就是十二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冥冥中十二年就是个轮回,土地上无数个四季流转的故事给了我许多生活的动力。

于是,与每一位嘉宾聊天的过程就是做节目的幸福时刻。

因为力争让内容更贴近现实,所以与每位嘉宾基本是“一见钟情”式的交谈,就像首次见面的好朋友说过去、聊现在、想未来。交流的过程基于简单的了解,没有文稿、没有设计、没有流程、没有规矩,随遇而安、自由表达、天马行空,这种形式我取名为“盲谈”。

感谢那些“盲谈”的日子。

农民歌手朱之文告诉我们农民的朴实可以赢得掌声、相声演员丁广泉说快乐是最珍贵的幸福、作家莫言认为家园是心灵深处的归宿、山丹丹花萨日娜说生活内容有很多不仅仅是工作、诗人汪国真向我们表达诗意的浪漫也是力量、中国第一男低音赵鹏用音乐诉说简单的慢生活、永和豆浆创始人林炳生邀请大家在豆浆里品味中华,周冰倩告诉我们歌声不是唱给耳朵而是唱给心灵,还有潘倩倩、刘大成、苏红、吉米、捷盖、熊汝霖……

感谢每一位嘉宾让我和我的观众感动并收获良多。

《小超访谈录》开播的时候我三十三岁,我女儿三岁,三十三与三就差一个数字,但差出的光阴却诞生了坚韧与责任。而这种责任不仅仅对于家庭,或许也应该给予观众。生活就像一条高速路,中国速度很快,由原来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的中心仅仅用了三十年。发展了、变化了、硬件越来越好,原来骑自行车都很有面子,现在马路上汽车都开始堵了。纷繁复杂的环境给人很多压力,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城市人不停地忙碌行走,或许会购买很多值钱的物品,但有时却很难找到自己的灵魂。于是不安、焦躁、怀疑、无助、没有方向,还是那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许多忙碌的人们,最终还是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都需要寻找幸福与快乐的答案。

当我们有些许徘徊的时候,应该寻找榜样。

社会之所以发展,一个原因是很多优秀人才的表现,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并且通过智慧与努力成为环境的亮点,我们通过他们身上的故事来总结进步的道理,或许对每个人都会有所帮助。用积极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徘徊的人们,指导今天、遥控明天、期待明天的明天,这也是《小超访谈录》诞生的一个理由,或许这也是媒体的一种责任。。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拥有正确的方向。

有一个小伙叫陈州,这个名字算不上明星,但在我眼里却是方向的代表。陈州自小孤苦伶仃,十几岁爬火车被轧掉双腿高位残疾,几秒之间由健全人一下步人残疾人行列,变换角色对很多人是毁灭性的,但陈州不同,他说“腿没了是命,但命还在就是老天的恩赐”,拖着上半身要饭的日子是他青春里的一段重要光阴。后来他开始全国沿街卖唱,他用双手拿着木盒制作的鞋走过两千多个乡镇、自己开着三轮车跑到四川地震区救人、后来又用双手支撑身体成功攀登泰山、华山、衡山、嵩山、黄山.五岳就在他的怀抱里。快乐、勇敢、坚强、不屈使他赢得爱情、赢得家庭、赢得尊重、赢得幸福,而这些都基于他正确的方向。

原来健全后来残疾,我想这个社会里会有很多人碰到这样的命运,丢失部分身体也许就会改变人生方向,由原来的积极乐观轻易便会走进颓废无奈,而方向改变有时比丢失身体更可怕。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我们不能只顾观看别人而忽略记录自己。每个人都要生存,生存就需要营养,有的来自食物,有的来自思想,希望《小超访谈录》是一个提供方向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

采访是“盲谈”,把“盲”字拆开,为“目”与“亡”。眼睛死了,面临的会是什么?眼睛为心,心为方向,没了方向,奔波又有何意义?有的人走了,有的人来了.更多的人在路上,所以我给这篇序取名为《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不是未来。

明天的明天是方向……

感谢为此书付出的人们,感谢字里行间留下努力与汗水的人们,感谢为我们提供思想与总结的人们,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人们。一本书,一段记忆!

《小超访谈录》总策划、主持人 小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超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希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6053
开本 16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