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宁继鸣主编的《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诗心孔子、听庄子讲故事、诗人与英雄:司马迁、诗仙李太白、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唐诗故事、达人苏轼、清泉照影:李清照、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风雨兼程取经人:《西游记》、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等,供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由宁继鸣主编,《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总结起来有三点:首先是持续。通过首届写作大赛的举办,无论是学校领导、专家学者还是山大学子都希望“全景中国”能实现一种对山大文史积淀的传承,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和山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其次是多元。围绕“全景中国”品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优秀讲解力的人才,构建写作、中华才艺、摄影、微电影制作等多元赛事主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最后是传播,让大学生对话世界,通过这个年轻、律动、具有无限潜力的群体,联结古老中国、当代中国和多元世界。

目录

诗心孔子

听庄子讲故事

诗人与英雄:司马迁

诗仙李太白

诗圣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唐诗故事

达人苏轼

清泉照影:李清照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风雨兼程取经人:《西游记》

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

读《诗经》重温经典魅力

把酒言欢:中国文人与酒

观音菩萨

笔墨纸砚

石上之舞:篆刻艺术

梅兰竹菊

玉文化

焦尾琴的自述

洞箫

中国围棋

中国水墨动画

感悟泰山文化

古往今来话长江

周村古街纪行

千年敦煌

运河文化

武侠文化

功夫的魅力

杰克与中国功夫

中华图腾:龙

舞狮

中国结

潍坊风筝

光影流转的皮影艺术

看戏去

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京剧

旗袍诱惑

陕西美食

那一碗甜沫

茶情茶韵

请喝一杯中国茶

中国园林的音律美

飞檐

牟氏庄园

飞天梦

流行音乐的“中国风”

中国式的圣诞狂欢:春节

中华老字号

茶之旅

后记

试读章节

“Contucius!”

当你大声呼喊出他的名字时,想到的是什么?是与西方柏拉图齐名的哲学家,还是有弟子三千的至圣先师?是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站立于每一所孔子学院前的智者,还是侧挂宝剑、精通六艺的文武全才?但是,在我心里,孔子就是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浪漫情怀和激情的诗人。

每个人都是诗人,用一些或美丽、或优雅、或浪漫的句子来装扮生活。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用诗句装扮梦想,有些人用诗句装扮现实,而孔子则用诗句装扮了一个国家,或者说搭建了一个国家。这是孔子的理想国,更是千万人的理想国。这是他的浪漫——近似乌托邦的理想构建,并为之终生追求,至死不渝。

他的浪漫并不华丽,反而是极其朴素的;他的浪漫,显现在滚动的车轮上,显现在深深的车辙上,显现在他皱褶的额头里,显现在他晶亮的眸子中。

那个尧舜的清明太平时代已经过去太久了,周天子的余威再也难以压制四方诸侯的躁动。只有恢复周礼,才能造就大同社会的盛况;只有施行仁爱,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才能长久地安定下去。

什么是“礼”?什么是“仁”?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其意为: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意为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周礼,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世界都归到仁的境界里去。

“仁”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心实意的爱人、爱一切人的感情。而“礼”又是一种等级秩序、一种政治规范、一种不逾矩。

孔子在心里默念着,坐在一架近乎破旧的木车中开始在四海奔波,在各国之间辗转,用他的礼义仁爱之说去感化各位君王。那车子,必然是颠簸的;那道路,一定是坎坷的。然而即便如此,从他学业初成,一直到古稀之年,十四年间,他先后到过近十个国家!  这近十个国家的君主,无一不对孑L子礼待有加,却没有一个国君肯采纳他的思想。“夫子是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这是讲孔子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他。不知听到颜回对他的深刻理解时,孔子是该哭还是该笑。受到万世推崇的理念,却难以在当世推行;本该备受珍惜的思想,却遭受了猛烈的打压。千百年来,这诡异的怪圈从未被人打破,即便是千古一圣的孔子也无能为力,因为在所有君主都像着了魔一样热爱战争的时代,仁爱安定就意味着灭亡。

自古圣贤皆寂寞。孔子停下颠簸的木车,怀着激情,怀着浪漫,拿起了笔。他没有去大肆抒发自己的寂寞,相反,垂垂老矣的他醉心于学问的研究。为学便是为人,孔子的激情从未熄灭过。他收学生不分等级门第,他因材施教,因此也培养出让世人称赞的七十二位圣贤门生。他的言语被学生记录下来,成为一部中国世代知识分子必读的《论语》,携带着他的智慧流芳百世。因孔子讲学之地杏树环绕,那个地方便被称作“杏坛”,后来的人们也就将聚众讲学的场所称为“杏坛”,寓意学识渊博的高士传播学问之地。

孔子是一位千古圣人,也是一位执著诗人。他用他的至贤与至圣,也用充满诗意的情怀,照亮了一片天空。

P1-3

序言

2011年10月15日,是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日。当天,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博士为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揭牌,并出席了中华文化体验馆开馆仪式。

基地集文化体验与教学、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希望更好地服务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感知中华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涌动着一股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培育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自信,自觉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应该成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我们决定在全校范围举办“全景中国”杯山东大学首届中华文化写作大赛。之所以取名“全景中国”(China 360),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想借此体现对中华民族文化全方位的审视;二是想借此表达对中华民族多元视角的陈述。总之,我们意图建构一个平台,让年轻人用平实的话语讲述自己真切的感受,用多元的视角描绘一幅幅心中的画卷,用奔放的笔墨记录下点点滴滴关乎民族文化的情怀。平实的,往往是最动人的。

活动很成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34个学院的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大赛。面对整理成册的1500万字的作品,教授们心动了,学生们的认真态度、创作激情以及众多作品表现出的良好水平是最好的催化剂。理、工、医科学生的踊跃参与成为大赛的亮点,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作品,这对常规思维中人文社科独秀的想法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守先待后,斯文在兹。”为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传承“全景中国”写作大赛的精神,我们决定出版部分获奖作品。关于这次活动,有很多感想和体会,在此略述一二。

一、叙事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

罗兰·巴特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留下大量具有集体共享性的题材,它们成为整个民族叙事的母题,这些优秀的题材,通过一代代人不断地叙述和重释得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长于叙述的民族,因此我们有了远古神话、传奇、话本、小说等一批传世作品。当把视角抬升到整个民族的上空,那么历史、文学、风俗、工艺、建筑、山河等都能成为我们叙述的对象。中华文化母题之下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线索,此次活动为参赛选手们提供了具有集体共享特性的100个文化知识点,让学生们自由阐发。

叙事锻炼的是一种文化讲解能力。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文化的传播,通俗地讲都是一种人们相互间的“告诉”行为:古人“告诉”今人,今人“告诉”后人;先知“告诉”后觉,已知“告诉”未知,本族“告诉”外族。这种“告诉”是我们本能的叙事,体现为一种讲解能力。人类历史的记载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在不断刷新,从早期的口述历史到文字记录,再到音频和视频记录。人们在对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越来越迷恋于技术手段的同时,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我们本能的讲解能力。当人们习惯于用镜头去记录美丽的画面时,用生动的描述、细腻的感受去描绘心中画面的景象似乎也在渐渐地远去。

文化叙事是文化国际传播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它需要一种平实的心态和话语。叙事需要讲解力,面向异文化的叙事需要一种国际话语的铺设。所谓的国际话语,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指超出某一具体国别、民族的视域,带着文化的自省意识与包容心态,考虑不同文化主体间的认同及接受过程,用一种更具文化亲和力的共通话语,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平实的语言,表达和传递出多元文化交流与共享的主旨。国际话语提倡的是一种平实、真挚和从容的状态,是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间的平等对话,是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交流。

二、继承与传播民族文化需要仪式的力量

仪式是有内容的形式,但仪式绝对不等同于形式。仪式承栽着民族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具有共享信仰、传承传统、涤荡心灵的功能。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共享文化的过程,它通过仪式来聚集社会成员,塑造共同信仰,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可见,文化继承与传播需要仪式的力量。

中华文化本身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写作大赛应该赋予这些内容一种仪式的庄重感。大赛由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联合山东大学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共同举办。根据议程,大赛设置了初选、复选、决选和隆重的颁奖典礼。王学典教授、傅有德教授、孔令栋教授、谭好哲教授、傅永军教授、王小舒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领衔大赛评委会。每一篇作品都由专家学者亲自把关,反复斟酌。公开的程序、严格的遴选、获奖作品的最后公示,以及隆重而又不失学术评价和情感表达的颁奖典礼等,保证了大赛的公众参与性和权威性。大赛的整个过程和隆重的表彰仪式,体现了人文关怀,凝聚着学子力量,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感知、思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母语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共享优秀价值观念,在传播中传承,在传播中创新。

三、大学生视角具有独特的体验特质

大学生的叙述视角,不同于宏大叙事,更为关注具体事件及其详细描述,以及个体和群体的内在世界与经验意义。叙述的故事也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带着自身的经验解读去选择和重构。狄尔泰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人的状态,让这些状态在生命显示中表达出来,并且理解这些表达,人才能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大学生视角下的叙事文本本身即是一种体验及表达,契合了狄尔泰“体验一表达一理解”的过程。大学生的认知,真挚的文字,自由的阐发,青春的温度……他们笔下这种带着体验特质的表达,也许在知识性、准确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播作品。

事实上,无论是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还是作品质量,都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学生们说:“大赛给出的开放式的题目太好了”,“终于能有一个舞台让我们一展身手”,“我要用最动情的笔触向世界介绍我家乡的文化遗产”……我记得有一位参赛者一个人就写了12篇。王学典教授说:“好久没有接触到这么多年轻人的作品,首先感觉到一种震撼”,“大赛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全面展示了山大学子的素养”。王小舒教授说:“学生们的作品整体质量非常不错”,“大学生的视角很独特”,“打造了一种体验式、感悟性的叙述性文字”。

基于这种珍贵的体验视角以及专家学者的肯定,大赛组委会坚定了遴选优秀作品,结集出版的想法。文集最终定名为《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华文化》是有预期的,总结起来有三点:首先是持续。通过首届写作大赛的举办,无论是学校领导、专家学者还是山大学子都希望“全景中国”能实现一种对山大文史积淀的传承,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和山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其次是多元。围绕“全景中国”品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优秀讲解力的人才,构建写作、中华才艺、摄影、微电影制作等多元赛事主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最后是传播,让大学生对话世界,通过这个年轻、律动、具有无限潜力的群体,联结古老中国、当代中国和多元世界。

在此期间,又有多位学者询问并关心大赛和成果出版事宜。一年来,基地并山东大学出版社诸同仁为之兢兢业业,现在付梓在望,令人欣慰。

是为序。

宁继鸣

2012年12月

后记

“全景中国杯”山东大学首届中华文化写作大赛于2010年启动实施,并在2011年春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今天,充分展现山大学子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即将呈现在大家面前。

文集中收录的文章是从3000多名参赛选手提交的文章中遴选出的获奖作品,他们用清新优美的文辞抒写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热爱,青春的温度和生活的韵味渗透在字里行间。文集付梓不仅是此项赛事的里程碑,也是山大学子国际视野和激扬才情的展现,更是传统文化对话当代中国和多元世界的尝试。

大赛自举办以来,得到了学校有关部门、教授和学生干部的赞许。总结来看,可以将大赛的特点归为三点:一是立意深远、创意丰富。大赛激发了学生们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怀,兼具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二是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大赛征稿、评审、颁奖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具备精心设计的组织机制和管理程序。三是成果丰富,影响深远。文集的遴选与出版是对参赛学生的激励和鼓舞,也将对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再次征求学校有关人文领域专家学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全景中国”大赛与书稿的意见与建议。他们纷纷表示:书稿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编撰工作严谨,文稿质量高;既是一部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优秀作品,也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系列故事;希望“全景中国杯”文化活动能继续开展下去,并把比赛形式由征文扩展到文化知识、中华才艺等多种形式,并成为校园文化系列活动的品牌项目。

大赛的举办和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与资助。汉办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该项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山东大学出版社的各位同仁在书稿形式设计、文稿修订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体验基地

2012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景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继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747002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5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