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民国人物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公立顶级学府北大、清华,到私立大学南开,再到教会创办的金陵女大,以致惠及农民、工人、城市贫民的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国的教育探索之深入,普惠人群之广泛,业绩之辉煌,令当今教育难以企及。赵婕、刘杨编写的这本《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通过对民国14位民国教育家的生平介绍,勾勒出民国教育的前世今生,既是向教育界前辈致敬,也希望能引发对今天教育的思考。

内容推荐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的内容简介如下:

民国时期,14位著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筚路蓝缕,艰难奋斗,开拓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开创了北大精神,梅贻琦缔造了尖峰时代的清华,张伯苓苦心经营南开大学,中国的高等学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熠熠生辉。晏阳初与平民教育,陈鹤琴与儿童教育,吴贻芳与女子教育,黄炎培与职业教育,陶行知与乡村教育……他们全身心地热爱并投入教育事业,其诚挚的情意、无私的付出、高贵的品格,令今人动容、景仰、深思。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由赵婕、刘杨编写。

目录

第一章 蔡元培:北大精神

 1.为什么是蔡元培

 2.世界第一校长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二章 梅贻琦:尖峰时代的清华

 1.先做君子

 2.再做大人物

 3.就任清华校长时的讲话

第三章 张伯苓: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1.中国不亡,有我

 2.有中国,必有南开

 3.论教育家的责任和教育之宗旨

第四章 晏阳初:平民教育,平天下不平

 1.打算做个怎样的人

 2.平民教育60年

 3.自述平民教育

第五章 陈鹤琴: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究竟为什么要去读教育

 2.一切为了儿童

 3.“活教育”17条原则

第六章 吴贻芳:中国女子教育的华章

 1.涅槃后的凤凰

 2.凤鸣铿锵

 3.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

 社会影响

第七章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

 1.教育界的徐霞客

 2.老师的老师与老板的老板

 3.论职业教育

第八章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

 1.新教育与新教师

 2.为什么要办乡村师范学校

 3.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第九章 陈垣:博学鸿儒教育家

 1.从《书目答问》开始的博学人生

 2.从著作等身到桃李满天下

 3.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钱穆: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

 1.为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2.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

 3.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第十一章 梁漱溟:以出家的精神

 1.人为什么活着

 2.中国往哪里去

 3.东西人教育不同

第十二章 蒋梦麟:有所为,有所不为

 1.书生有种

 2.教育如果不能

 3.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

第十三章 马相伯:我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

 1.朝着教育的方向

 2.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马相伯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马叙伦: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

 1.风声雨声读书声

 2.家事国事天下事

 3.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中举人,点翰林

蔡元培5岁入家塾读书,跟随先生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之后又读四书五经。读书之外也学习识字和对句。13岁时,蔡元培受教于秀才王子庄,学习八股文。

1883年,蔡元培考中秀才,当起了塾师,他先后在姚家和单家教学,一边教书,一边自由阅读。受家庭财力所限,蔡元培无钱购书,便从六叔的藏书中借阅。蔡元培补读了《礼仪》《周礼》《春秋公羊传》等,也阅读了很多关于考据或辞章的书籍。阅读之余,蔡元培尝试写作散文与骈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同乡前辈田春农的认可。

1886年,田春农把蔡元培介绍到藏书家徐树兰、徐友兰家中,一方面为其子徐维则伴读,另一方面帮助徐家校勘典籍。徐家是当地的藏书大家,藏书四万余卷,有一书斋名日“徐氏铸学斋”。蔡元培在这里伴读四年,博览群书,除了增进学问,也结交了很多老师与朋友。在徐家的伴读与校勘经历是蔡元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蔡元培为此很感谢介绍自己到徐家的田春农,称他是自己生平第一个知己。

1889年,蔡元培在人生中第三次参加乡试时得中举人。1890年,蔡元培与徐维则共同进京参加会试,名列贡士第80名。蔡元培并没有参加之后的殿试,他怕自己字写得不好,会影响殿试的名次,于是离开京城,打算以后再参加殿试补考。1892年,蔡元培进京补殿试,获中二甲第34名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稣也参与了阅卷,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蔡元培:“新庶常蔡元培,年少通经,文及古藻,隽材也。”1894年,蔡元培参加了散馆考试,成绩优异,授职翰林院编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时蔡元培刚刚担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民族危机让蔡元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蔡元培仍旧一心向学,但甲午之后,朝士竟言西学,蔡元培的阅读重心也转移到西学上面。他广泛涉猎外文书报刊物,留意世界事务,同时也阅读改良派的著作。在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四年当中,蔡元培基本上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他在自己的书斋中写了十个字表明心意:“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蔡元培感到十分气愤,同时也看清了朝廷腐败的真实面目。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认为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围绕某个大人物,还是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中国要有未来,必须塑造大批新人,要自下而上寻求国家自救之路,这就是教育救国。蔡元培离开北京,决心投身教育,启发民智,走另外一条救亡之路。

绍兴中西学堂

蔡元培回到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蔡元培上任后作出改革,把学生按受教育程度分为三斋,类似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蔡元培还在原有英、法两门外语之外增开了日语,聘请日籍教师授课,自己也继续学日文,并兼学英文。虽然学校聘请的教师都是绍兴本地最好的人选,但是在思想上却分为新旧两派。新派“笃信进化论,对于旧日尊君卑民、重男轻女的习惯,随时有所纠正”。旧派与新派所持观念正相反,两派人经常互相辩驳,新派人数多,在争辩时总处于上风。由于双方讨论总是在午餐和晚餐时,学校的食堂又是师生共用,所以旧派的人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受到了侮辱,因此上告学校督办,对蔡元培提出警告。蔡元培最终无法忍受,于1900年2月离开了中西学堂,后被聘为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在剡山书院,蔡元培演讲数次宣传科学的作用,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情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科目学习,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书院改革未能完成,一年后蔡元培辞去院长职务。此后又有书院找蔡元培任职,均未成行。

上海南洋公学  1901年,蔡元培来到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南洋公学本只设小学和中学,学校监督沈子培提议学校增设“特班”,招收擅长古文的学生42名,教授外语和经世之学,对应当时朝廷新开设的考试科目“经济特科”。特班课程,半日读书,半日学习英文、数学。蔡元培将所选科目门类列出,如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文学、伦理等,由每名学生自选一门至两门,按照蔡元培提供的相关书目进行阅读。学生每曰写札记,每月作文一篇,都由蔡元培亲自批改。每天夜里蔡元培还要找两三名学生谈话,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或谈论读书心得、讲述时事感想。

蔡元培要学生学习日文,指导学生进行日文翻译。他对学生说:“中国被欺辱到如此程度,要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弱点,也要关心国际上的情况。要学习外语,多读外国书,学习日文,也可以从日文书中了解国际形势。”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成立演说会,定期练习演讲,让学生通过演说启发民智,引导社会。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各地方言不同,蔡元培便组织学生学习普通话。

P3-5

序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与另一位作者刘杨采取了“中立”的写法,就是很客观地向读者呈现这些教育家的故事、事业曲折和业绩。教育家的事业,是那样的艰辛和厚重,甚至是那样的寂寞和枯燥,作者的感动和多情也不由自主地要收藏起来,害怕那赞美都是太轻的东西。

林玉体先生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中讲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家维多利诺的故事。“宫廷学校”的创办人是一位侯爵,他延请维氏去主持学校,维氏答应之后补充说:“我接受此种职位,但只有在一种了解上我才同意,即你不能有求于我去做任何对你我二人皆不值得做的事情;并且,当你个人的一生还能令我尊敬时,我才会继续替你服务。”维氏之提议得到侯爵完全应允,维氏全然自主办校22年。

东西方教育史上有足够多的感人故事,有些人甚至为了教育放弃了教育之外的诸多人生幸福和成就,但,这个小故事最让我内心震动。当我在了解更多感人的教育家尤其是中国教育家的故事时,我总是想起这个小故事。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如果我足够好,就配献身”;这句话,和维多利诺那句话的意思:“只有你足够好,我才献身”对照起来,你会想到什么呢?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教育家,就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这座老宅子的承重墙。这座老宅子并不足够好了,他们献身;他们自己的人生好或者不足够好,他们都献身。

他们只有献身:“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都有他们。想起几十年前在日军炮火下的江边,陈鹤琴带着他流亡到江西后百般艰辛培养出来的一百多位女师范生,再次逃难。情急之下,他对渔民说,他带着一百多位女儿要渡江,渔民感动,冒险送他们过江。想起蔡元培为了筹集到让学校生存下去的资金,在上船出发去南京前,得知他的儿子死了,那可怜的儿子的妈妈也早不在人世了,这惟一的亲人父亲,嘱咐家人安葬儿子,还是在煎熬中上了船,终于筹集回来办学资金……

美国黑人教育家布克尔·华盛顿在他的自传《力争上游》中说:“北方教师在内战后立即从事教育黑人的历史,无论什么时候写出来——我希望有人把它写出来,一定是美国史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我想说,无论是民国还是现当代,真正的教育家或者教育者所从事的事业,还需要更多的人进行更好的表达,这也一定是中国史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我记得在写书过程中,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刘杨,一向冷静不易动情的他,也不由对我说,他是如何被这些人物感动和冲击。感谢编辑马浩楠给我们的这个命题作文,让我们借此机会能更多了解这些值得尊敬的民族前辈,从此把他们印在了心里。

赵婕

2012年12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民国人物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婕//刘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4057695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