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末群狼(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您只想看三国,就去看《三国志》,古文的、白话的随您挑:如果您只想看狼,那就去看姜戎先生的《狼图腾》,震撼人心;如果您既想看三国,又想看狼,那就请看刘途远编写的这部《汉末群狼》吧!该书通俗易懂地描述了汉末这段乱世,但并不是本书的全部,作者刘途远用客观得近乎残酷的笔触将乱世军阀身上的狼性打上了现实的烙印,令人深思。

内容推荐

《汉末群狼》以《资治通鉴》为主要史料,《三国志》为补充史料,以时间为序,从狼的全新视角为读者展示汉末那些动人心魄的狼与狼之间的旷世争斗,解开隐藏在乱世军阀身上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狼性密码。这是一段华夏史上最知名的乱世,这是一片狼者为王的丛林,弱肉强食的铁律驱使着一幕幕杀戮与阴谋,狼性与人性炼狱般地交织碰撞,激发出无穷的智慧之光和生命之殇,诠释着一个关于弱者如何成为强者、强者如何成为王者的悲壮乱世英雄梦。

《汉末群狼》由刘途远编写。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引狼入室

第二章 噬血独狼

第三章 群狼并起

第四章 狼王崛起

第五章 初试狼刀

第六章 两狼相争

第七章 狼者封王

第八章 赤壁狼烟

第九章 老狼入川

第十章 一雪狼耻

第十一章 狼成往事

试读章节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这位有生之年政绩一无是处、还激起了黄巾民变的饭桶皇帝在洛阳南宫的嘉德殿驾崩,年三十四岁,结束了荒唐的二十二年统治生涯。

几天后,年仅十四岁的皇长子刘辩即位,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改元光熹,史称汉少帝。

刘辩由于年幼即位,便由何太后临朝主政,大将军何进和太傅(上三公,属于荣誉职称)袁隗同录尚书事,掌握机要大权。

这里的袁隗就是袁绍的叔父,袁门“四世三公”(袁绍一家连续四代人都担任过三公级别的职位)的传奇之一,声名和门生遍布天下。

何进的身份更是不同寻常,乃是何太后同父异母的哥哥,正经八百的当朝国舅,传说中的外戚。

虽说袁隗家族显赫,颇有名望,但还是不如何进有太后这个后台来得靠谱,所以他最多也只能是挂个虚衔,在旁边看看热闹,充充门面,大权自然是牢牢地握在何进手上,根本没自己的份儿。

其实,后台或者关系这个东西,从古至今都有,仔细琢磨一下也是一门学问,很有意思。

一个人,任他再有能耐,再有学问,如果没有人缘,没有关系,没有后台,要想成大事那也是势比登天,古代如此,今天也一样。

不公平是吗?

这倒不见得,因为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东厂一样,整个东汉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和宦官的争斗史。

究其原因,一者是由封建时代的家天下统治所决定;二者,东汉后期时运也确实不佳。自汉和帝十岁即位开始,便如同中了邪一样,此后的皇帝个个都是年幼即位,最小的殇帝即位时才刚满百日,连个小屁孩都还算不上,桓帝即位时年龄最大,也不过才十五岁而已。

皇帝太小,爹又死了,自然就得由娘说了算,可是娘作为一个弱女子,势单力孤又很难说了算,所以她只好培植自己的势力,转而依靠自家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如此,外戚便不可避免地上场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皇帝一天天长大,渐渐便会不安于现状,不愿再受人摆布,每时每刻都想着要回权力。

不过,皇帝想要,外戚的既得利益却不容受损,不可能说给就给。这是人的天性,这一点与动物并无两样,要么得不到,得到了就不容再失去。

不给,皇帝就只能抢。抢?皇帝整天除了泡妹子,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的基本不会干,一个人肯定是搞不定的,必须找帮手,找靠得住的帮手。

皇帝自幼深居宫中,任人摆布,军权是绝对没有的,大臣们也是不可能真心帮他的,身边最靠得住的也就只有那些朝夕相处的宦官了,因为在皇帝看来,这群残废是绝对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感兴趣的。于是,宦官也同样不可避免地粉墨登场了。

主角,而且是水火不相容的主角都出场了,接下来,他们就得打开历史的剧本,开演,进入自由对决环节了。绝对的、合理的。

这个世界就好比一架天平,如果左右两个盘非要保持绝对的一致,那天平永远都只会处在死一般的静止状态,左右两边是绝对公平了,整架天平却完全没有了动态的生机和活力,迟早都要走向消亡,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懂得这个道理。

再通俗一点儿来讲,做事之前也应该先学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那事情也一样做不好。那种不会做人、到处树敌的人,就算再有本事也一定跳不高、蹦不远,除非他真是天才。

你若只是想如笔者一般,只愿做个逍遥自在的草民,只想做个好人,那也必须充分重视关系的重要性,否则,要是人缘不好,就算是在论坛里发个帖子恐怕都没人愿意顶。

总之,谁都不喜欢浑身带刺的人;谁都不喜欢自以为是的人。说得文艺一点儿,我们要注意自身修养;说得俗套一点儿,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我们可以不做小人,但千万不可不懂小人;我们可以追求公平,但千万不可奢求公平。做人正直而不失圆融,激越而不失通达,这才是长久之道。

何进掌握朝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复仇,确切地说,他要杀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宦官蹇硕。

说起东汉的宦官,那绝对是臭名昭著。

众所周知,东汉有两样最有特色的招牌货,一样是外戚,还有一样就是宦官。所谓“外戚”,指的是皇帝的母族与妻族,至于“宦官”嘛,自然就是泛指那些被阉割过的奴才们。

提到东汉就会想起外戚和宦官,就像一提到明朝就会想起

如此,小皇帝一个一个地换,外戚和宦官跟着一拨一拨地出,双方始终缠斗不休,对决不止。

所以,何进现在想杀宦官,纯属他业务范围之内的事,稀松平常得很。

再来说说这个蹇硕。

此人在汉灵帝刘宏一朝可谓是受尽宠爱,风光无限,甚至到了手握禁军、一手遮天的程度。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也就是汉灵帝死的前一年八月,汉灵帝为了遏制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在洛阳的西园招募壮士,组成禁军,任命八名校尉为统帅,史称“西园八校尉”。其中后来比较著名的有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和右校尉淳于琼。这八名校尉的老大就是蹇硕,蹇硕只对汉灵帝一人负责,其受宠程度和权势可见一斑。

早在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灵帝本人就不喜欢皇长子刘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刘辩行为轻佻,不够威严,不是一块当皇帝的料。倒是比刘辩小五岁的刘协乖巧聪明,很讨他的喜欢。

汉灵帝几次都想废长立幼,却又怕出乱子,完全没有他的前辈汉武帝刘彻的魄力,以致畏首畏尾,始终不能如愿。

等到病危,汉灵帝便把刘协托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蹇硕,要他好好侍奉辅助自己这个最钟爱的儿子。

很显然,汉灵帝的这个托付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托孤,这就大大地刺激了蹇硕夺权的野心,从此埋下了巨大的祸患。

不久之后,汉灵帝病死。  P3-6

序言

汉末群狼?不应该是汉末群雄吗,狼从何来?

笔者要说,也许他们其中的一部分确实是英雄,但是,他们首先应该是一群狼。

董卓是狼,这个不用笔者解释,因为全宇宙都知道,这个家伙经常不干人事。

那诸如袁绍、曹操、刘备之辈呢?难道也都是狼?

在笔者看来,确实如此。

凭什么?

当袁绍设计吞并冀州,逼得韩馥在茅厕用小刀自杀的时候,笔者只能把他看成一匹狼。

当曹操找陶谦复仇,在徐州大肆屠城,以至于所过之地尸成山、血成河的时候,笔者依旧只能把他看成一匹狼。

当刘备为了夺取益州,无中生有,借口刘璋克扣粮饷,知恩不图报地大肆煽动士兵战争的时候,笔者还是只能把他看成一匹狼。

甚至在笔者看来,如果不首先承认他们身上的狼性,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只有承认他们的狼性,我们才不会再去死死揪住那些诸如刘备虚伪、曹操奸诈之类的命题不放,因为我们绝对不会去要求一匹狼有多善良,不是吗?

老实讲,现在的读史风气颇有些哗众取宠的倾向,基本都是清一色地追求幽默搞笑、无厘头、大胆夸张,观众怎么喜欢作者就怎么来,真正富有内涵、富有借鉴意义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历史俨然已经沦为了快餐文化。

对此,笔者有自己的看法。

写历史,无需一板一眼,可以也应该适当幽默,加进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在里边,起到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的作用,时代在发展,理应如此。但一定要注意适度,加入的点缀性、引导性的东西不能太多、太杂,否则就会过犹不及,比如现在的一些历史作品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吹牛连篇,大倒胃口。

笔者始终认为,不会吹牛的作者绝对不是好作者,然而只会吹牛的作者却根本就不是作者。

这部《汉末群狼》就是笔者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作品。主要着眼于汉末(也就是从汉灵帝驾崩一直到汉献帝逊位、曹丕代汉为止)历史人物身上的狼性,凸显狼族恶毒的一面,同时也揭示其高超的生存智慧,最终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给读者还有自己一些值得借鉴和感悟的东西。

说到狼性,现在的商界绝对不会陌生,很多知名的公司和企业更是公开宣扬和奉行狼性文化。

狼性这个概念,现在还被很多人误解,还不能完全得到大众的认可,一提到狼,大家便会很自然想到与之有关的数之不尽的邪恶。

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狼的身上确实有很多邪恶的东西,比如残忍、嗜杀、奸诈等,一匹狼也的确算不上可爱,算不上善良,这些都是肯定的。但它们的身上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其中最伟大的就是它们无与伦比的生存智慧,比如坚韧、无畏和信仰。  狼族,在距今500万年的时候就诞生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实力强劲的生物都已灭绝,狼却一直活到了现在,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丛林的法则,自然的铁律。它们能活下来至少说明它们具备超凡的生存智慧,它们是精通生存技巧的大师。

纵观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朝代更迭,江山易主,无非就是一段丛林的历史,一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历史。

哪怕就是现在,生存也是任何一个人一生都要面临的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事情。

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人物,并不是一味地去看谁好谁坏,也不是一味地去看谁忠谁奸,因为公道自在人心,本就无需旁人多言。我们应该更多地看谁更有生存的智慧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再以史为鉴,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智慧,这或许才是读史的根本目的。

既然我们要研究的是历史人物的生存智慧,那必然也就躲不开生存大师——狼,归根到底就是要研究他们身上的狼性。

狼性里有好有坏,狼的身上有很多东西都很阴暗、很厚黑,对这些东西我们大可不去效仿,除非你确实很有野心,确实有能力去驾驭。但是,我们对这些东西却绝对不可以不懂,不可以不去好好研究,正如俗话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你也许毫无野心,视名利如粪土,不愿踩着别人往上爬,只想做个小老百姓,但你依然需要智慧,需要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此方能安安稳稳地做个小老百姓。

你也许只想做个好人,只想做个善良的人,视心机为罪恶,视城府为丑陋,但你也需知只有看遍世间的罪恶,方能知晓善的可贵;只有看遍世间的炎凉和丑陋,方能知晓人情的可贵。

当然,如果你是那种传说中能做大事的人,那就更应该向狼学习、以狼为师了。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将狼性研究下去,将那些深藏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狼性发掘到底,从狼的全新视角去解读历史。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关注汉末那段为人所熟知的乱世,那段狼性彰显的乱世,那段群狼啸傲的乱世,然后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一些感悟。

公元189年,东汉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汉灵帝刘宏驾崩。

此后,天下便开始彻底分崩离析,一时豪杰辈出,汉王朝的统治再也无法维持,走向了它宿命的末途。

随之而来的是独狼董卓的极度暴虐,接着便是天下群狼的全面觉醒、爆发。

我们的重点是关注他们在乱世之中得以生存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智慧,在读史中释放我们内心所有的景仰与膜拜,回馈给生命不一样的智慧。同时,也关注狼性中所有的罪与恶、奸与邪,在读史的过程中释放我们内心所有的激愤,回馈给生命不一样的通达。

本书中,笔者精心选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主要史料,以《三国志》为补充史料。

为何?

难道《资治通鉴》里记载的这段历史比《三国志》里的还权威?

非也。事实上,《资治通鉴》里的很多记载都参考了《三国志》,而且《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与那个时代最接近,作者陈寿本人就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人,因此《三国志》历来都被视为研究汉末这段历史最权威的资料。

但是,既然我们要研究狼,那《资治通鉴》这本以权谋著称的巨典就无疑比《三国志》更加适合作为研究的史料了。

另外,《资治通鉴》是以时间为序的编年体史书,也比《三国志》更适合现代人阅读,这也是它的优势之一。

总之,笔者将以时间为序,以狼的全新视角为读者展示汉末那些动人心魄、很多人既熟悉却也陌生的狼与狼的旷世争斗,一起来看一看司马光到底想通过这段历史来告诉古代帝王怎样的统治玄机以及究竟该如何以史为鉴。

再或者,当年宋神宗取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司马光的这部宏伟巨著御赐书名《资治通鉴》的缘由,亦可见端倪。

最终,我们便会发现,那些争斗本身的残酷给我们内心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足以让我们对历史肃然起敬,而不再是一味地轻描淡写、哗众取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做的就是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历史,至少问心无愧,无愧于历史本身,无愧于我们自己的灵魂。

或许,这才是笔者想传达的读史之道。

当然,笔者最重要的责任还是在于让读者能在简单易懂的语言氛围之内畅游这片历史天地,能够从中感悟一些全新的东西。

不过,笔者最后必须补充声明的是,笔者的语言可以做到简单易懂,却绝对不会轻松,因为历史本身是一种令人敬畏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轻松。

最后,祝您阅读愉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末群狼(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途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4058715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36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5
13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