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刻骨铭心的身心放逐之旅,能满足你对旅行的所有想象。人和远方的相遇,就像一场超越时空的爱情。还有什么能比深入身体和灵魂的旅行更让人刻骨铭心?刘屈艳扬编写的这本《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集留学、旅行、打工、沙发客、爱情、心理成长之大成,过程惊险刺激,能满足你对在美留学、旅行的所有想象:在北加州佛寺中静修,在德州农场做志工干农活,在猫王故乡重拾对绘画的热情,在华盛顿与一家巴基斯坦移民结缘,在芝加哥返程之际所有财物和重要证件被偷……

内容推荐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内容提要如下:

她是一个自小就拥有流浪梦的狮子座女孩。在美国硕士毕业之后,她决定去追逐内心的声音,做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于是,她开始了打工、旅行的生活。在为期三个月的打工过程中,她与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们相处、打拼,学会了如何去战胜自己,如何努力做好那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在结束打工后,她毅然背起背包,开始了独行之旅。她享受睡灰狗巴士、搭便车的时光,在奔波中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在与二十多个沙发主人的相处中,她走进了每个人不同的片断生活。通过和他们一起旅行、画画、谈音乐、做美食,聊社会文化,她有了新的领悟和收获。这些用文字、镜头和画笔记录下来的旅程点滴,成为她成长经历的真实证明。这个历程对她来说,只是生命长度中极其微小的缩影。怀揣梦想,继续上路,她对自己说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由刘屈艳扬编写。

目录

前言 你也可以

Part 1 前奏:向梦想之地进发

 就这样毕业了!

 一个突然的决定

 最漫长的旅程

 享受真正的夕阳

 满载快乐的小火车1

 山路惊魂

 闯入童话世界0

 回到原地

Part 2 彷徨:初涉世事的迷惘

 当自由遭遇命运

 推销吸尘器的日子

 危险女孩

 一场墨西哥的狂欢

Part 3 尝试:沙发初体验

 富人与承诺

 迟暮

 初当沙发客

 逃离,准备好了吗?

Part 4 放逐:整装再出发

 非英雄式出发

 乘着灰狗与你重逢

 Thumb Up!

 万佛圣城参禅

 旧金山掠影

 Good luck to You and to Me

Part 5 行走:沿途的人和事儿

 历史小镇的百年穿越

 车轮上的爱情

 冬季温暖盐湖城

 有爱的父与子

 农场记事

 Patr 6 追逐:听从内心的声音

 简单的艺术家先生

 抵达东岸

 关于L-O-V-E

 漂游的人

 我和我的穆斯林家庭

 伤情芝加哥

Part 7 回归:下个路口再见

 保质期内的约会

 琐事小记

 就算一个人也不会孤单

 我们还会再见

尾声

试读章节

就算一个人也不会孤单

离回国的日子越来越近,四个月的旅行已经是过去时,但记忆无比清晰。旅途上,经常有美国人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这个问题让我很难回答,因为这次旅行不是一次游玩,风景固然美丽,但是我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被人和事给带走了。每个所经之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对每个地方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只能说,每个地方对我来说都很特别。也有朋友要我写个什么攻略以供参考。可是我发现自己不知如何下笔,因为这是一次流浪,近四个月的流浪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走完它,靠了许多人热心的帮助,我不知道该怎么教别人去模仿。

那么,我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

我是怎样旅行的?这是许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行程:

洛杉矶(11/18/2011)→帕西菲克格罗夫(11/18-21/2011)→南旧金山(11/21-22/2011)→尤凯亚(11/22-28/2011)→旧金山(11/28-12/04/2011)→里诺(12/05-07/2011)→盐湖城(12/08-14/2011)→奥斯汀(12/15-18/2011)→马诺(12/18/2011-01/01/2012)→孟菲斯(01/02-05/2012)→亚特兰大(01/06-12/2012)→夏洛茨维尔(01/13-16/2012)→费城(01/17-20/2012)→波士顿(01/21-27/2012)→纽约(01/27-02/01/2012)→芒特雷尼尔(02/01-03/2012)→巴尔的摩(02/02/2012)→罗克维尔(02/04-07/2012)→斯普林菲尔德(02/07-03/07/2012)→印第安纳波利斯(03/08/2012)→芝加哥(03/09-14/2012)→洛杉矶(03/14/2012)

住宿:

在住宿上我只花了很少的钱,既然是流浪穷游,我自然是尽量避免去住明码标价的酒店和旅社,事实上除了在华盛顿租房子,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当沙发客住在陌生人家里或者在朋友家中借宿。当沙发客不只是一种经济的旅行方式,作为一个行者,这是我能走进别人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找沙发的时候,我也一直很顺利,很少有被拒绝的时候。我找到的沙发主人大部分都和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艺术的,具有冒险流浪气质的,喜欢交流知识的,心理学同行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等等。 总之,这个世界这么大,人那么多,你总能找到和你相似的那类人。

游学:

游学游学,边游边学。我喜欢在街上闲逛,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就喜欢漫无目的地在路上走,随便上一辆公交车或者地铁去一个地名听上去不错的地方。这样走走停停,观察当地人的着装、表情、走路的姿态,听一个城市的声音。我常常迫不及待地想找个人说话,我左顾右盼的神情和背包轻易暴露了旅行者的身份。于是,就会有人对我报以友好的微笑,有人会自愿给我当向导,有人会主动找我搭话,还不忘留个号码:“嗨,如果需要帮助的话就给我打电话!”另外,我超级喜欢去博物馆,特别是非现代艺术博物馆,如果能有印象派的藏品那就更符合我的胃口了。如果碰到一个好博物馆,那么那一天我就能待在里面不出来了。就这样,我在东岸独自旅行时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旅行的意义,对我而言,共同分享与创造比游玩重要。所以,在联系我的每个host之前,我都会认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经历喜好,讲话的方式等等,来判定是否可能与我合拍。为了能认识我在旧金山的一个host,我还特意调整了旅行路线。一路走来,我和我的二十多个hosts,还有朋友们分享经历,向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有的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我发现我和上年纪的,60岁以上的人特别能聊得来。他们有的还在路上到处行走,有的已经开始安享晚年,他们给了我一只望远镜,从远端审视现在的自己。不管怎样,每次和“老人家”们谈话,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学到了什么:  一个人旅行真的没什么

“你一个人走,没人陪你吗?”这是我常听到的问话。我也很疑惑,旅行,干吗非得有人陪呢?为了解释我行为的合理性,我特意读了关于Solo Traveler(独自旅行),Female Solo Traveler(女性独自旅行)等方面的书,还在网上搜集那些勇敢无畏的女独行侠们的各种资讯。于是我放心了,发现这个地球上还有一群solo travelers在旅途上活得那么开心洒脱。单独旅行,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旅途的辛苦不算什么,但是你可能会面对凌晨三四点漂泊到一个陌生城市时独自一个人的寂寞,可能会在内心欢喜的时候找不到人分享,可能会在体力不支时找不到人给你背包陪你走完那看似没有终点的旅途。但是生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互帮互助,但还是要靠自己走完人生的旅途。一个人旅行的好处是,街上的任何一个人任何时候都可能成为我的朋友。需要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走向其中一个寻求帮助。

曾经,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我身边有一群朋友,但自己还总是像个孤独的人。现在,我了解了,朋友到处都是,只有独立才让我更有存在感。我的孤独就是我的自由。背着硕大的登山包行走在大街小巷,不时有人问:“需要帮忙吗?” 某次,在亚特兰大市中心的广场里,和一群黑人大哥下象棋后,我背上背包准备离去,一个兄弟发言了:“你需要一个男人!”我笑笑走了,没理他。也许吧,有一天会有的,但他是用来陪我聊天的,包还是得自个儿背。

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

这是我在出发之初遇到的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许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下长大,也许是因为我要强的个性,对受人恩惠一事常常会有心理负担。可是,不受人恩惠,我在路上很快就会弹尽粮绝;不受人恩惠,我就少了许多回报他们的机会;不受人恩惠,我就只能有一场自我封闭的旅行;不受人恩惠,我就看不见这个世界还是那么的有爱!这一路上,我大部分的沙发主人都不是有钱人,可是几乎所有人都满心热情地给予我他们所能提供的帮助,让我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有愉快的体验,不求回报。所以,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并愿意随时把自己的关爱传递给周围的人。

相信人性

出发前,周围的人都在告诫我,一定要小心,美国有很多怪人。没错,我们习惯了防备,习惯了将未知的假设为危险的。可是到最后,身上带的那瓶辣椒水还是碰都没碰。许多人都说我勇敢,我想可能是因为许多时候我都是凭直觉做事,愿意相信陌生人。因为如此,我认识了我的非洲鼓老师,并和他的鼓手朋友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到盐湖城的第一天,我请一个黑人大姐看包,自己跑出去转悠,大姐为了给我看包,就一直坐在图书馆等了我好几个小时。在亚特兰大,街上认识的两个加勒比厨师带着我在类似南京新街口地上商场的地方逛街,好笑的是,两个警察一直跟在我们屁股后保护我,还把他们盘查了一番。我并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坏人,更不否认人人都可能有坏心眼。可是,当你愿意信任别人的时候,你就给了“坏人”一次变好的机会。

愿意尝试

如果不尝试,就不可能有这次旅行,我可能已经在某处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如果不尝试,我可能不知道我生命里蕴藏的爆发力。如果不尝试,我可能不会重新找回对画笔和纸的热情。尝试,未必是去做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第一次睡在陌生人的家里,第一次乘坐灰狗巴士,第一次攀岩,第一次搭车,第一次去农场干活,第一次吃埃塞俄比亚佳肴……流浪式的旅行,不可能事事如意,人人友好,有时候就算尝试了,也未必会有好结果,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试过了,生命就多了一种新的味道。

清楚自己要什么

这是我一路上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这次旅程中,我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接触和观察那些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有着不同种族文化、宗教背景的美国移民家庭。既然有这么多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放弃曾经的财富和原本幸福的生活来到美国成为美国人,说明美国的吸引力还是很强大的。在华盛顿的时候,去拜访一位在一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做HR 的阿姨。阿姨很热情地跟我聊天,她指着旁边的一个实习生对我说:“Don't feel like you are an outsider. She is originally from Canada and then grew up in Massachusetts, not from D.C.. Here, everyone is an outsider.(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外来者。她是从加拿大来的,后来在马萨诸塞州长大。在华盛顿,每个人都是外来者。)”没错,美国就是一个外来者建立起来的国家。在这里生活的两年半的时间里,认识的人中有的人从外国人变成了美国人,有的人还在这条路上走着,而有的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我想说,我理解他们的动机,美国有很多让我喜欢的地方,特别是当和这个国家里的人有了更多的联结之后,对这片土地也更有感情了。这也帮助我更加看清了我的心之所向。当那个阿姨说完那番话后,我顿时发现,原来我一直就没想当个insider!作为一个在美国的旅人,来的时候充满期待,离开时也没有遗憾。

四个月,其实过得很快。当习惯了旅行的状态后,旅行的节奏就像上班一样正常了。现在,我又回来了,可以和老朋友坐在一起喝茶。旅行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旅行,就是一种创造,每个人都可以有独一无二的精彩。总之,走出去吧,在路上的感觉,很好!

P213-217

序言

你也可以

这本书的诞生很偶然。一年前,当我非常迷惘困惑,准备把一切抛到脑后,独自一人在美国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沙发旅行时,我发现了一个台湾女孩与我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想法,并且她曾在欧洲睡了八个月的沙发,还出了一本书。于是,托朋友在台湾给我带了一本她的书回来。打鸡血一般地读了全书,还写了书评,之后自己就背个包乐呵呵地出发了,没想到被该书细心的编辑发现了行踪,联系上了我,说,出本书吧,其实你也可以。

你也可以。我犹豫了。一年前,也是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赚足路费并在路上生活至少两个月,没想到,钱不够,我还是一路靠坚持靠各种途径认识的老朋友新朋友在路上好好地活了四个月。没有尝试过,我就不会知道原来我也可以。于是,我点头了。

生活中,已经有太多条条框框。我想我的任务不是给自己画更多的框,而是想办法在框里框外,让自己活得更自由更开心。

我绝对不是什么旅行达人,出发之前,我对那些专业的户外用品知之甚少,不知道要带什么衣服,穿哪种鞋子。于是去了离家最近的“Sports Authority”店里淘了一双50美元的登山鞋,走了三个月左右,鞋底走坏了,在波士顿(Boston)的时候,甚至可以感到飕飕的冷风从开裂的缝中钻进钻出。我也没有运动达人那么健硕的身材,上学的时候,天天窝在椅子里,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看着从国内带来的裤子都穿不下了。我更没有钱,旅行的每一分开销都要靠打工去挣。我曾经在某个火锅店打黑工的时候,在厨房里打杂一站就是十个小时,不断地收拾桌子洗碗洗盘子,还要被老板娘克扣工资。但是,这些都阻止不了我,因为当有了信念之后,你便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回头才发现,原来你也可以。

五个多月的打工,四个多月的流浪,我没有像从前那样干什么事情都给自己设一个时间表讲求效率,相反,那个时候,我最缺乏的就是静静看生命流淌的耐性。所以,脱离了既有的生活轨迹,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拥抱更多的陌生人,体验生命里更多的可能性。每个生命都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你可以选择走直线,也可能会绕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通常不会选择被认为是简单舒服的方式,而是希望能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更有意思地把事情办成。这么做,不是向别人去证明我是谁,能力有多强,完成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我希望我的生命过程会更有意思一点点。打工流浪,是我给自己出的一道题,真心感谢那些曾经对我有质疑、防备、不屑、怜悯、引诱的人,当然,还有真正尊重和关心我的朋友。人世间各种情各种味,不都尝一遍,怎知生活味?

我鼓励每个人都到路上走一走,你也可以。

后记

一次旅程已经结束,离开美国之前,我将许多在旅途中用过的衣服和物品捐出去了,或者把它们留在了当地。这一路走过来,有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人活着,很少有几样东西是必须有的,都是我们的占有欲在作怪罢了。

北京最近常有雨,小雨、阵雨、雷阵雨,但是,我还是不打伞,没有伞,在雨中狂奔的感觉也挺好。我想我还是一个比较念旧的人,但是回忆太多负担也重。环顾我的房间,只有放在床头一直没有洗过的登山包在提醒我几个月以前的记忆。曾经在国内一起入学的朋友,今年都陆续硕士毕业,各种毕业旅行照片开始疯传,M告诉我说,受我启发她也想去gap year。还在海外读博的朋友们,也到了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毕业之前还有长长的假期,看到CC也背上他的背包去了美国的中西部,那些地名和景色都是那么熟悉。认识了一个匈牙利女孩,她说来中国旅行一直是她的梦想,所以她努力地存钱,终于找到机会来北京生活一个月,学习中国话,和当地的人有了联结。旅行是个真实的梦,或早或晚,它都会在你生命里的某一刻释放。

从去年刚毕业那会儿到现在,我又经历了完整的一个年轮,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1/4个世纪。这么想,就觉得自己有点沧桑感。不过,回想过去的一年,脱离留学生的就业大军,尝试各种别人看起来不靠谱或者不屑的事情,经历了多次质疑,听到各种声音,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肯定,终于做成了一件事。我还是那个我,这总是值得高兴的。赫尔曼?黑塞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我出发前对此深信不疑,现在更不会动摇,不管是在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地方,我的职责就是做我自己。在这趟旅程里,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阅读体验了这么多种人生,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去想想关于“我”的问题。一个作为世界公民的我,女性的我,有牵挂的我,喜欢自由的我,中国人的我。这样的我还是会犯错,还是会任性,但至少,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我可以过一种让自己感觉很踏实并愿意全力以赴的生活。

这个尾声,是唱给所有正在阅读的人听的。不过,脑子里不停地跳出曾经相遇的姐妹们鲜活的身影:烨依然繁忙地工作,坚持生活在上海、纽约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她想去的地方;生活在北欧的Orshee也许已经屯了一堆压缩饼干,开始准备她的下一趟中国之行;Liping停了在新加坡政府部门的工作靠着自己的积蓄去美国念书,只为实现当初的梦想;晶晶日复一日地继续她在佛城的修行;畅老早就开心地回到国内享受各种美食美景;Sandy还是租住在Ley家里,每天接送Julia上学放学,努力赚钱把小Julia养大;乖巧的Marian应该还生活在那个安静的小镇吧,继续教书,去全国各地参加会议,准备博士论文,周末会飞到旧金山和男友相聚,一步一步接近她的老师梦和家庭梦;文洁每天乘坐华盛顿长长的地铁穿梭在家和工作地点之间;寻寻觅觅的Boe回到韩国之后就没有了音信,不知她是否遇见了她的爱情……每个人的境遇不同,追求也不同,但是,我真心觉得,我们这些70、80后的姐妹们都是独一无二好样的。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也不需要特别的风景或者美食,更不可以拿来攀比。在这趟时空旅行中,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前行,钱可以再赚,书可以再读,工作、男朋友可以再找,生活总是看似有机会重头再来,但是,过去的每一秒都不会倒流,人生真的有限,遗憾就只能是遗憾。所以,每次作决定,请先问问你的心,如果坚信,那就请全力以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屈艳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8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