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净编著的《一本书轻松读懂心理学》共分为八章,内容分别为:心理学的背景知识;做梦和内在心理的关系;性格的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简单介绍;恋爱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什么是认知心理学;颜色色彩的心理学解释;商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其他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内容。
每一章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中,先是提出一个稍具专业性的心理学名词作为该节内容的关键词,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积累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非常概括性地阐述了该节内容的核心点;然后是一个和心理学有关的通俗故事,这个故事既可以牵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大家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又蕴含了引申的心理学寓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正文部分就是该小节中主要阐述的内容,力求语言简洁通俗、明白晓畅;读懂心理学的环节,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环节。
人生来就拥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些情感的产生和表达,包括心理活动和大脑思维,统统都属于心理学。王文净编著的《一本书轻松读懂心理学》将心理学复杂专业的内容和数据,以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语言表现出来,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和事例,向大家展示心理学在生活中的种种体现和应用,旨在让即使毫无心理学基础的人们也能毫无障碍地顺利阅读,并借此打开心理世界的大门,提高对心理学的认识,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阅读《一本书轻松读懂心理学》,你不会感觉枯燥无味,也不会感觉晦涩难懂,作为一本初级心理学读物,它和那些专业性的大部头完全不同,相信读者一定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漫步心理学的知识海洋,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得到启发。
心理学的发展史
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魏国大将司马懿进攻蜀国诸葛亮驻守的街亭,可是当时城内根本没有几个士兵,众人见司马懿率领大军攻来都非常恐慌。此时,诸葛亮想到一个计策,他命令众人将旌旗挂满城墙,将四方城门都打开,让民众自由出入,同平时一样,他自己则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司马懿见了,以为是城中设下埋伏等他,害怕中计,就把兵马都撤了回去,结果诸葛亮没费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街亭。
虽然后世普遍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杜撰的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仍有类似的真实的心理战术的史料记载,比如汉朝时期的李广就曾率领百十人的队伍安安全全地在匈奴几千人的大军面前打了个来回,运用的也是匈奴人的怀疑心理。我们在这里进行举例只是为了说明在中国古代,我们就已经在战争中使用心理学知识了。那么,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现代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的发展史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希腊哲学时代
这里说的希腊指的是古希腊,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幼年时期。我们很难确定心理学是在哪个时段诞生的,但是我们知道古希腊时期的人们开始理论性地研究心理。其实,当时并没有确切的心理学家,只是有那么几个哲学家开始思考心理学问题。那时候希腊哲学家往往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已经不再相信宗教和神话,他们根据自己的直觉,以人类的常识为依据,用自然科学的道理来解释一些神秘的现象,包括人的心理活动。
当时的代表人物之一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眼看到的信息在心脏转化为“信息符号”,另一位代表人物柏拉图则认为人的心理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有点像“魂魄论”),人死之后心理会作为“本质”继续在这个世界存在下去,就好像人死了,魂还在一样。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
威廉·冯特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而且他是第一个真正区别于哲学家的心理学家,他尝试着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另外,冯特还收了很多学生,包括欧洲各地,美国和日本等都有他的弟子,他拉开了近代心理学的序幕。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研究当中。他请一些人来帮助他完成研究,他要求这些人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息息相关,可以通过某种途径相互影响,如大脑和心脏之间的关系。在他之前,由于心理实验几乎被认为无法操作,所以纯内省的哲学心理学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冯特依循实验程序得出的内省报告,瓦解了纯内省的哲学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内省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以直接经验为特征的心理活动,所以,冯特把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实验严格地区分开来。尽管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有大的突破,但心理学家大都承认他就是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
三大心理学流派
到了19世纪90年代,冯特的学生们开始自立门户,其中最著名的是瓦特生和弗洛伊德,瓦特生提出了行为心理学,也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的心理学;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他的这一分支后来发展得最为壮大,影响了全世界。
除了瓦特生和弗洛伊德,还有一些人提出了用统一的形态来把握心理的形态心理学,这三个心理学流派是近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三大支柱。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在弗洛伊德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心理学职业——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不光创立了一个新职业,还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而且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也得到广泛运用,为世界的心理学发展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弗洛伊德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欲望所支配,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虽然弗洛伊德的学说一再受到抨击,但这丝毫无损于它的伟大。
弗洛伊德卓绝的学说和精湛的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精神分析学派。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心理学的看法。他还提出了个性结构学说,发展、普及了一些新的心理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他提出了抑制性爱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他还指出,人在儿童时期就有性爱和性欲,而不是在成年时期才有。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到了20世纪,弗洛伊德的学生们开始大放异彩,其中最著名的是荣格,他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的“无意识”很感兴趣,并对其进行了独创性的解释。荣格虽然师出弗洛伊德,但他有很多观点和弗洛伊德截然不同,而且他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涉及灵魂领域。
荣格认为“无意识”分两种,他以这两种“无意识”为理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他认为除了普遍的无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具有个体差异的、后天形成的无意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情结。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阿德勒也在弗洛伊德的研究室工作过,最初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后来他迷恋上了人际关系,并创造出了具有实践性的个人心理学。他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精神护理的研究,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人。阿德勒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并不高,但他的学说影响到了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等。
P5-8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悲伤?
我们的梦境为什么这么稀奇古怪?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红色就是张扬而黑色就是内敛?
我们猜不透恋人的小心思,我们听不懂领导的潜台词,我们看不明白印象派的抽象画,我们不理解一见钟情的爱情……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智商可以不高,但是情商一定不能太低。”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我们渴望能有一个好人缘,我们渴望受人喜爱,这种心情很正常,但是想要做到这点又非常的不容易。心理学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光辉的大门,学懂它,人们的内心世界不再那么难以捉摸,我们自己的情绪情感也不再那么难以理解,显然,心理学对我们提高情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们的内心活动和大脑思维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内容,但是人们在仰望心理学这座宝塔的同时,不免也会产生各种想法,我们为什么不了解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内容,以便让我们的生活更顺畅?我们完全没必要去背诵那些没完没了的专业名词,然后被云遮雾罩地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事情,来了解什么是心理学,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心理学的东西,我们要如何应对常见的心理问题等。
现在,我们手上的这本书就是在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心理学这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故事和内容来向大家展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体现和应用。这本书是一本简易的入门读物,其中的内容非常宽泛通俗,不存在佶屈聱牙的专业名词和晦涩难懂的实验数据,即使是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能够读懂,并理解书中的内容。这本书让我们在兴趣盎然地阅读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初级的心理学知识,打开心理学的大门,提高我们对心理学的认知,并帮助我们把心理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分别为:心理学的背景知识;做梦和内在心理的关系;性格的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简单介绍;恋爱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什么是认知心理学;颜色色彩的心理学解释;商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其他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内容。
每一章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中,先是提出一个稍具专业性的心理学名词作为该节内容的关键词,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积累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非常概括性地阐述了该节内容的核心点;然后是一个和心理学有关的通俗故事,这个故事既可以牵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大家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又蕴含了引申的心理学寓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正文部分就是该小节中主要阐述的内容,力求语言简洁通俗、明白晓畅;读懂心理学的环节,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环节,我们了解了心理学,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更好地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读者们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每一小节的最后,是一个结尾总结,既概括了全节的内容,又带有一点引申的意味,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阅读本书,你不会感觉枯燥无味,也不会感觉晦涩难懂,作为一本初级心理学读物,它和那些专业性的大部头完全不同,相信读者一定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漫步心理学的知识海洋,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得到启发。
编著者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