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主编的《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精)》收录了萨特和波伏娃谈中国的文章,除了萨特的《我对新中国的观感》《对新中国的看法》和波伏娃的《中国印象》之外,主要节译了《长征》一书中的几个章节,分为“前言”、“文化”、“文学”、“十月一日国庆节”和“结论”这几节。与此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中国学术界对萨特和波伏娃的几篇评论文章。
我们愿以本书来纪念萨特和波伏娃的中国之行,纪念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同时纪念我们一起走过的这段道路,并愿以此献给现在的中国读者。
图书 | 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精)/亲历中国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康桥主编的《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精)》收录了萨特和波伏娃谈中国的文章,除了萨特的《我对新中国的观感》《对新中国的看法》和波伏娃的《中国印象》之外,主要节译了《长征》一书中的几个章节,分为“前言”、“文化”、“文学”、“十月一日国庆节”和“结论”这几节。与此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中国学术界对萨特和波伏娃的几篇评论文章。 我们愿以本书来纪念萨特和波伏娃的中国之行,纪念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同时纪念我们一起走过的这段道路,并愿以此献给现在的中国读者。 内容推荐 萨特,法国存在主义大师,“20世纪人类的良心”,与他的终生伴侣、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一起,于1955年来华访问,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大典,广泛结交各界朋友,足迹遍至中国城乡,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重要文章。回国之后,萨特曾几次接受记者采访,充分表达了他的中国观;波伏娃则专门出版了《长征》一书,肯定新中国的成就,记录中国之行,探讨中国文化,并用大量事实纠正了西方人的中国观。 康桥主编的《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精)》收录了萨特谈论中国的重要文章和采访录,节译了波伏娃《长征》的重要章节,并收入了有关萨特哲学的一些重要评论,充分反映了萨特和波伏娃的中国观以及中国对他们的认识过程。 目录 “亲历中国丛书”总序 序 萨特和波伏娃与中国的交集 萨特和波伏娃谈中国 我对新中国的观感(让-保罗·萨特) 萨特对新中国的看法(加罗尔) 长征(西蒙·波伏娃著 秦悦译) 一 前言 二 文化 三 文学 四 十月一日国庆节 五 结论 中国印象(西蒙·波伏娃) 中国人眼中的萨特和波伏娃 萨特一一进步人类的朋友(张英伦) 给萨特以历史地位(节选)(柳鸣九) 西蒙·波伏娃(金德全) 萨特和波伏娃在华活动日程表 试读章节 这个伟大的国家正不断地在转变。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我那一些法国朋友们从中国回到法国后所讲的情况已经不再完全正确。等过了一个星期,我再说的话,也不会是完全正确的了。我在沈阳住了不到一个星期,等我回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的面貌,在某些街道上和某些市区里已经变了样子:有一些房子已经完工,另外一些又在动工。像我这样一个人来到这样一个国家住了45天,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那么样的丰富,它当前的情况又是那么样富有活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不讲话。可是,我的中国朋友们却要我谈谈对于中国的感想。我认为他们想知道的是,哪一些事情引起了一个最不了解情况的旅客的注意。既然是这样的话,不了解情况倒变成了一种优点,而初步的印象也许会包含一些真理。我所看到的也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东西:中国已经显示了它的无所不包的容貌。至于一些特定的真理,那是下一步专家们的事情。 正如你们可以想象得到的,首先令人吃惊的是你们任务的巨大。在几年以前,照你们的说法,你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好些地区,你们农民的生活还和一千年以前没有多大区别。你们现在决定用50年的时间,来追上一千年的历史,把你们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甚至语言文字,都彻底改变。关于这一事业的伟大性,人们在巴黎读了仿们的书籍,看了你们的报告,也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是要真正掌握这个伟大性的尺度,那却非得要亲自来到你们这里,参观了东北的大工厂,在归途走过你们的农村,在同一天里面,看到了鞍山的高炉和附近土墙茅舍的乡村,农民们有的还在徒手耕作。每一天,每看一眼,必定要同时看到古老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才能够懂得你们当前的情況正是这个了不起的和生动的矛盾所构成的。 这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使人得到的一种最肤浅和最仓促的观感。一开始,人们就看得到你们事业的多种多样性:中国必定要能够自己制造飞机、载重汽车、拖拉机,但也必定要扫除文盲,同时作家也必定要改造自己,然后改造他们的作品,以便适应新的公众的需要。但是,只要对你们的各种问题做了稍为深入一些的考虑,特别是,只要听到你们专家的谈话,人们就会发现,你们的一切任务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都是彼此契合着的,好像在每一件事情里面,任何后果都会反映到原因上来,使原因再起变化。不错,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使农民得到拖拉机来完成农业集体化。但是,反过来说,如果集体化运动不从今天起就在农村中大规模发展起来,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在完全另外一个领域内,你们想用音符来代替汉字,以便简化汉文的学习,并且在借用或制定新的技术名词时获得便利。这样一来,文字的改革就更可以为生产服务了。然而,反过来说,发音的统一是文字改革的先决条件,而发音的统一又大部分要依靠交通:如公路、铁路、车辆等,总而言之,工业生产又反过来变成文字改革的必要工具。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如果你们不耐心地帮助一个外国人来了解的话,那么,他看到了你们一切事业的错综关系,也许会弄得迷失路途,白白地转起圈子来。过了几天,一个外国人所感到惊讶的,将是你们的远见。他很快就会察觉到,你们的政府不但不把这种错综的关系看作是额外的困难,而且还把它当作是达到目的的最可靠的方法。你们的综合精神和辩证精神总是全面地来处理问题。你们决不肯孤立地对待问题,你们总是把你们整个社会最不相同的现象结合起来看的。在听你们谈话的时候,人们终于会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特定部门的进步,怎样会促进其他一切部门的进步。 P2-4 序言 千年以来,中国一直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作为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自古就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包容心态,接纳过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无论是千年前的零星游客,还是百年来的传教士、学者或者大师,他们先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落寞和当代的崛起。他们经历了从好奇、探究、兴奋、赞叹,到幻灭、深思的心路历程,最后形成了专业的海外中国学。不知不觉中,这些亲临中国的朋友本身也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长河。 从五四时代起,有一批文化名人不远万里,亲临中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通过讲演、谈话和著述,带来新学说,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让我们不但有幸目睹他们的风采,从而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与世界沟通的愿望,并开始思索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些来华的文化名人中有美国的杜威,英国的罗素、萧伯纳,法国的萨特,印度的泰戈尔……他们是大师,是世界名人,更是朋友。他们多年来关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关注中国的历史命运。在我们彷徨不定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指点前程;在我们遭受异族侵凌的时候,他们为我们呐喊奔走;在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欣喜鼓掌。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热潮、一种力量。他们的每一次来访,都曾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的重大文化现象。他们坚定的目光、自信的话语、超人的学识,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伟人,也曾激励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 是的,他们与中国密不可分。或许他们的观点并不能让所有人接受,但历史会记住他们的真诚。我们收录这些大师的讲演、著述和谈话,记录他们在华活动的行迹,选录当时及之后的种种评论,试图以此重构这些历史画面。我们愿以此来纪念这些文化名人,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这就是我们编辑这套“亲历中国丛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亲历中国丛书》编委会 2014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萨特和波伏娃--对新中国的观感(精)/亲历中国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康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64176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34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 |
CIP核字 | 2014103510 |
中图分类号 | K835.655.6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192 |
宽 | 137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