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裁缝的女儿
内容
编辑推荐

《裁缝的女儿》是作者重阳用自己近三十年的情感积淀创作出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晓春,一位齐市老卜奎的平常人家的女儿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她童年时因无心之过累得小弟丧命开始,展开她“三根手指定乾坤”的中医人生。作者把晓春的一生,置于齐齐哈尔市的历史与文化之中,嫩江、老街、市民、东北的风俗和风土人情、城乡几十年的种种变迁……犹如骨架一般,支撑起小说的叙事,使其变得具有立体感。晓春既是一个怀有大爱与济世理想的医生,也是一个在生活的变迁中不断成长的女人。小说中充满了很多日常生活真实感人的细节,作品语言清新流畅,舒缓有致。

内容推荐

重阳著的《裁缝的女儿》是一部大背景下的女性成长史,一幅东北小城的立体风物画。

渔村依然恬静,每次来到这里,晓春都感受到了这里怡人的恬静。灰色的屋顶,成群的飞鸟,几只待修补的小船,波浪喘息着拍打着沙岸。蹲在水边的石头上洗衣服的渔家女,赤脚留连在水边的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旋律,悠然地弹奏着。夏日,那些种在堤外的向日葵,硕大的金色花头,在江风吹拂中热烈地摆动,而汩汩东流的江水,总会把人的思绪流得很远。

我听到自己的脚步,在一刻不停地朝前走。在三月的春风里,在五月的芬芳里,在七月的阳光里,在雷电隆隆的夜晚,在白雪飘飘的清晨,我们追逐着心灵的清泉。在那里,充满沁人肺腑的光明,在那里,琴瑟进出生命的欢乐,在那里,心仪的至爱将开出一路的花朵——我们仰望着那里,扔掉所有的乏倦,只带着长途跋涉中伸展的愉晚。

人无论走多远,有些往事或许被遗忘了,岁月蚀淡了旧日的情怀,记忆中的陈迹消失了,但是有一种东西是不会消失的,那便是故乡水土的气息。它悄然地融入了你的骨子里,永远跟随着你。就像嫩江从伊勒库里山出发,经过丹顶鹤的故乡,汇入了东海,携带着大兴安岭山脉和乌裕尔湿地的气息,这种气息源源不断,经久不衰,就像源源不断经久不衰的嫩江。

打开《裁缝的女儿》,你就走进了平常女儿家的世界。

目录

引子

还是引子

西站

不速客

渔村

大年夜

梦境

牛上树

尾声

还是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晓春一家原来是住在卜奎城南面的一条著名的老街,异乡人叫它南市场街。而地道的卜奎人不这么笼统地叫,他们同生意人一样诸事分得仔细,钉是钉,铆是铆。老街南北通条大道叫南市场,东西通条大道叫南八市。

南八市南市场,杂七杂八的小商品贸易市场,很热闹的一条老街。街道两边是挨着肩的门市,摊床。卖锅碗瓢盆的,针头线脑的,剃头算卦的,花鸟鱼虫的,青菜豆腐的,杀猪宰鸡的,比着嗓门儿地吆喝。

鱼贩子们,是集中在半条街上的,一溜儿,专门卖各种小杂鱼,大都是河套子里苇塘子里的,鱼鳞是青色的,有鲫瓜子、鲤鱼拐子、柳根刺儿、泥鳅、黑鱼棒子、小河虾、蛤蜊瓢,这些鱼虾放在麻袋片儿上、大铁盘子里,或是威得罗里,远远地便嗅到一股强烈的腥膻气。这里又叫小鱼市,是与城西北西站附近的大鱼市遥相呼应的。

鱼贩子们不吆喝,他们拿着秤砣敲铁板,“当”的一声,间隔一两分钟“当”的一声,好像驾着小船在河里悠悠行驶,鱼挂子隐在水下,他们胸有成竹地驱赶着鱼类,往他们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面钻。

总之,这南八市南市场既是日用百货市场,也是农贸集市,五花八门的,一应俱全。在异乡人眼里南市场街是购物者的天堂。每天都有乡下人赶着马车来,把个市场抬得兴隆无比。

晓春常和伙伴们在这条街上玩耍。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从东跑到西,再从北跑到南,乐呵呵的,把喊声笑声融进这热烘烘的人气里。

一些固定的门市摊位的老板,都熟悉了晓春。她带着伙伴们一走进这条街,打老远地就瞄上了她,她就似一朵鲜丽的花,旁人都成了叶子。

这个人说:“哎,这不是王裁缝家的晓春吗?”

那个人就吆喝上了:“小美人呀,买点红溜溜的奶柿子吧,又甜又面的奶柿子吧!”

这个人说:“瞧细皮嫩肉的,咬一口准保比王母娘娘的蟠桃好吃哩。”

那个卖柿子的抓几个柿子抛过去,扯着长调门嚷:“接好哩,又甜又面的奶柿子哩!”

晓春和伙伴们忙撩起衣襟兜着,满市场里快活得嗷嗷叫。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喜滋滋地瞅着她,觉着耀眼地亮堂。也有说闲话的,说:“晓春这丫头,哪样哪样的都好,就是太疯。王裁缝也不管教管教,真是的。”

晓春只是快活,跟哈了她胳肢窝儿痒痒似的,咯咯地笑了一街。

王裁缝是从河北来的。他十七岁那年,河北大旱,跑出来躲饥荒,辗转流落到卜奎城,无亲无故的,单是凭着一身的力气,到处打零工糊口度日,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过得挺艰难。

南八市是他常来揽活干的地方。弄块白木片,写上泥瓦工,修理桌椅、装门窗一类的内容,将木牌挂到瓦刀上,等着雇主来。遇到运气坏的时候,连着几天没活儿干,站在街边,饥寒难耐,满市场热闹的小买卖,越加让他感到伶仃凄苦。心下合计着这样下去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别个人能在这里做买卖,我咋就不能试试呢?于是他鼓鼓捣捣地做起了小本生意,收购废品。

他是属于比较好动脑子的一类人,废品收购来,要分门别类地摆一摆,看着还有点用处的,便下些功夫,重新拾掇拾掇,废品就转世投胎变成新产品了,再拿到南市场去卖,赚头要比卖废品可大了。人勤奋手灵巧,日子还算是混得过去。

南八市的人们叫他河北人。

河北人有了些积蓄,在南八市买下了一间门市房,经营日杂用品。在他的日杂用品店的对面,晓春的姥姥开了一家裁缝店,活计多的时候,女儿月桂就过来帮把手。跑腿子们常去她的店里缝补衣服,河北人在这里遇到了月桂。晓春的姥爷是本城女子学校的校长,月桂从小跟着父亲读了些四书五经,心性高,若不是月桂的弟弟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她就要出去读书了。

河北人说:“这就是老天爷有眼,留着你给俺做媳妇哩。”

月桂想了想就嫁给了河北人,晓春的姥姥给了月桂一台缝纫机做嫁妆。P3-4

序言

当我在采访中遇到那位女医生,我头脑中蛰伏的有关小胡同里的生活记忆被激活了,升华为一种审美的需要。那是一九九九年。

这些小胡同里的人和事,在岁月汩汩的流淌中,渐深地在记忆中鲜活起来,想来实在是归于时间的筛选。

这些拥挤在城市边缘的狭窄的小胡同,以一种古老的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在视野里。它使我想到蔓生在大地上的紫罗兰,紧紧抓住大地的姿态,呈现出无比的耐力和镇静。不单是我小时候生活在这样的小胡同里,被唤醒了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小胡同里重重叠叠的足迹,孩子们跌跌撞撞的脚步。一种生存的过程。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似乎在城市的视野之外,而他们的确是有城市“绿卡”的城里人。

在我儿时曾居住过的那条小胡同,与卜奎城仅隔着一条河,虽然有一座桥相连,去一趟闹市也是一件大事。有一个女孩,五岁了,整日站在狭小的胡同里,很认真地仰望狭长的天空,她对飞过的鸟儿羡慕不已。一天早上,她不再满足这样的仰望,她要望一望胡同外面的世界。胡同外面是条大道,大道东面是条河,小女孩只是朝着河跑去,这时从大道南端疾驰过来一辆马车,车老板朝女孩惊恐地大叫:“快闪开,马毛了!”女孩惊恐地站住了,看见马车,她的目光突然闪闪发亮,马车是从桥的方向过来的。这时马车狂奔到小女孩面前,车老板苍白了脸,无法使马车停下来,女孩下意识地趴到地上,狂奔的马四蹄腾空,拖着车从她身上飞驰而过,停在了胡同口转弯处。车老板跳下车,周身颤抖着抱起地上的小女孩,小女孩眨巴着眼问:“你去桥那边了吗?”车老板放声大哭:“丫头,你没事吧?”小女孩只是问:“你去桥那边了吗?”在这条小胡同的尽头,住着一户人家,他们一心要个儿子,却一连生了三个丫头,第三个丫头,他们决定不要了,送不出去,谁家也不想多添一张吃饭的嘴,还好没扔到荒郊野外,放到炕梢饿着她。这件事在小胡同里的反响,就是大人叹息:“唉,小可怜的,投错了胎。我们这些孩子们经常去看这个小可怜儿,小人儿饿得剩下一把骨头,无声无息地堆在破布中,孩子们既惊恐又生气:“为什么不给她吃东西?”在大人们出去劳作的时候,孩子们决定做点事了,串通她的姐姐喂她水和米汤,就这样,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活下来的她,你猜她会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要做个小子!”她们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去赢得生活的。

逆境中的生命现象,呈现出生命永恒的本质。生命在它的延续中,经历着诸多严峻的考验!当我们充满感激地凝视着这个地球的时候,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够活到今天的生物都是值得尊敬的!”这些曲折稠密的小胡同,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中,正在逐渐走入城市的中心。而只有在城市拓展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他们。仿佛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被放大,在眼前变得清晰而显赫,它的光泽斑纹历历在目。或者是一根不起眼的芦苇,它与其它的芦苇没什么区别,生长在幽静的水边,沧桑有一天使它变成了芦笛,竟发出了全新的音乐。这个前进的过程,在某个偶然的时刻,进入了一种审美场。由此我们发现了一座崛起的城市。在这里,生命以一种相互呵护的形式,获得延续和生长。这种和谐的美德,在女医生选择的生活中,以至善的方式构建了新时代女性心灵的空间。一旦走出小胡同的狭窄,进入现代生活领域,“精神”便显示出了对生命不凡的领悟。因而在迅速演变的城市生活中不会乱了阵脚。他们淳朴、良善、坚韧的个性,主导着一种现实的人生,形成某种相对的优秀气质,这种生命的韧度,其实是很有民族性格的。

我将生活的这一种,交给小说这个形式,仅仅是小说可以比较妥当地容纳它。小说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然而流入笔端,小说就是艺术上的真实。不过确切地在生活中存在着。关于小说的理念很多,这样的或那样的,有时会弄到手足无措。生活是小说最基本的理念,只有生活,是界定小说这样做或那样做的理由。

2006年10月15日

后记

起初,这本书我能否完成,我并不知晓。那时,我的身体正经历极度衰弱时期,病得一塌糊涂。而家里哀戚又接二连三。先是我最敬重的叔叔去世,同一年我的母亲突然病逝。然后我病倒了,当我做了大手术活过来,我那慈祥的一生都离不开土地,爱极了土地的父亲去世了。他在弥留之际的呓语是:嚯,好敞亮的一片地啊!当他所耕作的土地被征用到城里,他便也老了。在我的经历中,还没有见过有谁像他那样痴迷土地。我之所以说到父亲,是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裁缝的女儿》出版后,几多人问我:“重阳,你家原是做裁缝的吗?”

记得在阿城的小说《棋王》中,那个叫王一生的棋呆子出场,是在下乡的列车里,他看到对座的男生,“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对方说不会,棋呆子不相信地看着他,说:“这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这个棋呆子看到父亲的手,也会这么说吧?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手指是长长的圆润的,年纪好大了,邻里的和儿女们常喜欢看他的手指,奇怪这样的手指怎么会是种地的呢?我们的手都没有父亲的生得好看,这让我有些沮丧。而父亲是种地的,且喜欢种地,用他那可以捏棋子儿的长手指,在他心爱的庄稼地上耕耘了一辈子。

我来到这个世上,父亲已近不惑。因此父亲特别珍爱我。他珍爱的方式,与别个不同,在我还没到上小学的年龄,父亲就带我到田里劳作。我在散文《紫星星》中写到了土豆花给我留下的最早的田野有关花的深刻印象。它和夏天一同唱着纯真的曲调,摇曳在我童年蹒跚的步履里。

父亲素来少言寡语。傍晚他从田里归来,先卷起一棵旱烟,坐在院子里歇息。院子的前方是一片胡杨林,林子上面是瓦兰瓦兰的天空。那时鸟儿特别的多,清晨和傍晚在空中快活地飞翔和唱和。院子的东边是一条河,沿河岸柳青翠,河面菱角花开得金灿灿的,戏耍了一天的鹅们鸭们也开始闹嚷嚷地各归各的家了。吃了夜饭,父亲也要到院子里坐上一会儿,静静地吸他的旱烟。这时满天的星斗出来了,烁烁地放光。不远处的河水,在耳边回响着清悦不绝的流淌声。晴朗的夏夜,我是贪玩的,有时也和父亲坐在星空下,去听天籁幽鸣。最讨厌的是这时突然传来邻家大声的吵骂抱怨哭闹。此时我很想知道父亲在想什么。从我懂事起,就感觉到了父亲活得很不容易,却从来没有听到他像邻家那样抱怨过什么。他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重负和困扰,也不会像邻家那样把生活中的烦恼出在孩子的身上。即使我们做错了事,他也只是说那样如何不好。记得他对弟弟最重的一次责罚,怒容满面地呵斥:“看我怎么拿棍子量你!”可是他从来没用棍子量过我们。而我们则更加爱戴他。

父亲十六岁那年从山东逃荒过来的。颠沛的生活总算安顿下来后,叔叔大爷婶婶表兄弟什么的,又经常从老家跑来惊扰他平静清苦的日月。每月定量供应的细粮和食品就都眷顾这些亲戚们了。苞谷面大饼子、糠麸子、菜团子、自家种的菜蔬,终年安慰我们的辘辘饥肠。那时我们家吃水很困难。起初院子的西边岗地,是有一口辘轳井的,一个女子投了井,井便封掉了。父亲要起大早到两里地外的水井担水吃。然后再下田。先是辘轳井,接着是压水井,当我们能抬水的时候,父亲已经满头白发。城里的自来水终于接到街边子来了。父亲摸着自来水龙头,高兴极了,他说请我们下馆子。那一天我们第一次吃馆子,每人两只酥烧饼,一碗菠菜汤。

父亲八十岁那年,提出要买辆毛驴车。城边的地都被城里征用了。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种地。大家当然觉得很可笑。冰箱彩电私车电脑的时代,父亲怎么会想到毛驴车?父亲看看没人响应,带上自己的积蓄,一个人乘公共汽车,到远郊的牲畜农用交易市场,买了一辆毛驴车,然后兴致勃勃地赶着毛驴车,去家十里开外的田里劳作。种玉米、大葱、大白菜。到了秋后,就叫子女们去拿菜,说这菜好,没上化肥。吃不了的也放到集市上卖一些。一年夏天,父亲在玉米地里锄草,毛驴留在田边地脚撒欢儿。待父亲从玉米地里返回,毛驴不见了。全家人出动去寻找,还报告了街道派出所,结果没有找到。父亲十分难过,这一年父亲八十五岁了。弟弟怕父亲上火,便又置了一辆毛驴车给他。父亲八十七岁时大病了一场,在病中,他说真想到庄稼地里躺一躺,闻闻青苗草香,光着脚板在田里走走真是舒坦啊!他病好了后,不得不拄上了拐杖,那是我从千山带回来的i父亲一直认为他用不着它。这一次父亲感到体力实在是不支了。他很遗憾地对我们说,他不能种菜给我们吃了。十分不甘心的样子,不相信自己居然失去了劳动能力。而不能劳动对于他是最残酷的事情。一日父亲很快活地对我说:“我今儿个捡回好几抱干柴呢!”父亲快九十了,还住在老屋。父亲割舍不下这所破旧的老屋,里面有着太多的记忆。他拄着千山木杖,走到有田野的地方,从城边到田野,父亲来来回回地走,草草木木都让他欢喜。过大年,他定要守夜,站到雪地里去听年,我不知他在听什么,他会说“今年的年景差不离”或是“怕是不大顺当呢”。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去听,可是我什么也听不到,辽阔的大地或是屏息宁静,或是扬起一阵狗的吵闹。父亲却听得到大地心灵的脉动。

母亲走得匆忙。父亲不在母亲身边,他已经九十岁了,恐他经不起这个打击,索性就说送母亲回山东了,那里的气候好,母亲的风湿症到了那里好多了。父亲从此不再问我们。他的无言,让我深感不安。不久,他的旧病复发,他不能吃东西,不能睁眼睛,半夜里却站起来,到处走,都说这老爷子是在“过阴”了,准备吧。寿衣准备好了,五天之后,他睁眼了,说树绿了,得去种地了。今年要种胡萝卜,就种“贼不偷”,胡萝卜顶上瘦小的缨子,看着就跟没长成似的,贼就不惦记了。“贼不偷”肉厚甜脆,比一般顶缨长得肥大的胡萝卜好吃,毛子人(他将外国人统称毛子人)来了就愿意要这个吃。大家称父亲是种菜的老把式。那时这里是世界瞩目的城市,从解放战争的大后方进入新中国,又是黑龙江省会,外国人来来往往,他们喜欢上了父亲种的胡萝卜。父亲是不是在迷离中,看见了往日辉煌的菜地?他要种“贼不偷”了,这个想法让他立刻有了精神,父亲开始吃东西了。

他出院后不得不住到他认为十分不便利的楼上。这一次,他的背明显地弯了,走路也慢了。冬天过去后,春天来了,他拒绝背他下楼。他要自己走,一阶一阶地往下挪,拄着千山木杖,缓慢而坚定,跟随他的是弟弟特意为他养的小狼狗。就这样他又能自个儿散步了。静静地坐在路边,他会突兀地说一句:“等我好好的,就去种地。”父亲九十一岁了,他还在向往着自己的土地。我想是父亲的基因传给了我。我也喜欢耕耘,不过一个是在土地上,一个是在墨香里。

每次我去看望父亲,走的时候,他总是问我怎么走,我说走着走,他就说也要出去走走的。于是他把自己庄重地穿戴起来。从我记事起,只要出门,他就这样认真地穿戴,即使很破旧的衣服,他也一定弄得利落洁净。父亲一手拄着千山杖,一手拿块素手帕,像是出席什么重要集会似的。然后我和父亲就沿着河湾走。现在这里建成了公园了,水边围上了汉白玉的栏杆,铺了瓷砖地。有了草坪和花圃,设了木椅,隔几米一条。我发觉父亲特别喜欢我不坐车,同我一块在河湾遛弯儿。虽然有弟弟精心地照顾他,小狼狗形影不离地跟着他,而母亲不在身边,我感到了他的孤独。他从不问起母亲,偶尔以不经意的口气说道:“待我身子好好的,回关里看看去。”我听了心里特别地不好受,我能说什么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多陪陪父亲。他开始喜欢说一些事情了。我就这么知道了我幼时的一些事情。

比如我小的时候很淘气,爬树掉下来摔断了胳膊。我立刻捏捏胳膊,说:“我怎么不知道,一点感觉也没有?”父亲笑:“这才是能耐,从前东市场柴火市那哈住着个老郎中,专会接骨,他给你接好了。一点症候没留下。没儿没女的,也没有传下来。”父亲说我幼时气性大,在山东老家驴槽子下打滚哭,一点事儿不合心意就会大发脾气,气出了一种怪病。那时我回到了东北,后背生了个包。城里的医生看遍了,都说没法儿治。眼看着我就完了,父亲打听到北边山里有人会看疑难杂症,不过轻易不出山的。大约是位隐士了。父亲背着奄奄一息的我徒步走了二百多里路,找到了那个隐士,他是一个白发老者,念我们远道而来,接待了我们。他说这种病叫“肺冒”。开了药方:霜降后的大葱一对,要双生的,取下葱胡子,与土豆合研为末,三贴就可。这样我捡回一条小命。住在城边子,常有货郎推着小车摇着拨浪鼓过来串胡同。一次是晌午,田里的农人回家歇晌,看到货郎车围上来,我人小站在后面没法看热闹,就从他们的胳肢窝下往里钻。偏巧一个叔叔卸下肩上的铁锹,偏巧我从他身后过,铁锹一下子砍到了我的头上,我立时感到一阵麻木,尖叫着往家跑,看到母亲后才哇的一声哭出来,那血也淌下来了。在医院里我被剃光了头,缝了好多针,不能躺着,母亲天天抱着我。记得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整日提心吊胆的,后来头发长出来了,没留下后遗症,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位了。谢天谢地!还有一件谢天谢地的事。夏天的午后,我从胡同里跑出来,在河边大道上,一辆毛了的马车朝我狂奔过来,我来不及躲避,下意识地双手抱头趴在了马路中间,那马四蹄腾空,从我身上飞过,我的身子恰巧在两个车轮子的中间。那一年我五岁,赶马车的叔叔我认识,我还不懂得害怕,还问他城里好玩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吓得哆嗦。这以后不久,我和几个小姐妹第一次进城,忘记了是什么节日,龙沙公园里演马戏,人特别多,走走就走散了,天擦黑的时候,也没找到她们,我一个人出了公园,不知家在何方,幸好遇到两个中学的女学生,她们一直把我送到母亲身边。母亲听了事情的头尾自然白了脸。而我却暗自得意,自己居然能独自想法子找到家门了。我幼时的小胡同稀奇古怪的事儿多,有很多人家重男轻女,而父亲母亲却同他们不一样,父亲更是把我像男孩子一样教育,让我在劳作中感受创造和收获的快乐。这样的体验,使我比同龄的女孩子多了些自信和胆量。因为我幼时与中医的奇遇,父亲母亲特别崇敬医生,他们叫大夫。他们总是对我们说好好念书,将来考个大夫。要不是有个文化大革命,我是不是会去读医科大学呢?也许就是在同父亲这样说着话,回忆着童年,在长长的河湾路上,那个写作幻象已经作为一种激情因素存在了。

父亲上了年纪,眼睛看不大清了,只是凭着感觉。他沿着河湾走,喜欢说天气,“昨儿刮的是南风,下了雨,今儿变了北风,天要晴开了。”他走一段路,便在椅子上歇一歇再走。他说:“前边再过两条椅子就到桥下了。”我说:“老爸眼睛看得好远啊。我怎么看不到?”他说:“我能猜出来。”弟媳就在一旁乐:“老爸对这里熟透了。春夏秋冬天儿好就出来走,说这里原是几队的菜地,那里原是谁的果园,现在都不是了,都是城里的了。”于是我也不由地想,西边的楼群原是一片胡杨林,里面百草丰茂,雨后便有许多蘑菇圈。盛满了大人们的故事和孩子们的笑声。还有那片岗地,是一个神秘老爷子的花圃。这路边原有一家杂货铺的,现在扩成路了。我看到了这里演变的生活,不由地去想这里曾有的人物事件,去想这些事情的因果渊源,冠上一个个场景细节,挖掘着这下面埋藏的生命的痕迹。渐渐感觉到一种声色侵入我的想象,变成一种强烈的色彩在逐渐地渲染开去。这生活里面也有慈祥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可是他们不在这部书里,他们珍藏在我的心里,回味着比较着,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曲折之后,我越加感到,我还需要时间。父亲走到桥边,就坐到河湾最后的一条椅子上。我多半陪老爸坐一会儿,说说话,看看水,然后我继续往前走了。走过桥,隔岸遥望着那所我曾就读过的大学,建设中的教学楼,体育馆,音乐厅,它会越来越美了。我们的同学故事,也会沉寂在过去的废墟里,直到有人唤醒它。河水平静光亮,波纹是纤密柔美的,因为它的两端下了闸门,与嫩江主干流相隔开了。它变成了城市宠爱的公园。可我知道它是一条河,曾是一条奔腾的河,嫩江生育了它,它欢跳着跑过来,清洁了城市的脸,让城市显得青春焕发。在这条路上,还要经过一片玫瑰和蔷薇的花丛。每次走过,不知为什么,花儿的明艳,总是让我生出无限的忧伤。盛夏眨眼烟云,而长长的是无花的静寂。童年的欢笑还在河畔回荡,人已迈进中年了。在我这样一路想着一路走去的时候,父亲就静静地坐在那桥边的椅子上,听我的脚步声,听不到了,他还要想一会儿,我走到哪里了。我在父亲的目光里倾听中,走前面的路。这些当然是弟媳后来学给我听的。父亲在九十三岁那年,过了大年就走了。他一直是硬朗的,头脑相当清晰,在这之前,有一次体检,医生惊讶地说这老爷子身体太好了,少说能活一百岁。父亲只是患了感冒,卧床没多久就走了。他在梦中看见了“好敞亮的一片地”。

“那热爱土地的是有福的。”约翰·布罗斯如是说。父亲听了,一定会慈祥地问这个毛子人:“你吃过我种的两拃长的胡萝卜吗?那叫‘贼不偷’。”父亲懂得幸福。他一生虔敬地看着听着嗅着触摸着土地,他与土地默契着,而土地以丰硕的生长,使父亲感到了生命本真的喜悦,生活的困顿便被土地的回报覆盖了。

叔叔、母亲、父亲相继离开了我们,我心里一下子有了空了的感觉。那一阵子,我的身心都经受着沉重的压迫,说话气短,握笔哆嗦,写不成字。我第一次深切感受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我写几个字就得休息一会儿,还不能久坐,那种感觉是今天晚上放在床边的拖鞋,明天是否能去穿它未可知。写着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夺眶而出。我不得不停下来,待心情平静后再继续写。如果面对死亡,还在想着写作,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吧?然而,确实是我在写作的挣扎中,跨越了生死界线,感悟了生命的美质。这是我和文学一世的缘。

我的女儿很有意思,她希望我能给她写出一个轰动的“哈利·波特”。随后不必我回答,她会说:“我就知道你写不出来,没逼到那份上。”我很愿意有“哈利‘波特”的本事,我知道我没有,只能在我这个份上无妄而作。在一种生死边缘上鲜明起来的世界,更接近生命和真实。当一个很久未谋面的朋友看到这本书,惊讶地说:“真没想到!”我说:“我也没想到。”

其实文学何尝不是一片沃土呢?我同父亲一样是个耕耘者。我却没能种出两柞长的胡萝卜,让毛子人都佩服。也没能达到女儿的美好要求。可是我喜欢尝试,生命的诸种意义在于尝试,一切你了解的和不了解的,在这个过程里获得成长,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在尝试中,生命的意义变得透辟而充实。

父亲走了三年了,我知道父亲依然坐在那条长椅上,向往着他的土地,江水为他轻吟,昔日如桥上车水马龙,他看着我往前走去,走过了桥,走过了那片蔷薇和玫瑰的花丛,走向我喜欢的耕耘。我和父亲一样喜欢星空,喜欢阳光下的自然天地。我也会同父亲一样,虔敬地看着听着嗅着触摸着有着无穷魅力的古老汉字,与我手中的笔默契着。只要我的手还能颤动,就会写下去。我知道父亲在远远地注视着我。他会说:“谁不知享受好呢?自个儿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父亲用他的一生做到了。现在借《裁缝的女儿》再版之际,写了以上的文字,是纪念,也是开拓。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我会用来开拓我喜欢的文学家园。同时也在这里回答了尊敬的读者提问。我家不是开裁缝店的,我住的胡同里,的确有家裁缝铺子。愿读者喜欢新版的《裁缝的女儿》。

二○○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裁缝的女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重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0985
开本 16开
页数 3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1033446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7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