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儒家鼓与呼
内容
编辑推荐

两千多年来,儒家守护、传承、阐明中国之道。中国曾偏离此道,而今正回归此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为儒家鼓与呼,不是为了儒家,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向上提升,为了达致优良秩序,为了天下太平。

作为当代儒家中最具表达能力,也最热衷公共事务的代表,秋风(姚中秋)先生一直饱受争议,在《为儒家鼓与呼》这本以访谈为主的书中,他正面回应了所有的疑问。

内容推荐

秋风(姚中秋)从著名的自由差义学者演变成为当代大陆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学界被当成中国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标本,也引起了公共媒体的关注。2012年以来,秋风陆续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或者与其他学者对话,《为儒家鼓与呼》收录了这些访谈或对话,内容多围绕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儒家的历史演变、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儒家与当代中国秩序构建的关系等展开。话题虽然沉重,但访谈或对话的形式,活泼自由,甚至有些学术八卦,或可见作者之真性情。

目录

“问道书系”出版前言

自序:卫道

卷一 儒家与现代秩序

 儒家、公民与自治

答立人之友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唱片

小凤直播室专访秋风

 重建我们的人生观

与炫通先生对话

 宪法、传统与日常生活

秋风与刘苏里对谈录

 文化强国,除了复兴儒家别无他路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是最重要的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公民教育

《南风窗》专访王人博与秋风

 自由儒学访谈录

 1911~1913年:治理秩序崩溃导致民初宪政失败

 以温情与敬意对待传统

 温情对待传统

 走出圣贤儒学乎?

秋风对谈林安梧

 追求自由的儒者

KOUROS专访

卷二 关于《华夏治理秩序史》

 道与自由之辨

 由西人儒:秋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阐释

 附:一个追求自由秩序的儒者(周绍纲)

卷三 因为拜孔

 秋风谈孔子之道与文化中国

 秋风,重拾儒家落叶

 儒者的战争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秋风

 附:我们血液里的儒家(曲辉、白帆)

卷四 关于《重新发现儒家》

 儒家本就有现代性

 儒家是我们的文化空气

 文化转型:重新发现儒家

 儒家和自由主义:深圳对话

 重新发现一个真实的儒家

 回到儒家,成就健全生命

卷五 关于《国史纲目》

 价值重建,始于重新认识国史

 儒家传统与中国政治走向

后记

试读章节

1.魏晋风流名士张翰有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闻秋风起,遂辞官还乡。您的笔名亦谓“秋风”,是否有意诫勉自己“淡泊名利,唯心是求”?近闻自《寻找中道——当自由遭遇传统》起,您将回归本姓,这又是缘何而来?

秋风:哈哈,我起那个笔名,其实没有什么考虑。当时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又准备写评论发在自己编辑的版面上,怕影响不好,临时要起个笔名,本名姚中秋中有个秋,再加个字吧,那就是风。后来就一直用这个笔名发表时评,然后,大家就开始知道秋风。

不过,终究是心有不安:姓得自祖先,名得自祖父、父亲,姓名乃自己的文化生命之标志,岂可随意改变?因此,从六七年前开始,我的学术译著、论著,其实都用姚中秋这个本名,时评采用秋风这个笔名。《寻找中道》大约是我出版的最后一本时评集了,所以也就是“秋风”的最后一本著作了。

2.您称自己是一个中道自由主义者,从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个角度来看,您认为现今中国迫切需要革新的是什么?建立公民社会又需从什么开始呢?

秋风:很麻烦,中国的一切都需要变革。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人们回归自身的文化,做一个正常人,一个好人,如果有可能,成为一个君子。没有君子,什么变革都无从谈起。或者,大家只是坐在那儿说啊说,没有任何意义。君子会行动。现在需要的是变革行动,而没有君子,就没有变革行动。立人的几位朋友,比如李英强先生,就是君子,他们有行动能力,这是我最佩服的。

所以,先别提公民社会,先让自己成为君子吧。有了君子,自然就有公民社会。而且,是可持续的公民社会。

3.关于最近对宗族的质疑。你提到“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应该形成不同形态的自治”,而您又多次提到“钱塘江以南,儒家式现代秩序”,认为“未来中国的历史,将是这一秩序趋向成熟,同时向北扩展,反哺江南、北方,滋润西部”。这里面涉及民族传统、宗教、社会形态等问题,统一用儒家式现代秩序,那何谈自治呢?岂不矛盾?

秋风:确实,自治的首要含义是民众决定自己的治理模式,不同地方的乡村,文化、社会、政治结构不同,自然应当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现在法律强制规定了一个统一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违背自治原则。

但是,从大范围看,中国的基层社会自治,一定是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自治必须有价值基础。没有价值共识,人们不可能共同生活,也就谈不上自治,更没有自由可言。

而中国就是儒家的。这一点,在知识分子身上当然看不到了,在城市也不明显。但礼失而求诸野,在乡村,尤其是钱塘江以南中国的乡村,儒家文化还根深蒂固,而且表现在方方面面的制度中。也恰恰因为有儒家价值,这里的民众还维持着较为稳定的自发性社会组织——宗族。依靠宗族,这里维持着较好的秩序。由此,这里的经济最为发达,基层政治最为民主。我们看到了一个儒家式现代秩序,当然,很不成熟。但我相信,它会成熟。

而这与自治、与宪政一点都不矛盾。因为,儒家就在那儿。不是用权力从外部强加,而是自然地存在于那儿。只是,一百年来,知识分子否定它,权力破坏它。现在,我的主张只是,不要再抨击,不要再破坏了,让人们自由地生活。

4.从您关于自由经济、福利社会、乡村自治、儒家宪政等问题比较另类的解读中,感觉您是一个非常重视“自然秩序”的人,比如您说“过去六十年,中国在文化上被殖民,先被苏俄殖民,后被欧美殖民”,您反对“消灭自发社会组织的国家主义”,还提及中国“大政府的现实”等。您所提倡的“自然秩序”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涉及社会组织形态。请您具体地谈一谈何谓“自然秩序”?

秋风:儒家式秩序就是中国的自然的文明秩序。这个秩序是高度文明的,比如,人人在人格上平等,基层社会的广泛自治,私人产权的有效保障,市场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温情的人际关系,等等。确实,传统中国的政体存在严重缺陷,但总体上,中国人生活在文明之中。P5-7

序言

天行有道,人生有道,一个文明体也有其道。中国文明自诞生起,即由尧舜皋陶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引领,走出一条大道。至孔子,删述六经,六经载道。因为孔子,中国之道可道、可传、可学。

两千多年来,虽迭经冲击、侵蚀,然华夏-中国之道一以贯之,呈现为伦理、法律、礼俗、文章等各种形态,贯通于诸子思想与中国各种宗教信仰中,塑造了中国人的生命形态和中国式生活方式。

十九世纪末,中国与西方深度接触,中国之道的正当性遭遇严重质疑。不少中国人意欲走上他人的路,而与中国之道渐行渐远。这种偏离日趋激进,终至演变为全面的文明自戕。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偏离了自己的道,中国人终究无法走进天堂,中国人的生命也终究不得安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幡然回首,重新寻找中国之道,回归自家之道。从在“野”的普通农民的不自觉的回归,到学界的系统阐述,再到官、商精英之积极践履,曾经不绝如线的中国之道,在中国人面前逐渐清晰、拓展,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上道。

总体而言,今日国人尚处在“问道”阶段:人们知道有道,但只是隐约地;对于中国之道,受累于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与自以为是的骄傲,人们还有各种各种各样的疑惑、不解、误解,人们还会因为某个文化常识而争论不休。

但是,有了“问道”,就必定有更为自觉的求道,更进一步可进入《中庸》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阶段。由此,中国人必将确立自己思想的主体性,而又具有开放的胸襟,从而恢复文化的创造力;中国文明必将在经历百年困顿之后,实现新生转进。

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问道书系”,编辑邀约,乃将两三年来接受媒体访谈之文字汇编为《为儒家鼓与呼》,忝列其中。十余年前,余有道之自觉,而问道、求道,以至于卫道,而有书中文字。嗟乎!百余年来,中国之道不绝如线,今起而卫道,正吾辈之职分。亦愿“问道书系”为中国人叩问大道、寻找大道、体认大道、践履大道搭建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平台。

蒲城姚中秋谨识于甲午初夏

后记

这本书,跟自己以前的书,性质大不相同。那些书都是自己一字一行地主动地写出来的,这本书的文字却由别人驱动:或者别人写我,或者别人提出问题,我来回答,或者与别人对话。

也因为这个原因,编这本书,有点忐忑。因为,这类文字似乎有点借别人之口美化自己的意思。好在,之所以在这两年突然有了这些文字,之所以媒体关心我,皆因为,我复兴儒家的种种言行引起了争议,甚至成为激烈批评的对象。在这些文字中,我可一点也不是高大全的形象,相反,常遭遇不解,被人质疑。我所说的话经常是为了自我辩护。

这些文字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它能够展示儒家复兴在今日之艰难。我愿意编辑出版这本书,其实只是希望说明,儒家复兴之路不平坦,但我努力了,当然,我会继续努力,“虽千万人,吾往矣”。

感谢各家媒体的编辑、记者,愿意采访我这个普通学者、儒者,让我有机会表白、辩解。感谢出现在这些文字中的对话者,刺激了我的思考和表达。最后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尤其是编辑徐建新博士,让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得以结集出版。

又,这本书的文字皆因儒家而起,故我将把本书稿费全部捐助弘道书院,也请各位朋友关心和支持弘道书院。

蒲城姚中秋,癸巳岁尾,谨识于京中三里河蜗居。

书评(媒体评论)

对传统文化更有信心的民族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社会中,人们重新发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这是一种正常的回归。为儒家鼓与呼,对重建一个自发的、扩展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规则很有帮助。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秋风先生为往圣继绝学,为儒家开新篇,不仅开启了中国人的文化寻根之旅,也试图通古今之治道、究天人之宪理。中国若要复兴,必先破解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探究现代化转型的精神路径,完成文化复兴的中国命题。当代百家,儒为根脉。复兴之路,非儒可乎?

——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开创者华炳啸(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

作为当代儒家中最具表达能力,也最热衷公共事务的代表,秋风先生一直饱受争议,在这本以访谈为主的书中,他正面回应了所有的疑问。与传统时代不同,儒者会长期处于更严厉、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因此,辩难与交流,是其不可或缺的技艺。对儒家而言,秋风先生的努力是极为重要的经验。

——《战略与管理》杂志前执行主编、《文化纵横》杂志执行主编高超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儒家鼓与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中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64004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6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2014070143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4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2:54