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
内容
编辑推荐

《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青年学者与美国学者共同打造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同时看到中美学者关于中美在地区特点问题上合作的不同认知,堪称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中美亚太博弈的现状,比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及战略,分析中美在朝核、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的主要分歧和共同利益上,探讨中美在亚太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前景及合作路径,为中美亚太和平共处创造条件,为中美在全球层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演变奠定基础。本书由袁鹏主编。

内容推荐

《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室、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

《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共分四个部分。“导论部分”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中美亚太博弈的现状,并试图就如何使中美关系由博弈走向良性互动提出建设性思路,可被视为全书的指导思想;“第一部分”共六章,重在比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及战略,涵盖安全、经济、台湾等诸多方面内容,包括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估;“第二部分”共六章,试图从分析中美在朝核、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的主要分歧和共同利益基础上,探讨中美在亚太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前景及合作路径;“第三部分”共四章,主要分析中美如何同亚太区域内的大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形成良性互动的三边关系。本书由袁鹏主编。

目录

前言

导论

寻求中美亚太良性互动

第一部分 中美亚太利益与战略比较

第一章 中美在亚太的利益与战略

第二章 美国的亚洲战略

第三章 中国的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中美军事关系

第五章 中美亚太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两岸协商谈判中的美国因素

第二部分 中美与亚太地区热点问题:分歧与合作

第七章 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及其局限性

第八章 中美在巴阿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与合作前景

第九章 巴基斯坦:突发事件与危机管控

第十章 中美在缅甸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

第十一章 缅甸:不稳定的根源及美中合作的可能性

第十二章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与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部分 中美与区域大国:探讨三边关系

第十三章 中美日三边关系与三边对话前景

第十四章 中美印三边关系:性质、特点及走势

第十五章 亚太变局中的中美俄三边合作

第十六章 构建中美澳新型三边关系

后记

附录: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在新的形势下,中美在亚太的战略互动存在以下几种前景。第一是冲突型,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崛起或中国决意取代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最后导致两国的全面冲突,这类似于二次大战前的美日关系模式。第二是对抗型共处。亚太地区形成以中美各自为一方的两极格局,双方展开地缘政治竞争,争夺势力范围,甚至爆发局部冲突,但不会走向全面战争,这是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模式。第三是竞合型共处。亚太地区形成多极化的格局,除了中美两个大国以外,一些中等国家和地区集团(如东盟)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既牵制中美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又缓解中美之间的竞争,中美两国在这种多极化的地区格局中纵横捭阖,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但不会走向直接冲突,这类似于当下中美在亚太的关系模式。第四是合作型共处。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合作既可以是现实主义的大国协调型,也可以是新自由主义的亚太共同体型,两国在亚太地区实现良好的重大利益协调,又合理分享权力和责任,合作处理地区事务。第五是权力和平转移型,美国逐步走向衰落,无力再在全球包括亚太维持其霸权地位,被迫减少其在亚太的投入,中国不得不在亚太扮演首要大国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类似于、二战后的英美关系模式。

上述各种发展情景中,从可能性来看,竞合型共处最高,对抗型共处和合作型共处次之,冲突型和权力和平转移型最低。从中国的利益偏好看,合作型共处和权力和平转移型最优,竞合型共处次优,对抗型共处又次之,冲突型最劣。结合可能性与利益偏好,中国在亚太与美国的互动应确保竞合型,争取合作型,避免对抗型。从目前的形势看,中美在亚太互动既有向合作型发展的潜力,也有向对抗型下滑的风险。中美两国在亚太的互动要争取更好的前景,就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

中国亚太战略的新思维应该是致力于做一个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即在力量上升的同时,以进步的理念、积极的作用促进亚太的发展、稳定与合作,推动新的地区秩序的形成。首先,中国要对地区事务的处理和地区的发展提供理念的引导。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东盟、澳大利亚等都试图以其理念或合作模式影响亚太地区的发展,今后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必须越来越多地发挥规范性的作用,提出有引导力的理念(包括我们对地区秩序的愿景)和有吸引力的合作模式。其次,要更加积极地推进经济合作。在冷战时期,支配亚太地区事务的逻辑是安全,而在后冷战时代,支配亚太地区事务的逻辑则是经济,因此亚太地区合作格局的形成、地区秩序的建构应该从经济合作人手。中国正在成为地区经济的轴心,应该“长袖善舞”,在地区经济合作方面提出新的思维,找到新的着力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经济强项。第三,要发展安全合作。安全问题是我们的短板,中国面对的安全挑战复杂众多,而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不足,今后要着重补这个短板,要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处理争端、维护稳定,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第四,要推动制度的建构,新的地区秩序是以制度化为依托的,那么这个制度建构应从什么地方着手?中国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或首创作用的,目前包括六方会谈、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10+3”框架内的合作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合作,还有中日韩三国合作等等,中国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创造性的制度建构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注意处理与美国的关系。美国是现存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实力又呈相对衰落态势,因此对中国实力的上升和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敏感。中国要对美国做好安抚与引导,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竞争。首先要让美国确信中国无意像二战前的日本那样谋求在亚太的霸权,也不谋求在东亚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其次要以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从观念上引导美国,以建设性合作的姿态在行动上推动美国。第三要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竞争性。过去我们较多强调中美关系的合作面,有意无意地回避竞争面,现在要承认双边关系的竞争性,堂堂正正地与美方讨论中美应如何开展竞争。竞争应该是合理的——要遵守合理的规则,是良性的——竞争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削弱对方,是负责任的——中美两国对世界的繁荣与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两国在开展竞争时要注意其对世界经济与安全的影响,还是可控的——双方要努力防止竞争失控而升级为对抗和冲突。

在新的形势下,美国亚太战略的新思维应该是做一个开明的超级大国,认知亚太格局和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变化,并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迅猛的变化面前,美国亟需克服霸权心态、冷战思维和衰落感。一项成功的美国亚太战略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美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自我定位应该是一个建设性的参与者,而不是支配性的主导者,不谋求垄断地区事务的领导权。美国在本地区的地位不仅取决于美国的力量和利益联系,也取决于它与本地区国家、尤其是重要国家的互动方式。其次,与崛起的中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虽然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会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与影响力优势,但从历史的大趋势看,大国的兴衰是历史的常态,而且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理念的中国的崛起对亚太的和平与繁荣是有积极意义的。美国应该对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作出积极反应,与中国一道在理念上探讨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在实践中摸索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第三,美国应该以开明的态度对待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推动构建新的东亚地区秩序的抱负——一个以紧密的经济合作为基础、兼顾政治与安全合作并以制度性安排为依托的东亚,这一抱负是建立在东亚不断增长的经济活力和政治能动性之上的。事实上,一个更加一体化但同时又保持开放性(包括与美国富有活力的联系)的东亚可以为亚太的合作提供重要动力。以亚太合作压制和取代东亚合作的企图是不智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P30-33

序言

经过近两年的集体努力,这本名为《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的著作终于面世了。

就在本书出版前不久,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新美国世纪计划创始人阿伦·弗里德伯格的新著被译成中文出版,名为《中美亚洲大博弈》。从书名即可看出,作为美国“新保派”的代表性人物,作者保持一贯的风格,对中国的未来及中美亚太共处做出了消极和悲观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诚如作者所言,他的有关中美会走向激烈的地缘政治对抗的观点“在10年前还属少数派”,而今天“认为美国和中国即使不一定会陷入冲突,也注定将决一雌雄的看法看似不再牵强”,中美已参与进一场日趋激烈的战略竞争的看法“无疑比10年前被更多人接受”。

弗里德伯格的说法并非妄言。确实,先前一些对中美关系抱持谨慎乐观的学者如沈大伟、李侃如等,如今也都变得相对悲观。就连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大家,也开始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忧心忡忡。中国方面,普遍出现学者悲观、精英失落、媒体激昂、民众迷惘等复杂情绪,“战略互疑”、“互信赤字”、“假朋友”、“战略博弈”等词汇,成为时下描述中美关系的流行语。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美目前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处境确实不容乐观。中国的崛起,美国的“重返”,越南、菲律宾、日本等“第三方”因素的干扰,媒体的炒作,民意的高扬,偶然事件的频发,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使中美博弈成为时下亚太地区的主旋律。有人说,“太平洋足够宽大,完全容得下中美两国共舞”;也有人说,“一山难容二虎”。有人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得出结论,认为中美矛盾是结构性的,终难化解;也有人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认为要摆脱“宿命论”的窠臼,“历史是人创造的”,中美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和平共处的新路。

基于上述背景,大约两年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开展了“战略互信与地区合作”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想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寻找出路,突破安全困境,探索良性发展。具体想法是:中美两个大国应通过实实在在的亚太地区合作逐步建立战略互信,反过来再利用逐步建立起的战略互信深化亚太地区合作,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为中美亚太和平共处创造条件,同时为中美在全球层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奠定基础。这个立意很清楚,就是要为中美关系的发展瓶颈破局,就是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激发中美关系的发展潜力。较之弗里德伯格的《中美亚太大博弈》,我们的心胸是开阔的,思维是向前的,立意是建设性的。

期间,胡锦涛主席2011年1月访美,中美在联合声明中共同决定构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副主席2012年2月访美,提出发展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合作伙伴关系”构想,得到美方积极回应。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正式就如何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五点指导性意见。其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军事关系”、“新型亚太关系”等设想接连涌现,引起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让人们在中美战略博弈的阴霾中看到了走向良性互动的曙光。而这,正是课题组成员的初衷和试图推动的结果。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导论部分”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中美亚太博弈的现状,并试图就如何使中美关系由博弈走向良性互动提出建设性思路,可被视为全书的指导思想;“第一部分”共六章,重在比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及战略,涵盖安全、经济、台湾等诸多方面内容,包括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估;“第二部分”共六章,试图从分析中美在朝核、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的主要分歧和共同利益基础上,探讨中美在亚太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前景及合作路径;“第三部分”共四章,主要分析中美如何同亚太区域内的大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形成良性互动的三边关系。  值此书收尾之际,美国2012年大选落下帷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成功召开。在实现正常化四十年之后,中美关系正以新的气象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本书能为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贡献绵薄之力。

袁鹏

2012年11月于北京

后记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室、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他(她)们作为现代院各个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完成各章节,实属不易。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教授拨冗为本书撰写“中美在亚太的利益与战略”一文,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教授欣然同意转用他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国际战略评估》上发表的“美国的亚太战略”一文,两位知名学者的文章相映成趣,形成一对组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更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副主席保罗·斯塔尔先生同意我们翻译由他主编的《寻求中国周边稳定》一书中的两篇文章,作为本书相应章节的对照或补充,使读者能同时看到中美学者关于中美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合作的不同认知,堪称本书的一大亮点。感谢美国学者对本书的贡献。

本书主要想法得到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崔立如院长的支持,并得到季志业副院长、杨明杰副院长、王在邦副院长等多位院领导的鼓励,他们在课题立项、运行阶段给予多次指导。该想法也有幸获得福特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费约翰先生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使课题得以更加顺利地运行。两年期间,课题组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汇集了40余位中美学者;一次国内研讨会,多次院内研讨会,就相关问题赴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等国访问,到云南、新疆、广西、吉林等边疆省份及外交、商务、财政等国家部委实地调研,获得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更多的感性认识。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杜艳钧女士在课题申请、立项、运行、收尾各阶段付出了艰辛努力,在全书统稿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美国研究所所长助理王鸿刚博士在全书的统稿、设计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努力;达巍研究员、王文峰研究员、翟岜研究员、胡仕胜研究员作为本书的特约审稿人,对初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修改意见,对确保全书的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所三位年轻的学者李岩、董春岭、李铮在课题运行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文字整理和行政工作。葛悦炜、张帆负责了美国学者文章的中文翻译工作,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刘博负责对全书的目录及书名进行英文翻译。袁鹏负责对全书立意、构思、整体结构及主要章节的设计,并撰写前言和导论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各章节分由不同作者撰写,更多反映课题组成员或作者本人的观点,美方作者的观点也仅代表他们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立场。

最后,感谢时事出版社周勇社长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与第三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25906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2.3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