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这本由弘逸著的《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包含了王阳明主要的心学思想,取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华,旨在将其与现代思想意识相结合,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随时排解生活中的烦忧。

内容推荐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洒脱胸怀,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积极的精神状态,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

这本由弘逸著的《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取阳明心学之精华,合现代思想之脉搏,将深奥之心学进行最通俗的解读,并能让读者依之有效实践,实为当今社会第一修心宝典。

目录

上篇:心外无理——强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无我:明辨善恶也是修行

1.人心本无善恶

2.善恶之分在于意动

3.心明眼亮分善恶

4.为善除恶方成己

5.百善孝为先

6.“无我”才可树言

7.存养善心即修行

8.心强大,不为物扰

 第二章 一体与乐:心乐观人生得坦然

1.尽心拥有快乐心

2.心情好坏源自本体

3.意动则痛苦快乐皆生

4.淡欲存理乐自来

5.没乐心,哪来乐“态”

6.潜心悟道,苦也是乐

7.万物与心本为一体

8.人乐,万物皆乐

 第三章 不弃“良知”:做一个完整高尚人

1.“良知”即道德

2.人当有恻隐之心

3.无“良知”,改之为贵

4.不务空名存“良知”

5.“良知”出自见闻

6.无“执”乃大知

7.做人根本即“良知”

8.存“良知”,做高尚人

中篇:格物无动静——参透人心能立言

 第四章 止于至善:处世即是四处为善

1.处世先明心

2.心明才可参透他人

3.行善道,交善人

4.待人无偏颇

5.亲近众人即是善

6.诚意乃善之先

7.心善,万人归之

8.道无精粗,至善止焉

 第五章 情法交申:有原则还要讲情面

1.中正平和好友多

2.同流世俗不合污

3.不以贪功绝交

4.重情就是留情面

5.外有情,内有法

6.情法可以两尽

7.多权宜,灵活处世

8.明察就是“圣算”

 第六章 君子慎独:为人定要谨慎戒惧

1.人前人后不违理

2.山外有山不张狂

3.处世学会克己

4.面对未知多体察

5.不愁不能尽知

6.早察觉,慎待人

7.不假外求即是“谨”

8.内外一致不欺人

下篇:知行合———走出困境事功先行

 第七章 权变之道:做事别钻牛角尖

1.莫将环境拒之心外

2.立功业必先顺应环境

3.学会迂回做事

4.蛮干损己不利事

5.两害相权取其轻

6.过于疾恶无益于事

7.虚己应物,重事轻己

8.在位谋事别逞能

 第八章 先“知”后“行”:心中有志“事功”成

1.做事有“主一之功”

2.不求“知”,做事即徒劳

3.求“知”未“行”,哪来“事功”

4.“知行合一事功成”

5.成事必先克其私

6.志乃动力不可缺

7.心所向,挫折也是台阶

8.不以“事功”而名

 第九章 唯求其是:功夫用在刀刃上

1.做事当尽一己之责

2.莫从心外下功夫

3.功夫差别定成败

4.不谋利,做正确事

5.明辨之,笃行之

6.分清主次事易成

7.不做无用功

8.“求是”之路不可移

试读章节

1. 人心本无善恶

人性本善恶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年来一直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旬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旬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状态。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如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练白绢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传统的中国思想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以致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的本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才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只有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找到心中的理,而这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由此可见,王阳明也认为人心是本无善恶的,而是“习”有善恶。在人们初生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白的、本真的、善良的:没有私欲,没有贪念,没有嗔欲。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切欲望和恶念便随之产生。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只有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房东太太告诉她:“你可千万别招惹这样的邻居,这样的人家就爱占别人便宜,手脚都可能不干净的。”

女人听了之后,对这样的邻居满心怀疑,准备敬而远之。虽然从来没跟这一家人打交道,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的人,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想跟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女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后终于找到了小半截蜡烛。刚点上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小男孩怯生生的,小脸胖乎乎的,眼睛明亮。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一下子就反感起来,心想:他们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别说我没有了,就是有,也千万不能借他们,免得被他们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个穷小孩展开纯真可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P4-5

序言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就已经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的他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于家乡的“阳明洞”修习道家导引术作为养生之法,并以“阳明”为号。他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心学”创立者。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步入了他的仕途生活。有一次,正直的王阳明由于触犯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被贬谪到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王阳明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和欺凌,生活穷困潦倒,经常吃不上一顿饱饭,更没有固定的居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生活,反而是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最后终于在一个夜晚,他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的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问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至今影响后世的一门学说——心学。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还将他的这种思想凝练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事实上,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人们产生善与恶的源头就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凡入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

王阳明认为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所以他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学术界的大师——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的思想观念一出,立即就引起了思想界变化的高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王阳明的主张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委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心学占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是有史以来最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他不仅是与尼采齐名的伟大哲学家,更是与孔孟并称的儒家圣人,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真三不朽”,首次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是诸多成大业者一直推崇的心灵导师。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

本书包含了王阳明主要的心学思想,去其糟粕,取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华。本书试图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人们现代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从而使读者从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心学,为人们排解生活中的烦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弘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50625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4077924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