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精选了李镇西老师的17篇教育报告,分为演讲录和对话录两部分。作者通过现场演讲、书信往来、答问对话,集中表达了他关于教育的许多看法和思考。在李镇西老师全部的教育思考中,爱心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爱心演绎的真诚、使命、情怀,成为他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正是带着爱心的演讲和对话,赢得了一颗又一颗同样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心灵。这些互动和方式不同的交流,奔放着赤诚的品格,使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他所书写的教育篇章因此而生动丰盈,充满着思辨和多元表达的浪漫情怀。
图书 | 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李镇西教育作品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精选了李镇西老师的17篇教育报告,分为演讲录和对话录两部分。作者通过现场演讲、书信往来、答问对话,集中表达了他关于教育的许多看法和思考。在李镇西老师全部的教育思考中,爱心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爱心演绎的真诚、使命、情怀,成为他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正是带着爱心的演讲和对话,赢得了一颗又一颗同样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心灵。这些互动和方式不同的交流,奔放着赤诚的品格,使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他所书写的教育篇章因此而生动丰盈,充满着思辨和多元表达的浪漫情怀。 内容推荐 《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精选了李镇西老师的17篇教育报告,分为演讲录和对话录两部分。《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作者(李镇西)通过现场演讲、书信往来、答问对话的多种方式,向教育同行、家长讲述了他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故事,表达了他对教育的许多看法和思考,旨在唤起更多人一起思考并探索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李镇西老师全部的教育理解中,爱心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爱心演绎的真诚、使命、情怀,成为他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作者尽管坦言自己“不善言辞”,但正因为带着爱心、真情流露,使得一篇篇演讲和对话自然朴素、富有感染力,赢得了一颗又一颗同样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心灵。 这些互动和方式不同的交流,奔放着赤诚的品格,使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他所书写的教育篇章因此而生动丰盈,充满着思辨和多元表达的浪漫情怀。 目录 演讲录 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 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 爱,你准备好了吗 生命与使命同行 如何教出好孩子 情感·思想·智慧 师德新思考 对话录 与友人同行辩语论文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回应程红兵的质疑 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 ——与程红兵探讨(一) 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与程红兵探讨(二) 谈教育写作 ——给韩军“迟到”的回信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气 ——与张伟探讨 漫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民主 ——与张伟畅聊 教材是“例子”吗 ——与李永宁探讨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与张建平探讨 青年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 ——与赵清芳QQ聊天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 ——《中国教育报》访谈录 试读章节 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 老师们好!今天我在这儿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我给自己的讲座定了一个题目——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我准备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想谈一谈班主任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第二,谈一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问题;第三,谈一谈从教育爱心到教育民主的问题;第四,谈一谈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是我今天要讲内容的提纲,下面我就给大家谈第一个问题——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情怀。 一、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情怀?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素养,或者说应该有怎样的素质。我个人的体会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应该具备这么三种“心”,哪三种呢?童心、爱心和责任心。 简单解释一下,我这儿所说的童心是指班主任和学生有一些共同的爱好,而且班主任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仅从成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话,就不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所以我今天提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就是我所说的童心。另外还有一个爱心,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各位老师,体会都比较深刻。没有爱,肯定没有教育,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班主任的爱心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之间的一种依恋之情,非常自然的互相依恋。关于这一点,一会儿我还会重点强调,而且会举一些例子。 除了童心和爱心,一个班主任还应该有责任心,这儿的责任心就是对工作的责任,对孩子的责任最后要升华到对国家的责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班主任都要知道,我们是要和孩子一道成长的,是要为国家培养现代公民的。最近几年,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要把什么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现代化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中国是什么样的呢?按照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描述,它是高度文明、高度繁荣、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我们今天培养的人,就应该能适应未来的中国,这是我们的责任心所在。 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情怀?我刚才强调了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下面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班主任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我提出班主任应该努力追求做三个“家”,第一,班主任应该是专家;第二,班主任应该是思想家;第三,班主任应该是心理学家。当然我并不是要求班主任一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而是给每一个老师和班主任提出的一个目标,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尽量以一位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的水准来要求我们自己。 先说专家。我所说的班主任应该成为一名专家主要有两点,第一,班主任一定要上好一门课,要在课堂上赢得学生的心,如果课上得一塌糊涂,学生不喜欢,那就很难在学生中形成威信。当然,一个班主任除了要上好自己的课之外,还应该课下对某些方面有兴趣,或者有比较深的造诣。比如一个语文老师,除了要上好课,他能不能在课余还写点文学作品,写点诗歌散文?我记得我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除了课上得好,他还是一位楚辞研究专家,我们觉得这个老师有学问,所以特别佩服他。我知道有一个当班主任的物理老师,课余带着学生开展各种小制作活动,学生也特别喜欢他。 我还认识一位政治老师,也做班主任。这位老师很有意思,除了上课之外,业余时间他还发表了一些经济类的小论文,而且把这些小论文发给他的学生们读,他们非常佩服这位老师。我还想举一个例子,也很有意思。体育老师做班主任,一般在学校很少见,可是有这样一位体育老师,学校就安排他做了班主任,为什么?因为在他之前,这个班换过好几任班主任,都没能把这个班管理好,可想而知,这个班的纪律、班风是如何的糟糕。学校之所以委派这个身材魁梧的体育老师去做班主任,显然是希望借助他的震慑力,把这些调皮的孩子给镇住。 这位体育老师第一天来到这个班里,就看到教室里乱糟糟的,没有一个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位置上,甚至桌子上站着一些调皮的学生。于是,这个体育老师就点了几个站在桌子上的学生,让他们几个跟他走。几个孩子满不在乎地从桌子上跳下来,跟着体育老师走,而且比体育老师走得快。往哪儿走呢?这几个孩子直接往办公室走了,等体育老师走到办公室的时候,看到这群孩子规规矩矩地面向墙壁站成一排,他心里乐了。 他知道这些学生养成习惯了,知道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肯定是要罚站的,干脆自己先站着得了。后来这个体育老师说:“我叫你们到办公室了吗?你们跑得这么快!”这几个孩子就有点纳闷了,心里嘀咕那叫他们到哪儿去。体育老师让他们到操场上去。这几个孩子明白了,于是一溜烟地跑到操场上去了。 这几个孩子来到操场上,一圈一圈地围着操场跑,他们认为既然要他们到操场上去,肯定要罚他们跑步嘛。体育老师又笑了,他说:“我叫你们跑了吗?我只是叫你们到操场上去啊1这几个孩子又不懂了,怎么回事?老师说:“你们跟我走,到操场边上来。”他把孩子们叫到一个单杠的下边,对他们说:“你们就在这儿站着,看着就是了。”然后在这几个孩子的注视下,这位体育老师一下子跃到单杠上,开始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大回环,一圈一圈地转,转得这几个孩子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从此他们就对这位体育老师服气了。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位体育老师仅凭着高超的体操技巧就能让这几个孩子乖乖听话,如果是这样的话,班主任工作就太简单了。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位体育老师就是专家,他以自己高超的专业技能征服了孩子的心。孩子会这样想:我们的老师是有本事的,我服。这就是我所说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专家。 其次,班主任还应该是一位思想家。所谓思想家,是说一位班主任应该随时动脑筋思考,既思考天下大事,也思考自己每天的工作,包括自己的每一次教育实践,每一个教育细节,这就是我所说的反思型教育。不思考的教师每天凭着惯性去做工作,这样是不好的。不仅很累,而且效率很低,他不是在用脑子做事,而是在简单机械地重复。 第三,班主任还应该是个心理学家。也就是说,班主任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根据学生细微的表情、神态等精神面貌就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换句话说,班主任应该善于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向自己敞开心灵的大门。如果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要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P3-6 序言 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 李镇西 恍如昨日。 自1982年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乐山一中,我带着心有不甘的文学梦步人教育,一转眼整整30年。 蓦然回首,那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教育细节在脑海中翻腾,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师友……那些与我共同编织教育故事的人和事,如春风拂面,甘之如饴。 1.机遇一直与我有不解之缘 30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这让思想冲破牢笼、宽容个性、鼓励创新、追求人的解放的年代,是我人生的大机遇。 30年,我有幸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班主任》杂志首任主编王宝祥先生,湖北名师蒋自立先生,成都玉林中学原校长杨兴政先生,成都石室中学原校长王绍华先生,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教授,成都武侯区教育局原局长雷福民先生,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先止…… 给我帮助的当然不限于以上诸位,他们于我或师恩浩荡,或友情深湛,但都对我关切备至。那种崇尚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悲悯情怀,糅合着宽容、理解、大爱无私的心灵,为我的教育生涯谱写了一曲曲亢呜之音,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一个个不凡的机遇。虽然我都曾在文章里细致地写下他们,但今天再次一一回想,仍然不免泪眼婆娑。把这些具体的微观机遇,放置在改革开放的宏大机遇下认真体味,一种感恩的幸福洋溢心中。 2.机遇之下,我喜欢实干 我总以为,教育是做出来的。所谓的“做”,不只是拿着“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30年再回首,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对于一直钟情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都在探索。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未来班、青春期教育班、集体主义教育班、民主管理班、公民教育班……30年过去了,我的班主任历程有着清晰的脚印。 语文课程亦复如是。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我在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的主题线索下,从未停止过课程探究。我所有教案都没有重复过,哪怕是同一篇课文,我也不会参照以前的教案。我把讲授每一篇课文都当作我的“第一次”。不曾停止的感悟和发现,令我不断处于收获之中。 从教师到学者,从学者到学校管理者,我在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等多个单位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一直没变,但身份的呈现方式和我的教育角色却不断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我视野的转换、实践的丰富和探索的深化。 3.实干中我崇尚阅读 我注重四类阅读。读教育报刊,以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直接聆听人类精神永恒的回音。 我特别强调人文阅读对教育的意义。我长期订阅《炎黄春秋》《随笔》《老照片》等杂志;最近一年,我阅读了《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南渡北归》《聂元梓回忆录》《中苏关系史纲》《瞿秋白传》《民主的细节》《西班牙旅行笔记》《我和八十年代》《一句顶一万句》等人文著作。这些阅读和教育都没有直接联系,但与思想泰斗对话,与人文巨匠为伴,可以让我站在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站在文明和文化的高地审视课堂,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我的博士导师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我在学校倡导阅读,组织读书沙龙,让老师们从阅读中获取教育的养料,在更开阔的背景下理解教育。 4.我坚持写作,记录教育生命的流淌 写作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30年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总想当作家,但命运让我成了中学教师,于是我便把教育当作诗来写——我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最初的书名就叫作《心灵写诗》。当我孜孜于当作家时,我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当我放弃作家的梦想而全身心投入教育时,文学的激情却令我思想奔涌。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所感动,那朴素亲切的文字深深地启发我: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写呀!虽然我没想过要写什么“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记录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我试着写我的教育故事。从此,写作深深嵌入到我的教育生活中来。 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教育实践的过程。在向同行们作汇报时,我经常说:“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也是一样的,如果说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罢了。仅此而已。” 5.思考与写作是孪生姐妹 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这是我的常态。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 思考,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素养,只需要良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样,质疑一些谬误,也不需要多么坚实的学术功底,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比如20世纪80年代我对“任安妮之死”的反思。 任安妮曾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因为迟到,我罚她在教室外面站了一会儿。这事看起来不严重,我的做法也不是特别过分。但后来我才知道她迟到是因为生病,再后来她因白血病去世了。就是这么一个突发事件,唤起了我的良知。我开始反思,如果任安妮没有生病,我就可以让她罚站吗?当然不是,罚不罚站与学生是否生病没有直接关系。我永远不可能向活着的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还面对着健康成长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何善待他们,尊重他们,这考验着我的教育良知和教育真诚! 我反思的结论是:尊重学生并非教育本身,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离开了心灵的理解与引导,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这样的思考,贯穿我30年的教育生涯。我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油彩越来越厚,口红越来越艳,脂粉气越来越重。培根说:“德行如宝石,朴素最美。”朴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标签,剥除包装,拒绝炒作,告别华丽,愿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愿中国校园恢复宁静。曾几何时,无休无止的“验收”、“迎检”,花样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学校不断被折腾,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宁静的校园,才有真教育…… 6.倔强坚持一个纯真的自我 崇尚率真。儿童的心总是一尘不染。我们当然不可避免地要长大,但我总不愿丢弃率直和真诚。说真话、做真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远离城府。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我最痛恨不动声色的算计和彬彬有礼的欺骗。 保持本色。从年轻教师到教育学者,从班主任到校长,我都善良依然,纯正犹存,热情不褪,我希望自己捧出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抛弃面具。当今社会,迫于环境或内心驱使,许多人戴着面具生活。但我更喜欢素面朝天,真诚待人,以心灵赢得心灵。 追求单纯。人生不过几十年,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单纯一些,我们会更轻松快乐。单纯地对待教育,会让我们收获单纯的教育快乐。 拒绝成熟。成熟往往是圆滑与世故的代名词,而这恰恰是我深恶痛绝的。我不反感生存的策略,我也会警惕自己不被欺骗,但作为教育者,还是“幼稚”一些好。幼稚即纯真。 忠于心灵。守住内心最朴素的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决不随波逐流,不要跟孩子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宣扬他自己都不信的一套,那他就做好了做一切坏事的准备。” 执着理想。时间流逝,变化无常,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变,比如少年的理想。我永远铭记19岁的王蒙在《青春万岁》中说过的那句话:“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与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坚持自我的个性,让你失去了很多;也有人说,你的个性成就了你。我同意后者。简单、直率、敏锐、执着、死心眼儿、我行我素……恰恰让我一直保持着单纯的教育心。平和的心态,赋予我纯粹的教育幸福。我总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7.保持童心,钟情细腻的教育情怀 我今年54岁了,可我自认为还保持着24岁时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兴奋、憧憬、向往……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原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以如此细腻的情怀,表达对教育的热爱,体现的正是童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这就是说,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思想”、“理念”、“模式”等,而是依恋孩子。依恋孩子,需要童心。 我现在当了校长,经常提醒自己要怀着一颗童心和爱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服务,为他们现在的快乐和将来的幸福付出我们的情感和智慧。 当我们把理念、模式、规模、国际化等宏大概念作为教育的主旨,而忽略每天在校园里笑眯眯地向你打招呼的孩子时,这样的教育是被异化的。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才是真教育,才有价值。只有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才会把你放在心上。上个月我去马来西亚讲学,一周以后回到学校,碰到一个初三的孩子对我说:“李校长,好久不见您,我好想您!”那一刻我真感动!这是一颗童心对另一颗童心的思念,也是一颗童心因另一颗童心而感动。 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童心,是我30年从教之路的重要关键词,我以此坚守30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与青春同行,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1 30年来,在许许多多读者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出版了包括《爱心与教育》《从批判走向建设》《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我的教育心》在内的40余部著作。北京朗朗书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撮其精要,用心汇编成12卷作品结集出版,我对他们心怀敬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李镇西教育作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镇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2435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1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3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