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魂的密码
内容
编辑推荐

《灵魂的密码》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并于当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在本书中,作者詹姆斯·希尔曼提出了灵魂的“橡果论”。该理论指出,就像橡果本身已经包含了成为一颗橡树的可能性一样,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拥有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潜能。本书是要我们认真对待生命中发生的大小事件,包括意外事故,藉以找出其存在的价值,好帮助自己有意识、有意义地活出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

本书并非妄言人生大道或生命意义,甚或宗教信仰之哲学。本书却要肯定以下这些感觉:我这个人的降生有其道理可言;我要放眼日复一日的生活范围之外,看看我为什么绕着地球转;天生我材不可辜负,它预定的生命图像要在我的生命史中实现。

内容推荐

在《灵魂的密码》这本非同寻常的畅销书中,詹姆斯·希尔曼提出了灵魂的“橡果论”。该理论指出,就像橡果本身已经包含了成为一棵橡树的可能性一样,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拥有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潜能。这本书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个体生命是如何蕴含独一无二的灵魂能量的。

目录

第一章 概述:橡果论对心理学的救赎

第二章 向下成长

第三章 教养谬误

第四章 归于无形

第五章 存在就是被感知

第六章 先天与后天之外

第七章 廉价惊悚读物与纯粹幻想

第八章 伪装

第九章 命运

第十章 坏种子

第十一章 平庸

尾声 方法学说明

参考文献

主题词对照表

灵魂、性格和使命——詹姆斯·希尔曼访谈录

试读章节

人生远非理论囊括得尽的。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受到召唤而踏上自己的路。你也许记得,这召唤就好似孩提时一股莫名冲动的瞬间涌现,像一种魔力,一次人生轨迹上的特殊转弯,像有神谕在脑海中激荡:这才是我必须做的,这才是我要追求的。这才是我。

本书要说的正是这种召唤。

若没有这般生动和真实,这召唤也许会更像生命溪流中的轻柔推动,不知不觉中将你送至某个既定的停泊点靠岸。回首看时,你意识到有命运参与其中。

本书要说的正是这种对命运的觉知。

这种谕示和记忆如同遭受屈辱的恐怖回忆一样,将强烈影响人的一生;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时刻总是姗姗来迟。我们的理论偏爱创伤,我们的任务就是加以修通。虽然经受了早年的伤害和厄运的打击,但某些稳定的特质从一开始就被烙在我们鲜明的性格影像中了。

本书要说的正是这种性格的力量。

由于早年“创伤”观点左右着人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发展,在我们对个人经历进行回忆和描述时,关注点已被这些理论的毒素所渗透。影响我们生活的,与其说是童年本身,不如说是我们学到的回溯童年的方法。本书坚信,童年创伤对我们的伤害,大不过我们用创伤的方式来回忆童年,后者认为在童年时期,我们遭受不必要的外来灾难,从而造就了我们错误的一生。

因此本书旨在揭示你本性中曾经存在、现在拥有的除伤害之外的东西,以此来对伤害做些修补;旨在纠正那些对创伤的无意义的曲解,好让你的小舟从激流险滩中解放,重新掌舵于命运之河。那正是遗失于芸芸众生之中而必须重持的:个人的使命感,即我为何而生。

生活的因由,广义上的生命意义,宗教信仰的哲理——本书均不敢妄加评判。但是本书的确想谈谈如下感觉:我,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存在必有原因;有些事是我在日常工作之外必须参与的,而它们赋予日常工作存在的意义;世界冥冥需要我在这里,我能够解释自己的先天意象,并写进我的生命。

先天意象也是本书的主题,这是每个人一生的主题——在本书中我们将走进很多人的人生经历。人生问题常在我们的西方主观主义中出没,正如它融合在自我表现的治疗中。每个在接受治疗的人,每个受治疗式内省影响、同时又被电视谈话节目的眼泪冲淡了的人,都在寻找与自身相符的人生经历:我是如何将我的生命片段拼成清晰的意象的?我是如何找到我的人生主线的?

要想揭示先天意象,我们必须摒弃我们通常使用且一直使用的心理学架构。它们揭示得不够全面。它们剪裁生命使其符合这样的架构:发展性地成长,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从婴儿期开始,经过不安的青少年期,到中年危机和衰老,直至死亡。沿着规划好的地图艰难前进;在你到达之前,旅行计划就已告诉你会到哪里;或者像是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事先统计出来的平均数据。你的生命历程已经被将来完成时描述完毕。要是发生的事情不在预定的路线上,那就会被归入非常规的“旅程”,只好无定势地把事件进行增删,按照时间顺序分列填写在履历之中,一件接着一件。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情节的流水账,其聚焦在愈发乏味的中心构形,“我”,在“经历”干涸的沙漠中徘徊。

我相信我们真正的人生被夺走了——那是写在橡果中的命运——我们寻求治疗,想把它找回来。然而先天意象是找不回来的,除非我们拥有这样的心理学理论,它把心理学最原始最真实的一面诠释在命运的召唤之中。否则,你将只存在于社会学的随机统计数字之中,或好比无意中受到代蒙①的驱使,行为怪诞,且充斥着怨愤和无法遏制的欲望。压抑,在所有的治疗流派中都被认为是人格结构的关键,但真正压抑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橡果以及我们过去在处理与它的关系时犯下的错误。

我们构想生命的方式把它弄得死气沉沉。我们早已停止用任何形式的浪漫和虚构的天赋去想象它们。因此,本书也要捡起浪漫的主题,勇于用美学、玄学、神话等大视角来展望人生。为了跟上浪漫的脚步,本书也要勇于聆听“洞察”(vision)和“使命”(calling)等大词的启发,赋予它们具体化的含义。对于没有理解的,我们不会肆意贬低。即使是在后面的章节中,当我们认真看待遗传学的解释时,仍然有一些谜团只能交由玄学及神话来拆解。

首先我们需要点明的是,尽管遗传环境交互论是当今理解人的一生最主要的范式,但它遗漏了本质的东西——你感觉到的自己的特异性。如果承认我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微妙作用的产物,那么我就把自己简化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若越是把我们现在的生活归因于生命孕育时染色体的分裂,归因于父母做了或没做什么,归因于早年经历对现在的持续影响,那么我们的一生就越像一个悲剧。那么我们翻开的,只能是由基因密码、家族遗传、创伤事件、父母潜意识和社会事件共同书写的人生情节。

除非将造成这种受害心理的理论框架破除,否则个体往往无法自己从中走出,本书则意在拨开这片阴云。我们在理论付诸实践之前,已经成为受害者。美国人现在的受害者自我意识,是硬币的反面,正面恰恰相反,是耀眼的形象:英雄式的靠自己努力的“斗士”,以不屈不挠的意志独立开创命运。受害者则是英雄黯淡的一面。说得再深一点,我们是学院派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甚至是治疗心理学的受害者,因为它们的范式都没有充分地解释及融合使命感,而这份被忽视的使命感才是潜藏在每个生命中的核心谜题。

概言之,本书要讲的是使命、命运、性格和先天意象。它们共同组成了“橡果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将得到印证,且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

P2-4

序言

《灵魂的密码》由我来翻译,这会不会是这本书的代蒙?我不敢说。但我清楚,这是我的代蒙。

“代蒙”在本书正文中共出现了234次,是最高频的一个关键词。在原书中,作者所用的是daimon,这个单词的翻译让我颇费周折。翻遍了手头的所有词典,解释都为“恶魔、邪神”,可这在本书中显然说不通。通读全书之后,我清楚地知道了该词之所指,却仍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译法。最后找到台湾地区有译为“代蒙”二字,顿觉甚妙,料想这或许会成为又一个音意皆达的译法,于是决定借用这种译法。本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为难之处终于得以解决。

第二个让我为难的是,本书有个相当俗气的名字——《灵魂的密码》。这立时让我想起那些摆在地铁口、天桥上叫卖的小书摊。其中常见到摆卖的大开本,书皮上大大地印着这样的或类似的几个大字,也许连出版社都没有;翻开来,里面歪七扭八地印刷着不知从哪些犄角旮旯搜罗来的毫不相干的一块又一块的文字。为了吸引眼球,他们想到了这样既大又全的书名;反而,当真正有一本书当得起的时候,却不知所措了。台湾地区的译本,私自加了一个副标题“橡实原理诠释人的命运”,这倒是精炼地概括了本书。但忠于原著,这是大陆一贯的做法,所以我没有自作主张地创造一个可能更有卖点的书名。希望这样的书名依然不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意向。

让我为难的第三处,也是最为难之处,就是本书的观点了。作者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师从荣格,是当代荣格学派的掌门人。正巧,最近我在阅读藏传佛教书籍时,看到“出离心”一词,其藏文的发音为“ngejung”,其中“jung”的意思是“走出”,而荣格的英文名正是Carl Jung。荣格从藏传佛教中获得过重要的心理学启示,荣格从弗洛伊德身边“走出”。所有的这一切让人读来觉得别有玄机、无法解释,一如读荣格的著作。詹姆斯·希尔曼继承了荣格的衣钵,更是在心灵、灵魂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读他的书,满眼都是美学、玄学、神话……,这对于一直接受科学训练的我来说,是种折磨。每多读一句,我的纠结就多一分。

我将信将疑地将翻译进行下去,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以读东野圭吾的心情来翻译,期待着最后的悬疑揭晓。我发现,每多翻译一句,就越清晰地感觉到有某种力量在吸引我,虽然我仍不知道它究竟为何物,但是我清楚,那定是我想要的。翻译一天一天地进行着,我发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并还在继续。我变得乐观、松弛,充满了希望,不再莫须有地紧张和焦虑,真心觉得自己是独特的、唯一的了。译完最后一句,我和它四目相视,我得到了我想要的——那就是从心理学的藩篱中走出来。

遇到它之前,我以为自己是心理学这个海滩上的一粒沙;遇到它之后,我发现原来心理学才是我这个海滩上的一粒沙。翻译之初,得知这本书在纽约售书榜上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我私下表示了不屑,暗忖其不过又是一本哗众取宠的浅薄之作。翻译结束时,我明白了个中的缘由。如果我作为父母,我也愿意去看这本书,让我们跳出心理学来看待我们自己,看待我们的孩子,从此我们脱离了百年来心理学给我们造成的悲观阴影。这本书让我们终于可以爽爽地开心大笑了。

毕竟,这是一本相当不同的书,我猜想很多人读起来都会有需要“倒时差”的感觉,所以我想有必要在此逐章给大家说说我的阅读体会。

在开篇第一章,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们所熟知的心理学,剑锋直指它的削足适履、悲观、缺乏美感……。同时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橡果论”,并对其进行了宏大的梳理,说明了橡果论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全书将大量使用非凡人物故事的缘由。本章是全书的精髓,务必细细读完,它的作用犹如一张全景地图,让读者能清晰地阅读、理解后面的章节;反之,如果跳过不读,后面的内容定会让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第二章讲述了另一种成长方向和价值观——向下,进而把“向下成长”引申来形象地描述灵魂降临的过程。文中将灵魂的向下成长进一步分为肉体、父母、地点、环境遭遇四种形式,这成为伏笔,在后面的章节中将分别展开。这章读来,对我冲击相当巨大,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成长”背道而驰,颇费了些脑水才把自己的头脚上下调转了过来。

第三章讨论的是父母,这几乎可以算是心理学最为关注的话题,没有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书大唱反调,认为孩子并非父母遗传和教养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相反,孩子是在代蒙的引导下,选择了适合完成自己使命的父母。本章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关于“父亲缺席”的积极讨论,这无疑将会对当下针对“父爱缺失”现象的批评产生强烈的对抗和冲击。

第四章谈论的是方法论,提出代蒙是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量化的,而是需要用直觉去感知无形。在这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考好了,会是一种确认;若没考好,可能就是代蒙在告诉我们,选错路了。”这是在讲述那些在学校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我在想,有此遭遇的孩子要是读到这段,一定会说:“这本书,太对了!”问题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在这部分放慢阅读速度。

第五章讲了很多故事,都是关于“慧眼识英雄”的。作者是想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代蒙一直都在,但是它隐而不见,需要有觉察力的人帮我们看到。阅读这章,可以提醒我们作为慧眼的可能性,当我们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身边的人,看待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的时候,你真的会看到不同,而这对于对方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第六章的标题是“先天与后天之外”,这明显是一个基于“遗传环境交互论”而展开的话题。作者认为,确实存在其他因素在影响人类的生活,而这既不能归于先天,也不能归于后天,这种东西叫作“独特性”。这一独特性想要显现,最好的方法就是恋爱一次。本章旨在谈论“爱情”,这是我见过的对爱情的最大胆的见解了,作者提出的“浪漫之爱”具有比爱本身还要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创造和增强自我和个性。

第七章推荐给已经接受了代蒙的观点、接受了橡果论的为人父母的读者。当我们开始相信我们的孩子确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代蒙,并悉心跟随的时候,很有可能会焦虑于应该给他们的代蒙提供什么样的营养品。这一章将会告诉你答案。

第八章讲述了很多关于传记、绰号的故事,重点是其中关于伪装的部分,旨在告诉我们,代蒙天生有隐藏的本性,我们看到越多伪装的部分,我们就越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代蒙。

关于代蒙的说法,读来可能会把人带入宿命论的死胡同,认为我们的命运在冥冥之中都有代蒙在决定,所以无须我们做什么选择和决定。这种想法不是本书要传达的,在第九章“命运”中,作者对此做出了解释。

代蒙也有邪恶的一面,在第十章“坏种子”中,作者以希特勒为主要描述对象进行了讲述。

不存在平庸的灵魂,每一个人都在追寻各自独一无二的代蒙,而代蒙又塑造了每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论在阳光下还是在阴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第十一章“平庸”将为你破除“平庸”的自扰。

尾声对本书的方法学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于解读全书大有裨益,建议读者不要漏过。

全书列举了大量的非凡人物,我都一一做了脚注。这个过程虽然繁杂,但是我却做得孜孜不倦。因为这让我有机会一个个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代蒙都在影响着我。这算是翻译这本书的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翻译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是这么一本太不一样的书。在此,真诚感谢赵霞、殷乐、叶冬梅、聂晶、陈曦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李静婷把我的代蒙送到我手上。

朱松

2012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精确且强大的洞察力……为人类价值的复兴提供了可能性。

——托马斯摩尔,《随心所欲》和《重现每日生活的魅力》作者

一本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杰作……希尔曼让我们也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洽谈室要存在于世,而且每个人都被自身周围的世界所需要。

——《出版商周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魂的密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詹姆斯·希尔曼
译者 朱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4135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3267784
中图分类号 B84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James Hillma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