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是畅销书《青年电影手册》延伸读本,姜文、贾樟柯、王小帅、范冰冰、郝蕾、田海蓉诚意推荐。知名电影人程青松唯一影评集,呈现他的电影观和世界观。看懂文艺片的第一本书,集结经典文艺片另类点评,最具个人审美情趣的私家珍藏。

内容推荐

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我们经常会在电影院里走神,从幻觉回到现实,然后又从现实进入幻觉……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旅行,现在,阅读《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让我们开始光影中的奇幻之旅!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浮光掠影”,辑录了程青松近年来的影评文字,对当下中国电影进行评介和思考,帮助我们了解那些看过却未必看懂的电影;“光影碎片”,记录了那些与电影相关的人与事,从人性、信仰、文化等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度解读;“如是我闻”,程青松与姜文、关锦鹏等知名导演开怀畅谈,影片背后的故事从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浮出水面。

目录

序 郝建

壹 浮光掠影

《卡拉是条狗》:作为一条狗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紫蝴蝶》:蝴蝶飞不过沧海

《巫山云雨》:曾经沧海难为水

《秘语十七小时》:在幻象的彼岸

《婼玛的十七岁》:婼玛的声音与世界的声音

《王首先的夏天》:王首先的家在哪里?

《像鸡毛一样飞》:生活在别处

《周渔的火车》:沉重的肉身

《恋爱中的宝贝》:贫血的宝贝

《我爱你》:张元在“回家”的路上

《和你在一起》:陈凯歌,和谁在一起?

《美丽的大脚》:杨亚洲的“意外失足”?

《芬妮的微笑》:贴错标签的“女性电影”

《英雄》:受虐者的梦魇

《租期》:田园将芜兮胡不归

《世界》:知识分子式杞人忧天

《千里走单骑》:乌托邦之旅

《小武》:一个人的遭遇

《三峡好人》:失落的家园

《郎在对门唱山歌》:爱情在未来之前幻灭

《桃姐》:优雅,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我11》:致我们伤痕累累的童年

《Hello!树先生》:被放逐的树先生

《颐和园》:精神漂流的一代

《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

《蓝风筝》:一个时代的寓言

《春娇与志明》:香港男女的那些情事

《爱情的牙齿》:到心灵最深处去探索人性的光芒

《无穷动》:谁伤害了我们,我们又伤害了谁?

《青红》:回到生命的最初

贰 光影碎片

20世纪的童年往事

青春梦旅人

《暴雨将至》:时间不逝,圆圈不再

新小城,旧小城 看两版《小城之春》怎么说话

极乐大餐,人间滋味

瞬息京华 光影里的北京

当电影神童遇上太极高手

穿过黑暗的玻璃

与米兰?昆德拉相关的几个电影词条

基耶斯洛夫斯基 怀疑主义者的信仰

叁 如是我闻

姜文 让梦想继续飞

关锦鹏 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后记

试读章节

《紫蝴蝶》去戛纳之前,记者打电话来采访,要我预测这部影片是否能在电影节上有所斩获。之所以记者要给我出难题,多半是因为在《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中,我跟娄烨的对话谈及了《紫蝴蝶》。娄烨告诉我,这部影片是“30年代的故事。有爱情故事,也有别的。原来叫《无辜分子》,一个普通人卷到一个他不愿意卷入的事件里”。

一个普通人卷到了一个他不愿意卷入的事件里,也许这是娄烨对《紫蝴蝶》最简洁的概括。但是,当时影片尚没有开机,围绕着《紫蝴蝶》的交谈并不多。之后,也由于事务缠身,我并没有比任何人提前看到拍摄完成的《紫蝴蝶》。所以,我给记者的回答是“我无法预测”。

《紫蝴蝶》在戛纳首映后,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是这样评价的:“《紫蝴蝶》总体来说还不错,影片充满张力,将导演的个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他所崇尚的拍摄手法过于繁复,剪辑有些问题,同时影片的线索太多,让人看得有些累。”焦雄屏都看得这样累,我想,那些去戛纳的中国记者自然也不会给《紫蝴蝶》太多的正面评价,尤其是《紫蝴蝶》在戛纳折翼之后。

两个月后,《紫蝴蝶》终于公映,势利的传媒不仅没有对这部极具震撼力的影片给予支持,反而落井下石,甚至有人大骂娄烨心中没有观众,拿投资人的钱打了水漂。《紫蝴蝶》真的如那些“恶评”所述,完全不知所云,令人昏昏欲睡吗?

当所有喧哗退去之后,我静下心来,认真地看完了《紫蝴蝶》。我可以负责地说,娄烨的《紫蝴蝶》比他以前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好。

和娄烨以前的任何一部影片一样,《紫蝴蝶》的故事除了开头的一段是1928年发生在东北,交代丁慧和日本人伊藤的恋情,很快就把场景转移到了上海。上海是娄烨的家乡,他对这个城市的诠释可以说是对我们既有的电影经验的一次轰炸或者说颠覆。跟别人讲述的上海完全不同的是,影片当中没有出现一处殖民地时代的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混乱的枪杀场面、游行的场面非常多。在娄烨的眼中,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变数,随时都有死亡降临的城市。章子怡饰演的丁慧是在目睹了“哥哥”被日本人所杀之后成为暗杀组织成员的,也是最早被卷入到历史洪流当中去的;而刘烨饰演的司徒则完全是下车时被错认为联络对象而被卷入到更大的麻烦当中。影片中他的女友去火车站接他的戏耐人寻味,公共汽车外的大街上游行的人群情激昂,而她仿佛并不关心,她惦记着的是自己的爱人。当然结局非常的残酷,等待着她的是突然来临的死亡。娄烨将影片中的死亡都营造得非常的突然。爱与恨纠结着国家和个人的情感,最后,所有的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不仅刘烨一个人是无辜的,其他的人都成了时代无辜的殉葬品。至于被记者所哄笑的结尾,其实是影片最精彩的段落。上一个镜头里,丁慧已经死了,而下一个镜头里,丁慧还栩栩如生,颇有点“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是死还是梦的感觉。

去刺杀自己的敌人也是自己的恋人之前,丁慧的梦想是只要能活着就好。当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已经死去的章子怡和冯远征在做完爱之后,逆着游行的队伍而去,我看到从历史深处缓缓吐出的悲凉。《紫蝴蝶》绝对是娄烨在《苏州河》的基础上的一次蜕变,他的叙事变得更加诡异,也变得更加美丽。为什么丁慧要跟那么多男人纠缠在一起?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除身心里对死亡的恐惧。影片的开头,她几乎是近在咫尺地目睹了“哥哥”的死亡,那样的恐惧成为她后来暗杀日本人和汉奸的动因。从骨子里来说,丁慧是厌恶死亡的——生命的死亡和青春的死亡,她将自己放逐到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暗杀行动当中,是她对死亡阴影所做的一次次突围。这也是娄烨选择曝光过度的镜头,选择长镜头,选择晃动镜头的原因所在。冗长的寂静中,所有的事情突如其来。

娄烨还坚持说,那个时代的人所遇到的麻烦跟我们现在的人是一样的。和《苏州河》的结局惊人相似,《紫蝴蝶》里的人物一个也没活下来。不管你当时的行动有多么的伟大和惊天动地,最终都将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不同的地方在于,《苏州河》是讲述爱情的,《紫蝴蝶》讲述的是对生命的幻想,是破茧成蝶,是凤凰涅槃。结果是,蝴蝶飞不过沧海。P6-8

序言

小镇影院的孩子

不管是跟别人谈到程青松还是想起程青松,眼前总会出现一个近似《天堂电影院》的场景:电影院里,灯黑了,一个孩子眼睛瞪得滴溜圆,盯着那块银幕,他奇怪,他高兴,他幻想,他跟着银幕上的那些人一起喜怒哀乐。不过,在我经常向人描绘或者自己想象的场景里,还是有许多东西与那部影响了世界和中国许多观众的《天堂电影院》中的场景有颇为不同的意味。在程青松面对的银幕上几乎没有那些美好的接吻镜头,在程青松工作的影院里,经常停电;在程青松的影院里,还经常有人不买票也要进去,还经常为此耍横。据程青松回忆,这种情况几乎天天都有。我不知道这种情况在那里现在还有没有,我也不敢联想这两种性质的情况在别处、在别的事情上现在还有没有。在程青松的影院里,那个放电影的老头和纯真而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孩子是一个人,就是程青松自己。他是个年轻的放映员和不知疲倦的、爱看电影的孩子。程青松爱看电影、爱想电影,就这么一路看了下来,就这么一路想了下来,直到今天有了好几本谈电影的书和这本《在光影中旅行》。这本书使我想起我的非职业看电影的时光。在南京师范学院念本科时,我也是个电影迷,经常跟同学们去体育馆、篮球场之类的地方看电影,有时还步行几公里跑到玄武湖公园去看电影,我记得最便宜的票价是三毛钱。我想起来了,有时我也是另一种不买票看电影的观众:我也多次靠混或者爬窗户挤进电影院。文革中放映被批判的电影时,像《武训传》、《清宫秘史》,我都是靠这种办法进到南京师范学院的礼堂去看的,那是我后来的大学母校。最极端的一次是趴在屋顶的气窗上看了一部电影,记得那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儿童片《巴布什卡历险记》。其实许多今天的电影专业人员都是这样走进电影世界的:追寻着、放纵着自己的那点爱玩的心理、喜欢幻想的沉迷和对人情的敏感,转而对这个影像世界里的那样细微复杂的形式,那些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的理念、认识产生了认真研究的兴趣。

形式的敏锐感觉者和美的饕餮之徒

也许是因为原本是业余电影爱好者出身,我看到程青松对电影的言说中除了人道的感觉基点之外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东西:对电影形式、电影的特殊美感、电影本身肌理的敏感和爱好。我称之为“形式的美食家”。读程青松的电影言说,我觉得他也是这样一个追求形式感、对电影艺术的感觉乐此不疲的“形式饕餮”。我确实看到一些说电影电视的文字和说法,那哲学的高度、美学的范畴、大师的名字真让我觉得深刻、博学,可有时我在读了这些文字之后,会觉得跟电影的观赏体验、跟电影自身的质感离得太远。如果这种理念推演跟一种既定的政治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时,那就更可怕,这种理论就会立马变成一个筐,什么电影、什么导演都能被装进去。直到今天,我看电影,跟别人聊电影,向别人介绍电影时,首先关注的还是电影看起来、听起来怎么样。如果它是讲故事的电影,我首先关心它故事讲得怎么样,画面拍得怎么样,它表现的人的情感怎么样;如果它是纯粹造意象,玩弄个人先锋理念和艺术感觉的电影,我就要看它的形式感是否确实有美感、有创新。即使是这些打造超现实世界的影像,我也要在其中看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种感觉和对世界的另一种解释。在程青松的文字中,有对电影的历史评判,有对电影政治上正确的弦外和弦内之音,但分析都是跟电影的故事怎样讲,人物性格怎样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落到实处了。

我们互相抄袭

虽然程青松一直把我叫做“郝老师”,可实际上我只给他上过一个学期的类型电影课,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一起穷聊,经常在一起吃饭,我们经常互相“抄袭”。他写文章,我经常觉得许多想法甚至具体的言词都跟我的很像,有时我会问他,这好像是我跟你说过的,有时他在文章里引用我的话,我都想不起某个说法是我啥时候说的,还是我们几个一起吃饭时“侃”出来的。当然,我们经常在一起吃饭不是因为工作狂而是我们好吃、好穷聊,首先是因为我们觉得这当中有快乐。这种现象使我想起科学上的一个规律:“茶杯精神”。英国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把喝茶、讨论定为一项学术研究和科学工作的制度。气人的是,我也经常“抄袭”程青松和其他的学生。我经常在私下里说但没在写文字时承认:没有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我一定到现在也看不懂周星驰。我经常在艺术感觉上与我的学生们互相对话,互相吵架。我有很多看法和想法是在跟他们的聊天甚至争论中形成或者“改邪归正”的。

郝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理论家,编剧。

后记

很久没有写过关于电影的文字了,这两年尤其懒惰,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编辑陈俞蓓耐心地帮我整理出这几年的零星文字,加上2002年《看得见的影像》这本书的部分文字,重新编辑成《在光影中旅行》。

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旅行。电影是一门神奇的艺术,每一次观看电影,都可以把我们带到不同的地方去邀游,总有一些让你感到记忆深刻的东西。看完电影,大家意犹未尽,还在一起讨论电影,这是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我最早的观影记录是在1978年,我的小学时代,那本作文本还保存着。现在看来很有意思。

1986年至1995年,我的职业是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年365天,可以说是跟电影朝夕相处。每部电影至少放三场,加起来也不知道放映过多少场电影了。很幸运的是,对电影还没有厌倦过。旅途从未重复过,总是有新的发现。

1995年至1999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读书,电影学院有很好的电影氛围,在教室,在宿舍,在学院的放映厅,在电影资料馆,电影的话题永远是不眠不休。

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我开始从事电影创作。创作的基础是生活,而创作的动力则来源于一次次的出发,归来和再出发。

这本书献给在天堂的恩师夏汉碧女士。

程青松

书评(媒体评论)

和程青松的交往谈不上密切。但每一坐下,就知道他要的东西和现在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初次有这个感觉,后来慢慢地证实了。自然,自己的感觉也严谨了起来……我想,青松用的是文字,为的是电影。

——王小帅

《在光影中旅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那些他们真正看过的电影,那些人们还不熟悉却感觉到特别的电影,以及这些电影背后的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它提供了一个指南和更深入了解的途径。

——章明

尽管对于电影的评论从来不曾停止,但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呢?程青松是国内活跃的青年影评人之一,看他关于电影的文章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率真,犀利,自由,一种青春无忌的异类感觉。

——路学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青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57861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53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