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北京口述历史
内容
试读章节

定:就自己养鹿?

乐:自己养鹿。鹿茸啊一年可以锯两次,分两叉、二杠和三叉。您没在药房待过,不知道。第一个叫锯角,是刚刚长出来的时候,鹿茸长在这两叉儿,再分出来以后差不多了,就由这儿锯,然后再过俩月又长出来了,再锯一次。锯下来以后那叫锯角,这最便宜,配药时候把它耪了以后压面儿。讲究一点叫二壮,二壮呢也是两叉儿,但是得粗壮、厚实,第三叉还没出来呢,这时候就得宰鹿,然后给鹿戴那脑绷箍,这就贵一些了,一般是香港、广东,南方人吃的多。还有一个叫三叉,是这样长出来以后这地方再分叉,上边是俩叉,底下这边是一叉,但是不能长太大,长太大把那皮,鹿角出来了,就不值钱了,这就更贵了,这就都得宰鹿,也得戴脑箍。鹿还要分什么鹿,驯鹿或是马鹿。最好的是黄毛鹿茸,我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梅花鹿的,买的时候您看,它那毛是层霜。青毛不值钱,青毛是马鹿,或者是其他的鹿种,不是梅花鹿。我们家养的是梅花鹿。

锯茸也挺好玩儿,这阵儿您也看不见了,它那鹿圈很大,大圈里边砌一个双层的小院,两层三层,院套院。说哪个鹿该锯了,看好了,头天先把这鹿轰出来,饿着它,它想吃呀,拿食引诱它,让它进那个院,给它关到那儿。第二天早上来人了都穿上那水龙布的衣裳,特别厚,因为鹿那蹄子要蹬你一下受不了,裤褂都穿上,脑袋上戴上水龙布的帽子,人都在墙上站着,一人拿一个竹竿子轰那鹿,在里边那大院子里头拴个绳套,有使网的有拴绳套的,这边有个小窗户,绳头在这小窗户站着,从那个门给它放进来,进来以后一只后腿就正好踩进这个套里头,绳头说一声“好”,后边人就这么一拽,这院不是四面墙么,有四个门,每个门都站一人,套住之后门一开,抱头那个先进,进去就把脑袋护住,为什么呢,要是把鹿头撞坏了,这鹿茸就没了,那您就白费劲了。然后几个人进去,嘁哧咔嚓把鹿给按到那儿,锯茸的拿着锯过来,嚓嚓嚓……

金玲:就生锯啊?多疼啊。

乐:就生锯,锯完了以后,没有麻药,捂上点刀伤药呀。一捂,抱头的那个还得按着那头,后边慢慢撒,得送出门去才能放手。要不一撞撞到门框上撞死了那不行,挺有意思的。锯茸分几个人,几个人挣钱不一样,抱头的挣的最多。

定:那要给弄死了鹿肉谁吃呢?

乐:我们都吃过。主要是职工吃。鹿肉很好吃,比牛肉稍微粗一点儿,干一点儿。没有什么肥肉。鹿血也好。

锯完了以后还有烫这一道工序。有一个架子,把鹿茸拿钉子钉到上头,拿绳绑好以后,坐一锅开水,到多少度我就不懂了,这很要火候,太热的水就秃噜皮了,完了,不值钱了。烫完了以后倒过来控,把血控出来,是不是怕里边血太多了就臭了坏了,这我不懂。最后切片的话那叫血片,血要控不出来,切完了是红的。有烫茸的师傅。这烫茸的不是厂子的职工,是到烫茸的季节请他,把茸锯回来到厂子,他做。宏仁堂有一个烫茸师傅,张纪昌,他老先生参加了一个什么会,解放以后算反动会道门儿。《人民日报》登了一版的人名,其中就有他。

定:不是一贯道?

乐:不是一贯道。后来逮住了,判刑,后来就不知道了。后来就让张德华,给二奶奶蹬三轮的那个,让他学烫茸。

定:家养的和森林里的还不一样吧,野的更好吧?

乐:野的您就锯不了角了。您要打算弄的话一弄就打死了。

定:鹿茸治什么呀?

乐:补品吧。可是像我们家卖药,我父亲和我那三位大爷,没吃过补药,也没有特意吃什么人参鹿茸,没有这个。姓乐的开药铺但很少吃补药。

定:你们乐家除了鹿是自己这么养这么锯以外,还有什么东西是自己弄?

乐:还有犀角、羚羊这些东西,整的,人药您不能整着吃呀,有专门干这个的,耪羚羊,哪个药铺都请他,我们就管他叫羚羊锅。要做这药啊事先跟他打招呼,定好日子他来。  定:耪是什么?

乐:就是耪地的耪,前边这儿是一杆儿,这地方全是刀片,这个刀片最长,跟一个刨子似的,底下有一床子,前边有一窟窿,这地方出来一块儿,把这块儿捅到那铁圈里头,您就来回推吧,它不会跑。头天就得把羚羊角啊犀牛角啊拿水泡上,泡软了,就跟您修脚一样,修脚您得泡软了才能修那脚呢。羚羊的犄角里边还有一个木塞儿呢,我不知道您知不知道?先得把木塞儿给刨出来,然后还得有一夹子,就跟台钳似的,夹住了,这样呢,“哧——”。

金玲:还带声啊?(众笑)

乐:“哧——,哧——”旁边搁一笸箩,飞薄的片,一片一片地耪,耪完了以后怎么给钱?就是您今天干了多少活,耪完了以后一约(音yao,指用秤称),是多少,一两是多少钱。

定:然后你们还种别的中草药?

乐:配药的时候用鲜货。芦根,有农民单给你送过去。

定:北京有专门种草药的药农吗?还是雇人采草药?

乐:雇人雇不了,雇的人他不懂行。凡是这些东西,农民他就懂,我要点鲜芦根,苇塘里有的是芦苇呀,刨点儿芦根不就完了么,到时候他就给送过去。我们自己也养点鲜的药材。P24-26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集辑了有关同仁堂的九个口述,内容不只及东家乐姓,还有从事过铺号劳作的老员工,以及改制成国企后参与经营的管理者。他们各道各的辛苦,既享受荣耀。也不乏失落遗憾,更有直自表述后来者对先前行事方式的某种否定,从而丰富了同仁堂的历史。尽量地放宽视野,并采取探索的目光,寻找一个老商号或企业的兴衰得失,应是我读此书后的最大感受。

——郭松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同仁堂史话脍炙人口。再做一部,除了生动一展访谈双方互动的现场感以及口走毫与文献互补的特点外,创新还在于作者刻意让“底层人”发声,使资方乐家后人的回忆反为铺垫,以突出劳方药工的口述,把同仁堂的历史写成一部企业吏而不是家族史。

人,终有百年;绝响,口述史的宿命。

——胡鸿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目录

前言

20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同仁堂药铺的经营模式:

有关同仁堂的口述历史

上篇 同仁堂乐家后人口述

 一、乐曙青访谈录

 二、沈芳畦访谈录

 三、乐侠访谈录

 四、乐笃周:我所知道的同仁堂

下篇 同仁堂职工口述

 一、贾荫生访谈录

 二、贾怀增访谈录

 三、李建勋访谈录

 四、李荣福访谈录

外一篇 远山访谈录

参考书目

附一 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书

附二 四大房各房所有“乐家老铺”情况一览表

索引

序言

本书主题,是以不同人的口述,记述北京同仁堂的一段历史,更准确地说,是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对上个世纪同仁堂的回忆。

近人陈宗蕃在《燕都丛考》中称:“大栅栏同仁堂药肆,相传数百年,贸易兴盛,肆主人乐氏寓新开路,栋宇联街,支族繁衍,北平商业以斯为最。”同仁堂现在虽然发展成了一个海内外闻名的股份有限公司,却早已不姓乐了。

但北京70岁以上的老年人,却没有不知道同仁堂乐家的,有那么多人给我们讲过乐家的往事,或亲历,或传说,乐家的买卖早在清末民国时就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乐家的表现,以及“文革”时已经做到北京市副市长的乐松生的遭遇,不仅给予北京人深刻的印象,讲述之间中也产生了诸多版本。近年来,随着《风雨同仁堂》《乐家老铺》和《大宅门》等影视剧的热播,乐家的陈年旧事又被当作纯粹的传奇在年轻人中间流传。总之,同仁堂的发展历史、经营模式、用药制药的丰富经验,方方面面都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家喻户晓的中药店(现在已经是一个药业集团公司了),究竟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新意,恐怕是很多人都会提出的疑问。而我们还要坚持对这个药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叙述,其主要的创新之处有如下两点:

首先,虽然同仁堂的研究和宣传为数甚多,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空白和误区,其中的有些误区,甚至已经成为人们公认而很难改变的成见了。一般地说,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越是广为人知的宣传炒作热点,就越难以摆脱这种固定成见,同仁堂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其次,本书主要以个人叙事、亦即口述史的方式,来讲述同仁堂的历史。具体地说,即由众多不同身份的人物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角度,带着各自不同的记忆和感情,来讲述他所眼见和亲历的同仁堂故事,如果把每一位被访者的口述作为一个断片,众多的断片合在一起,看到的这个轮廓,显然要比一般的史书记载和研究更完整,更深刻,更生动和丰满。这是我们所做的一种新的尝试。

当然,作为史学的一个门类、一种研究方法,口述史对于历史事实的反映,既有其他方法难以达到和深入之处,也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我们用“轮廓”一词形容本书的效果也是要说明,它的面貌还有相对模糊的一面,这在本书中也有鲜明的反映。要想了解这个老字号的历史,仅仅读这样的口述史,是很费力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全面的。为弥补这一不足,在本书前面专列一篇文章,对同仁堂作一概要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容易进入本书诸篇口述的特定情境。但是,如果读者还要了解同仁堂从创立到发展的更多历史,以及它现在的辉煌成就,读我们这部口述史,很可能仍然找不到想要的内容。好在如今研究、介绍和宣传有关同仁堂的书籍已经出版不少,媒体对同仁堂的报导更是精彩纷呈,就不用我们在这里置喙了。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上篇,是乐家人的口述。其中有对祖上管理同仁堂的经验总结,但更着重于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作为乐家后人特有的生活感受,而尤其是四大房中不同支系的后人所走过的不同道路,因为这正是百年来北京人经历的重大变革的缩影。

第二部分即下篇,是本书重点,是我们这部口述中最着力的部分。我们要强调的是,同仁堂固然是一个由乐家创立的家族式企业,但同仁堂的历史,却不等同于乐家的家族史,这是目前有关同仁堂的研究和宣传中最大的误区。事实上,如同任何一个企业、商铺一样,同仁堂是一个由资本家、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构成的整体,其中的药工尤其不可忽视。正是由于拥有这样一批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各自独门绝活的、生产经验丰富的药工,以及他们对同仁堂的认同,才使同仁堂能够在北京百余家中药铺脱颖而出,也就是说,这是同仁堂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访谈的大多数老药工,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才进入同仁堂的,他们在这个药店的主要工作时间,都是在这个药店公私合营之后。他们并不仅仅是生产和技术的骨干,很多人还走上这个企业的领导岗位,他们见证了这个药店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他们丰富的制药、用药经验,他们作为主人翁所发挥的作用和对这个企业所做的贡献,都使资本家的叙述在本书中成为配角和陪衬。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对同仁堂的宣传中,他们却从始至终受到轻视,成为一个无声的群体。人们似乎一提同仁堂老店,就只知有乐家;如今当老药铺已经转而成为现代化大企业之后,这些老药工又因为已经“过时”而悄然隐没。这不仅对他们不公平,甚至对这个企业、对中药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损害。本书以他们为主角,希望读者更多倾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不仅是对同仁堂历史的尊重,对同仁堂今天的发展,应该也会有某种启示。

第三部分只有一篇访谈,之所以称为“外一篇”,不仅因为它是后来才被补充进来的,而且因为本书叙述的主题是20世纪50年代及其之前,此篇口述所涉时间却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了。但这篇口述所展示出的内容和观念却很重要,说是本书的“画龙点晴”之笔也不为过。因为在这篇访谈中,被访者提出了某些尖锐的问题,而其中最核心、也是最令我们关心的,是对老药工这个群体的价值、贡献如何认识。这其实不仅关系到对同仁堂这个传统老药店的传统,也关系到对同仁堂今天这个药业集团的整体评价,这是被访者本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总之,这篇访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至少,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倾听一下这个群体的人生经验和建议时,我们为老药工这个群体所做的口述史才反而凸显出必要的价值。

同仁堂早在1954年即公私合营,并在此后有了远较之前的乐家老药铺大得多的飞速发展。那么,以公私合营为界,此前的同仁堂与此后的同仁堂,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作为药业集团的大企业,二者问究竟有没有、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对于传统老药铺的传统,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和继承,是我们如今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愿本书的问世,能使人们对同仁堂以及与它相似的传统行业,予以更多的兴趣和关注。

内容推荐

定宜庄、张海燕、邢新欣编著的在这本《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走访了乐曙青、沈芳畦、乐侠等同仁堂乐家后人,贾荫生、贾怀增、李建勋、李荣福等同仁堂的老药工、老领导,以及企业员工,并寻访到乐家后人乐笃周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自述手稿,通过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同仁堂乃至北京中药业百年来的兴衰更迭,以及同仁堂在企业运作、制药理念、管理模式、主雇关系、生产营销等方面鲜为人知的故事。

编辑推荐

定宜庄、张海燕、邢新欣编著的在这本《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是以不同人的口述,记述北京同仁堂的一段历史,更准确地说,是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对上个世纪同仁堂的回忆。

本书主要以个人叙事、亦即口述史的方式,来讲述同仁堂的历史。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上篇,是乐家人的口述。第二部分即下篇,是本书重点,以同仁堂老药工为主角,希望读者更多倾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不仅是对同仁堂历史的尊重,对同仁堂今天的发展,应该也会有某种启示。第三部分只有一篇访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北京口述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定宜庄//张海燕//邢新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09306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4201795
中图分类号 F721.8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