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热新闻的冷思考/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绿色和平对抗金光纸业、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意见和声音。可惜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很少有人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热点新闻背后的真正原因。

《热新闻的冷思考》是袁越进行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

内容推荐

《热新闻的冷思考》由袁越所著,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热新闻的冷思考》围绕这些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声音,当大多数评论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时,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新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预设,不盲从,亲临事件的第一现场带来独立的思考和睿智的见解,趣味盎然的科学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笔触,也是普罗大众所需要的。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向疾病宣战

抗癌老鼠传奇

乙肝治疗的新概念

环境污染与儿童健康

——铜梁案例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个癌症与一个联盟

第二辑 变化的气候

哥本哈根的舞台

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

地球之殇:德班气候谈判大会纪实

关于阴谋论的阴谋论

第三辑 能源之道

谁杀死了电动车?

核电复兴

丹麦的环保之旅

生物质能源的第二个春天

蓝色革命

第四辑 农业的未来

转基因农业到底有什么问题?

棉花战争

氮的问题

磷的问题

农业的未来

第五辑 垃圾问题

北京市的垃圾僵局:烧还是不烧

废塑料的处理困境

垃圾处理的杭州模式

垃圾处理的世界经验

第六辑 森林的功能

造纸业的云南梦

被一座造纸厂改变的村庄

一个“政策性贫困”的小山村

生态旅游之梦

砍树的学问

第七辑 动物保护

寻找最后的白鱀豚

长江江豚命悬一线

试读章节

这是我在三联写的第一篇正经的科学报道,该文获得了爱思唯尔中英科学报道奖杂志类金奖。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的优点是文本较好,故事讲述得比较生动,缺点是科学性不足,原因在于采访对象数量不够,导致背景介绍不全面,缺乏全景式分析。

“崔教授,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秦丽雅推门进来,没等坐稳,就开始向崔征诉苦,“为了制取抗体,我给16只BALB/c老鼠打了S180细胞,准备抽腹水,结果有一只老鼠的肚子一直没变大。我又试过一次,还是不行。”

“你肯定你给它注射S180了?”崔征头也没抬,随口问了一句。

“第一次我不敢肯定,但第二次我肯定给它注射了。”

“你肯定S180细胞是好的?”崔征抬起头,提出了第二个疑问,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想到的问题,不过他实在想不出除此之外还能质疑些什么。

“肯定,因为同一批S180细胞在别的老鼠身上都起作用了。”

“你给它注射了多少剂量的S180?”崔征皱了皱眉头,问出了第三个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简直多余,因为S180是最厉害的老鼠癌细胞系之一,通常只需要几千个细胞就能让老鼠产生癌变。这个细胞系来自一只瑞士老鼠的软组织肉瘤,其表面没有MI-IC,也就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I-IC是任何正常细胞表面都有的标记性蛋白质,免疫细胞就靠它来识别敌我,器官移植后发生的异体排斥现象也是因为它。没了MHC,S180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任何种类的老鼠体内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无不尸横遍野。更可怕的是,S180繁殖极快,12小时就可以加倍一次,一般老鼠在注射过s180后只能活两个礼拜,从来没有任何一只老鼠逃得出S180的魔掌。

“第一次注射时我按照程序用了20万S180,”秦丽雅说,“为了保险起见,第二次注射我用了40万,可还是不行。”

“那就再试一次,用200万!”崔征耸了一下肩膀,把秦丽雅打发走了。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1999年春天。崔征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克弗里斯特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病理学系的副教授,主攻方向是脂类的生物化学。他于1956年8月出生于大连市,父亲崔肇春是大连医学院生化系教授,“文革”时整个医学院迁到遵义,崔征也于1969年随父母从辽宁搬到了贵州。1979年他从遵义医学院毕业,同年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昆虫所。三年后,崔征拿到硕士学位,自费公派来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艾莫斯特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崔征从该校毕业,转到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代他去加拿大工作了六年,并在那里入了籍。之后,崔征被威克弗里斯特大学录用,回到了美国。秦丽雅原来是崔征父亲的学生,来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那天她的本意是想通过注射s180细胞来制取一些实验用的抗体,这是全世界实验室通用的制取抗体的方法,已经被使用了成千上万次,从来没有失败过,除非实验者犯了某种低级错误。

“幸亏我们俩都不是专业研究免疫学的,”崔征对记者说,“否则的话,那次实验肯定会被认为是一次失误,那只老鼠也肯定会被处死,我的生活也不会掀起那么大的波澜了。”

也许这正是老天爷的本意。一只怪异的老鼠突然出现在两个外行人的眼前,而那时的崔征被这个从天而降的苹果砸晕了,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越是简单的就越可能是正确的

几周后,秦丽雅又来找崔征:“那只老鼠还是没有腹水,而对照组的老鼠全都死于癌症了!”

“不会吧?肯定是哪里做错了!”一向脾气随和的崔征终于有点怒了。这个实验实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可能出错。“再做一次,用2000万S180细胞,当着我的面注射。”崔征下了命令。

两人来到饲养房,一股熟悉的饲料味道迎面扑来。老鼠们安静地在塑料箱里吃东西,食物和水都放在它们够得着的地方。箱子上面有空气过滤装置,屋顶还安装了一盏荧光灯,开12小时关12小时,给老鼠们营造一个近似自然的生活环境。秦丽雅抓住那只编号为6的雄性老鼠,把超过正常剂量100倍的S180注射进它的腹腔。崔征看着她熟练地做完这一切,心想,这么大剂量的癌细胞一次性打进腹腔,再加上它们疯狂的繁殖能力,一定会如设计的那样,堵住老鼠的淋巴小管。淋巴液没处可泄,必然聚集在腹腔里,形成腹水。

可是,两个星期过去了,“老六”的肚子依然正常。崔征被气乐了,“那好,再加10倍,用2亿个S180细胞试试!”他吩咐秦丽雅。就这样,这只可怜的老鼠一次又一次地被从箱子里提出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注射进超大剂量的癌细胞。本来这样一只BAI,B/c老鼠只需花费7美元就能买到,可饲养它的成本却要高出许多,因此实验鼠在崔征的实验室最多养两个月就会被“牺牲”掉,可这只老鼠已经待了八个月,仅饲料费就花了70美元,结果还是没能生产出秦丽雅想要的抗体。终于,崔征不得不接受了一个看似完全不可能的结论:这只老鼠天生能够抵抗S180。

1999年秋天,崔征参加了系里的一个研讨会。在报告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他合上笔记本,把这只神奇老鼠的故事讲了一遍。在座的科学家们突然来了兴趣,纷纷提出建议。有的说,应该保留老鼠的DNA;有的说,应该赶紧解剖老鼠,把重要器官制成标本保存起来;还有的说,应该赶紧想办法克隆它。这时,从屋子后面传来一个声音:“你想不想试试让它繁殖?”

说话的是马克·威林厄姆(Mark Willingham)教授,他是系里有名的病理学专家,曾经做过多年的癌症研究。崔征以前和他合作过,知道此人经验丰富,尤其在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方面是个高手,正好弥补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他俩商量了几次之后,决定试试让“老六”繁殖下一代。很快,一只适龄的BALB/C雌鼠被放进了“老六”的房间。几周之后,它产下了两只雄性后代(F1)。要不要给它们注射癌细胞呢?崔征犹豫了很久。理智告诉他,这种抗癌特性更可能是由于后天的某种因素造成的,不具有遗传性。即使真是遗传造成的,起作用的基因数量很可能不止一个。真是那样的话,具有抗癌特征的老鼠就很难被筛选到了。为了保守起见,他决定再等一代。很快,一只F1老鼠繁殖出了7只第二代(F2)老鼠。等它们六个星期大的时候,秦丽雅给它们注射了S180。两周之后,两人一起去饲养室查房。箱子盖被打开的一刹那,崔征倒吸了一口冷气,只见箱子里有四只老鼠的肚子胀得滚圆,明显积满了腹水。另三只老鼠则一点看不出毛病,正在安静地吃东西。这个比率清楚地告诉崔征:抗癌特性是可以遗传的,而且很可能只包括一个显性基因(或者一组挨得很近的基因)!这是他事先所有猜测中所能出现的最理想的情况,崔征乐坏了,他赶紧命令秦丽雅小心照顾这批老鼠,让它们迅速繁殖,越多越好。他预感到,自己手里的这只老鼠很可能是人类最终征服癌症的关键所在。

真得感谢威林厄姆教授,他的一个简单的建议最终被证明是最好的,从此崔征和威林厄姆开始了密切的合作,后者在免疫学和细胞学方面的丰富知识后来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P3-6

序言

最近几年的热点新闻当中,与科学有关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了。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绿色和平对抗金光纸业、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意见和声音。可惜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很少有人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热点新闻背后的真正原因。

试举几例:

案例一:乙肝歧视听上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多的国家,如果乙肝很容易传染,一旦得病又很难治疗的话,那么乙肝歧视就有了存在的基础和道理。所以说,要想彻底消除乙肝歧视心理,不能只有道德说教,大打悲情牌,而是必须从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谈起,让大家明白和乙肝病人握手或者同桌吃饭这些行为是不会被传染的。如果老百姓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知识,乙肝歧视现象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自然会消失。

案例二:从2005年开始,气候变化成了中国媒体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媒体报道都把关注重点放到了政治角力或者经济问题上,要么大肆宣扬阴谋论,把气候变化渲染成西方国家借机削弱中国竞争力的阴谋。要么抱怨中国政府和老百姓缺乏远见,不知保护地球。事实上,气候变化首先是一个纯科学的问题,其次才是政治和经济之争。如果不把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道理讲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立场的解释,这样的讨论注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案例三:最近一段时间,健康领域的新闻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绝对焦点,从PM2.5到三聚氰胺,从核电站(还有变电站)对人体的危害到转基因农产品是否有毒,每一个话题都被拿出来反复讨论过很多次。可惜的是很多事关人体健康的话题却缺乏科学视角的分析,出现了不少没有根据的瞎联想,以及目光短浅的煽动性宣传。事实上,任何东西,如果浓度不合适,或者摄入过量,都是会让人中毒的,讨论食品或者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定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并且必须和其他替代品做对比,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

案例四:有机农业是城市白领阶层的新时尚,不少人把它当成了逃避城市生活、追寻健康饮食的最佳渠道。可是,避开文化价值不谈,有机农业真的像从业者宣传的那样健康又环保吗?这不是凭直觉就能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当今大多数城市青年都不再种地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误解。要想真正搞清楚有机农业的真相,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和营养学知识,其次还要学会寻找证据,不能只听对方的一面之词就全盘接受,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事实上,以我个人的经验,很多事情并不是非得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才能弄明白,只要养成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很多骗局是很容易被识破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第四个案例,有机农业界曾经集体吹捧过一位叫做安金磊的农民,声称他种的粮食和棉花无需用农药,只靠生物防治就能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很多人相信了他的说法,花高价购买他出产的有机农产品。可是你想一想,如果不用农药就可以抗虫,为什么其他农民还用呢?我带着这个疑问亲自去考察了他种的农田,很快就明白了这里面的猫腻。

算下来,我已经做了七年科学记者,参与调查了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热点事件。其中大部分都和我的专业背景(生物学)相差甚远。在调查过程中我一直试图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不预设立场,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二、尽一切可能采访到顶尖科学家,尽量采用主流科学家们的意见;三、永远多问一个为什么,先说服自己,再想办法说服读者。

为了给自己留个纪念,我把其中几篇自认为比较满意的调查性报道挑出来做成这本书,和大家交流。谢谢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热新闻的冷思考/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583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