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真历史在民间》重磅观点:
1:当政治更是政治家们之间的事时,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则有望了。
2:在人的信仰和人的利益之间架设桥梁,有如在教堂和国会之间铺展红地毯。
3:一个实际上拒绝历史反省的国家,我是既无好感也决无信任感可言的。对国内行为反省的有无、迟早、真伪,决定一个国家自身文明进步的节奏;而对国际行为反省的缺失,则将带给周边国家的不安,譬如日本。倘德国乃是一个亚洲国家,它的存在再强也不至于又使我这一个中国人不安。
4:中国人碰到一起,总不免首先“吐槽”一通:先言自己的怀才不遇,接着批评别人有眼无珠;先言自己的卓越能力,接着感叹别人妒贤嫉能。“吐槽”自己生活的那座城,那个省,进而整个中国。……却很少有人承认,是由于自己身上的某些毛病恰巧与社会的某些毛病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惯性撞击,才使自己陷于狼狈之境。
这是2014年“两会”期间的第一声呐喊,也是对习李新政的试底。
——港媒《南华早报》报道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抱怨?中国人的火气从哪里来?请听梁晓声说,民间的真实情绪决定了未来十年的中国!
《真历史在民间》是作家梁晓声第一本以民间视角解读国家历史的著作!讲述历史的同时针砭当下。书中更是首次曝光梁晓声若干“颇经坎坷”、“不易见到”的名篇!
再改革又成热门词,哪些改革的“硬骨头”要碰?2014新时局如何?两会后,政协委员梁晓声有话要说。
忘记历史,容易重犯错误。到底有没有一个成功的中国模式?新中国成立这些年,我们为何过的如此沉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动力与空间在哪里?古城与小镇能拯救中国吗?对颇受国人关注的梁晓声来说,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是融为一体的。
诚然,除了白色,任意别色的布、纸、皮革、染料都可使玻璃映出影像。
但只有水银能使效果最佳。
故——有时看历史中的女人们是怎样的,听女人们的当年话语,有助于想要了解从前的男人们更清楚地认知以往岁月……
我的书《郁闷的中国人》里有一篇文章,叫《国与国的竞争就是女人和女人的竞争》,那篇讲的是近10年的中国女人。这次,我索性把近半世纪的女人全都写出来。
用她们之眼看中国,或许能知道得更多。
一、羡慕、嫉妒,但少见恨
我以少年的眼所识之女性,当然皆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
哈尔滨市当年的市区主要是道里区和道外区,当年南岗区还没成为主要市区,动力区也还没成为主要重工业区,香坊区乃城乡交界地。
道里区是哈尔滨最有特点的市区。一条马蹄石路直铺至松花江畔,叫作“中央大街”。两侧鱼刺般排列着十二条横街,叫作“外国”一至十二道街。因是早年俄人所建所居,因得“外国”之名。少年时期的我,家在道里区。但不是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那一带,而是在距中央大街三四站路的偏脸子。
哈尔滨市早年有几处老居民区,偏脸子便是之一。这些老居民区。几乎一概为沙土路。路两侧挖有夏季流水的沟,叫“阳沟”。“阳沟”乃相对于“阴沟”而言。阴沟之上铺木板,人可行走。至我少年时,阴沟已基本不存在了。老居民区只剩阳沟了。
一条条阳沟后,便是一排排临街的住宅。而临街的窗,都用木板障子围着。木板障子其实便是栅栏的一种,只不过比栅栏高,不那么整齐美观罢了。木板障子使城市里平添了几分乡村的景味儿,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自然,用木板障子围成的临街园子里,皆有树、花和草生长着。有些木板障子,原先肯定也曾美观过。木板的上端,锯出齿形,或更好看的桃形、方块形。天长日久,渐渐地朽了,缺断了,于是补以不美观的、带皮的、长短不齐宽窄不一的杂木板、木条,也就只有叫“板障子”了。故板障子也可以看做“栅栏后”。
修栅栏是俄人的乡村居住习惯。富裕的俄人,早年居中央大街一带。不太富的和穷的,早年居偏脸子一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向苏联遣送了一批俄人。于是那些住宅易主,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家。栅栏也罢,木板障也罢,当然都是为了家的严紧,不致使人站在路上一眼从窗户望进屋里去。
阳沟上每隔几米,便有小桥。叫小桥未免夸张,其实是过踏板。从板上过阳沟,迎面往往便是院门。那院门也皆为俄式的,大门上开小门。入了院门,就等于入了一个城市小“部落”。少则四五户,多则七八户、十几户,异姓而居。和北京异姓而居的四合院的情形一样。俄人住时,一般都是一院一户。中国人住时,就一院多家了。好比北京的四合院,原本也基本上一院一户。既然异姓而居,便有公共义务。如轮流着每晚几点关大门,天亮几点开大门。如雨季共同疏通阳沟排水,冬季共同清雪。
我少年时期,那些院门大抵已朽损,但毕竟还都能算是门。
也有一院一户的,非普通百姓人家可向往,是政府部门的小官,科长、副科长的家。再稍大点儿官,绝不至于住偏脸子。或新中国成立前的殷实人家,院子房子是早已买下的,属私产。当年偏脸子属私产的院子不少,约占一半。故许多人家之间的关系,不但是邻居,又是房东和租户的关系。
就是在如此这般的一条条街上、一座座院子里、一户户人家中,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也领略过与我同龄的少女们的风情。有的是小知识分子之家,有的是工人之家,有的是小干部之家,有的是小贩之家,有的是被“共产”了的富人之家或被“合营”了的小业主之家。有的人家在街头开爿小小的杂货铺维持生活;有的人家在街尾开修鞋铺、理发亭;还有的人家靠男人收破烂儿,女人夏天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养家糊口……总之,没上层人家,但有最底层人家。没太富的人家,但有很穷的人家……
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的,便是这些人家的母亲们和女儿们——20世纪50年代,中国平民和贫民人家的母亲们和女儿们。 先说那些是母亲的女性们。她们当是我母亲的同辈人,年龄在40岁左右。年轻的三十七八岁,年龄大些的四十五六岁。她们不仅是那条街上,而且是偏脸子干家万户的人数最多的母亲。看来,中年母亲是任何一个时代母亲群体的主要成分。
P3-4
我们习惯于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
评书好听,那是野史。更鲜活的历史,在庙堂,也在民间、在国内外。
对国内行为反省的有无、迟早、真伪,决定一个国家自身文明进步的节奏;而对国际行为反省的缺失,则将带给周边国家的不安,譬如日本。
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大都经历过的历史,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微末节组成的历史。
前三章以民间的视角回顾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历史,以故事的方式剖析当今的中国现实,解读大国成长道路上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不该忘记,并且值得去反思。
后四章则延伸海外视角,关注日本与美国社会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尽管很多历史事过境迁,但其影响深远,今天读,意义仍然非凡。
对故人、故事的珍贵记忆,记下来,他们就活在民间的“真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