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是一本讲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作者吴于廑企图要言不烦,勾出希腊罗马古典奴隶制社会发展的轮廓。因为篇幅有限,书的写法不允许面面俱到。它在取材上必须有所轻重,有的略而不论,有的则作了较为集中的阐明。
本书共分十章,前五章讲希腊,后五章讲罗马。叙述的重点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略及文化生活。
图书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图书馆经典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是一本讲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作者吴于廑企图要言不烦,勾出希腊罗马古典奴隶制社会发展的轮廓。因为篇幅有限,书的写法不允许面面俱到。它在取材上必须有所轻重,有的略而不论,有的则作了较为集中的阐明。 本书共分十章,前五章讲希腊,后五章讲罗马。叙述的重点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略及文化生活。 内容推荐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是一本讲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作者吴于廑企图要言不烦,勾画出希腊古典社会发展的轮廓。书中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都和分析说明穿插在一起,使人可以透过史实来显示历史的归趋,也能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自足的经济、尚武的社会生活、对波斯的战争、雅典的海上霸权、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奴隶制民主的政治生活、雅典全盛时期的文化生活等。 目录 第一章 荷马时代的前后 一 克里特和迈锡尼 二 从荷马时代到古典希腊城邦形成的前夕 第二章 雅典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 由氏族到国家和国家形成后的社会变化 二 从梭伦改革到克利斯梯尼的改革 第三章 斯巴达 一 自足的经济 二 尚武的社会生活 第四章 雅典的强盛和繁荣 一 对波斯的战争 二 雅典的海上霸权 三 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四 奴隶制民主的政治生活 五 雅典全盛时期的文化生活 第五章 从希腊霸权的更迭到亚历山大东侵 一 伯罗奔尼撒战争和旋起旋仆的霸权 二 马其顿霸权和亚历山大东侵 第六章 台伯河上的小城邦 一 罗马国家的形成 二 贵族共和国的内部斗争 第七章 罗马的扩张和社会变化 一 罗马的军团 二 地中海上新霸权的出现 三 扩张期间的社会经济变化 第八章 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世纪 一 奴隶的处境和奴隶起义 二 挽不回的兵农合一制 三 军事独裁的形成和共和国的崩溃 第九章 奴隶制大帝国的全盛 一 渥大雏——新的恺擞 二 所谓“罗马的和平” 第十章 罗马奴隶制帝国的衰亡 一第三世纪的危机 二 徒劳无益的改革 三 最后的崩溃 附录 希腊城邦的形成及其历史特点 东西历史汇合下的希腊化文化 代后记 因为风,我们去看看希腊和罗马 试读章节 明白了斯巴达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斯巴达历史的其他方面。斯巴达的社会风习以朴素和尚武知名。每一个男子都要锻炼成为百折不挠的战士,每一个女子也要训练成为养育战士的母亲。从婴儿初生的日子起,这个锻炼就在开始。新生的婴儿必须经过国家长老的检查。长老认为健壮合格的,才准许父母养育,否则就命令抛弃到山峡里面去,免得长大了成为不能当兵的弱者。在别的国土里,母亲替婴儿洗澡只用水,斯巴达人的母亲却用酒来洗刚刚出世的婴儿。她们以为这样可以考验孩子的体格:病弱的任他在酒里晕死;强健的在经过考验之后就可以变得像铁一样地结实。对于孩子的养育,她们也有一套不同寻常的办法。她们不用襁褓和绷带,相信这样就可使孩子的四肢和形体自由发育。她们也不把好吃的食品给孩子,训练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单,不急躁,不爱哭,如是等等。男孩长到七岁以后,就送到公共的少年团队里去受体育锻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团队的训练也越来越严。他们总是剃光头,赤脚,穿极粗朴的衣服。晚上睡在自己编织的芦席上;到了冬天,席子里就夹杂一些蓟花絮,据说这样可以取暖。为了锻炼青年忍受痛苦的能力,斯巴达有一种掩盖在宗教仪式之下的鞭打青年的制度。越是忍得住鞭打的,就越被认为有毅力。团队也注意训练青年的敏捷和机智,办法是叫他们去偷窃。凡在偷窃中被人捕捉的,就要受到责罚,理由是偷得太笨、太不机灵了。所有这些不近情的教育方法,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训练青年成为耐苦的、守纪律的、勇敢的、机敏的战士,为斯巴达国家对内镇压希洛人,对外侵夺新的土地。 斯巴达的少年团队也给青年以语文方面的教育,要他们能读、能写。但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只占很次要的地位。在实行民主政治的雅典,富有的父亲总想把儿子教育得文采斐然,能诵诗,能辩论,能够出言成章,在公共的场合可以语惊四座。在斯巴达,像这一种的教育,完全不受重视。斯巴达人沉默寡言,不好文饰,只要青年子弟出言简当,便算是达到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在斯巴达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的名人,却没有出现过一个雄辩家。流传后世的斯巴达人的谈吐,也绝没有像雅典伯里克利那样长篇大论的演说,他们的谈话多半是片言只语,很质朴,可是直截了当。鲍杉尼阿斯王的儿子,有一次听到雅典的一位演说家说,斯巴达人没有学问,他答道:“先生,你说得对,在希腊人中,只有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你那些坏的品质。”又有一次,德马拉特斯遇到一个冒失无礼的人,问他谁是斯巴达最好的人。他答道:“先生,他和你最不相像。”也有人问过国王卡里劳斯,为什么斯巴达的法律这样简单。他说,“寡言的人用不着太多的法律”。的确,斯巴达人是以讷讷寡言闻名的,他们也以这样的品德来教育子弟。“在斯巴达,从男孩那里比从石像还难得听到声音,……男孩比女孩还要娴静”。斯巴达的奴隶主阶级没有分化为经济利益不同的阶层,把青年训练成为雅典式的能够左右公民会议的政论家,远没有把他们训练成为战士重要。P47-50 序言 这是一本讲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作者企图要言不烦,勾出希腊罗马古典奴隶制社会发展的轮廓。因为篇幅有限,书的写法不允许面面俱到。它在取材上必须有所轻重,有的略而不论,有的则作了较为集中的阐明。 书中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都和分析说明穿插在一起。这种央叙夹议的写法,未必处处做得很圆满。但作者却时时在心里悬下这样的目标:即对任一史实的叙述,总不要让它脱离历史发展的大势;既要透过史实来显示历史的归趋,也要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在像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书里,要恰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是有困难的。叙述要明确而不繁琐,分析要简当而不空疏,这就很不容易。作者虽然只想写下希腊罗马史的轮廓,但却无意使勾画出来的轮廓只是一些单调的线条;哪怕是一幅淡墨山水,也总想在墨色中分出一点明暗。然而由于学力和识见的限制,这一意图是否已经实现很有问题。凡是读这本书的人,务请以批判的眼光,发现和纠正作者的短失。这本书可能提供一些关于希腊罗马史的粗糙的看法,但它并不包括全部希腊罗马史的基本知识。如果它能使读者对希腊罗马历史发展的脉络略有认识,并起一点引发对历史这门学问多少感到兴趣的作用,作者就认为很满意了。 当希腊的主要城邦雅典形成的时期,罗马也已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通常把希腊罗马连称,并不意味着罗马的历史是衔接在希腊历史的后面。不过当罗马发展为大帝国的时候,它已把希腊地区包括在内。从此希腊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崩溃也包括希腊一带的奴隶制的崩溃。所以两者在早期的发展步调尽管不一,但是它们的奴隶制社会发展归趋则是一样的。本书没有采取同时代叙述法,仍旧把希腊罗马分为两部分,讲了希腊,再讲罗马。这并不等于说,希腊的奴隶社会先已溃亡了,然后才叉兴起罗马的奴隶社会。希腊诸邦和马其顿之亡于罗马。只是国家的灭亡,而非社会制度的灭亡。关于这一点,一般都是十分了然的。青年读者不要从这种叙述的次第而产生错觉。 本书共分十章,前五章讲希腊,后五章讲罗马。叙述的重点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略及文化生活。 后记 本书的责任编辑孙晓林约我写这篇后记。由于诸多无法推辞的理由,如,本书作者是我父亲,我又自告奋勇地为本书画了些插图,事实上已经参与了一点再版工作,而孙晓林又是我大学和研究生时代的同学,总之没法说不,只好应了下来。从来没有写过后记,便找来一些书,看看别人如何写。看过一些后,略作比较,我认为,写一点题外的但是和书的作者、内容多少有点关系的话,可能比较有意思。于是,就有了如下这篇后记。 想说的第一点,是我父亲本人特别喜欢这本书。他曾在不同场合对我们兄妹几个都说过,在他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著述里,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本篇幅并不大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他还说,他喜欢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去枯燥地讲道理,也不去琐碎地讲故事。他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那时,我们在学世界古代史,希腊和罗马的历史当然是重头戏之一,大家手头的参考书林林总总,包括周一良伯伯和父亲主编的《世界通史》。有一天,不知是谁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印得不太像是纯学术著作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便传开来。很多同学的看法是,不仅好读,而且有用。好读是显而易见的,从开篇起,读者就不知不觉地随着作者逍遥自在的笔,成了“因风吹去的游人”,飞临阳光明媚的爱琴海,飞到神话般的克诺萨斯官里。那时候,我们这批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心态还处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种乍暖还寒的状态,因此,书中所描述的克里特文化的世俗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当年的同学在回忆读此书时,还记得书中描写的头戴花冠,束腰垂发,身着紧窄的胸衣和飘逸长裙的少女。这个形象是如此之鲜活,例如前面提到的孙晓林同学,就认为书中曾有一幅古希腊少女如此着装的插图。说这本书有用,也是大实话。因为好读,所以好记。凡读了此书的,在后来的期终考试时,大约手中都多了一张应对古希腊罗马史试题的胜券。书中提到的一些西谚典故,如,“恺撒渡过泸泌涧”(Crossing the Rubicon),“吾到,吾见,吾胜”(Veni,vidi,vici),“皮洛士的胜利”(Pyrrhic victory),等等,对于日后学习西方历史文化的人,想必也会有重逢的时刻。 第二,这本书的产生,照父亲的话,是出于一个“偶然”的原因。书于1957年初版,显然是父亲那时在武汉大学承担世界古代史教学的缘故。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那时去教世界古代史。父亲回答说,因为一解放,大家都热衷于搞近现代史,古代史成了个冷门。但总要有人教吧,于是就承担下来。父亲当时写的一些关于希腊城邦、希腊化文化、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文章,都缘于这个“偶然”。他在后来回忆自己怎样接触世界古代史时说,是“教学方面的偶然承乏,写作方面的偶然有约”使他有了较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古代史。从父亲的学术准备来看,他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的确是在新的形势下另起炉灶。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基于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士”在中国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他的博士论文则是研究探讨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的性质。在这两项研究中,特别是博士论文,他都用到西欧的历史材料。但绝大多数的西欧史料,都是关于中世纪的,涉及欧洲古代史并不多见。如果说父亲的学术准备不足,他的学术经历和心理准备则相对丰富。这就是他曾对我说过的,他在做学问时转弯的故事。其实最初点拨他转弯的人是他的老师陈序经先生。陈先生甚至说,多转几个弯,还有好处。在父亲的学术经历中,的确转了不少的弯。例如,从比较传统的历史研究转到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的研究,从经济史转到对制度史、法制史的研究,从偏重封建中国转到封建时代的东西方对比研究。这样的一些转弯经历大概使得他在心理上不再畏惧新的转弯,因此,这一次,就从封建中世纪“偶然”地转到了世界古代。不过,现在回头来看,他先前的几个弯似乎是越转越热,且有较多的个人选择余地;而转向世界古代史则是转入了一个明显的冷门,而且恐怕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个人选择。 …… 现在要说一些感谢的话了。我要感谢三联书店,把我父亲最喜爱的作品看中,促成其再版;并接受了我为父亲的书画插图,成全了我的一个心意。我要感谢为本书封面作画的孙景波老师。几年前,我有机会在加州结识了他,我们一见如故。我喜欢他的绘画作品,更喜欢他的人品。这次请他作封面绘图时,他立即要求读全书。这种一丝不苟的风格真叫我敬佩。我要感谢金冈老友,他帮我画了一幅罗马大剧院的钢笔画插图。这是他和夫人年初来加州度假住在我家时画的。我曾试着画过这个大剧院,不理想。于是就叫他画。他看着我计算机下载的照片,一边和我聊着天,一边画。半个钟头,完工。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陈超美。因为她的支持,我现在能自由自在地读,想,写,画和说。我妹妹前不久有机会去了一次希腊、罗马,她说她是带着父亲的这本书去的,以便按图索骥。我还没有去过希腊和罗马。写过古希腊罗马历史书的父亲也从未去过。我想,我是一定会去的。不因为什么,就如父亲所说,因为风,我们去看看。 吴遇,2007年4月9日于北加州Pleasanton 家中,时值父亲逝世十四周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图书馆经典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于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4901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1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4 |
CIP核字 | 2014041488 |
中图分类号 | K12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8 |
宽 | 14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