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秘藏北科考纪实
内容
试读章节

打前站的路上

北京牌越野车挤开送别的人群,缓缓地开动了。我们透过小车窗与战友们一一告别。车子拐过树林,我才回过身来坐好。离别和相会对于我们科考队员们来说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这次彼此心情却不大一样。我深思着悟出个道理:无非是我们去藏北无人区进行科考,要经历一番难以预料的艰险,也许“再见”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或许就是告别时热情中又夹着几分严肃的缘故吧。

金色的阳光突然投入车内。小车已经飞快地驶出浓密的林荫道,向右一转,巍峨的布达拉宫出现在后车窗,很快就被扬起的尘土弄得模糊了。

这次我们先遣小组去那曲,是为科考队藏北分队深入无人区考察打前站。准备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全队考察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打前站的任务虽然琐碎,但是很有意义。到藏北无人区的考察,我们确实底数不大。会遇到什么样的气候?交通、给养能否有保证?怎么能在短短4个月内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填补上我国区域综合考察中最后的一大块空白呢?

汽车猛地一颠,柏油马路结束了,走上了石块铺砌的路,不一会儿,又跑上了石碴路。这条路就是著名的青藏公路。它全程1900多公里,从青海省的西宁直通拉萨。它与从成都通往拉萨的川藏公路一起,构成了拉萨与内地连接的两条大动脉。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解放军进军西藏,就动手修筑这两条路了。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这两条路同时修通了。过去从西宁到拉萨要走三四个月的历史从此结束。现在更快,大卡车跑一趟,只需要7天时间。在修路的过程中,解放军和藏族民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藏族人民初次认识到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朋友。这两条路也是藏族人民走向幸福之路。

“比过去宽多了,好走多了。”老陈不断地赞叹着。老陈是随队的摄影记者,当年曾跟随陈毅率领的代表团从西宁来过拉萨,后来又留在西藏工作过一年多。他会说几句藏语,能顶半个翻译。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西藏”。阔别西藏多年,重新踏上这条路,他当然有更深刻的感受。

汽车越过西郊电站引水渠的进水闸,就折向西北,沿着羊八井河谷的东侧溯流而上。宽阔的河谷中,人们正忙着耕地。每两头牦牛挽着一对新式步犁。牦牛头上还扎着红色的缨子,显得十分喜庆。干活的人们看见小车驶过,习惯地回过头来笑着招手。我们推开小车窗挥手作答。虽然互不相识,但瞬间交流产生的感情,又是那么亲切真挚。

穿过一片峡谷区,地势变得十分险要。右侧是悬崖陡壁,左侧是汹涌急流。汽车迅速爬高,气压持续下降,我们的耳鼓开始有明显的膨胀感,大家不时揉一下耳朵或人为地打一个呵欠,想办法使耳膜内外压差保持平衡,不然,听力就要“减弱了”。最后,汽车好像从石头缝里钻过去似的,绕出一个山口,眼前立即开阔起来。山谷像喇叭口一样扩展开来。念青唐古拉山的群峰展现在视线的尽头,晶莹、峻峭的雪峰,镶嵌在湛蓝的天际,显得格外清新、挺拔。

这里就是羊八井。左边是兵站,上百辆军用卡车整齐地排列着;右边是食宿站,好多人们出来进去。远处是加油站、转运站、居民点、区委会,再往西就是羊八井盆地了。远眺盆地中心,蒸汽勘探机正喷吐着地热蒸汽,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立即派来地质工作组进藏考察。当时就曾考察过这里的地热资源。以后历次科学考察都注意到这里的热泉,作了详细的地热调查工作。去年,地质部门在这里钻出了地热蒸汽,揭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热蒸汽田,现在已经交生产部门投入生产了。一想起去年我曾在这里和工人们一起奋战的日日夜夜,真想下去看看。可我们还要赶路,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汽车加过油,向东北方向开去,越过一个低矮的分水岭,沿着当雄盆地的南缘前进。这里已经是海拔4000米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了。沿路看到三五成群的女藏胞,在忙着用河卵石垒矮墙。墙也就l米多高,平直地伸向远方,渐渐地围成一个大圈子,把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场围起来,留到冬季放养牲畜。这是牧区的一种基本建设,藏语叫围草圈。去年从这里路过,还没见到,今年(编者注:1976年),就纵横交错地出现了。在地广人稀的西藏,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

本来一直颠簸着的汽车,一跨上水泥桥,就像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一样平稳、迅速,和去年大不一样了。去年(编者注:1975年),正赶上把旧的木桥拆除重建新的钢筋水泥桥的施工过程。每过一旧桥,汽车只能从河滩上绕行,更恰当地说是连滚带爬地开过去的。如今过桥是这样的平稳,尽管只有一刹那,心情也无比激动。因为,这代表着并不遥远的未来呀。据说,正是为了全线改造成柏油马路,才首先改建了全线的大大小小的桥梁。现在柏油马路已经铺到了青海的格尔木。不久以后,全线都成为柏油马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

大家在车里说着笑着,突然又被右前方的蓝色闪光吸引住了。那是工程兵战士正在焊接输油管。继续前行,恰好看到了施工过程中的几道工序。焊接一专用工程车检查管道的焊接质量一包防腐材料一把合格的管子吊到1米多深的沟中一推土机推土填埋一人力夯实。这就是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输油管线,看来快要竣工了。目前,汽油还要靠汽车运送。一辆卡车只能装3500公斤,来回跑一趟,本身就要消耗掉四分之一。一旦输油管修通,不仅节省了汽油,还能腾出大量的运输力量,运来这里急需的机器、设备,加快建设步伐,加速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差距。想到这里,谁能不高兴呢!

汽车转过九子拉,又折向正北疾驶。追过满载着空油桶的卡车,躲过蒙着柴达木尘土的车队,到下午4点多钟,越过了另一个分水岭——朗龙拉。分水岭南侧的大小河流,都流进了拉萨河,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河流则汇到怒江去了。过了分水岭,一路下坡,很快来到了藏北的重镇——那曲。从拉萨到这里全程300多公里,仅用T84"~小时就顺利到达了。然而,到目的地的愉快却被悄悄降临的高原反应抵消了。10天前在拉萨,高原反应毫不留情地、或轻或重地折磨了每一个人。我们的身体都还不错,三五天就适应了。可这里又高出了1000米。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高原反应的挑战:头痛、心跳加速、气短,走起路来轻飘飘的。我们也有对策,那就是节制饮食,多多休息。向地委报到后,我就张罗组织睡觉,可是一天的所见又翻来覆去地在脑海里出现。是啊,我亲眼看到西藏在前进,在跑步前进呐!兴奋得难以入眠,再加上高原反应,我只好摸出两片安眠药,吞了下去,才沉沉地睡了一夜。

P3-6

后记

带着不无遗憾的心情,将最后一页文稿录入计算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个多月来,和表哥张知非的心灵对话,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文中一个个鲜活的镜头,陆续从眼前闪过。祖国西藏北部那壮美的河山、恶劣的气候、纯朴的民风、丰富的资源,还有那为了揭开藏北无人区神秘面纱,顶风冒雪,身披“冰甲”,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行进的科学工作者和藏族同胞们……

可爱、可亲、可敬。虽然时光已过去了35年,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考察队藏北分队全体队员们,那置生死于度外、视艰险为挑战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张知非,一位新中国培养的地质工作者,我国第一代地热研究学者。他多次入藏,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不利条件,为我国地热资源利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表兄弟关系,我和他常有来往。他在各方面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乐观向上、风趣幽默、勤奋智慧、英姿勃发。

他给我讲过李四光先生接见他时语重心长的嘱托,给我讲过云南少数民族中许多不为人知的风俗,给我讲过赴南极考察时的种种趣闻,唯独没听他说过的是在藏北所经受的生死考验。

他现在因为健康的原因,不能与我顺利地交流了。但他所写下的这本小书,却仍在字里行间为我娓娓道来,讲述他那不平凡的经历,鼓舞我,鼓舞有幸看到此书的读者们。

祝表哥早日恢复健康。

王 勐

2011年12月30日 于北京

目录

藏北考察散记

 打前站的路上

 关怀

 榜样

 斯文·赫定

 出发前夕

 藏北奇观——泉华石林

 水质初探

 间歇泉旁的三天三夜

 探索错尼湖的秘密

 藏北高原上的庞然大物——野牦牛

 野牛粪与野炊

 找水

 七月的风雪

 马吃肉

 向喀拉米兰山口进军

藏北考察日记

后记

鸣谢

序言

当我看到张知非先生的这部书稿,35年前我和知非一起参加藏北无人区考察的历历往事,又依稀浮现在眼前。这是一段平生无法忘却的科学考察活动。

1976年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野外工作的最后一年,由4个分队同时在阿里、那曲和昌都地区展开工作。阿里与那曲地区相连的地区正是名闻遐迩的羌塘高原(也称藏北高原,北纬32°~36°30′、东经84°~90°),这片东西长达近千公里、南北(昆仑山至冈底斯山)宽度约600~700公里的辽阔地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十分困难,大部分地区是无人类居住区,是个既神秘又值得探险的地理空白区。它也是研究青藏高原隆起、自然环境、生物形成演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专门组建一支由32名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藏北分队作为攻坚队伍,考察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探明真相,积累科学资料。

虽然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极端严酷,工作、生活条件极差,当时车辆、装备又十分简陋,但藏北队员凭着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探索青藏高原奥秘的执着,经历了108个日日夜夜的团结奋斗,终于克服了风雪骤变、饥寒交迫、缺氧疲劳、道路泥泞、陷车不断等无数艰难和险阻,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在夏季(雨季)深入到羌塘高原中北部,从黑河阿里公路向北穿越无人区,直抵中昆仑山喀拉米兰山口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初步揭开羌塘高原无人区的神秘面纱,较为全面地探查了那里的自然奥秘,结束了它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上空白的历史,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一次成功的重要科学探险考察活动。当今,虽然计算机和先进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不能替代到实地去,从考察活动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在资源环境科研领域,这种为科学事业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攀登科学高峰的崇高精神,值得年青科学工作者学习和仿效。

知非在藏北队的专业任务是承担地热考察,他又是分队的副队长,与李炳元副队长一起协助王振寰队长,领导藏北分队的科学考察工作。他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奔放,工作积极努力,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乐于关心帮助他人。当其他专业考察人手不够时,只要他能脱身,就会主动去帮忙。当考察中出现困难时,他总是乐观对待,想办法、出主意,吃苦在前,与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为藏北科考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本书所载的藏北无人区考察日记和考察散记,是知非当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野外详细记录,内容十分丰富翔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书作者的手稿,估计完成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1986年起知非奉命调到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担任地球科学部的副主任,直到1994年退休。繁忙的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使他无暇顾及这部书稿的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出版。到了20世纪末,知非由于健康的原因,日常生活有时都难以自理,更不可能对书稿继续倾注心血。2009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与李炳元等合著的《藏北无人区的尘封往事》,是本书的姐妹篇,两者记述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印证和校正。两书不失为进一步了解藏北地区自然条件真实面貌的科学著作。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对于青藏高原和藏北地区更多的了解,有助于这个地区科学考察工作的继续展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任

中 国 科 学 院 院士

陈金珍

2012年2月6日

内容推荐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专门组建一支由32名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藏北分队作为攻坚队伍,考察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探明真相,积累科学资料。虽然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极端严酷,工作、生活条件极差,当时车辆、装备又十分简陋,但藏北队员凭着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探索青藏高原奥秘的执着,经历了108个日日夜夜的团结奋斗,终于克服了风雪骤变、饥寒交迫、缺氧疲劳、道路泥泞、陷车不断等无数艰难和险阻,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在夏季(雨季)深入到羌塘高原中北部,从黑河阿里公路向北穿越无人区,直抵中昆仑山喀拉米兰山口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神秘藏北科考纪实》就是对该次科考经历的文字记录。

《神秘藏北科考纪实》由张知非编写。

编辑推荐

张知非在藏北科考队的专业任务是承担地热考察,他又是分队的副队长,与李炳元副队长一起协助王振寰队长,领导藏北分队的科学考察工作。《神秘藏北科考纪实》所载的藏北无人区考察日记和考察散记,是他当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野外详细记录,内容十分丰富翔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秘藏北科考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知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40402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8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