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京师学术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是冯天俞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收录了《略议时下清宫戏中的历史观》;《“软实力”小议》;《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重温缪凤林、费孝通的中国“封建社会”论》等文章。

内容推荐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是“京师学术随笔”系列之一。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是冯天俞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收录《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的两极判断说开去》;《对东亚智慧现世意义持平允态度》;《多层级变革交会》;《“五伦”、“三纲”分梳说》;《展示和谐精神的佳妙文化符号:太极图》;《求教于传统生态智慧》;《清官廉事》;《略议时下清宫戏中的历史观》;《“软实力”小议》等文章。

目录

国故平议

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的两极判断说开去/3

对东亚智慧现世意义持平允态度/10

多层级变革交会/15

“五伦”、“三纲”分梳说/19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28

展示和谐精神的佳妙文化符号:太极图/34

求教于传统生态智慧/37

清官廉事/44

略议时下清宫戏中的历史观/46

“软实力”小议/51

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54

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62

重温缪凤林、费孝通的中国“封建社会”论/70

从士人效忠对象的变迁看封建时代与皇权

时代的差异/77

学海蠡测

“学术服务人类”与“为学问而学问”/85

修学三门径:义理、考据、词章/88

“首义第一枪”与历史考证/95

清史编纂体裁刍议/103

大学的天职/107

故宫盗宝案真相/110

辩才无碍/114

文星闪耀/118

旧曲新弦见沧桑

——《(李自成)精补本》感言/122

《徐九经升官记》创作及其他/129

历史文化语义学刍议/133

近代中国人对新语汇入华的“迎”与“拒”/142

侨词来归/164

乡关何处

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181

近世鄂东人文兴盛原因探略/186

以史入诗以诗证史

——《湖北竹枝词》的史学价值/192

先行者之歌/197

彩笔武汉/201

黄鹤楼揽胜/205

碑文(四篇)/208

汉口租界/213

精神家园/217

在记忆浅层底下./224

高中忆旧/228

异域采薇

城堡与封建制/233

游马克思故居散记/238

新加坡的成就与忧患/244

新加坡:立法明,执法严/247

绿意遍东瀛/250

中国制造/253

“敬业”二字好生了得/258

勤劳感谢日/260

伊原泽周先生赠书记/265

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回顾与前瞻/270

检视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踏查/285

“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296

奥林匹克两格言相得益彰/304

师友序评

《明清文化史散论》序/311

《上古神话纵横谈》序/315

《人文论衡》序/319

博涉旧闻敏求新知

——喜读《中国文化史断想》/321

颇有奥义

——评冯天瑜著《“千岁丸”上海行》/323

读《“封建”考论》/329

《“封建”考论》:破解一则现代寓言/334

请为“封建社会理论研究”松绑/336

学人剪影/345

试读章节

中国的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以降农耕人在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两路开垦农田,造成森林、草场的毁坏,导致大面积盐碱化和沙漠化。日本作家井上靖(1907—1991)曾创作一系列古代西域系列题材小说(名篇有《楼兰》、《敦煌》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井上靖得以两次到河西走廊观瞻,三次去塔克拉玛干周围地区游览,他后来在西域小说集的序中说:

有许多人询问我,到这些地区去旅游,有何感慨。我目睹了作

品舞台已经全部湮没在流沙之下,沧海桑田,确实令人感慨万千。①

中国西北地区一系列绿洲终于被漫漫黄沙所淹没,并非始于工业文明时代。早在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高级农耕文明时期,生态的恶化已经愈益加快步伐。这提示我们:不要把产生“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理念的农业文明加以美化,那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式的黄金时代。那时的人类由于生产力落后和认识的局限,不可能克服对自然的盲目性,在愚昧和贫困两大病端的逼迫下,自然生态的被破坏,已经频频发生,不过规模和力度不如现代工业文明而已。因此,某些“回归主义者”主张的退回前工业时代,绝非人类文明的正途。

就现代世界而言,也并非工业越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越严重,相反,第三世界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和初级工业化滥用资源等因素的作用,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城,非洲的拉各斯,亚洲的加尔各答、孟买、北京、兰州等城市都存在着极尖锐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的生态恶化之后,时下的生态环境则进入良性转换阶段,如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因工业污染而成为没有鱼类的河道。20世纪中叶以来,经过治理,泰晤士河变得洁净,两岸垂钓者每每能获得肥硕的鲑鱼。美国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曾以空气污浊闻名,现在已是世界上生存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这都说明当现代人在理念上实行调整之后,便有可能将科学技术的伟力应用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使古代“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的美好理想,逐步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

就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而言,东亚智慧重视人伦,肯认道德自觉,形成一种对人生目标的公正概念、宽容和深思的精神和平,具有很高的德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也是东亚智慧吸引一些西方哲人之所在。中国固有的仁学传统承认人的独立意志,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①;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②精神,以及在社会规范中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等,都闪烁着人本精神的光耀。然而,东亚智慧并没有寻觅到普遍维护民众人格独立、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社会长期运作的却是“轻视人类,使其不成其为人”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束缚下,广大民众的自由被剥夺,一些起码的生存权利被禁绝。同时“尊尊”、“亲亲”的宗法积习又妨碍法制的推行,“官本位”、“任人唯亲”更成为沿袭至今的痼疾。这些问题的克服,当然有赖东亚智慧内部健康因素(如“五伦”互动观)的发展,但尤其需要借助现代文明的强劲力量,其间西方智慧的补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就伦理层面而言,东亚智慧中发扬道德义务及社会责任心,与西方强调公德、个人权利、公平竞争原则,应当互补共存;东亚伦理“成圣成贤”的修养论,需要西方文化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公民意识的补充。

20世纪形成全球现代化大趋势,其间又显露出纷繁错综的多元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种文化的多元走向,绝非诸极间自我封闭、彼此不相往来,而是互为依存、息息相关,呈现多元互补、百川赴海的态势,这正是中国先哲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一”与“多”矛盾统一的状态。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足进展,“未来将是‘中国时代’”(美国知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语)、“‘中国时代’将提前到来”(韩国李泰勋语)之类言论不断冲击我们的耳膜。如果从经济总量而论,中国在21世中叶步人世界顶尖,是有可能的,在这一意义上把未来称为“中国时代”未尝不可,但笔者不敢苟同“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估量,也不赞成“世界的未来要靠中华文化去拯救”的提法。因为,“中国时代”、“中国世纪”的命题容易坠人文化一元论的泥淖,与19世纪以来的“欧美中心主义”属于同一思维模式。而世界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多元要素的“和而不同”才是真实、合理的发展前景。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运用经受现代文明洗礼、筛选和磨砺的东方智慧,提供一种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东方视角,并对既往的文明史作出富于创意的诠释。这种东方视角非但不排斥西方视角,而且给予西方智慧以充分的同情理解,并与之相互补充,相互增益,从而使我们的历史观因为获得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双重滋补,成为一种平衡发展的、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观。这种努力或许可以较为深刻地剖析人类文明,为已经赢得巨大进展而又患着“现代病”的今日世界提供精神疗治的灵感之源。这样做,不仅有益于东方人,而且有益于西方人,归根到底是对全世界的一种贡献,因为世界文明本来就是一种多元互动的过程,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将在这一过程中并行不悖、相得益彰。P12-14

序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笔者致力于中国文化史(侧重明清及近代文化)考析,所撰多论著式,也偶尔试写一点随笔,聊记所感,这是早年兴趣的延伸。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十四五岁的我喜读鲁迅作品,尤钟情于鲁迅杂文。那时家中有毛边本《坟》、《热风》、《华盖集》、《准风月谈》、《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常常随携阅览,竟至如醉如痴。大约在1957年春天,邻居关先生(一位中专语文老师,无子女)一次见我这个初三学生在读《准风月谈》,他观赏书本后叹日:“难得,是毛边本!”随即又问:“这书名是何意思?”我一时语塞,关先生说,当年杂志编辑怕惹事,要作者“多谈风月,莫讲国是”,鲁迅以“准风月谈”名书,乃讥刺当年的文化专制。此后,关先生下班、我放学回家,一大一小的两人常在院子里指天画地,议论滔滔。记得关先生说,鲁迅的随笔达到中国文学的一个极致,其对时弊的针砭,有些至今犹感真切。又说,鲁迅希望自己批评时弊的杂文“速朽”,但时弊难除,鲁迅杂文因而“不朽”。关先生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也仿佛领略到一点鲁迅杂文的奥妙。以后,每读鲁迅书,总想起关先生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和兴致勃勃的宏议,连带悟到:貌似轻松的随笔,也往往藏有机锋,介入生活的力度并不下于鸿篇巨制。

鲁迅的随笔,且不论其内容的深邃、文笔的峭拔,即以书名的拟定,便令人叹赏。鲁迅于20世纪20年代著《中国小说史略》,又编《小说旧闻钞》,于文学史研究贡献巨焉,而高唤“革命文学”的成仿吾认定,这“是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指鲁迅为“有闲阶级”,称其“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几年以后,鲁迅信笔回敬日:“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遂将自己洋溢着战斗精神的文字“名之日《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其反讽之妙,令人绝倒,可谓随笔极品。

少时也喜读知识性、生趣化的随笔。记得家中有多种丰子恺漫画,不时浏览,连带着也阅读丰子恺的随笔集,其具体内容今多淡忘,然书名的来由却记忆犹新:1927年,丰子恺请师傅弘一法师(李叔同)为自己住所取名,弘一要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下平日喜欢的字若干,揉团撒在佛像前的供桌上,随取两纸团,打开两纸皆书“缘”字,于是丰子恺寓所命名“缘缘堂”。1931年丰子恺出版文集,题名《缘缘堂随笔》。“缘”“缘”二字直指佛学“因缘”精义;随缘而行,又正是丰子恺为人、为画、为文的特色。隐约记得, 《缘缘堂随笔》有“自然”、“儿女”、“闲居”、“忆儿时”等篇,皆“缘缘”之作也!

域外学人的随笔,也不乏精彩之作。早年读英国思想家培根作品,其大块崇论宏议多已遗忘,唯记住这样一些格言: “知识就是力量。”“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培根论“友谊”尤其充满睿智:“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如此妙语,怎能忘怀!

中年以来研习明清文化史,不免翻阅两朝小品随笔,从《草木子》、《见闻杂记》、《五杂俎》到《海外纪事》、《漫游纪略》、《巢林笔谈》皆曾泛览。明清随笔中,陈继儒《小窗幽记》透现的脱俗之气给我留下颇深记忆,尤欣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友人书写此语,我张贴书柜至今。至于《围炉夜话》的书评卓见、《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也都启人心扉。

我喜好随笔那种洒脱无拘的笔法,颇景仰此一“自由文体”,然几十年来自己多从事学术论文写作,虽讨厌新旧八股调,尝自勉“陈言务去”,却难脱程式化窠臼。近20年来也曾试作随笔,意在挣脱高头讲章式的古板,然仍未能走出“论文”套路。今次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雅命,郭世佑教授敦促,编辑《天光云影》一卷,有的篇什近于随笔,有的篇什则是较短小的论文,读者慧眼可辨。

“天光云影”取自朱熹诗《观书有感》(之一)。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以清澈如镜的池塘,比喻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接受机制,有此机制,才能映照如天光云影般跃动着的鲜亮世界。而保持心智池塘的清澈如镜,须仰仗来源于历史及现实生活实践的活水源源不绝地供给。

赢得源头活水,让心智的镜鉴明澈,以映现大千世界的天光云影,是学者的必修功课,当然也是随笔包蕴生趣的源泉所在。

这本小书还收录十余年来我为老辈及同辈学者(不少已成古人)草绘的素描,其中留着这些师友某一瞬间的侧影与寄语,或许有点存史价值,又可稍微添补小书的生趣与灵动。

冯天瑜

2009年7月22日拟于武昌珞珈山麓

观数百年方得一见的日全食之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京师学术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天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57884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