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曼荼罗红(上)/爱情小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浮华的都市、粘稠的爱欲、撕裂的人性、绝望的爱情、生存的原罪,这一切,都成为青春的血祭!

读海旻的《曼荼罗红》,那种感触也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悲怆。在作品很多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里,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诗意的、忧郁的、深沉的悲怆。在这种基调中,作品所阐发的,不仅是对于一代人青春伤逝的悲悼,更是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洞察。在这个意义上,作品体现出一种热烈、诚挚而又尖锐、冷酷的悲剧风格,有种堪比希腊悲剧那样撕裂人心的悲壮美。

内容推荐

海旻的《曼荼罗红》使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当代年轻人在生存竞争与情感蜕变之间的撕裂与挣扎,虽然这个主题并不算新鲜,但那种深刻、博大的精神追求却是海曼独有的。在文中,主人公用特立独行的思维来冷静地思考世界。作者用小人物的大思维,切割出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海曼的笔调是关怀的,冰冷、严峻的现实往往被细腻、严肃的哲理思考所净化,笔触视野之大,生命哲学之广,情感之细腻和胸怀之广阔,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与人生敏锐、深刻的独特感受。

青春的伤痛正是一代人悲怆的最好诠释,《曼荼罗·红》用低吟轻唱倾诉出这段伤逝的悲悼,读来令人警醒、刺痛、辛酸又怜惜。我不禁在想,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皮囊和里瓤,而我们这一代人,撑起一具具肉体的灵魂和思想又该是什么?这些在我们匍匐的青春甚至今后的遭遇中,又掺进了多少真实的生活?

目录

序:一代人的悲怆

自序:平等周遍十法界

卷首语 献给自由、爱与理想主义

第一卷

第二卷

试读章节

我一直在努力认识自己,并期待成为自己。

每天,我们,具体地说,是我,在继续着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奔波,谋生,吃饭,睡觉。早上起来,洗脸、刷牙,对着镜子,看到自己迷茫而日渐衰老的脸:一条细小的皱纹,也会在我的心底划下一道伤痕。我是如此地惧怕衰老,甚于一个女人,而我,明明是个男人。男人,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应该去爱一个女人。确实,我现在拥有一个女人——黄绮。至于说我是否爱她,或者说她是否爱我,或者说我们是否真的彼此相爱,那就很难说了……我们在一起三年多了,也可以说是同居吧。现在这个词儿已经落伍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婚姻和家庭终至消亡,情感和爱欲都将变成日常生活的调剂品。在这个喧嚣而迷乱的世界上,人类的交往与交流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疯狂,这当然包括陌生男女之间的身体交往和心理交流……有人以为,女人天性需要一个男人,而男人天性需要多个女人,以前有个拖辫子的封建遗老还为此进行过一个茶壶和多个茶杯的辩护。其实,我理解,人性是相同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和黄绮在一起三年多了,彼此熟悉的程度,已经深入内心和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我并不清楚,她在心底是否还爱我。艰难而平淡的日子过得太琐碎、太卑微,已经让我们身心疲倦,神经麻木。玛格丽特·杜拉斯说,女人通奸是为了追求初恋的感觉。我不知道黄绮是不是这么想的,那么,我作为她的丈夫,不,具体地说,男人,也不是,确切地说,男朋友,是否允许她这么做?我想象着她去偷欢,在某个男人的怀抱里扭动、呻吟……不,这是个龌龊的念头!我们每天都有许多龌龊的念头。从前上高中时的秃头语文教师说,一个人脑子里的脏东西流出来,可以淹没整个世界。他还说,这是一位哲人说的。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凡有头脑、会思考,或者脑子清醒的人,都有这种体会,不必挂上哲人的牌子来吓唬我。我在思考,是的,我知道我在思考,有如钻进烟囱里的笛卡尔。我思考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生、宇宙、哲学、宗教、思维、存在、自然、上帝、业力、缘起、进化论、粒子衰变、天体运行、减数分裂、新陈代谢、时空形式、男女、爱欲、理性、信仰、自由主义、极权主义、西方人、东方人、民主、人权、阶级、革命、共和制、法西斯、三纲五常、异化、私有制、共产主义、三位一体、道成肉身、轮回、转世、中阴身、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佛性、涅槃、形而上学、辩证法、经验实在、自在之物……

我无所不知,我一无所知。

我走在城市里坚硬的水泥路上,看到一群群、一丛丛的行人,神色冷漠,步履匆忙,我就从心里生起极度的惶惑与不安:存在的每一刻都莫名其妙、不可思议,那么,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活着?……

我走在路上,每一步,都在奔向一个目标:去公司上班,去商店买东西,去菜市场买菜,还有……可是,一旦在某个瞬间,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一想到我会渐渐老去,最终化为尘土,这种可怕的虚幻感就会抽空我的身躯,让我变成一块轻巧、干枯的木乃伊。是啊!我为什么活着?一想到若干年后,我终将化为虚无,此时此刻的艰辛挣扎与无谓的奋斗,于我有何意义?我终将死去……我同时清楚地知道:人人都将衰老,最后死去。那么,我在今天死去,此刻死去,和以后的某个时刻,比如三四十岁,或者乐观一点儿,六七十岁死去,终究有何区别呢?

我太渺小了,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当我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仰望浩淼的宇宙,就会感到这种反差的荒诞:存在是一件奇迹,存在是一种荒谬,存在完全不可思议。有时我想到,自己存在着,在茫茫宇宙的某一隅的某一小角落里悄然无声地存在着,生、老、病、死,似乎在千百万亿光年之遥的宇宙尽头,有人能感应到我,感到我的心跳,倾听我的心声,明了我的心迹,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悠远与神奇啊……

许多时候,幻想着在天空中精神遨游的人,大多是在尘世中寸步难行的失败者:这也许是一种心理补偿吧。说了那么多,我们毕竟还是俗人、凡人,因为要吃饭,我们都成了凡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概是这个缘故,佛教把身体看成一件罪恶的东西:“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佛陀入灭之际,如此告诫那些认为舍弃生命是痛苦的弟子们:因为在他看来,舍弃肉体的累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怪不得庄子丧妻,还要鼓盆而歌!圣人们高尚得似乎都没有性欲了,但我还没有纯洁到那个地步。我有一个尘世的牵挂,一个女人。我觉得我目前的生活,生活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她的存在。

她,黄绮。

我和黄绮寄居在一所学校的教工宿舍,这是个成人学校改造成的大专,在郊外。我自毕业就和黄绮住在这里。久远的房子,听隔壁的老太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外面的墙壁上,斑驳风蚀的水泥块,掉落成鱼鳞状的褶层,点缀着各种杂生的野草;那些杂生的野草,从砖头的夹缝里艰难地挤出来,就如同我们:我和黄绮这样,在城市的缝隙里艰难求生的小人物。现在,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词,叫蚁族。我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蚁族,因为蚂蚁是群居动物,而我不是。我一直独来独往,就像一只蜘蛛,总是在暗夜里爬行,精心而仔细地编织着自己卑微的生存之网。

房子在三楼,是租住房东曾老师的,他从学校后勤处那里租来,又转租给我们:因为我们不是这个单位的职工,不能直接租用,只好从他手里转租过来。我们生活在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团体编织而成的社会网络之中。组织,或者说单位,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不管是乡下的村落还是城市的社区,我们习惯于在各种有约束、有管理的组织中生存:因为,我们热爱组织,我们依赖组织。虽然我们经历了从古猿、类人猿到人类的漫长进化,并最终实现了根本转变,但我们始终不能脱离自己作为群居动物的天然属性。我和黄绮都是打工的,所谓的组织,都是私人企业的小公司,也许称不上什么单位,不过是个混饭吃的小团体罢了。

我们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南北走向,卧室在朝南的一面,北面是厨房、卫生间,中间是一道厅。小客厅的窗子面向西。窗外,一株高大的相思树,时常把虬曲的枝干伸到窗前。从底楼墙根儿底下冒出来一窝缠绵交错的丝瓜蔓,多情地伸到窗台上,柔嫩的叶子,在夏天微熏的风息中轻微地颤动。一场大雨过后,就会看到一两个浑身沾满细绒毛的小丝瓜从叶片底下透出来。我喜欢这道风景,它更胜过人工的装点,一切都在自然中显得妥帖而美好。屋里的桌椅床铺大都是这所学校的旧物,上面有以前用红漆印刷上去的标志:××经干院,漆皮已经剥脱得差不多了,如果不知道这所学校的名字,是猜不出来的。我们有一张四方折叠桌,用来吃饭;一张电脑桌,是我花三十块钱从公司的折旧物件中淘来的。我们的财产还有一张淡绿色的藤椅,一张木制单人床,一堆没用的书——书大都是我的。

我叫方序,这名字和姓氏结合得很好,意思呢,也许就是循规蹈矩吧。在公司,他们流行起英文名,于是,就有人称我Fashion,时尚、时装。实际上,我一点儿也不时尚。黄绮从来不喊我的名字,我也是。我们彼此称呼“小方”“小黄”,客气得好像同事一样。

我认识黄绮,纯粹是个意外,那是大三的下学期末,一次上网的偶遇。那时,我在一所大学的“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学哲学,她在附近一所财专学会计。P1-3

序言

读海旻的《曼荼罗·红》,那种感触也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悲怆。在作品很多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里,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诗意的、忧郁的、深沉的悲怆。在这种基调中,作品所阐发的,不仅是对于一代人青春伤逝的悲悼,更是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洞察。在这个意义上,作品体现出一种热烈、诚挚而又尖锐、冷酷的悲剧风格,有种堪比希腊悲剧那样撕裂人心的悲壮美。

文学是探索人心、人性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这句言简意赅的名言,一语道破了文学的实质。任何经典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物塑造这一主旨。时代可以更迭,故事也可以重复,但是那些创造了卓越的艺术形象的作品,却可以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唐·吉诃德,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于连·索雷尔,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思嘉·奥哈拉,等等,所有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文学典型,无不如此。因此,只有从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人手,在针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命运以及人与人、人与时代关系的探究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背景和社会意义。

《曼荼罗·红》使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当代年轻人在生存竞争与情感蜕变之间的撕裂与挣扎,虽然这个主题并不算新鲜,但那种深刻、博大的精神追求却是海旻独有的。在文中,主人公用特立独行的思维来冷静地思考世界。作者用小人物的大思维,切割出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海旻的笔调是关怀的,冰冷、严峻的现实往往被细腻、严肃的哲理思考所净化,笔触视野之大,生命哲学之广,情感之细腻和胸怀之广阔,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与人生敏锐、深刻的独特感受。

青春的伤痛正是一代人悲怆的最好诠释,《曼荼罗·红》用低吟轻唱倾诉出这段伤逝的悲悼,读来令人警醒、刺痛、辛酸又怜惜。我不禁在想,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皮囊和里瓤,而我们这一代人,撑起一具具肉体的灵魂和思想又该是什么?这些在我们匍匐的青春甚至今后的遭遇中,又掺进了多少真实的生活?

海旻钟爱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的诸多传统大都可以在他的文中得到体现,比如,那种宏大、开阔的叙事话语,精细入微的写实手法让人想到托尔斯泰;那种痉挛而狂乱、近乎病态的心理分析则显然是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而连绵不断的抒情片段,对自然风物的关注、热爱与精心描绘,又具有屠格涅夫式的纯净与优美。作为一部长篇巨制,海旻的叙述风格张弛自如,情节的展开犹如花朵绽放一样自然而舒展,又让人想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总体看来,海旻的叙事风格有一种欧洲古典文学的典雅与绵密,特别是受到俄语文学的诸多影响,尤其是那种繁复、缜密,构造严整、修饰性极强的语言,明显具有西方语言形式化、分析化的思维特征,与传统汉语文学简约、凝练的直观性、意象性思维颇不相同。当然,学习和借鉴是必要的,但毕竟作品反映的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特色。这种艺术上的融会与创新,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罗曼·罗兰和托马斯·曼都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然而他们都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家;川端康成受到欧洲意识流文学的启发,然而他把意识流改造成具有日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心理浮世绘。我也衷心地希望海旻能够在融会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汉语文学走向世界的新探索。

值得一叙的是作品中极具艺术特色的心理分析。精细入微的心理刻画历来为西方文学所崇尚,从《哈姆雷特》中的心理独自经典片段,《红与黑》中揭示内心世界的“灵魂哲学诗”,到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沉重、阴郁的病态心理剖析,乃至二十世纪蔚然壮观的意识流思潮,西方文学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描绘与刻画,甚至臻于极致,比如乔伊斯那种故弄玄虚的、全然混乱到不知所云的“天书”。从文本中,可以看到海旻对于西方文学,包括西方古典作品和现代派文学在心理剖析、描绘、刻画方面的诸多艺术方法的使用和借鉴,然而,这种借鉴绝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具有明显的东方思维的特点,尤其是受到佛教哲学的深刻影响。

其一,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分析不是单纯的西方思维的主客分离,孤立地描写人物的内在心理,而是具有东方哲学“物我相融”“心物一元”的特点,将人物的内心情绪、状态转移投射到自然风物上去,表现出东方思维尤其是佛教哲学把客观存在主观化的鲜明特色。比如作品第三卷第十二节那段关于“仰望星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描绘,把自然风物彻底主观化,契人人物的意识流动之中,表现出佛教哲学注重从直觉观照的内心证悟中获得精神“超脱”的美学追求。

其二,使用西方精神分析学和意识流的心理学方法,扩大心理联想和思虑的范围,深度开掘人物的内在世界,但又摈弃了西方意识流作品思维随意跳跃、缺乏连贯导致的叙述混乱,甚至梦游、呓语般的文字游戏,而是注重按照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让心理联想和思虑有次序地展开,类似佛教因缘学说中的“次第缘”和“所缘缘”,使阅读在文本层面严谨、工整、流畅、有秩序。

其三,作品中借助主人公的内心思虑而展现出来的心理探索具有鲜明的思辨特色,而且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关于维系人的存在和赋予人的存在以终极价值的终极关怀,而这也是宗教哲学的本质。

缜密的文笔,深邃的哲思,跌宕的情节,忧郁、空灵的“物之哀”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基调。在此,主人公不再是战胜自己、拯救自己的英雄式人物,而是一个性格复杂、爱恨交织,让人既怜爱又厌恨的多面人物。海旻以深刻的洞察力写出了这个人物全部的复杂性,人性的内在冲突在生活的激流中得到充分展现。人性不正是如此吗?自恋又自卑,伟大又渺小,在现实世界中举步维艰地挣扎与搏斗,来自超越的精神领域不可捉摸的惶惑与敬畏,负有原罪又渴望宽宥,沉沦红尘苦海又企求精神超越,等等。其他角色纷纷扰扰地铺散于主人公方序的生活视野中,以方序之视角探究活在当下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的时代,个人的思考与抉择不仅塑造着他自身,更诠释着人生的价值与人性的复杂与幽暗,这些都在作品中一一呈现。这是叙述新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精神纪念碑,分析属于我们当下的社会心态和生存现状。当理想与现实撕裂,男性与女性冲突,虚幻与真实相撞,人格与欲望纠结,城市与乡村相遇,感情与人心割裂,生存与死亡对峙,等等,所有这些终极的探讨和追问都将在作品中清晰而隐忍地一一铺展开来,我们读来,会心痛,更会反思,而这正是读者所思考、关注的。一部作品除振奋人心之外,反思和内省则如前进的车辙,文学正发挥着助推的作用,本书无疑有此作用。

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沉重,是因为这部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沉重的思考:那就是对人生的终极目的、终极价值进行追问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旻的价值显然不仅在于文学,更在于广阔的思想领域。我认为,这才是他真正胜出于这个时代的根本所在。如同托尔斯泰的心理辩证法一样,海旻似乎习惯于把深刻的精神思考与从心理分析剖析人物、塑造形象的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人物塑造极其真实而深刻,尤其是对于使用第一人称描写的主人公的那种复杂而宏阔的精神世界的刻画。从这个方面说,这部作品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协调与融合,把思辨推理变成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在灵魂层次揭示了人的内在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作品中那些借助主人公的心理分析而出现的连篇累牍的哲学思考和说教,也违背了文学的原则,成了作者本人的思想传声筒,这是需要指出的弊病。因为,在文学中,任何关于对人生命运和存在之谜的分析与破解,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要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来传递,只有从人物塑造的根本目的出发,才是文学的途径。

海旻是深刻、真挚的,他的文字有一种卢梭式的坦荡、赤诚与热烈;海旻又是优雅、细腻的,尤其是作品中那些繁复、缜密的心理剖析和精细、逼真的关于精神内省的意识流,又神似普鲁斯特。所以,让我们给予海旻这位认真执着于严肃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以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一部优秀的作品诞生不易,被读者认可更不容易,我相信海旻以他的赤诚之心铸就的作品,一定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当海旻还在他的陋室里三番五次改易作品时,我很感谢他的认真,感谢他力求对文字精益求精的唯美追求与偏执。这部作品的完成,我期待能给很多人带来震撼。海旻无愧读者,而我们的肯定,也是给辛苦劳作的作家的一份宽慰。我相信,海旻的作品及他的名字,会在文学界刮起一阵旋风。我暂且祝愿他创作成功!

安然

2013.3.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曼荼罗红(上)/爱情小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4064440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2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402223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