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前站的路上
北京牌越野车挤开送别的人群,缓缓地开动了。我们透过小车窗与战友们一一告别。车子拐过树林,我才回过身来坐好。离别和相会对于我们科考队员们来说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这次彼此心情却不大一样。我深思着悟出个道理:无非是我们去藏北无人区进行科考,要经历一番难以预料的艰险,也许“再见”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或许就是告别时热情中又夹着几分严肃的缘故吧。
金色的阳光突然投入车内。小车已经飞快地驶出浓密的林荫道,向右一转,巍峨的布达拉宫出现在后车窗,很快就被扬起的尘土弄得模糊了。
这次我们先遣小组去那曲,是为科考队藏北分队深入无人区考察打前站。准备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全队考察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打前站的任务虽然琐碎,但是很有意义。到藏北无人区的考察,我们确实底数不大。会遇到什么样的气候?交通、给养能否有保证?怎么能在短短4个月内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填补上我国区域综合考察中最后的一大块空白呢?
汽车猛地一颠,柏油马路结束了,走上了石块铺砌的路,不一会儿,又跑上了石碴路。这条路就是著名的青藏公路。它全程1900多公里,从青海省的西宁直通拉萨。它与从成都通往拉萨的川藏公路一起,构成了拉萨与内地连接的两条大动脉。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解放军进军西藏,就动手修筑这两条路了。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这两条路同时修通了。过去从西宁到拉萨要走三四个月的历史从此结束。现在更快,大卡车跑一趟,只需要7天时间。在修路的过程中,解放军和藏族民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藏族人民初次认识到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朋友。这两条路也是藏族人民走向幸福之路。
“比过去宽多了,好走多了。”老陈不断地赞叹着。老陈是随队的摄影记者,当年曾跟随陈毅率领的代表团从西宁来过拉萨,后来又留在西藏工作过一年多。他会说几句藏语,能顶半个翻译。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西藏”。阔别西藏多年,重新踏上这条路,他当然有更深刻的感受。
汽车越过西郊电站引水渠的进水闸,就折向西北,沿着羊八井河谷的东侧溯流而上。宽阔的河谷中,人们正忙着耕地。每两头牦牛挽着一对新式步犁。牦牛头上还扎着红色的缨子,显得十分喜庆。干活的人们看见小车驶过,习惯地回过头来笑着招手。我们推开小车窗挥手作答。虽然互不相识,但瞬间交流产生的感情,又是那么亲切真挚。
穿过一片峡谷区,地势变得十分险要。右侧是悬崖陡壁,左侧是汹涌急流。汽车迅速爬高,气压持续下降,我们的耳鼓开始有明显的膨胀感,大家不时揉一下耳朵或人为地打一个呵欠,想办法使耳膜内外压差保持平衡,不然,听力就要“减弱了”。最后,汽车好像从石头缝里钻过去似的,绕出一个山口,眼前立即开阔起来。山谷像喇叭口一样扩展开来。念青唐古拉山的群峰展现在视线的尽头,晶莹、峻峭的雪峰,镶嵌在湛蓝的天际,显得格外清新、挺拔。
这里就是羊八井。左边是兵站,上百辆军用卡车整齐地排列着;右边是食宿站,好多人们出来进去。远处是加油站、转运站、居民点、区委会,再往西就是羊八井盆地了。远眺盆地中心,蒸汽勘探机正喷吐着地热蒸汽,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立即派来地质工作组进藏考察。当时就曾考察过这里的地热资源。以后历次科学考察都注意到这里的热泉,作了详细的地热调查工作。去年,地质部门在这里钻出了地热蒸汽,揭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热蒸汽田,现在已经交生产部门投入生产了。一想起去年我曾在这里和工人们一起奋战的日日夜夜,真想下去看看。可我们还要赶路,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汽车加过油,向东北方向开去,越过一个低矮的分水岭,沿着当雄盆地的南缘前进。这里已经是海拔4000米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了。沿路看到三五成群的女藏胞,在忙着用河卵石垒矮墙。墙也就l米多高,平直地伸向远方,渐渐地围成一个大圈子,把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场围起来,留到冬季放养牲畜。这是牧区的一种基本建设,藏语叫围草圈。去年从这里路过,还没见到,今年(编者注:1976年),就纵横交错地出现了。在地广人稀的西藏,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
本来一直颠簸着的汽车,一跨上水泥桥,就像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一样平稳、迅速,和去年大不一样了。去年(编者注:1975年),正赶上把旧的木桥拆除重建新的钢筋水泥桥的施工过程。每过一旧桥,汽车只能从河滩上绕行,更恰当地说是连滚带爬地开过去的。如今过桥是这样的平稳,尽管只有一刹那,心情也无比激动。因为,这代表着并不遥远的未来呀。据说,正是为了全线改造成柏油马路,才首先改建了全线的大大小小的桥梁。现在柏油马路已经铺到了青海的格尔木。不久以后,全线都成为柏油马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
大家在车里说着笑着,突然又被右前方的蓝色闪光吸引住了。那是工程兵战士正在焊接输油管。继续前行,恰好看到了施工过程中的几道工序。焊接一专用工程车检查管道的焊接质量一包防腐材料一把合格的管子吊到1米多深的沟中一推土机推土填埋一人力夯实。这就是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输油管线,看来快要竣工了。目前,汽油还要靠汽车运送。一辆卡车只能装3500公斤,来回跑一趟,本身就要消耗掉四分之一。一旦输油管修通,不仅节省了汽油,还能腾出大量的运输力量,运来这里急需的机器、设备,加快建设步伐,加速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差距。想到这里,谁能不高兴呢!
汽车转过九子拉,又折向正北疾驶。追过满载着空油桶的卡车,躲过蒙着柴达木尘土的车队,到下午4点多钟,越过了另一个分水岭——朗龙拉。分水岭南侧的大小河流,都流进了拉萨河,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河流则汇到怒江去了。过了分水岭,一路下坡,很快来到了藏北的重镇——那曲。从拉萨到这里全程300多公里,仅用T84"~小时就顺利到达了。然而,到目的地的愉快却被悄悄降临的高原反应抵消了。10天前在拉萨,高原反应毫不留情地、或轻或重地折磨了每一个人。我们的身体都还不错,三五天就适应了。可这里又高出了1000米。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高原反应的挑战:头痛、心跳加速、气短,走起路来轻飘飘的。我们也有对策,那就是节制饮食,多多休息。向地委报到后,我就张罗组织睡觉,可是一天的所见又翻来覆去地在脑海里出现。是啊,我亲眼看到西藏在前进,在跑步前进呐!兴奋得难以入眠,再加上高原反应,我只好摸出两片安眠药,吞了下去,才沉沉地睡了一夜。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