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
内容
编辑推荐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是作者郭五一2008年游历云南的记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第一手的资料,集40年的观察与思考,对当年知青戍边生活和云南的巨大变迁,做了穿插式的回顾与思考,真实再现了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对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的社会变迁大有启迪。

内容推荐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是作者2008年游历云南的记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第一手的资料,集40年的观察与思考,对当年知青戍边生活和云南的巨大变迁,做了穿插式的回顾与思考,真实再现了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对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的社会变迁大有启迪。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作者郭五一从一路拍摄的5000多幅图片中筛选出了400多幅,展现了当下云南的山水人情。最为难得的是,摄影作品中有一组40年前的老照片,对比欣赏,对云南40年的变迁会有一个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

目录

寄情山水辩(代前言)

逃离北京

从岳阳楼到湘西

张家界

乌龙寨

走在湘西

凤凰一日游

沱江的夜

走向云南

昆明盆地

休 整

走进版纳(上)

回 忆(21篇)

走进版纳(下)

大渡岗

勐曼八队

勐曼寨与景糯坝

小勐养

边疆的舅舅

泼水节

思 茅

墨 江

大观楼

走进滇西

六 库

走向丙中洛

滇藏之边

走进片马口岸

片马休整

走向腾冲

游腾冲

山之上国有殇

和顺之乡

走进瑞丽

瑞丽见闻

瑞丽山水

回昆明

生 日

四川?草堂的记忆

青羊宫

秦岭的遐思

后记

试读章节

凤凰一日游

2008年4月6日(上)

巫是上古楚文化遗风,屈原的楚辞中就有记载。古代巫是一种职业,专司人间和神鬼交流,也有消灾免祸的功能。蛊,相传是一种毒虫。小杨告诉我,放蛊是苗家女子的一种自卫传统。苗家女成人后会在手上抹蛊药,男孩不经允许随便拉女孩的手会被蛊药灼伤。

清晨5点,热闹了一夜的古城仍在酣睡,信步来到虹桥。

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桥,两侧全然被商店封闭,中间一条窄窄的街,抬头所见不是广告就是灯幡,并不见水,说它是桥,只是因为它横跨在沱江上,其实更像一个古老的市场。

走下桥头,江面浮起清亮的天光,幽暗的古柳下一排轻舟。一夜的喧嚣走了,余下满江的浮纸飘屑,沱江承载了太多的浮躁。

8点30,江天广场挤满了人,4辆大客车正在揽客。这里旅游管理很简单,一切都是承包。拉票的只管拉票,随口许愿,只要拉到票就有提成。导游的只管导游,到景点说完介绍词就算完成任务。开车的只管开车,人满就走,拉得人越多收入越高。游客倒也自在,在车门外用车票换景点门票,旅游车把游人送到最远的景点,回来任游客自选景区随便搭车。

今天的凤凰游我们选择了勾良苗寨、天龙峡谷,途径湘西“南长城”。车已经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和发动机盖都坐满了人,可还在等,直到车门内的台阶都站满人才出发,不像是踏青旅游,倒像是长途赶路。

导游姓杨,一个20岁的苗族小姑娘,刚从旅游学校毕业,第一次跟车。小杨热情开朗,很有些苗家女的气质。上车自我介绍,说苗家姑娘会唱歌,然后大大方方唱了首山歌。看得出来,她很热爱湘西,也为自己的苗族血统自豪。听她介绍:如今的凤凰城已有38万人口,以旅游业为主。这里土家和苗家居多,民风尚武剽悍,近代出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出过大文学家沈从文、大画家黄永玉。

湘西偏僻隐秘,传说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湘西三迷”:巫蛊、赶尸、落花洞女。  巫是上古楚文化遗风,屈原的楚辞中就有记载。古代巫是一种职业,专司人间和神鬼交流,也有消灾免祸的功能。蛊,相传是一种毒虫。小杨告诉我,放蛊是苗家女子的一种自卫传统。苗家女成人后会在手上抹蛊药,男孩不经允许随便拉女孩的手会被蛊药灼伤。至于赶尸则说不清,赶尸是为了把死在外地的亲人带回家乡安葬,可何以死尸会走?问了许多人,没人说得清。只说,赶尸有专门的规矩,师徒相承。赶尸都在夜间进行,远离村寨,不能听到鸡鸣狗吠。落花洞女是这里特有的传统。湘西鬼多,当地人把大树、洞穴、岩石、狐、蛇、龟无不赋予神性,女孩如果到25岁仍未出嫁,会被洞神收走。到时大龄女会被送到山洞,服用特制的药,大笑而死,称为喜丧。这些风俗不知因何而起,不知产生于什么年代,因为很怪而被称为“湘西三迷”。

湘西民族多,节日也多,最著名的是每年阴历“三月三”的对歌节和“六月六”的情人节。这里每年三月三“赶边场”(集市),青年们对歌。苗族以歌为媒,不会唱歌没人做媒,唱不好歌也不会有好姻缘。对歌男女对唱,曲调独特,歌词自编,唱到情浓处,男孩会主动拉女孩的衣服问“有糖吃吗?”凡回答有糖吃的就是相中,否则就是没相中。相中的青年男女到当年的“六月六”情人节就可以提亲。这里婚俗怪,结婚要打掉牙,而且先试婚。婚礼时不许踏门槛、吹口哨、打伞。

苗族有语言但没文字,他们认为沱江是一条恶龙,弯弯曲曲盘在湘西,为防恶龙作乱,在龙的头部修桥镇压,筑了虹桥。随着虹桥的沟通,周边有了凤凰城。

苗族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原部落蚩尤的后裔。上古时期,蚩尤部落与黄帝、炎帝部落大战于涿鹿,蚩尤兵败被杀,其族人迁居这里。后来苗汉两家争争斗斗,延续了几千年,苗族也因为与汉族关系的远近分为五大苗。靠近山外,接近汉族居住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称为熟苗,深山里的苗人称为生苗。熟苗在清朝中期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归化政府。生苗一直延续土司制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历史上汉苗争斗,熟苗与生苗争斗,清朝中期官府在熟苗与生苗居住分界区筑城墙隔离,当地人称为“南长城”。

往事如烟,如今的苗家、土家、汉家已很难分彼此。古怪的风俗只剩下传说,留下来的只有山歌。

这里小孩都会唱山歌,我们一路只要停车观光,就会有很多六七岁,乃至两三岁的孩子围上来缠着你: “仙女姐姐(阿姨),买一支花吧。”不待你说话就会放声唱起山歌。听着这奶声奶气的山歌,你还好意思不买花吗?

10点30来到勾良苗寨。这是山脊上的一座苗寨,旅游公路已修到寨口。一个停车场,一座古朴的木牌楼。游客尚未下车,鞭炮已响成一片,一群穿着鲜艳的苗家女手捧着米酒迎上来。首先是对歌,苗家传统不会对歌不能进寨,好在小杨一路教导,含含糊糊唱了几句,然后每人喝了一杯米酒,走进山寨。

 寨子很大,错落分散在一面坡上。寨中心有广场、戏台。围着广场有一圈竹廊,竹廊内有竹桌、竹椅,游客围着广场落座。随着茶水、饭菜端上桌,节目开始了。

这里已经基本商品化,无论对歌、舞蹈、化妆、服饰都已相当专业。比较有意思的是一组婚俗表演,从对歌、对舞到相亲、娶亲、背媳妇、对酒、成礼直到入洞房。除此,还有湘西特有的吃火炭、眼皮吊桶、上刀山、下火海等表演,很有些惊心动魄。高潮是竹竿舞,十几对青年手持竹竿蹲在地上,随鼓点节奏分分和和,跳舞的人踩着鼓点从分合的竹竿中跳跃而过。竹竿舞的关键是要踩准点,竹竿分时踏人,竹竿和时跳出,踩不准就会被竹竿夹住。在苗家青年的带领下,很快游客加入了舞蹈的队伍。一时间锣鼓喧腾,你拉我拽,蹦蹦跳跳,笑声四起。

青年们在歌舞,我拉着彬燕走进山寨。虽然是个开放的山寨,但苗家土楼仍是保留了很多古旧。我们找到一处据说有200年历史的土楼,这里住着一位80多……

P31-33

序言

寄情山水辩(代前言)

人在困顿时往往或登高眺远或临渊羡鱼,以山水之真气求精神之解脱,所谓寄情山水也。近几年,已逾“天命”之年,既无功名之累,亦无身家之拖,也就越发想出去走走。

同仁责之,“正当年富,何以玩物丧志?”答日:“人生何不是一场大玩?能天真,能率性,能本色,自风流也,何来丧志?”

志者,士之心也,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临危受命勇于任事,放浪江湖心存高远,俱是“志”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今之世,除旧布新。旧有价值崩颓,“礼崩乐坏”;新生价值萌生,“式微纷杂”。精神失去依托,生命丧失意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泛滥,勤劳致富、社会保障缺失,竞争与危机同在,压迫与恐惧共存。当此之时,遁迹于江湖,寄情于山水,在真山真水的恒定与平静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何怪之有?

我经常远足,到大山大水中徘徊,深感人渴求自由与安定的情致会赋予山水以灵性。“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那是诗人的化境,化到浓酣忘我,境与神会,怎不神纯意静,真气扑人?

真诚是人的第一心理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真道德、真情感的源泉。当人失去真诚,失去相互的信任,便会走向自然,走进山水,从那里寻求“洗尽沉渣,独存孤徊”,寻求“清风朗月,玉洁冰清”。沐浴在心灵的洗礼中,一股爱的无名哀感膨而涨之,超然于功利争斗的压迫之上,也就升华出一种无畏的镇定与宁静。

晋人王羲之有诗日:“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能于此物欲横流,名利淹泛之际,“勿为物喜,勿为己悲”,处功利堆中不争,淹利禄围中忘求,怎不是一种大境界?

能动荡中“独静其静”,变乱中“忘求守一”,才真人也。

当人为社会所滞,为情志所困,走向自然,踏进山水,从远古的真意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能不大乐乎?

此身逢变世,人生大复翻。

少年虚立志,老大无报还。  主义成虚伪,社会大标签。

唯求真与诚,友爱或虚烟。

浮华盛风气,但余权与钱。

人心伤如此,何处随遇安?

弃别流与俗,超拔出淡然。

世外有真气,潇洒山水间。

郭五一

2012年5月1日

后记

去年(2008年)是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40周年,相当一部分当年的知青借着这个由头回到了“第二故乡”。我和妻子刘彬燕都是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知青,早就有重回“故里”的心愿。于是在去年四月我们带上儿子回了趟西双版纳。一路走,一路看,故地重游,沧海桑田。巨大的变迁,遥远的回忆,使我感慨无限,依惯例又拿起笔和相机,记下了这段心路历程。

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拍,原计划把回版纳的经历和版纳的变化记录下来,好回京后和当年一同的“老插”们共勉,没想到竞停不下笔,从北京记到湘西,从湘西记到版纳,又从版纳记到昆明,再从昆明记到瑞丽,最后记到成都,成了一本完整的游记。

回到北京在网上与朋友交流,老友王建勋劝我认真修改,出一本书,认为是这代人的一段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刻痕。

可真想修改却又不知从何改起,想来想去还是保留了游记的体例。事实上,离开路,离开云南的山山水水,离开当时当地的感慨、体验,一个字也写不出。

回京半年后的11月15日,曾经在关坪插过队的北京知青共70人在京聚会。40年变迁,有几位已天人永隔,部分人失去联系,更多的人则几十年没见面了,彼此变化之大在街上遇见相认都难。可一声召唤,大家还是聚在了一起,谈起往事,感慨万端。这是一批60岁左右的老青年,插队给这批人如此强烈的归属感。

于是我找出一路的照片,一路的日记,整理出这本游记。不为别的,只为这代人,只为记下这代人的一段历史。

“插队知青”今天已成了一个专用名词,一个特殊群体的代称。像很多历史事物一样,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化。今天的孩子们很难理解当年的孩子,很难理解我们这代人对那段人生的珍重,很难理解为什么只要是“老插”就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没有对比,他们对当代的历史性巨变缺乏切身的生命体验。

我把这一路35天的所见、所识、所思、所感写出来,如果能对当代青年有所启示,那将是对我的最高褒奖。

2009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五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9179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