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示了自古以来,连接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却鲜为人知的水陆大通道——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作者龚强同志引经据典,不仅用大量的史实完整再现了从古老的边疆少数民族水陆通道到唐代渤海王城朝贡道、辽代海东路、金代“鹰路”、元代东北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清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全貌,而且生动地描述了发生在这条路上的“猎鹰”、“站赤”、“永宁寺碑”、“赏乌绫”、“雅克萨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用心的读者会发现,黑龙江的冰雪丝绸之路与我国其他丝绸之路同样久远。

内容推荐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展示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千百年来,在冰雪丝绸之路上,銮铃响彻、驿马驰骋、旌旗飘舞、百舸争流、官民络绎、兵丁往返、商贾穿行、水陆两忙。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我国东北边疆少数民族,或以民族部落的形式,或以地方政权的形式,携土特产品前往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并带去了东北边疆的风物民俗;而历代中央朝廷则以金银米粮、丝绸棉帛作为“赍赏”,广布“天恩”,从而加强了边地与内地、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与扩展了中华文明。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展示的是这样一部史诗: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明。从最早的肃慎到汉代的挹娄、北魏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及元明的女真、清代的满族,以及溅貊、东胡等其他族系,黑龙江先民以坚韧、豪迈、包容的气概书写着民族的辉煌。他们雄踞雪覆的崇山峻岭,跃马广袤的白山黑水,驰骋于冰封旷野平原,搏击在苍莽的兴安内外。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以不争的史实说明,黑龙江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本书由龚强同志编著。

目录

写在前而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缘起

古老的朝贡道路

古代黑龙江地区的陆路与水路

唐代的古冰雪丝绸之路

渤海国史略

渤海国贡道——古冰雪丝绸之路

古冰雪丝绸之路的延伸

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五国鹰路——海东路

鹰路史话

 附:鹰猎习俗

金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金代的鹰路

徽、钦二帝“北狩”纪略

对女真人服饰的影响

元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蒙元王朝与站赤制度

站赤与东北路

站户及站役考略

元代狗站小记

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壮举

海西东水陆城站新考

与郑和齐名的海西女真人亦失哈

亦失哈十下奴儿干

冰雪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永宁寺碑

 附:《永宁寺记》汉文碑记原文

清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清史述略

最后的守望——赏乌绫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道路

清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线路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在抗击外寇侵略时发挥的作用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上的戍边卡伦

 附:中俄尼布楚谈判及条约内容

后记

试读章节

渤海国普遍采用铁制农业生产工具。渤海人使用的铁镰、铁铧、铁锸和铁铲等生产工具,在今吉林省敦化市、黑龙江省宁安市及绥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都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铧为生铁铸造,长36厘米,重近4.5公斤,这充分说明渤海人翻土犁地,已由棘鞠部族时代“田耦以耕”,发展为由畜力牵引。农作物品种也明显增多,不仅有粟、麦、檫和葵菜,而且有了水稻、豆类、荞麦、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时也有李、梨等水果。著名的“卢城之稻”,说明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经成功地把水稻栽培技术引种到北纬43。附近及其以北地区。由此,足见其农业生产比此前的棘鞫部族时代有了长足发展。

渤海人善于饲养大牲畜,普遍饲养马、牛等家畜,同时也养猪、羊。养猪、养羊以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一带有名,主要是用于食肉和取皮;饲养出的马匹以今绥芬河流域(率宾)的最为名贵。马是渤海国与中原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深受中原人士的欢迎和喜爱。当时的山东半岛,“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

渤海国的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当时的手工业有纺织、金银品制作、铜铁冶炼、陶瓷和造船等行业。纺织品有布、绵、绌,原料主要是麻和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附近地区(显州)、朝鲜咸镜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龙州)。当时渤海地区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女皆善织”。辽灭渤海后建立了东丹国,东丹百姓每年还要向辽“贡粗布十五万匹”足为佐证。铜的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了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渤海人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淄青)出卖。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以南的哈尔巴岭一带和东宁县大城子地区,是铜冶炼的主要地区。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而显州位城县的铁最为著名。已经发现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有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和龙县北大地、宁安市上京、敦化市六顶山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硝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渤海使者前往长安,他们曾向唐廷朝献金、银佛像各一尊。最近十几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很多陶瓷制品。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三彩陶、瓷器残片。在宁安、敦化及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等地的渤海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另外,20世纪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乡,发现了大片渤海砖瓦窑群废墟,至1980年,已探明有20余座。

渔猎和采集在渤海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渤海国建立之前,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部族,主要从事的就是采集和渔猎。渤海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已转入从事农耕、种植、养殖及手工业阶段,但在渤海社会内仍然还有从事渔猎的,主要是越喜、拂涅、铁利、挹娄等部的居民。见于史载的名贵渔猎品有貂、虎、豹、熊、罴、鹿、鹰、鲸鲵鱼、鲻鱼、乾文鱼等。采集品的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用于纳贡、简单的易货贸易和个人间的物品交换。

渤海国时期,黑龙江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进步相对迅速,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历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成正比。加之与唐朝中央政府往来密切,交流甚多,这一时期,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交通也相应有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交通网。据考,渤海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有五条,即鸭渌一朝贡道、长岭一营州道、扶余一契丹道、龙原一日本道、南海一新罗道。这其中的鸭渌一朝贡道和龙原一日本道的起点,出发后的很长一段路程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境内(后面会有详细介绍)。

渤海国设置的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是仿唐五京之制。

上京设在渤海王城所在的龙泉府一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东京城。龙泉府领龙、湖、渤3州。  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显德府,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省桦甸苏密城(一说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显德府领卢、显、铁、汤、荣、兴6州。

东京立于一度为王城的龙原府,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八连城。龙原府领庆、盐、穆、贺4州。

西京在“朝贡道”上的鸭渌府,西京鸭渌府在今吉林省白山市临江镇。共领有神、桓、丰、正4州。

南京在靠近新罗边境的南海府,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津市。南海府都督沃、晴、椒3州。P29-31

序言

龚强同志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多年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不时有专著面世。近日,他的新作《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又将付梓,我有幸先睹为快。欣喜之际,更钦佩他为挖掘黑龙江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这一开创性贡献。

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中华民族各族群之间,即相互融合,趋于一统。中华民族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也交往不断,互通有无。“丝绸之路”就是对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伟大创举的一种形象而贴切的概括。自1877年德国学者里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大体说来,学术界对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的丝绸之路,专指汉唐时期丝绸西运、联结亚欧的路径,即自长安,经中亚、西亚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则泛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往来的交通路线。如“海上丝绸之路”。纵观国内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深入和扩展的趋势。

我国东北广袤的山川沃野,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先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肇兴于这片黑土地的浅貊、东胡、肃慎等族系,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的还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加之气候苦寒,文化相对落后,黑龙江也留下了“有史少文”的缺憾。龚强同志以独特的视角,从浩瀚的典籍中钩沉求索,梳理剖析,并辅之以田野考察求证,以“有证据的知识”为我们勾画出黑龙江冰雪之路的清晰脉络,进而丰富了这段历史记忆。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示了自古以来,连接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却鲜为人知的水陆大通道——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作者引经据典,不仅用大量的史实完整再现了从古老的边疆少数民族水陆通道到唐代渤海王城朝贡道、辽代海东路、金代“鹰路”、元代东北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清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全貌,而且生动地描述了发生在这条路上的“猎鹰”、“站赤”、“永宁寺碑”、“赏乌绫”、“雅克萨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用心的读者会发现,黑龙江的冰雪丝绸之路与我国其他丝绸之路同样久远。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展示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千百年来,在冰雪丝绸之路上,銮铃响彻、驿马驰骋、旌旗飘舞、百舸争流、官民络绎、兵丁往返、商贾穿行、水陆两忙。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我国东北边疆少数民族,或以民族部落的形式,或以地方政权的形式,携土特产品前往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并带去了东北边疆的风物民俗;而历代中央朝廷则以金银米粮、丝绸棉帛作为“赍赏”,广布“天恩”,从而加强了边地与内地、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与扩展了中华文明。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展示的是这样一部史诗: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明。从最早的肃慎到汉代的挹娄、北魏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及元明的女真、清代的满族,以及溅貊、东胡等其他族系,黑龙江先民以坚韧、豪迈、包容的气概书写着民族的辉煌。他们雄踞雪覆的崇山峻岭,跃马广袤的白山黑水,驰骋于冰封旷野平原,搏击在苍莽的兴安内外。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以不争的史实说明,黑龙江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展示的是这样的风采:在历史的长河中,冰雪丝绸之路既促进了中国东北民族地区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互补、融合与升华,还在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加强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耕等不同社会经济类型民族间的彼此交往,推动民族融合、繁荣经济、稳定边疆的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冰雪丝绸之路也担负了对外交往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促进了东北亚地区各国人民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进程。

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蜚声中外的考古人类学一代宗师李济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以研究中国古史学为职业的人们,应该有一句新的口号,即打倒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我真诚地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一书推荐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与发掘黑龙江绚丽多彩的历史和文化,更加珍惜祖国统一和谐与繁荣富强的今天,倍加努力地续写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

2012年4月5日

后记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一书终于完成了。20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黑龙江省志》的撰写工作,大量接触黑龙江地方史资料。以后,我又在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了10年全省地方志编纂业务工作,每天都徜徉在浩瀚的历史典籍、地方史志资料的海洋中。我从小对历史感兴趣,接触黑龙江历史越多则体会越深,黑龙江的历史悠久、内涵深邃、外延丰富。

在辽阔的黑龙江大地上,黑龙江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这些智慧的结晶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累后不断升华,具有无可替代、独具特色、难以衡量的文化价值,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升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是地域色彩的浓缩与提炼。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源于大自然的孕育、黑土地的滋养、大小兴安岭风霜雨雪的陶冶;源于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源于东北边疆少数民族间的智慧凝练、积累沉淀、交流互补、升华传承,因此,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文化能够内化为精神,转化为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动,成为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最终推动社会发展。人们常说,经济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其实将文化说成是“硬实力”也不为过。“国民之魂,文以化之”,看似无形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硬实力。

“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以及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自古以来,黑龙江就有一条连通中原的冰雪丝绸之路,由于黑龙江地区每年有六个月左右的冰封期,无论是从黑龙江地区向中原朝贡,还是中原历代王朝的赏赉;无论是走陆路、走水路的商贸,还是官民兵学各类人员之间的往来,都会走半年左右的冰雪路面,而中原的赏赉及商品以丝绸为大宗。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由此而得名。

许多典籍虽然对这条大通道有零零散散的记载,但因年代久远,早已湮没在浩瀚的史书之中,多少年来鲜为人知。我是黑龙江人,长期生活于斯,成长于斯,沐浴其内,滋润其中,得其哺育,受其熏陶,因此,把尘封已久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完整地展现出来,既是责任,也是使命。作为一个生长在哈尔滨的黑龙江人,作为一个深深爱恋这块土地的人,我并不希望别人对黑龙江有过分的溢美和恭维,然而,确实也不希望忽视她的存在,更不希望因不了解而随意品评。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黑龙江,认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了解黑龙江的文化,热爱黑龙江这片土地。

完成《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前前后后用了至少8年时间。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史实需要认真考证,好在我曾长期从事地方志工作,全程参加了我省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黑龙江省志》的编纂,参加了《黑龙江历史编年》、《黑龙江省志·大事记》的撰写工作,因此,对黑龙江的历史和演变过程有一些认识。本书中涉及的所有史实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对历史负责,本书先是以连载的形式在《黑龙江史志》上发表,为的是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然后再修改出版。

撰写《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一书的想法一提出,马上得到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经社领导研究确定为省“精品”选题。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支持,这对我无疑是一种激励。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即自然科学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我也从未间断对文史,尤其是黑龙江地方史的研究。二者相关度看似不高,其实,前者使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后者则更加丰富了我形象思维的层级与视野。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所谓“文理兼备”“复合型人才”“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智者”。这恰是我取得一些成绩的基础。我攻读博士后时的导师谢礼立院士几年前就曾经鼓励我说:“如能完成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研究,既是对黑龙江地方史乃至中华文明宝库的丰富,更是对科研方法论、广域人才学的贡献,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典籍文献,如《二十五史》《黑龙江省志》《黑龙江简史读本》《当代黑龙江简史》,张泰湘的《黑龙江古代简志》《大兴安岭地区概况》《黑龙江城市风情》《黑龙江冰雪风情》《黑龙江少数民族风情》以及一些网上资料,如“温跃宽的空间”、“洪牧的博客”等,还有赵力、张育新、张克、刘文生、王敏学、王春瑜、刘丹、李红阳、张晓军、刘庚正等先生的文章。本书所附地图引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省政协主席杜宇新同志全文审读了这部书稿,提出了“应把清代李金镛赴漠河开办金矿时,沿雅克萨古驿旧路向漠河老沟探路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等具体建议,并亲自作序,深表感谢!

多年的野外测绘经历,使我与黑龙江的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拍一些照片,斗胆收入书中。其余照片为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提供。还有几幅照片作者不详,请与我们联系。书中插图由王子奇绘制。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要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龚强

2012年4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9787207093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2237367
中图分类号 K928.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