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楚主编的《中华典故(中华经典藏书)》精选了500多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形貌、世态、闲趣、言语、勤政、暴政、国家、司法、品行、学问、谋略、景物、时令、人伦、哲理、功业、技艺、境遇、罪戾、交往、失策等篇。编者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阅读典故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
图书 | 中华典故(中华经典藏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桑楚主编的《中华典故(中华经典藏书)》精选了500多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形貌、世态、闲趣、言语、勤政、暴政、国家、司法、品行、学问、谋略、景物、时令、人伦、哲理、功业、技艺、境遇、罪戾、交往、失策等篇。编者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阅读典故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 内容推荐 典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浓缩的历史,是语言的精华。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典故,就会使语言变得精辟、凝练,谈话更富于感染力。和用“一石二鸟”相比,一个人如果拙嘴笨舌地说“用一块石头打下了两只鸟”就会是截然不同的境界。过去的文人提起某人有学问,常常说他满嘴出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在行文写作时适当运用典故,则可以增大文章表现力,用有限的词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收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之功效。 不过,要想恰当的运用典故,还需要人们了解典故的出处、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准确含义,同时还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神话故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人们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典故的含义,掌握典故的用法,我们编写了《中华典故(中华经典藏书)》。 全书精选了500多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形貌、世态、闲趣、言语、勤政、暴政、国家、司法、品行、学问、谋略、景物、时令、人伦、哲理、功业、技艺、境遇、罪戾、交往、失策等篇。编者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阅读典故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此外,桑楚主编的《中华典故(中华经典藏书)》中还收录了部分不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往事越千年,如能追溯、穷究其出处,可得探源寻根之趣,还可增加文史知识,丰富活跃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翻开书,一起走进中华典故的世界,一起去品味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华典故(中华经典藏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桑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3285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1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36.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4 |
宽 | 20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