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全新增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读历史,懂人性,提升洞察力!迄今口碑最好的经典明史读物!2006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第1版上市后,引发巨大轰动,好评如潮,作者张宏杰,一夜成名!今天,张宏杰作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历史作家,历时两年打磨,推出成名作全新增订版。全新增订版新增内容高达50%!广受好评的朱元璋部分,由原来的7万字扩展到20万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全新增订版)》火爆上市!正在热卖!一笔一笔写透朱元璋从乞丐到明朝开国皇帝的权术人生;一层一层剖析朱元璋的上位细节、厚黑手段与政治谋略。莫言亲笔作序,鼎力推荐!柴静读后惊叹:“张宏杰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柴静、李亚平、白岩松、当年明月、崔永元、吴思、章诒和、张越,都是本书的忠实读者。

内容推荐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四十岁的农民朱元璋,在万众瞩目之下,爬上龙椅登基称帝,大明王朝就此诞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亲手建立的庞大帝国。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276年,其中有七张独特的面孔,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

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凭借人脉设计和高超政治手腕成功上位的朱棣,无视官场潜规则的硬骨头海瑞,在权力顶层呼风唤雨的大傻子魏忠贤,身兼政治墙头草和变态杀人狂的张献忠,在险恶政局中两面三刀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吴三桂,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反清复明并一举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翻开张宏杰编著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全新增订版)》,您将清清楚楚看到这些帝王将相的欲望、得失、纠结、决断、布局与权谋,读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全新增订版)》,您对人性的本质、权力的奥秘和中国现状的历史根源会有更深更透地了解!

目录

全新增订版序言 莫言: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001

2006年初版序言 章诒和:令我兴奋的历史人物另类传记/004

 丁东:读懂古人的无奈、智慧与权谋/006

第一章 生逢乱世:饥饿儿童朱重八 /011

 最草率的出生

 饥饿儿童朱重八

 为什么越穷越生

 中国人的生育激情

 饥荒之国

 吸血的官员们

 中国文化的贫困基因

 朱元璋的精神基础

 农民式思维

 农民式节俭

第二章 流氓生涯:开国帝王的必经之路 /029

 青春期的意外打击

 出家是为了吃饭

 十六岁离家远行

 三年江湖路

 从一介顺民到狡猾野兽

第三章 崭露头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路 /039

 被两块木片决定的人生

 从和尚到亲兵

 从士兵到军官

 以退为进,独立发展

 厚黑手段与精明头脑

 实权与虚名

 借刀杀人,建立权威

第四章 割据一方:朱元璋成功的三大法宝 /056

 异常顺利的帝王之路

 元末明初第一影帝

 惠民减负措施

 攻心为上

 收买文化名人

 出众的决断

第五章 问鼎天下:战场练就顶级男子汉 /070

 张士诚还是陈友谅

 最后一个劲敌

 自学成才的军事家

 水沉小明王

 北伐中原

 朱元璋为什么屠杀功臣

第六章 巩固政权:打造农民乌托邦 /084

 四十岁登基

 咱农民自己的皇帝

 农民的四大理想

 亡国的两个诱因

 变相土改,打击地主

 低薪制下的大明官员

 人类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

 权力决定一切

 解决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

 朱元璋的乌托邦探索

 集体主义“大同梦”

第七章 建立制度:明朝百姓有了“户口本”/108

 “毒蜘蛛”朱元璋

 最严厉的户口制度

 玄武湖的秘密

 里甲制度:“二流子”们的紧箍咒

 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不许官员下乡

 “一个字也不许改”的《明皇祖训》

 朱元璋的幸福观

第八章 管天管地:从穿衣戴帽到妇女发型/129

 奇书《太平礼制》

第一道思想防线

 禁止奇装异服

 不许随地吐痰

 管理妇女发型

 为什么要管穿衣戴帽

第九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 /139

 无所不在的皇权

 朱元璋最担心的事

 洪武朝的流动宣传员

 新戏《琵琶记》

 一封奇特的公开信

 大明帝国的教育体系

 朱校长的可怕校规

 “一刀切”必然“一风吹”

第十章 不许造反:从删《孟子》到给元朝皇帝磕头 /155

 孟子惹恼朱元璋

 删减《孟子》,防止毒素流传

 对元朝皇帝的特殊感情

 构建“朱氏天命论”

 创造“朱氏恩德论”

 我造反有理,你造反有罪

 刘伯温的悲惨下场

第十一章 任意摧残:对知识分子的软硬两种手段 /167

 “胡萝卜加大棒”

 大明第一文学家

 洪武朝的敏感词

 外国文字狱

 随心所欲杀文人

第十二章 反腐风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177

 贪六十两剥皮实草

 低薪制是根本原因

 《大诰》

 发动群众抓贪官

 “激进主义”的“幼稚病”

 史上最大的惩贪浪潮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越反越腐的反腐怪圈

第十三章 死亡名单:疯狂屠杀功臣的始末与细节 /191

 开国六公二十八侯

 免死金牌

 厚待功臣的背后考虑

 对文官的凶残与对武将的温柔

 宰相胡惟庸“被谋反”

 撤销大都督府:军事体制重大改革

 只有亲生儿子信得过

 大屠杀计划:为太子保驾护航

 儿子长大,时机成熟

第一功臣李善长之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

 “死亡名单”:蓝玉、冯胜、傅友德……

 蓝玉冤案

 大屠杀的文化背景

第十四章 衣锦还乡:对凤阳乡亲的特殊照顾 /217

 一个重大消息,两个特殊人物

 父母坟前

 当年仇人刘德

 穷乡僻壤差点成为首都

 朱元璋的报恩方式

 大明帝国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南京皇宫宴请凤阳老乡

 皇子教育基地:凤阳

 朱元璋对家乡的特殊政策

 十年倒有九年荒

第十五章 朱元璋之死:最后一道可怕的命令 /234

 强人离世

 最后一道可怕的命令

 朱元璋的女人们

 殉葬制度的终结

 大明:退化的朝代

尾声 从“黄册库”看明代“祖制”的命运 /245

 绞尽脑汁的黄册制度

 祖制的空壳

 全县都是百岁老人

 黄册的最终命运

试读章节

青春期的意外打击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春,朱重八还不满十六周岁,放到现在,还不过是一个初三学生,正懵懵懂懂地处于青春期的好奇、甜蜜、惆怅、早恋以及离家出走之中。十六岁的他却已过早遭遇了命运的猛烈一击。

俗话说“羊马年,好种田”,然而1343年这个羊年却一夏无雨,粮食减产一半。转年又是数月不雨。地裂得像小孩子嘴,往上浇一瓢水,“滋滋”冒烟。庄稼枯黄瘦小,死活不肯离开地皮。所谓祸不单行,就在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这点庄稼的时候,一场浩大的蝗灾袭来,大地上残存的一点绿色也被一扫而光。

本来就不敢多下的米,每顿饭时又少放了一碗。从草木返青开始,人们就四出剜野菜、剥树皮,搀在粥里吃。两碗野菜稀粥吃进肚里,一泡尿又都撒光了。人们饿得头昏眼花。六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如果走进安徽凤阳,你会看到不少人走路都摇摇晃晃,连坐在墙脚的年轻人都瘦得浑身皮肤打褶。孩子们关节突出,面黄肌瘦,眼睛越发显得大,只有小肚子鼓鼓的,其实盛的不过是地瓜叶和野菜汤。

上天显然是存心和人们过不去了。就在人们的身体已经虚弱至极的时候,瘟疫又来了。症状是突然发高烧,上吐下泻,人很快虚脱,一般挺不过三五天就死了。一开始人们还没有在意,当每个村子边上都添上几座新坟的时候,恐慌才笼罩了整个凤阳。人们明白,这是上天又“收人”了。不少人家打起包裹,锁上院门,开始逃难去了。

朱五四逃了一辈子难,如今已六十四岁,须发皆白,身躯佝偻,实在逃不动了。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吃饱过的老人,身体虚弱到了极点。习惯于欺凌弱者的病毒首先把他列为攻击对象。老头全身高烧,嗓子红肿,躺在床上绝望地呻吟。请大夫对这个人家来说是太奢侈的事情,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烧上两柱香,然后,就是听着老汉的呻吟,等着他死去。

四月初六日,五四终于结束了一生的苦难,撒手去了。然而,对于朱家来说,这却只是灾难的开始。就在五四去世前三天,元璋的大哥重四也倒下了,在大嫂的哭声中挺了六天,四月初九日去世。死亡名单上的第三个是大哥的长子。最后,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老母陈氏终于给这个名单画上了句号。

转眼间,人丁兴旺的朱家九口中死了四口。而在此次灾荒之前,二嫂三嫂都已先后病故,二哥的独生子也夭折了。现在,朱家只剩下元璋和他的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相比起大伯朱五一一家,朱元璋家还不是最惨的。朱五一一家一十四口,在这次大灾中死了十三人,只剩下重五哥的媳妇田氏逃过了这一劫。

自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朱元璋感受最多的就是这个世界的严酷。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上,只有家庭给朱元璋带来了一点点温暖。如今,连这点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也没有了,他生命中唯一一点可贵的东西被命运剥夺了。

出家是为了吃饭

朱五四被土地榨干了一切,大地却没有准备他的葬身之地。人土为安是一个中国人对生活最后的,也是让人无法拒绝的要求,即使明天就要饿死,今天朱氏兄弟俩也要把自己的父亲尸身安置妥当。然而,大难之际,赤贫之家想要找一块坟地,实在是太难了。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俩狠起心厚着脸皮去求地主刘德,以为毕竟主佃关系多年,他再怎么狠心也不至于忍心让一个老佃户暴尸荒野吧。谁知刘德不但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把兄弟俩痛骂了一顿赶了出来。朱元璋后来回忆说:“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好在中国农村大地不光有饥饿和寒冷,还有着世代不绝的淳朴和仁厚。老朱家的惨景,让邻里都为之忧愁。刘德的一位远房本家刘继祖是村中另一个大户,看到此情此景,派儿子刘英把元璋兄弟叫到家里,给他们吃了一顿热饭,然后说,你父母都是老实忠厚人,死后不能没个葬身的地方。我村东那块地,地角那半分,地势比较高,做坟地可以,你们要是不嫌弃,就送给你们吧。

兄弟二人闻听,双眼含泪,跪下用力磕了几个响头。刘继祖忙把他们搀了起来,说快回去准备准备吧!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准备的。因为连一粒余粮都没有,更何谈棺材。不但没有棺材,翻遍整个屋里,也找不出一件完整的衣服可做寿衣。没办法,只好让父母穿着那身千疮百孔的破烂衣裳,卷在那张露了许多洞的芦席里入了土。兄弟二人都饿得脱了相,也没力气挖深墓穴,只好草草埋了了事。一朱元璋后来回忆当时隋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家破人亡,亲人离散,兄弟也准备像父祖当年那样,分头去逃难。在这个世界上,穷人的生命比一只蚂蚁还脆弱,这一分手,分散在茫茫人海,也许永世不能相见了。想到这里,兄弟俩抱头痛哭。多年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这样回忆当年的惨景:“兄为我伤,我为兄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哭声惊动了隔壁的汪大娘,老人家拐着小脚,过来安慰兄弟俩。大娘说,二哥一个人出去还行,重八年龄太小,怎能一个人出门!不如到村头皇觉寺里当个和尚吧!再说你爸妈当初曾经想把你送到庙里当和尚来着。

原来朱元璋出生后不几天,曾经得了肚胀病,一直不吃奶。朱五四到处求医,总不见效。就和陈氏商量想把重八合给寺庙,应许等朱元璋大了送来做和尚,求神佛保佑他平安无事。

不过,想当和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庙里同样口粮紧张,不送点礼打通关节,轻易进不去。吃同一方水土的人,如同一根藤上的土豆,心都是连在一起的。虽然自己也是穷得揭不开锅,汪大娘还是掏出压在箱底的钱,替元璋买了香烛礼品,让儿子陪元璋到了庙里。

P29-31

序言

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帏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永远成为人群的中心……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儿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的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张宏杰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一些特别之处,原因就在这里。

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比如说,在我们心目中汉奸的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他的笔墨滋润,一变而成了一个“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美男子,一个在战场上冷静、坚决,无与伦比的战士,一个曾经视荣誉如生命的忠臣孝子,一个在历史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

再比如,那个历来被认为凶险、狡诈、处心积虑的大太监魏忠贤,在剥去历代史家的层层曲解之后,在他的笔下剩下的是一个憨厚粗朴、待人真诚的“傻子”。这个“傻子”原本胸无大志,素来在太监中被欺负被嘲弄,直到五十二岁了还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伙食管理员”。谁承想机缘巧合命运捉弄,他居然被颠簸到大明王朝权力结构的最高点进行了一番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的表演。

这些结论真是触目惊心,但过程却是层层深入的。张宏杰不是刻意地翻哪个人的案,他只是把这些历史名人所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伟大或者邪恶的事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用人情伦理的平常心去推理,结果却是顺理成章,让我们感觉到如果我们生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们也不得不如吴三桂那样无情。这些大伟人或者大恶人,其实都是命运之流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和你我一样。在阅读中,你不得不和他们一起痛苦、战栗和呻吟。在河北保定的军营中,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培养起了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很少读到什么历史读物能像张宏杰的这些作品一样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阅读快感。

把这些作品归到某种文学体裁,是件挺困难的事。这些东西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时下流行的历史报告文学,甚至还不是人物传记。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都流露着天然的文学品质,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对人性和命运的关心。借用张宏杰自己的一句话,“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他对这些古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兴趣里,无疑包含了对自己的兴趣。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张宏杰语)。我相信,张宏杰对人性的复杂一定有着科学家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的边界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它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的实验:它把吴三桂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他的人格结构在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它把魏忠贤这样天姿平庸的人推向社会制高点,看他在这个让人眩晕的高度上如何忘乎所以、丑态百出。他把海瑞这样的道学先生放到纷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看他无望的坚定顽强和可悲的下场。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剧本。这些剧目对七十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循着对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关心闻声而来,来到了这里,做了这冷清剧场内的一个有心的看客。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离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莫言

书评(媒体评论)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认识宏杰,是他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的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

——柴静(央视《看见》主持人)

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个做纪录片自勺朋友推荐的,说写得特别好。翻开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特别愉快。于是我开始向周围的人推荐,当推荐给白岩松时,小白说他已经买了好几本送人了。看来虽然没有宣传炒作,好书也能不胫而走。确实,《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许多章节令我印象特别深,比如写传统主流文化的朱元璋、暴民文化的张献忠、清官文化的海瑞……

——张越(央视《半边天》主持人)

在张宏杰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政治符号。

在张宏杰的笔下,我看到了吴三桂的犹豫,朱厚照的苦恼。魏忠贤的恐惧,那些历史上的所谓完人、坏人都展现出了他们的另一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没有长期的历史修养功底,以及对历史的深刻领悟力,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他的书在优美的文字中将那段历史完整地表述出来,并揭示其中的规律,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作者)

张宏杰不心领神会的话不说,不能真正理解的人和事不写,这是一条可以成大器的路。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贼子乱臣,在张宏杰笔下,都由冰冷的史料,变成了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直接感受古人的智慧、权谋、无奈、残暴和血腥。吴思和我是一代人,他读史不论多么深刻与老辣,我都不会惊讶。而张宏杰……如此年轻,品读历史的目光却如此老到,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丁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全新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宏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0949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3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