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在城里的知青
内容
编辑推荐

《留在城里的知青》为一部反映“文革”时期留城知青生存状态的作品。作者徐铎以其自身的经历,深层次地揭示了那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后人了解、探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作品感情细腻、人物形象丰满、情节紧凑、文笔流畅。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当年曾红极一时的语言,把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心态、神态、思想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过这段经历的读者视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该作品可称得上同类作品中的上佳之作。目前反映“文革”时期留城知青生存状态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有也只是些琐事的记载,很少能看到反映当时整个社会风貌的作品。

内容推荐

《留在城里的知青》讲述的是徐铎老师不同的人生经历。徐铎老师会带您走进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留城知青的人生。

同时代人的经历有共同之处,我的人生经历却与众不同。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热血青年向往的广阔天地没有接纳我,我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留城知青。我拖着残疾的身躯,走进了一个弥漫着苦土味的小工厂。在这里,开始了我的人生……

《留在城里的知青》可称得上同类作品中的上佳之作。目前反映“文革”时期留城知青生存状态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有也只是些琐事的记载,很少能看到反映当时整个社会风貌的作品。

试读章节

人哪,不能忘记他的出生日,不能忘记他的入学日,也不能忘记他走出校门的日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这一天对我来说,是记忆犹新的……

一九六八年的秋天,全国上下都在喊着一个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山下乡闹革命,扎根农村六十年”,后来又说扎根农村一辈子。接下来,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广阔天地,一夜间,由红卫兵小将变成了知识青年。那会儿,我没有想过留在城里,我是真的想与同学们一起到乡下去,当一名真正的知识青年。那时候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的同学马旦为我下乡的事情找到了来学校接我们的“五七战士”,他告诉“五七战士”,说我能写会画,为了能说服“五七战士”,马旦还把我画的一幅肖像画给他看了。这个“五七战士”挺爱惜人才的,还真的有点动心了,他去找了贫下中农代表,说起我想到乡下插队的事情。

那位贫下中农代表是生产队长,他像是在骡马市场端量牲口那样将我从上到下端量了一番,他那有着泥土味的口音里面还夹杂着一股牲口的粪味:咱们乡下,用不着写写画画,除了鸡巴挑拉抬扛,就是他妈的出大力,一年当中春种秋收,鸡巴壮劳力都顶不下来,何况他一个鸡巴腿脚不好的人。留在城里吧,掌个破鞋当个裁缝,至少能挣口饭吃。

贫下中农代表的话说得不太中听,但却很实在。我当时心里冰冰凉,我是真的想下乡,可乡下真的不要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那些日子,城里倒是空空荡荡,我的心也空空荡荡,天天蹲在街头,看那些人画大批判专栏。那年月,人们身上穿的,先是黄的,后是蓝的,再是灰的,再再后来,又是黄的。人们钟情于黄军装,如果谁有一件真正的黄军装,那是相当的自豪。吃的也是,居民粮食每月定量二十七斤半,唯独学生每月定量三十斤,天天是黄澄澄的苞米面,菜里没肉也没油水,男女老少的肤色都是黄皮拉几的,成了名副其实的黄种人。但在那年月,最让人们引以为豪的就是市面上的大批判专栏,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比一个有水平。

因为经常看画专栏,与城里十字街头那个画大批判专栏的人便熟悉了,他姓周,从前是摆小人儿书地摊的,没想到他会画画,而且画得不错。看到我经常到他这儿来,他也让我试一试身手。下雨天打孩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帮着他写看板上面的美术字。一天写下来,我没有什么奢求,姓周的把用过的广告色瓶送给我,再就是几支用过了的秃笔。这样我也很知足了,我要的就是瓶子底剩下的那点颜料,我可以用它画我的画儿。姓周的看我写的美术字挺舒服,有时候,我一动笔就是一天,简直成了他的帮工。那时候,我曾经梦想着,我的举动会不会感动姓周的,他与革命委员会的人说一说,留下这个知识青年吧,他能写会画,咱们这个大专栏需要这样的人才。然而,梦想总归是梦想,不可能成真。

当我有了足够的颜料,可以认认真真地躲在家里画一阵子。再到街头去的时候,画专栏的人已经不是那个姓周的了,换成了一个陌生人。他的表情很生硬,脸色也很阴冷,他没有让我靠近。问起姓周的到哪儿去了,他也只是摇头。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姓周的死了。为什么死了?姓周的有肺结核病,也就几天的工夫,他就从这个世界上消逝了。因为这个人不在了,引起了我的许多回忆。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患上了肺结核,所以,他也一直没有参加工作,只能在街头摆小人儿书地摊,干些不出力气的活儿养家糊口。我那时经常去看小人儿书,一分钱能看一本,姓周的很聪明,他经常把一本厚小人儿书分成两本,这样,他就能收到两分钱。我们看小人儿书的孩子们也经常偷偷地交换着看,这样,花一分钱可以看到几本小人儿书。其实,姓周的也知道我们的小伎俩,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那么计较。

姓周的突然离世,让我也挺茫然的。那些日子,我不知该向何处去。他活着的时候,经常念叨一句话,既然喜欢画画,那就画下去吧。我要不会写写画画,早让街道当成闲散人员打发到乡下去了。那时候有一句口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知识青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我的同学们从乡下回到了城里。他们的肤色黑了,身体也健壮了,说话不但带有乡土味,而且还夹杂着牲口圈里臊烘烘的气味。几乎每个人都会讲故事,也就是今天的黄段子。走出校门的同学们再聚首,有着说不完的话。走向广阔天地的他们,运气也不尽相同,插队到富裕一点的山村,一天能挣到六七毛钱,差一点的,能挣到四五毛钱,再差的,只有两三毛钱,有的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还欠下了生产队的工分。我的同学们所在的青年点因为守着海,一天八分工,能挣到六毛钱,这次秋后分红,他们都有三五十块钱的收入。除此之外,他们每个月有四十五斤的口粮。让我羡慕的是,他们下到青年点,还是一个群体,多则二十几人,少则十几个人,大家在一起干活儿,一起生活,吃住在一起,应该是很有乐趣的。同学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他们几乎人人都开始了寻求爱情,因为在乡下,生活太单调了,光靠着听裤腰带以下的故事已经无法满足心里的冲动,于是,无论男女,大家都在恋爱或者说想恋爱。过了年,过了正月十五,同学们又都回到了乡下,而我,又陷入了惘然与孤独之中。

我们家的家庭出身不好,是地主兼资本家。按妈妈说的,这个成分兼得有些冤枉。说来话长,想当年,我的父亲邓修齐是一个流浪街头要饭的孩子。有一年冬天,邓修齐又冷又饿,昏倒在了邓家大院的门口。邓家人救起了邓修齐,并收养了他。邓修齐也改随了邓家的姓,从此,他对邓家人忠心耿耿,邓家人也没把他当外人。邓修齐一天天长大了,邓家人做主,把伺候老太太的那个丫头何清莲许配给了邓修齐,就连婚礼也是邓家给操办的。想当年,很多人羡慕邓修齐,说他沾了邓家的福气,也跟着飞黄腾达了。

解放前夕,邓家人要全家迁居香港了。临行前,邓家人把邓家大院和家产统统交给了邓修齐,让他经管着这座院子。过不了多久,他们还会回来的。邓修齐尽心尽责,替主人管着邓家大院。没过多久,土改划成分的时候,邓修齐的麻烦来了,他本来是个流浪孩子出身,这一回,却要给划成地主兼资本家的成分了。为这事,邓修齐找过政府,政府的人告诉他,你已经跟随了邓家的姓氏,也成了邓家财产的主人,把你划成这个成分一点也不冤枉。

既然政府的人也下了这样的结论,邓修齐只能接受。我是解放以后出生的,所以,我一出生家庭出身一栏里标明的就是地主兼资本家。更不幸的是,我五岁那年,患了小儿麻痹症。经过治疗,我能走路了,但是,还是一瘸一拐。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在城里的知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504165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