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在史传的基础上兴起了杂传文体,它实际上是后世传奇、小说的先声。熊明所著的《汉魏六朝杂传研究》即对汉魏六朝300多种杂传逐一作了辨析、考证,分为两汉、三国、晋、南北朝四个时期。作者对杂传作品既考察它的史学特征,揭示它的史学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考察和强调它的文学内蕴特别是小说品格,探寻它对唐人传奇的孕育作用。
图书 | 汉魏六朝杂传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汉魏六朝在史传的基础上兴起了杂传文体,它实际上是后世传奇、小说的先声。熊明所著的《汉魏六朝杂传研究》即对汉魏六朝300多种杂传逐一作了辨析、考证,分为两汉、三国、晋、南北朝四个时期。作者对杂传作品既考察它的史学特征,揭示它的史学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考察和强调它的文学内蕴特别是小说品格,探寻它对唐人传奇的孕育作用。 目录 叙论 上编 杂传与杂传的兴起 第一章 列传与杂传 第一节 传 列传 第二节 杂传 第三节 杂传之流变 第二章 杂传的兴起 第一节 传记体之萌生:《尚书》 第二节 传记体之雏形:《穆天子传》 第三节 “传记之祖”:《晏子春秋》 第四节 “小说杂传之祖”:《燕丹子》 第五节 杂传文体之形成:刘向及其杂传 中编 汉魏六朝杂传概论 第一章 两汉杂传 第一节 传录传闻:《东方朔传》 第二节 “传奇之首”:《赵飞燕外传》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虚构性:汉武三传 第四节 两汉散传 第五节 两汉类传 第二章 三国杂传 第一节 变形的镜像:《曹瞒传》对曹操的传写 第二节 三国散传 第三节 生命理念的投射:嵇康与《圣贤高士传赞》 第四节 三国类传 第三章 两晋杂传 第一节 小说式的创作:皇甫谧及其杂传 第二节 显扬郡望:习凿齿与《襄阳耆旧记》 第三节 文士群像的速写:《文士传》 第四节 传神写照:《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与魏晋风度 第五节 两晋类传 第六节 两晋散传 第七节 自叙与他叙 第四章 南北朝杂传 第一节 忠孝道德:萧绎及其杂传创作 第二节 佛光流转:南北朝的僧尼类传 第三节 “虚诞”的孝事:诸《孝子传》与孝感模式 第四节 南北朝类传 第五节 南北朝散传 下编 汉魏六朝杂传品格检视 第一章 汉魏六朝杂传的人文观照 第一节 时代环境:汉魏六朝杂传兴盛的人文生态 第二节 趣尚与价值:汉魏六朝杂传的人文特性 第二章 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倾向 第一节 表现之一:人物传写的小说化倾向 第二节 表现之二:叙事建构的小说化倾向 第三节 表现之三:风格取向的小说化倾向 第三章 杂传文体与传奇文体 第一节 外在标志:体制模式 第二节 特殊联系:文备众体 第三节 内在传承:叙事模式 余论 参考文献 後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魏六朝杂传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熊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9625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0 |
出版时间 | 2014-05-01 |
首版时间 | 2014-05-01 |
印刷时间 | 2014-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 |
CIP核字 | 2013210969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